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培训课件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骨笛: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用猛禽翅骨制作的骨笛。
距今约7800-9000年。
这批骨笛形制统一,制作规范。
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陶埙: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目前发现的主要有1半坡陶埙2河姆渡陶埙山西万荣荆村陶埙4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葛天氏之乐:是古乐名。
这首古乐总的来说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歌有舞,里面三人拿着牛尾巴唱歌说明了歌舞和音乐是相结合的,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和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
从八首歌的歌名上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反应出葛天氏出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他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明确的音高,音阶观念,并能制作骨笛,陶埙,陶钟,陶角等乐器,还创造出反映自己生活的乐舞。
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了什么?这些历史传说经过分析,有的能看出他们真实的一面,如“葛天氏之乐”大都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伊耆氏”的“蜡辞”也是表达了对神的敬仰、祈求平安,有的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作品在后世还有留存,这说明这些作品确实存在。
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这四部作品在周代祭祀活动中还应用着,并教习给国子。
可以推测《云门》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图腾的乐舞,《咸池》为名的乐舞则可能是尧氏族部落崇拜“咸池”的原始乐舞。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音史复习资料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
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
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
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
(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音史复习(1)

2、小舞 这一类乐舞包括六种乐舞,分别是《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宗教性乐舞:《舞雩》
大司乐: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大司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周王朝乐舞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乐记》
作者:河间献王刘德
年代:西汉时期
内容:1、音乐产生于“物动心感”。
2、音乐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
3、强调乐与礼配合形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代表了什么:《乐记》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完整而系统的总结。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的历史中,不仅是第一部最有系统的著作,而且还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乐府: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2、一种诗体名称。
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
老子、庄子
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审美准则。(寡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追求一种完全超出感官刺激和欲望的、超出任何狭隘功利目的和时限的、属于纯粹精神世界里的愉悦,这才是美之所在。
墨家
墨子
非乐以治国
对后世的影响:主张反对把音乐建立在“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的动荡社会之中,这种均贫富、求平等的思想具有相当的民主精神,应充分加以肯定。
教坊:唐代宫廷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机构,有“内教坊”和“外教坊”两种
梨园:是唐玄宗时建立的一个专门学习法曲的机构。
相和歌:1、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2、当时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后发展为有伴唱无伴奏的“但歌”。伴奏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筝、筑
清商乐:是我国北方音乐与“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声、西曲。 清商乐同时又是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并吸收了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家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因为由女性表演,又称女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2. 秧歌剧:1943年,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从工农兵出发”,”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走向社会,体验,挖掘根植于人民中间的民间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这种新型小歌剧。
”秧歌剧”的音乐吸收了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因素。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题材大多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减租斗争等内容。
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安波曲)。
其后产生了《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3. 聂耳: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
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富于时代特色。
聂耳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4.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
创作领域包括大合唱、歌剧、管弦乐曲、器乐独奏和重奏,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合唱。
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歌曲《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等。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音史复习——精选推荐

中⾳史复习中⾳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司乐周初建⽴的我国最早的宫廷⾳乐机构。
重要职能:⾳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政管理;⾳乐表演职能。
3.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和钟⼦期《⾼⼭流⽔》。
4、《楚辞》南⽅民歌⼤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整理⽽成。
有浓重的巫风⾊彩及浪漫⾊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了“乱”的⼿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种⾳乐创作⼿法。
⼀般⽤于⾳乐结尾的地⽅,也是全曲的⾼潮所在。
5.⽼⼦的⾳乐思想题倡“⼤⾳希声、⼤象⽆形”。
提倡“⽆知⽆欲”,反对⼀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乐是⽆声的,这种⽆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种虚⽆主义⾳乐观。
6.《⼴陵散》⼜名《⼴陵⽌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成的⼤曲。
规模宏⼤,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拍》蔡⽂姬拍:表⽰乐曲段落全曲共⼗⼋段,⾳乐⽤宫、徵、⽻三种调式,表现了蔡⽂姬远嫁匈奴,思念故⼟,以后⼜惜别幼⼦的痛苦⼼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乐中⼀种曲式⼿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字谱是⽤⽂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位的⼀种记谱法。
《碣⽯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唯⼀留存的⽂字谱。
10.《碣⽯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存留的⽂字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历史从此跨入了阶级社会。
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他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地阶级烙印。
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大濩》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
《大濩》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尚鬼神,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祀仪典上表演。
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85.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是石器时期的产物。
编磬——有几个磬组成一套编磬,“永启、夭余、永余”。
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
他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
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
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笛,他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
埙——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
商代已发展到五音孔埙。
籥——是一种较古老的吹奏乐器。
原始的籥是由二三管制成,是后来排箫的前身。
——属于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86.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
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
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宫县),诸侯三面排列(轩县),卿和大夫两面排列(判县),士一面排列(特县);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
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
8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
大致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包括: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簘韶》夏代——《大夏》商代——《大濩》西周——《大武》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
3)散乐指民间乐舞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指天旱时求雨的《雩舞》和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
88.什么叫八音?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
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他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等。
石类:磬、鸣球等。
土类:埙、缶。
革类:鼓、建鼓等。
丝类:琴、瑟、筑。
木类:拀。
匏类:笙、竽。
竹类:箫。
89.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
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他承担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
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
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于大司乐中的乐工所承担的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90.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单数的六个律名称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六吕或六同,为阴律。
十二个半音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91.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个音乐特点?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 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情况,并未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
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法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
92.简述《诗经》和《楚辞》。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宫500 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风——共160篇,包括15国民歌。
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
《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
曲式结构变化多,表演形式新颖。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多是朝会宴饮、个人抒情之作。
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
楚辞又被称作一种文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故名“楚辞”。
93.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音乐思想有哪些?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
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并对其后儒家的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孟子:提倡“王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荀子: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
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维护儒家的“倡乐”的主张。
墨家:墨子:主要记载于《墨子》一书中的《非乐》《三辨》。
主张“非乐”即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
”“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音乐可以使统治者丧失江山,“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墨子的观点是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使用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
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动功能的观点,却有失偏颇。
道家:庄子和老子。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一书中。
他提出:“道法自然”、“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
他主张“大音希声”。
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
”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
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9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著作是哪一部?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乐记》一书讨论了以下内容:1)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有着较深层次的论述。
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95.乐府的产生、任务及意义是什么?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达1000余人。
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
乐府中的乐工除了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以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乐府中还拥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汉代协律都尉李延年,创“新生二十八解”。
公元前7世纪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由盛变衰。
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96.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到了发展。
世俗音乐的潮流不断发展壮大。
各种音乐形式在不断出现、发展和完善之中,相和歌、鼓吹乐和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他们对当时的音乐艺术全面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他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清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节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和笙笛琴瑟琵琶筝一起为相和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