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⑴致殷勤 殷勤之意 • 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 到。 ⑵ 当横行 横行天下 • 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 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 形成矣 • 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 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 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 面。 • ⑷地方 地方数千里 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 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 • 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四、词类活用
(四)名词做状语 •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修饰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像狐狸那样 “ 疑 ”) • 备南走。(表示走的方向,“走”的状语。) 。(表示走的方向 表示走的方向, 的状语。) (五)使动用法 • 必蹶上将军 • 可烧而走也 可烧而走 • 诸人持议,甚断句
• • • • • • • • • • • 田横,齐之壮士耳。 田横,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巨是凡人。 巨是凡人。 子瑜友也。 我,子瑜友也。 此帝王之资也。 此帝王之资也。 操公,豺虎也。 操公,豺虎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乃天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三、一词多义
• 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 、割据江东,
千里。(见方, 千里。(见方,古代称面积 。(见方 的用语,纵横, 方十里” 的用语,纵横,“方十里” 即纵横十里。) 即纵横十里。) 2、操军方连船舰。(副 。(副 、操军方连船舰。( 词,正)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助画方略。(方法,办法, 。(方法 助画方略。(方法,办法, 计策。) 计策。)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要) (将要) 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方向 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 • 事。(事情) 。(事情) 事情 •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特指政事) (特指政事) • 3、肃宣权旨,论天下事 、肃宣权旨, 。(特指战事 特指战事) 势。(特指战事) • 4、北面而事之。(奉事, 。(奉事 、北面而事之。(奉事, 服务) 为……服务) 服务 驻扎和住宿) 驻扎和住宿) • 2、余船以次进。(次序) 。(次序 、余船以次进。(次序) • 引:1、操军不利,引次江 、操军不利, 北。 退却) (退却) • 2、引军北还。(引导率 。(引导率 、引军北还。( 领)
赤壁之战知识点

治: 对付 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部署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训练,整顿 3、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治理,管理 4、故治国无法则乱 安定,太平 5、明于治乱,娴于词令 治理得好 6、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医治 7、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8、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治罪,惩处
2
故: 1、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暮去朝来颜色故 5、故久立与其客语 6、此物故非西产 7、中原遂多故 8、故治国无法则乱
仍然 旧交情 旧的,原来的 衰老 故意,特意 本来 事故 所以
3
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2、中江举帆 3、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4、举所配玉玦示之者三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6、杀人如不能举 8、戍卒叫,函谷举 9、孙叔敖举于海 10、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8
状语后置 (肃)与备会[于当阳长 坂] 自结[于东] 求救[于孙将军] 亮见权[于柴桑] 裹[以帷幕] 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定语后置
大势(可以拒操)者 战士(还)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 人马(烧溺死)者
省略句
悉浮(战船)以沿江(省宾) 可烧而走(操军)也(省宾) 说备使(备)抚表众(省兼) 避难(于)江东 (省介词) 将军起兵(于)江东,豫州收 众 (省介词) 与(备)结盟好 (省介宾) 不足与(之)图大事 ( 同上) 9
翻译句子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译:现在如果不快点前往,恐怕被曹操占了 先。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 归附之。 译: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敬重礼遇贤能之 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
赤壁之战资料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权以示群下(视)2、五万兵难卒合(猝)3、雷鼓大震(擂)4、将军禽操(擒)5、烟炎天(焰)6、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驻)7、助画方略(划)(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恳切)2、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3、是时(这)4、驱中国士众(中原)5、便还就孤(靠近)6、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7、其实汉贼(他实际)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各顾妻子(妻子儿女)10、初一交战(刚刚开始)11、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2、北军大坏(溃败)(三)词类活用1、词性互用: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部队,形作名)敬贤礼士(贤能之人,形作名;礼待,名作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2、动使动:必蹶上将军(使……挫败)权以示群下(让……看)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从吏卒(让……跟从)甚失孤望(使……失望)可烧而走也(让……逃走)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3、形意动:英雄乐业(以……为乐)4、名词作状语:备[南]走 ( 向南)[外]托服从之名[]怀犹豫之计 (在外;在里面)从华荣道[步]走 ( 步行)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 从水、陆两路)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共治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足够,形容词)7、次:引次江北(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走燕(考虑、谋划,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五)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与被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乃至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将军(向介词)(六)句式1、判断句(1)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那可是三国时期一场超级有名、超级精彩的大战役!这场战斗里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先来说说交战的双方,一方是曹操率领的大军,那家伙,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气势汹汹。
另一方呢,则是孙权和刘备联手的队伍。
曹操当时那叫一个自信满满,觉得自己这大军一到,对面就得吓得腿软。
曹操为啥这么有底气?一来他之前打了不少胜仗,势力越来越大;二来他的兵力那是真多啊!不过,这人多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儿。
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的水战。
这就好比让一个在陆地上跑惯了的人突然去划船,能行吗?答案是:不太能!再说说孙刘联军这边。
孙权那也是有决心的,敢和曹操对着干,这勇气可嘉。
刘备呢,虽然当时实力相对较弱,但也算是有了个依靠。
他们这边有个关键人物,就是周瑜。
周瑜可是个厉害的角色,有勇有谋。
赤壁之战的导火索之一,是曹操给孙权写了封信,那信里的语气,简直就是在说:“乖乖投降吧,别挣扎了!”孙权能受这气?当然不能!于是,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曹操的军队到了长江边上,士兵们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好多人生病了。
这就像是一支看起来强大的队伍,其实内部已经有了小毛病。
而孙刘联军这边呢,一直在观察曹操的动静,寻找着破敌的机会。
说到战斗的关键,不得不提“火烧连营”。
这一招可太绝了!孙刘联军看准了曹操把船都连在了一起,这不是给了火攻的好机会嘛。
于是,他们准备了好多易燃的东西,趁着刮东风的时候,一把火就给曹操的船队点着了。
那场面,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曹操的士兵们一下子就慌了神,有的被火烧着了,有的掉进水里,惨叫声一片。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艘艘船瞬间变成了火海。
曹操在岸上看着,估计心都碎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精心打造的船队就这么被一把火烧没了。
这一仗,曹操是大败而归。
他灰溜溜地带着残兵败将跑了,估计一路上都在后悔自己的轻敌和大意。
赤壁之战对于三国局势的影响那是巨大的。
曹操经此一败,短时间内没法再大规模南下了,孙权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刘备也趁机发展壮大。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课内文言常识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赤壁之战课内文言常识《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流程,其中尤以战前筹备为主。
以下是我们为你收拾的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期望你喜爱。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通假字1.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5.进住夏口6.卿能办之者诚绝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2.备南走3.致殷勤之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可以穿鲁缟也6.鼎足之形成矣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8.地方数千里 9.当横行天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1.邂逅不如意12.七年级交战 13.北面而事之14.北军大坏 15.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指出并讲解活用词1.名动:a.敬贤礼士 b.犹且守义不辱c.水路具下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b.乘犊车,从吏卒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d.可烧而走也e.必蹶上f.操悉浮以沿江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 b.敬贤礼士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d.除残去秽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5.意动:a.英雄乐业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文言常识点总结:讲解下列词语的含义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2.二子不协3.与操有隙4.表恶其能而不可以用也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9.近者奉辞伐罪 10.权以示群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2.不复料其虚实13.今以实校之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16.上建旌旗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18.兼仗父兄之烈19.卿能办之者诚绝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2.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23.便还就孤)一词多义1、【卒】a.鲁肃闻刘表卒。
b.乘犊车,从吏卒,c.五万兵难卒合,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