港台文学

合集下载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一、洛夫的诗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
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二、痖弦的诗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痖弦用忧郁的眼睛看人世,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 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
二、《鲁冰花》 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钟肇政扎根乡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专门写 给少年儿童看的,但它的发表却是台湾儿童文学“乡土意识”和现实特征的最早体现,标 志着战后第一代台湾省籍作家用国语创作的、反映台湾这块土地上少年儿童成长和生活 的本土少年小说的萌芽与发端。钟肇政的《鲁冰花》成为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的先 兆。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 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 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 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三、风格 民族抒情体的现代诗: 民族风格、抒情风格、现代风格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诗”及其主要诗人
一、纪弦的诗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
诗。
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现代人” 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

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

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

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

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

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

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

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

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港台文学,即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由于受到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拥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特色。

这些特色包括承传和变革的相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等方面。

首先,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变革的相容性上。

港台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在这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港台文学作家常常通过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变革,折射出时代风貌和社会变迁。

比如,在香港文学中,著名作家杨绛就以她的作品《洗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呈现出了对于传统社会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与此同时,港台作家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变革,不断开辟新的文学领域。

例如,台湾作家黄春明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与现代写作语言的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作品。

其次,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还表现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上。

港台地区是历史上的交流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港台文学的创作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学作家们广泛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创作。

香港作家陈冠中的小说《无声告白》就融入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一个多元共存的城市社会。

台湾作家张爱玲则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东方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受人推崇的作品。

再次,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还在于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的表达。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港台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切,传递对社会的批判、呼唤公正与正义的声音。

林达的作品《林达小说集》正是这种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的集中体现。

他在作品中直面社会弊端,关注弱势群体,探讨道德和社会伦理,为港台地区文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港台文学的创作特色包括承传和变革的相容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探索、思想独立与社会关怀等方面。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乾隆皇帝的江南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
诗歌在节奏上明显显露 出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即通过诗句的移行来造 成一种视觉效果和情绪 效果。复沓的手法与重 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 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 性,读来韵致绵长,而 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 韵的摇曳多姿。
小说中的孽子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孩子,他们 被遗弃在街头,被逐出家门,或屡次从家中逃 跑。父母视他们为“畜生”,世俗世界更不可 能接纳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没。他们 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选择了同一个可以逃避 不幸的王国,因为“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 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 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 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倪匡谈《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 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阕《笑傲江 湖》,正、邪之间的分野究竟如何,是根据世 俗的人云亦云来分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 分野,还是照自己的判断来分野。正是什么? 邪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 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书中又各有了答 案,这是《笑傲江湖》最不同凡响之处。
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 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热爱中 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 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 西风》。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港台文学课程代码:161209学分:3学时:3学时/课,共48学时。

二、任课教师、助教、教室等情况(五)上课时间:每周一晚10-12节(六)纪律:1、无特殊情况,不允许无故缺课。

2、每次随堂调查须在每周一晚最后一节课规定时间提交。

三、阅读材料(一)推荐教材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参考教材①刘登翰.香港小说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②封祖盛.台湾小说主要流派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三)进一步阅读教材①田锐生.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②吴尚华.台港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课程内容概要(一)课程目标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港台文学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点,串联起港台文学的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港台文学的历史概貌,探究港台文学的渊源及其同大陆文化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港台文学的相关作家和作品知识,了解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及创作实际情况,掌握那些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并为港台文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作家。

同时,通过课程学习,赏析中国当代文学中港台文学各个阶段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帮助学生基本了解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下港台文学的概貌,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港台地区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树立整体的中国文学观。

(二)教学内容(三)课程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主题和内容,采取“随堂调查和观点分享”教学方法,通过富有启迪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文学知识。

2.文献参考书阅读和随堂作业:课堂进行随机抽查回答与提前指定汇报结合方式;每次课结束前,针对下一次专题布置阅读书目。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是指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港台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的举例:
香港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阿Sir:《獨舞》、《綜藝狂想曲》。

2. 張曉風:《百無禁忌》、《打開心胸》。

3. 陳冠中:《九月重陽》、《麥田狂想》。

4. 舒琪:《舒琪散文集》、《喜劇之角》。

5. 古華:《神啊,你看見了嗎》、《悲報告文書》。

台湾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柏楊:《洗黑錢者》、《我是台灣人》。

2. 王文興:《荷槍實彈的國語教學》、《蘋果之歌》。

3. 朱天心:《青鳥之歌》、《不食人間煙火》。

4. 張愛玲:《半生緣》、《金鐘罩鐵布衫》。

5. 余光中:《至聖先師詩集》、《散文總集》。

这只是一些著名的港台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他作家和作品也值得一提。

090519-台港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流行,冲破了战斗文学教条的束缚,在 促使文学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政治羁绊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从现代诗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的功绩,主要在于奠 定自由诗体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语言上的勇猛的实验以及导致了 诗人们努力的向人类心灵的内在挖掘。 它的弊病则是逃避现实矛盾,走进个人的象牙之塔。它强调 横的移植,提倡异国情调,形成了盲目西化的倾向;它强调为艺 术而艺术,促使唯美主义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它向内在挖 掘,导致了矫饰造作、无病呻吟和晦涩如谜、甚至使唯性主义大 行其道。所以,步入70年代,在乡土文学崛起的时候,现代诗受 到了猛烈的批评。 当然,这些弊病是就现代诗总体而言,并非每个诗人,和所 有的诗都如此。现代诗运动中的探求者,如纪弦、余光中、痖弦、 郑愁予等,在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留学生文学:於梨华、聂华苓、丛苏、陈若曦、张系国和 白先勇等 • 通俗文学创作热潮: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 高阳的历史小说
• 继纪弦等人的现代派成立之后,夏 济安创办了《文学杂志》。该刊提 倡说老实话的文学,但在艺术上倾向 现代主义。它支持现代诗运动,介绍 欧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发 表台湾作家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夏济安离 台赴美,《文学杂志》停刊。次年 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 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 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 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 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卡缪、乔伊 思、托马斯· 曼、詹姆斯、福克纳等 作家,介绍存在主义、意识流、虚 无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 以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为师创作小说, 他们跟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 诗社的诗人遥相呼应,形成了现代 文学派。现代主义文学主宰了60年 代的台湾文坛。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台港文学读后感

台港文学读后感台港文学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奇妙小物件的百宝盒,每打开一次都有新的惊喜。

还有台湾的一些诗歌,充满了灵动和自由的气息。

有的诗人像个天真的孩子,把看到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神奇的情感。

他们写台湾的山,说那山像是大地伸懒腰时拱起的背;写海呢,就说海是天空流下的蓝色眼泪。

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就像一阵清风,吹走了我心中的沉闷。

再讲讲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就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魔方,每个面都有不同的色彩。

香港的武侠小说那可是相当出名啊。

金庸先生就不用多说了,他的武侠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乐园。

我小时候看金庸的小说,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那些大侠们在江湖里闯荡。

在香港的高楼大厦之间,仿佛隐藏着一个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江湖。

大侠们在茶馆里斗智斗勇,在山洞里修炼绝世武功,在大漠里策马奔腾。

金庸把武侠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在看小说的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还特别过瘾。

而香港的一些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呢,又像是一部部快节奏的电影。

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人们行色匆匆,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压力。

作家们笔下的小人物在这个都市里努力生存,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奔波,为了梦想而挣扎。

就像在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在这个看似冷漠的都市里寻找着温暖和希望。

台港文学有时候也让我有点小“头疼”。

因为有些作品里会夹杂着一些方言或者独特的文化表达,就像突然遇到了一个生僻的外语单词一样。

但是呢,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它就像一个有点小脾气的朋友,需要你耐心去了解、去熟悉。

总的来说,台港文学就像两座风格独特的花园,里面盛开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之花。

这些花朵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让我这个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芬芳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情色文学得到解禁,女性写作受人关注。 文学出现精致文学通俗化,通俗文学精致 化的倾向,文学的消费性日益显著,作品注 重包装,作者的明星化商业炒作,内容偏于 “软、浅、甜”。具有大众消费文化的品格。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
一、香港文学的崛起与发展
(一)崛起(1927-1937):
第五章 港台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脉络:
一、日据时期文学: 摇篮期——20年代初。1920年东京台湾留学生成立 “新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开始;1921年蒋 渭水、林献堂等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新旧文化 激烈论争。 发展期——(1926-1937)。赖和(台湾新文学之 父) 《斗闹热》、《一杆“称仔“》、 《善讼人 的故事》;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王白 渊的《荆棘之道》以及“盐份地带”诗人群的创作, 张我军《乱都之恋》是台湾第一个新诗集,后有短 篇小说《买彩票》; 杨云萍《光临》等。 凋零期——(1937-1945)“皇民化政策”;吴浊 流《亚细亚的孤儿》、《先生妈》等;杨逵的《鹅 妈妈出嫁》《送报夫》、《泥人形》、《模范村》、 《春光关不住》等。
现代派文学从现代诗发端,60年代席卷各体文学。
(2)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 《文学杂志》1956年9月,夏济安等。 《现代文学》1960年3月5日,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 欧阳子、叶维廉等人组织创办,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小说领 域的崛起和成熟。
(二)留学生文学

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白先勇等,於梨华《又 见棕榈,又见棕榈》。
(三)通俗文学
言情小说:琼瑶、三毛、席慕容、张曼娟等。 武侠小说:台湾武侠小说“三剑客”、上官鼎(三 兄弟)、古龙等。 高阳历史小说:六大系列题材P93.

四、70年代乡土文学复苏
1、乡土文学复苏的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西化主义清算。 对现代派文学脱离台湾社会现实的反拨。 社会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开始被重视。
陆母体的联系。


特征:“向内转”,即走进内心与感觉、潜意识与梦的世
界,表现自我为主、反理性。
表现手法:多元化、象征、隐喻、超现实、意识流、意象、
语言求新求变。
意义:是对50年代反共政治化文学的反拨,丰富了文学表
现力。

弊端:题材狭窄、形式主义。
2、现代派文学创作状况:
(1)现代主义诗歌的倡导: “现代”诗社:1953年纪弦创办《现代诗》季刊,1956年 成立“现代派”,推行新诗现代化。 “蓝星”诗社:1954年覃子豪、余光中、钟鼎文等,《蓝 星周刊》。 “创世纪”诗社:1954年痖弦、洛夫、张默等,《创世纪》 诗刊。

2、乡土文学的阵地:

《台湾文艺》、《笠》和《文学季刊》等。坚持现 实主义,注重台湾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两次论战P74:唐文标事件;乡土文学事件。
3、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的论战:

4、乡土文学作品:
陈映真Leabharlann 旗手)《将军族》《华盛顿大楼》《夜 行货车》;黄春明(重镇,落伍者或弃儿形象) 《青番公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王拓《金 水嫂》;李乔《寒夜三部曲》等。
5、80年代文坛状况
八十年代流行文学媚俗化。 自由资本主义形成的新型社会关系使传统 的忠贞和服从人格已不合时宜,个人主义新 人格形成。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性解放观 念流行,构成了香港这一时期流行小说的主 旋律。大众文化充当了代言人。 主要代表作家:亦舒,林燕妮,西茜凰。


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们有 着很强的独立自主的性格,既有追求理想、 浪漫脱俗的一面,又有不失理性、入世随 俗的一面。根据她观察得来的人生体验, 金钱支配一切的香港社会没有真正的爱情, 在一切商品化的现实社会中,财富成了衡 量区分人的标尺。有钱人在有钱之前不择 手段,昧着良心赚取钱财,待有了钱,便 早已丧失人的真情与良知,陷入了空虚无 聊和肉欲中;没钱的人则不敢奢谈爱情, 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累困顿而磨灭了感觉。
2、五十年代中期
香港本土作家开始成熟:侣伦《穷巷》、舒巷城 《太阳下山了》、夏易《香港小姐日记》。 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诗刊《诗朵》、《文艺新 潮》。西西、李英豪、戴天、劉以鬯等实验性创作。 不同政治观点通过文学创作进行较量:揭露国民 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 《侍卫官杂记》(宋乔),南郭写共产党领导人秘 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 通俗文学崛起: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为主干, 兼及历史小说、科幻小说。

3、60年代文坛状况
文革时期内地作家来港,本土作家阵容强大,各体 文学创作丰收。 劉以鬯《酒徒》影响最大,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意识 流小说。 作家为了生活,开始向流行文学靠拢,由此促进了 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的“新 武侠小说”等。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刘以鬯为主 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两者虽然在艺 术技巧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 治。 依达、亦舒、严沁等言情小说流行。
5、乡土文学特征:
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 继承现实主义传统。 鲜明的倾向性,憎恨压迫者,同情弱小者。 浓厚的乡土色彩。

五、80年代以来多元化文学
1.
2.
3. 4.
“主潮更迭”让位于“多元发展”,形成互 补共进,多元化的文学时代。 主张国际化(横的移植)、强调民族化(纵 的继承)和本土化(乡土情怀)。 “大植物园”的文学生态。 总趋势:趋向民族的统一化; 乡土特色更为鲜明; 艺术风格多元。

(二)五十年代香港文学
1、50年代初:美元文学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 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香港创办出版社,发 行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沙千梦 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 《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 务的。
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