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发射相关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与现状
火箭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火箭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火箭发动机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火箭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介绍火箭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火箭发动机的研究现状1. 燃烧室技术的进步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是其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决定了火箭的推力和效率。
近年来,燃烧室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材料、制造工艺和设计方法的应用使得燃烧室的温度和压力承受能力大大提高,推力和效率也随之提高。
2. 新型推进剂的研究传统的火箭推进剂主要有液态氧和液态燃料,但受其重量和储运难以保证的限制,科学家们在研究和探索新型推进剂。
固态推进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推进剂、可回收的推进剂等均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未来这些新型推进剂有望成为主流。
3. 高温材料技术的应用火箭发动机的高温材料应用水平也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因素。
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温材料在发动机壳体、导管、燃烧室等关键部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轻质、高强度、高耐热性能优良,对于提高火箭发动机性能有极大的帮助。
二、火箭发动机的未来发展方向1. 可重复使用发动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火箭发射次数将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火箭发动机必须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性。
可重复使用发动机可以减轻一次性火箭发射的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利于未来人类登陆月球和深空飞行等探索的实现。
2. 低碳环保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排放的废气对于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未来人类深空探索和星际旅行等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低碳环保发动机的研究和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火箭发动机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废气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
3. 燃烧室冷却技术的革新燃烧室的腐蚀和高温环境会对其造成一定的损伤和影响,因此燃烧室冷却技术的革新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一些智能化燃烧室和液体金属冷却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燃烧室的烧损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总之,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发展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发展现状介绍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武器发射系统的技术和工程应用。
本文将对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科背景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发展受到军事技术进步和军事需求的推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武器发射系统在军事作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此,人才培养和研究方向的发展成为了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关键目标。
专业培养目前,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在国防科技大学设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
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武器发射系统的设计、研制和管理能力,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专业则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培养研究方向的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射控技术:研究武器发射系统中的电路传输、信号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以保证武器的准确命中目标。
-装药与推进技术:研究和开发新型火药、推进剂等装药技术,以提高武器的射程和性能。
- 发射系统设计:研究和设计新型武器发射系统,提高武器的适应性和作战效能。
- 发射性能评估:评估武器发射系统的性能和效果,为研发新型武器系统提供依据。
学术研究成果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例如,针对射控技术,学者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射控系统设计方法,提高了武器的命中率。
在装药与推进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研究,提高了武器的射程和性能。
此外,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学者还在发射系统设计和发射性能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挑战与展望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军事需求的变化,武器发射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要求专业人才及时跟进和更新知识。
其次,国内外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要想在国际军事领域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需要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宽技术应用范围。
同时,加强与军队和军工企业的合作,实践创新成果,促进专业发展和军事发展的良性循环。
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应用。
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是现代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等优点,在无线通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当时微波通信系统主要采用管式发射机,其原理是利用真空管放大器进行信号的放大和传输。
管式发射机存在体积大、功耗高、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固态发射机开始逐渐替代管式发射机成为主流技术。
固态发射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频率范围广等优点,使得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现状目前,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固态发射机作为主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雷达系统等领域。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卫星通信的信号传输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保障了卫星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通信设备具有了更好的信号覆盖范围和更高的传输速度,满足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雷达系统中,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应用使得雷达系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响应速度,为军事和民用领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监测和探测手段。
随着人们对通信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将朝着更加集成、高效、可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通过与光纤通信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通信体验。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微波通信系统发射机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带动其在自动化、智能化、智能网联化等领域的应用。
火箭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火箭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火箭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和太空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能力的提升,火箭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文将对火箭技术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探究人类在飞天探索和利用太空资源方面的前景。
一、火箭技术发展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火箭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
首先,燃料和推进系统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火箭的动力性能和燃烧效率。
例如,传统的火箭设计使用固体火箭推进剂,但随着液体火箭推进剂的发展,燃烧效率和推力大幅提升。
其次,材料科学的进步改善了火箭的结构设计和重量比。
轻质但坚固的材料成为火箭制造的首选,比如碳纤维等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火箭的载荷能力。
此外,导航和控制系统的进步也使火箭的制导更加精确,提高了飞行安全性和成本效益。
二、火箭技术未来趋势未来火箭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商业化和私人太空旅行随着太空探索逐渐被商业化,私人太空旅行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许多私营公司已经进入太空领域,计划提供旅游、科研和资源开发等服务。
火箭技术的进步将使得太空探索更加可行和安全,为公众普及太空体验提供更多机会。
2.可重复使用火箭传统的火箭一次性使用后即报废,但随着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火箭将具备多次发射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发射成本,还能提高火箭的运输效率和可持续性。
目前,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究和实验,未来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3.大规模载人空间探索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更深入地探索太阳系和宇宙。
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可能进一步扩大至月球、火星和其他太阳系行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火箭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载人能力、飞行安全性和持续时间。
同时,此类任务的成功还需面临身体及心理健康和资源供给等诸多挑战。
4.太空资源利用太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稀有金属、水和稳定能源等。
火箭技术的进步将促使人类将目光投向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3年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2023年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人类在战争中的不断创新和先进技术的研究,推动了武器发射工程的发展。
因此,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就业选择。
那么,本篇报告将调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并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一、就业方向
1.国家机构就业:毕业生可以考取相关国家机构的职位,例如军工企业、国防工业、研究机构等。
2.企事业单位就业:武器发射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到各种企事业单位中去工作,例如航空公司和汽车公司,或者其他大型商业集团等。
3.自主创业: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创办自己的企业,开发和销售武器发射系统等设备。
二、就业前景
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属于国防军工产业的技术应用领域,在国家的支持下由于其应用场景广泛,所以它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随着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武器发射工程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
1.优势: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属于高精尖技术应用领域,毕业生在行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就业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军工企业和国防领域的就业,可获得优厚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2.劣势:由于该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数量有限,所以该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企业招聘难的现象。
三、总结
武器发射工程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
虽然该专业相比其他工科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少,但在应用领域中,武器发射工程人才的需求量还在不断上升。
毕业生可以通过相关体系的启蒙教育、实验室实践等培训和学习,来逐渐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在企业和政府利益的共同推动下,这个专业的就业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

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深空探索的渴望,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涉及到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火箭推进系统、导航与控制系统、航天材料及工艺等方面。
本文将以航空航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为主题,探讨这些领域内的关键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航天器设计与制造技术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在保证航天器运行安全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性能以及重量、体积等因素。
相关技术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热防护、降阻设计等。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材料,如复合材料和超轻材料将推动航天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升级与创新。
二、火箭推进系统技术火箭推进系统是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直接影响航天器的运载能力、速度和整体性能。
关键技术包括推进剂的选择和储存、燃烧室和喷管的设计、推力控制和燃料效率等。
在燃料选择方面,现代火箭推进系统从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逐渐转向更为先进的电推进系统和核推进系统,并在不断研究开发新型推进系统的同时,提高推力、降低重量,以实现更高效的航天载荷输送。
三、导航与控制系统技术导航与控制系统是航天器飞行和操作的关键技术,对航天器的定位、轨迹控制和姿态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导航与控制系统采用惯性导航、星载导航、遥测遥控等技术,可以实现航天器在不同轨道和不同任务中的精确控制和导航。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导航与控制系统将变得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
四、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其发展直接影响到航天器的结构性能、热性能和防护性能。
航天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轻量化、高温耐受等特性。
同时,在航天器的制造和维修过程中,也需要创新的工艺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未来,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等将进一步促进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的发展。
五、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为了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
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探索外层空间的渴望,火箭推进剂技术作为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现状1. 传统推进剂技术传统火箭推进剂技术主要依赖化学能源,如固体火箭推进剂和液体火箭推进剂。
固体火箭推进剂由氧化剂和燃料混合而成,可以存储在火箭中,并在点火时燃烧产生大量热能和气体推力。
液体火箭推进剂则是通过将液体氧化剂和燃料储存在火箭中,点火后通过喷射喷管中混合燃烧产生推力。
2. 新型推进剂技术新型推进剂技术是指相对于传统推进剂而言的创新技术,其目的是提高推进剂的性能和可持续性。
例如,高能量密度推进剂,如氢氧推进剂,可以提供更高的燃烧效率和推力比,并减少对地球环境的污染。
与此同时,新型推进剂技术还包括利用非化学能源的推进剂,如核能推进剂和电力推进剂,它们的出现使得火箭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趋势1. 提高推进剂性能未来火箭推进剂技术的一个主要趋势是提高推进剂的性能,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将火箭送入太空。
需要提高推进剂的比冲和密度,以实现更高的速度和负载能力。
此外,还需要提高推进剂的燃烧效率和可控性,以提供更稳定和精确的推力。
2. 环境友好型推进剂的研发传统推进剂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趋势是开发更环境友好的推进剂。
例如,氢氧推进剂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此外,电力推进剂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其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 推进剂的自主研发能力火箭推进剂的自主研发能力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和投资的增加,国内的科研机构将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进行推进剂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能力。
4. 研究新型推进剂技术除了传统推进剂技术的发展,未来也需要研究和探索新型推进剂技术。
稀土难熔金属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王金淑

ode, REO -Mocermetcathodeandscandiadopedtungstenmatrixdispensercathode, wereintroduced.Thechemical 23
Keywords:rareearth;refractorymetal;molybdenum;tungsten;cathode
前 言
随着广播 、 通讯 、 空间技术和军事技术领域的迅速 发展 , 微波真空电子器件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 。阴 极作为微波器件的心脏 , 其性能对器件的使用有着重要 的影响 。 稀土掺杂钼 、 钨阴极材料 , 根据稀土掺杂量及 作用机制的不同 , 可应用于不同的电子发射领域 。低稀
表 1 碳化 La2O3-Mo材料表面不同温度下 La3d的 XPS谱峰数据 Table1 XPSspectrum dataofLa3datthesurfaceof
carbonizedLaO -Mo
23
t/℃
RT 850 1 130 1 250
La3d5 /2 /eV 835.06 834.76 8 34.76 835.96 Mainpeak
23
ondaryemissionyieldcouldgetto5.24.MagnetronequippedwithRE2 O3 -MocermetcathodeexhibitsoutputpowerhigherthanthatequippedwithBa-W cathode, indicatingaprospectiveapplicationoftheformerone.Sc2O3 -W matrixdispensercathodeexhibitsexcellentemissionproperty.Theemissioncurrentdensitycouldreach42A/cm2 at850 ℃.Itis foundthatauniformmultilayercomposedofBa, Sc, andOactivatedonthecathodesurfaceleadstoitsconspicuousemissionperforma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9-1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G1998061316;北京市科技新星资助课题:95481070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992006作者简介:刘 娟,女,1977年生,硕士,199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从事钼阴极的次级发射性能研究。
次级发射相关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与现状刘 娟 王金淑 周美玲 张久兴 宗 斌 左铁镛(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2)摘 要 本文简述了次级发射的理论研究。
次级发射理论在于研究影响次级发射的相关因素及对离子轰击下的次级发射现象的研究,以及对氧在金属表面的覆盖率与二次电子发射性能的关系的研究。
介绍了几种成熟的有效次级发射体的性能研究、实际应用和与这些发射体相关的理论探讨。
本文根据新型稀土钼热阴极材料发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稀土钼次级发射材料研究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 次级发射 稀土 钼 阴极中图分类号:TG 1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02(2001)05-0028-04ADVANCES IN STU DIES AN D APPL ICATIONS ON THE SECON DAR Y EMISSION Liu J uan Wang Jinshu Zhou Meiling Zhang Jiuxing Z ong Bin Zuo Tieyong (Functional Materials K ey Lab of Education Ministry Higher Education School ,School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2)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bout the secondary emission.The theory main 2ly includes the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vel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condary emission and the studies about the secondary emission under the ion bombardment and the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ondary e 2mission properties and the cover rate of oxygen on the metal surfac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econdary emis 2sion phenomena and presented the properties and practices of several types of valid and developed secondary emis 2sion material.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study fruit of the hot cathode composed of the rare earth and Mo ,this paper advanced some speculations and assumes about the studies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ec 2ondary emission about this kind of cathode.K ey w ords Secondary emission ,Rare earth ,Molybdenum ,Cathode1 引 言早在1899年坎贝耳就发现当具有一定能量和速度的带电粒子(电子或离子)轰击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物质时,观察到有电子(或离子)从这些物体发射出来[1]。
从那以后,人们开始研究各种物质的次级发射现象、机理及次级发射的各种应用。
但一方面由于次级发射现象本身很复杂,理论研究具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次级发射在实际应用上没有显露出更多积极的意义,而主要是以不良现象出现在电子管中,这两方面的原因致使次级电子发射的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20年代仍进行的很少。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次级发射现象在电真空器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研究工作也就蓬勃展开,尤其是电子轰击物体所引起的次级电子发射,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
2 次级发射相关理论发展与现状由于次级发射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加之受不同时期科研手段与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次级发射相关理论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困难,至今这些研究仍不是很成熟和深入,对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研究工作者有不同的见解,目前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 次级发射的物理本质次级发射的全部物理过程是很复杂的,经典理论认为次级电子发射可以分两个过程。
首先是次级发射的激化过程:原电子射入发射体后,与发射体的原子壳层电子(主要是外壳层电子,也可以是内壳层第25卷第5期2001年10月 中 国 钼 业CHINA MOL Y BDENUM INDUSTR Y Vol.25No.5October 2001电子和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其中的电子激化到导带或较高能级。
然后是激发出的次级电子回轰阴极从而引发的电子的循环倍增过程。
2.2 影响次级发射的主要因素次级发射系数δ是一个和很多因素有关的量。
现在研究较多的是原电子速度(Ep)、原电子的入射角度、被轰击材料的逸出功和表面状况、被轰击材料的温度、材料表面的吸附气体等[2]。
2.3 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从一些文献上来看,目前对次级发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不高的工作条件下的应用,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对离子轰击情况下的次级发射的研究。
1997年J.C.T ucek,S.G.Walton和R.L.Champi2 on研究了用Na+轰击Mo(100)和多晶钼表面的次级电子和负离子发射[3]。
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初离子轰击能小于500eV时,次级电子和负离子的绝对产量与表面氧的覆盖率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并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次级电子从表面发射出的机理主要依赖于Mo-O-化学键的存在,这一化学键可以被低能量的离子激活,如果想得到大量的次级电子就必须有表面氧的存在,氧被吸收到什么位置和受到如何的束缚并不重要。
同时,他们也研究了Al/O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机理与上面的结论基本一致[4]。
日本Saitama大学T Sato等人为了提高Al陶瓷的绝缘性能,研究了退火工艺对不同的Al样品的次级发射系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没经退火工艺的样品的次级发射系数主要依赖于Al的含量,含量越高次级发射系数越大;对于同一样品(Al含量较低的样品)经退火后次级发射系数有明显的增加。
用扫描电镜对退火前后的Al陶瓷样品的表面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观察到退火以后Al的颗粒晶界更为清楚。
他们给出的解释是:(a)在空气当中的退火过程填充了氧的空位并释放了表面的残余压力,减少了捕获电子的陷阱;(b)退火过程可引起电荷的输送,从而中和了一些带正电荷的缺陷;(c)烧结过程所增加的一些可以吸收二次电子的杂质(MgO)经退火在高温下可被重新释放出[5]。
有人对人工宝石的次级电子发射进行了研究,认为内部电场的产生可加速二次电子流向表面,并可大量增加二次电子发射和初电子的能量与二次电子产量的线性关系[6]3 国内外研究成果与现状3.1 研究成果———有效的次级发射体3.1.1 半导体型3.1.1.1 银氧铯次级发射体银氧铯次级发射体有很好的次级发射性能,当Wp=600~1000eV(初电子的加速能量)时,次级发射系数δ最高可达11。
然而这种发射体因有以下几个缺点而限制了它的应用:(a)室温下热发射相当大;(b)次级发射系数随温度变化很大,即温度稳定性不好;(c)原初电子流的密度不能超过10-5A/ cm2,如果超过这个数值,δ将迅速下降。
材料在工作状态下,由于原初电子的不断轰击,表层的铯和内部的铯将重新分布(表层铯原子在电子轰击下变成铯离子,后者在电场作用下,被拉入发射体内部),以致引起次级发射性能的改变。
3.1.1.2 锑铯次级发射体锑铯次级发射体在Wp=500~600eV时,次级发射系数δ最高可达12。
现已广泛应用于光电倍增管中。
3.1.2 氧化物型氧化物阴极的特点不但是脉冲热发射大,而且次级发射系数也大。
早在1938年,莫古利斯等就研究了氧化物阴极的次级发射,发现温度增高时,次级发射系数比室温时的增加值Δδ与温度有指数关系Δδ=Ae-Q/2KT,其中Q的数值约为0.7eV。
1946年波默兰兹发现用直流法和脉冲法测量的二元氧化物的次级发射和温度的关系与上述关系式比较吻合。
捷克作者伦克对氧化钡、氧化锶和三元氧化物的次级发射的研究结果表明,δ随温度增加很慢,且δ与阴极的激活程度和孔度有关。
研究还表明,当阴极被电子长时间轰击时,次级发射和热发射都逐渐下降,最后达到一稳定值[1-2]。
碱土金属(铍、镁、钡等)氧化物,以及Ni-NiO -Ba,Ni-NiO-Cs,Mo-MoO3-Ba等都具有较好的次级发射性能。
在菲利普公司出产的EEP-60电子倍增高跨导管中,采用的是NiO-Cs系统,当Wp=150eV时,次级发射系数δ=4~5。
瓦戈等人在形成好的银镁合金的表层氧化镁薄层上蒸集钡和氧化镁,当原子层厚度在2~8个原子层之间时,随着原子层厚度的增加,次级发射系数没有变化,但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氧化镁-氧化镁复合氧化物可提高稳定性的解释是:MgO是离子晶体,在产生次级发射时,有点阵电子失去,如果失去的时间过长,则镁将与氧解离而蒸发掉。
而加入的BaO可使MgO晶体结构更稳固,电导率增加,电子能够很快地得到补充,从而使次级发射体的稳定性・92・第25卷第5期 刘 娟:次级发射相关研究及应用的发展与现状能增加[7]。
3.1.3 合金型主要有银镁发射体、铜镁发射体、铜铍发射体、镍铍发射体,合金发射体有很多优点,如工作性能稳定,电流密度较大,工艺过程简单等等。
金属合金阴极(MAC)主要是有一种性质比较稳定且易加工的金属来充当基体,另外有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表面层,主要有这一层活性物质提供高的热发射和一定程度的次级发射。
金属合金阴极最重要的性质是功函、次级发射系数、表面活性物质的蒸发速率、吸附作用和扩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