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及判定方法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

运动疲劳定义、产生原因及判断方法1.运动疲劳的定义疲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人在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的一种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对运动疲劳所下的定义是:“机体身理过程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之中、之后,运动员都会感到身体有些劳累,这也是有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
2.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关于疲劳的原因暂时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有机体的疲劳的原因与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过多和及时补充不足有关系,也有人认为疲劳与工作或运动过程中血液酸度的增加以及人体内的不断缺氧有关。
从疲劳的产生部位来看,首先产生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中,于是有人认为和神经细胞中能量供给的三磷酸酰苷不足有关系。
心血管系统的疲劳是运动训练时常常出现的,很多年来一直讲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为掌握训练量与强度的一种手段。
特别是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和耐力性的运动项目中更是多见。
同时,所有的疲劳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肌球蛋白的ATP活性降低及骨胳肌细胞的钙离子减少以及TIP在骨胳肌细胞的钙离子减少以及中的再合成减弱。
同时脑部运动神经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开放系统,训练中的疲劳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障碍的综合应用。
要提高系统的功能,必须引进序参量,所谓序参量就是与系统功能有相关的因素。
它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量。
序参量的有序结合,可以产生功能的协同效用,促进系统功能的提高。
有序组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系统产生新的有序化结构,系统功能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运动疲劳的类型运动性疲劳根据其运动方式的不同、产生部位不同、产生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
根据游泳运动的特点可将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两种类型。
4.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4.1生理指标测定法骨骼肌系统疲劳测定,有两项测试指标。
肌肉力量与肌肉硬度。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运动性疲劳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由于运动引起的肌肉和神经功能的衰竭状态。
近年来,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主要由中枢疲劳和周围疲劳两种机制引起。
中枢疲劳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负荷过重引起的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率增加和肌肉力量减弱等。
周围疲劳是指由于肌肉能量代谢紊乱引起的疲劳,主要表现为乳酸堆积、血液酸碱平衡失调和肌肉酸中毒等。
还有一些新的机制被发现,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等。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评估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生物标志物、心率变异性、肌电图和心理问卷等。
生物标志物如血乳酸、肌酸激酶和尿素等可以作为评估运动性疲劳的指标。
心率变异性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程度。
肌电图可以反映肌肉的疲劳程度。
心理问卷可以评估运动员的主观感受。
而随着生物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评估方法被引入到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如脑成像技术和基因检测技术等。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干预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除了传统的康复性干预方法外,如休息、营养补给和体能训练等,还有一些新的干预方法被提出,如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电刺激等。
心理干预可以通过改变运动员的认知和情绪来减轻运动性疲劳。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来减轻运动性疲劳。
电刺激可以通过刺激肌肉纤维来改善肌肉功能。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包括机制研究、评估方法研究和干预方法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这是运动训练过程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
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一恢复一再疲劳一再恢复的良性过程。
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地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就会导致过度疲劳。
如果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加重,会导致力竭(极度疲劳),而使运动性疲劳演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危害健康。
运动性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大类。
生理疲劳又称为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叉称为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生理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劳,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
心理疲劳是由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其行为表现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确性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等。
运动性疲劳按整体和局部分:可分为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
整体疲劳是指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局部疲劳是指局部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
按运动方式分劳是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运动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疲劳。
可分为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
快速疲耐力疲劳是指运动强度虽不大,但因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医学、生物科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疲劳的机制不同,因此对疲劳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
目前主要的学说有:能量耗竭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产生的。
在体内的能源物质中,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 ( 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时,运动就不能持久,而出现疲劳现象。
疲劳时CP的下降速度较快而ATP下降的速度相对较慢。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或运动负荷的加大,随着肌糖原消耗的增加,CP下降的幅度越大。
运动性疲劳产生与诊断[论文]
![运动性疲劳产生与诊断[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7ce349a8956bec0975e394.png)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诊断摘要:近百年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它是由中枢神经失调、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因素引起的。
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有: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受、生理机能测定法和运动医学检查。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诊断运动性疲劳是指在(竞技)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现象,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大强度或近极限强度的训练,因做功太大,易引起疲劳。
女运动员月经失常症发生率最高,占女运动员总数的86.0%;其次为筋肉疲劳症,占总人数的75.7%;失眠症者占28.4%;脾胃功能失调者占23.1%;而肾气不足症的发生率最低,仅占总人数的9.47%。
女运动员月经失常症和运动性肌肉疲劳症是最为普遍的两种疲劳症候困扰着大多数运动员,影响其运动能力的提高,应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尽快消除疲劳,不断提高运动机能水平,并防止过度疲劳发生。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
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的病因和发生机理1.2.1中枢神经失调学说。
谢切诺夫很早就提出了疲劳的神经论观点,他通过实验证明:“人们通常把疲劳感觉归之于工作着的肌肉,而我对疲劳消除的解释唯一归之于中枢神经系统。
”巴甫洛娃曾用脑电图的方法研究静力活动疲劳时大脑生物电现象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表明,人体连续从事负荷的运动,可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性遭到破坏,造成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破坏原有的动力定型,导致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因之产生疲劳。
简述运动疲劳及判定方式

简述运动疲劳及判定方式运动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身体长时间的运动负荷超过了正常水平,导致身体机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和疲劳感。
判定运动疲劳的方式主要有主观判定和客观判定两种方法。
主观判定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感受,通过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是否疲劳。
这种判定方式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个体可能因为心理因素、情绪变化等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感,从而对自身的运动状况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因此,在进行主观判定时,需要结合个体的运动经验和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以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运动疲劳程度。
客观判定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客观地判断个体的运动疲劳程度。
常用的客观判定方式包括生理指标测量、运动能力测试和心理评估等。
生理指标测量是通过对个体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如心率、血压、血乳酸浓度等,来评估个体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疲劳程度。
心率是反映个体运动强度和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高。
在运动过程中,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加,个体的心率也会逐渐增加。
血压是评估个体运动疲劳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运动时,由于血液供应增加,血压会相应增高。
血乳酸浓度是评估个体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个体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能量,乳酸就会在肌肉中产生并积累,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也会相应升高。
运动能力测试是通过对个体的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如耐力测试、力量测试等来评估个体的运动疲劳程度。
耐力测试可以通过测量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持续运动能力来评估个体的疲劳程度。
力量测试可以通过测量个体在一定运动强度下的最大力量来评估个体的疲劳程度。
这些测试可以客观地反映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疲劳程度,从而判断个体的运动疲劳程度。
心理评估是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情绪、注意力、动机等,来评估个体的运动疲劳程度。
在运动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疲劳、压力、焦虑等。
通过对个体心理状态的评估,可以客观地判断个体的运动疲劳程度。
简述运动疲劳及判定方法

简述运动疲劳及判定方法
运动疲劳是指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和疲劳感。
它是身体对运动负荷的一种适应反应,通常表现为身体肌肉酸痛、乏力、精神不振、体力下降等症状。
运动疲劳的判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主观感觉:个体在运动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感,包括肌肉酸痛、乏力、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
通过自身主观感受来评判是否出现疲劳。
2. 身体指标:通过测量身体的生理指标来判定疲劳程度,包括心率、血压、乳酸浓度、肌肉酸痛程度等,多是通过专业设备进行监测和测量。
3. 运动成绩:通过比较运动前后的成绩、表现和耗时来判断是否出现疲劳。
如果运动成绩明显下降、体力不支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能存在运动疲劳。
4. 动力学评估:通过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动作、力量、速度等参数来评估疲劳程度。
例如,通过测量运动员的垂直跳跃高度、力量输出等指标来判断疲劳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在相同运动负荷下的疲劳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运动疲劳的判定,需要结合各种判定方法综合考虑。
运动性疲劳

•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 的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
• B 血压:晨血压:高20%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 复;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减少。
3、尿蛋白:
4、闪光融合频率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 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 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 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二)生物电
1.心电图
判断方法: 疲劳时 S-T段下移,T 波倒置。
弊:疲劳累积——过度疲劳。 出现疲劳后,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使疲劳加重,
导致力竭,极度疲劳。病理现象。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生理疲劳: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 起的疲劳,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 力的降低。
心理疲劳:由于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 劳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行为上表现 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确性下降、 协调能力降低等。
• 对运动的影响
过量自由基 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 和线粒体膜的损伤:
细胞膜
影响氧运转和微循环的灌注;
阻碍ATP的产生过程 肌纤维收缩的能量供应 受阻 导致疲劳。
更为严重的是自由基对基因的攻击, 可以使基因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导 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整个生命发 生系统性的混乱。
近年来,关于自由基损伤的学说很多,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自由基反应是衰 老、肿瘤、心脏缺血、氧中毒、休克、 药物毒性、炎症及免疫性损伤等病理过 程发生的基础。
体育保健学运动性疲劳ppt课件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劳逸结合:
1、放松运动(慢跑和呼吸体操或肌肉韧带拉伸) 2、睡眠
物理措施:
1、温水浴:水温40℃左右,时间10分钟左右 2、桑拿浴:运动结束,休息一段时间,补充足够的水 和营养物质后,温水与桑拿交替进行,每次停留5分钟 左右,反复4-5次。 3、按摩:30-60分钟全身按摩 4、吸氧与负离子吸入:吸氧促进乳酸氧化;负离子提 高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组织氧化,有利于消除疲 劳。
17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营养补充:
1、运动中和运动后大量补充糖;大强度运动后 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水和无机盐及维生 素。
2、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以及间歇性运动后, 补充肌酸。
3、运动中补充氨基酸,以延缓中枢性疲劳的产 生。
中草药:“四君子汤”、“补脾1号口服
液”“复方党参液”“益肾口服液”“复方 丹参”等
6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能量耗竭
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能源物质(如ATP、
CP、肌 糖原、肝糖原)大量消耗,而得不到
及时补充
代谢产物堆积
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氨等)
在体 内大量堆积而不能及时消除所致
自由基学说
大强度运动所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可使细
胞膜和线粒体膜造成多方面损伤,影响肌纤
维的能量供应,导致疲劳。
• 3、运动后心率:运动后恢复时间
延长,则为疲劳。
14
客观检查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 (二)血压
• 1、晨血压:安静时血压比平时升高20% 左右且持续维持两天以上不恢复,为疲 劳的表现。
• 2、运动状态下的血压:运动时脉压差增 加的程度比平时少,出现无力型反应, 表示已中度或重度疲劳。若出现“无休 止音”或梯形反应表明已过度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及判定方法
二里九年制学校孙永胜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探讨。
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生理生化机制、中枢疲劳机制、外周疲劳机制;运动性疲劳的简易判断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自感用度。
【关键词】运动疲劳消除
1前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运动能力或者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的生理过程。
疲劳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和影响训练效果。
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对疲劳的准确判定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査阅大量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资料。
2.2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观察,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可能机制。
3.1.1生理生化机制。
3.1.1.1衰竭说:疲劳因体内能源物资的耗尽所致。
特别是糖原和磷酸肌酸(PCr)的消耗。
其依据是,在长时间运动产生的疲劳,常伴随着血糖的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实验材料也支持了这个假说。
伯格斯特龙发现A TP和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时,运动就不能持久,且发现当疲劳时ATP只略微下降,而CP下降十分明显,表明CP的消耗对疲劳的产生更为重要。
3.1. 1.2堵塞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主要是乳酸积累。
其依据是已疲劳的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而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功能下降,使肌肉收縮减弱。
3.1.1.3 "内环境稳态失调"说
内环境里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它依靠细胞与器官的自身调节,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的调节实现动态平衡,即维持自身稳定。
当这种稳定状态被打破,造成失调时,被认为是疲劳。
3. 1.1.4 "保护性抑制"学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无论是体力的或脑力的疲劳,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工作时大量冲动刺激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
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
3.1-1.5 "突变"说:"突变"理论认为当身体能量物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兴奋性突然崩溃了,使身体的输出功率突然下降。
在细胞遭受损害之前以疲劳出现迫使运动停止,起到保护作用。
3.1-2中枢疲劳机制: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大脑皮层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
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使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少,转而抑制。
3.1.3外周瘐劳机制:外周疲劳是对发生在外周(肌肉本身)的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粗略的定位。
当前,对外周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肌细胞膜、T管与肌浆网(SR)、线粒体、横桥等部位.
3.1.3.1神经一肌肉接点:肌肉兴奋依赖于肌肉细胞膜上运动
3.1.3.2肌细胞膜:细胞膜是运输及产生动作电位的门户。
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自由基的产生等都可以对钠泵的活性具有潜在的影响,从而引起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兴奋性发生改变,导致肌肉疲劳。
3.1.3.3肌质网: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钙离子及调节细胞浆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在肌肉收縮和
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下降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3.1.3.4线粒体:线粒体是氧化产能场所,运动导致的肌细胞浆钙离子浓度过分上升,会使钙离子大量进人线粒体,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
因此,人1?的再合成速度却减慢,造成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解耦联现象,这样就导致细胞能量供应障碍。
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也不尽相同,。
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判断疲劳的方法,应作综合评定。
这里仅介绍劳,几种可供判断疲劳的生理,生化和心理指标及测定方法。
高。
1生理指标
3.2.1.1肌力测定
3.2.1.1.1背肌力与握力。
可早晚各测
如次日晨以恢复,可判断为正常肌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