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新闻现象分析
2020地理新闻报道20篇及分析

2020地理新闻报道20篇及分析一、北欧现“热带夜晚”瑞典气象和水文研究所27日称,北欧国家正经历气温飙升,部分地区出现“热带夜晚”。
在瑞典境内,最极端热浪已经扑向最北端。
瑞典最北城镇马库斯温沙26日出现摄氏34.8度的高温。
瑞典气象和水文研究所专家指出,这是瑞典自1945年以来最北地区的最高温。
瑞士28日报道称,由于气候变暖加剧,瑞士冰川加速融化,极大地影响到瑞士当地的旅游业。
为此,瑞士居民近来自发地为冰川盖上巨型白色毯子,以阻隔高温。
虽然“盖毯子”的过程十分艰巨,但居民们都主动出钱出力。
瑞士科学家表示,这种做法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但不能彻底阻止冰川融化。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暖1. 原因:(1)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2)毁林等。
2.危害: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等。
3.措施: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二、孟加拉国洪灾据新华社7月28日报道,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的洪灾已造成至少75人死亡,600多万人被迫撤离家园,流离失所。
据新闻此前报道,自本月15日以来,连日暴雨引发的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已导致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三个相邻南亚国家上百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受灾人口接近1000万。
洪灾不仅让这些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山体滑坡和疟疾等次生灾害。
印度北部、东北部与尼泊尔和孟加拉国每年6月至9月是季风雨季,雷电暴雨天气频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但有分析认为,今年天气显得有些异常,旱季异常燥热,雨季一开始就强降雨造成洪灾泛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南亚次大陆。
与此同时,上述三个国家薄弱的洪水预警和防范体系也使得洪灾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知识点:季风与洪涝灾害1.亚洲季风2.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2)人为原因: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新闻学概论的案例分析

新闻学概论的案例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
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新闻的本质、功能以及传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新闻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
案例一:“假新闻”的泛滥与危害在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一则关于希拉里·克林顿涉嫌与一家儿童贩卖组织有关的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这则假新闻声称有确凿证据表明希拉里参与了非法活动,但实际上毫无根据。
这则假新闻迅速扩散,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对希拉里的负面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走向。
这个案例反映了假新闻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危害。
首先,假新闻往往利用人们的恐惧、偏见和好奇心来吸引注意力。
在这个案例中,儿童贩卖是一个极其敏感和令人恐惧的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
其次,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人群,而缺乏有效的核实机制使得其传播难以遏制。
最后,假新闻会对个人、社会和政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希拉里来说,这则假新闻损害了她的声誉和形象;对于社会来说,它破坏了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政治来说,它可能干扰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进程。
案例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2018 年,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
当地一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不仅详细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和造成的危害,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进行了批评。
然而,另一家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却更多地强调了政府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对监管不力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
这两个不同的报道方式反映了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的问题。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记者如实反映事实,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见和情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完全的客观性往往难以实现。
记者的价值观、立场以及所属媒体的立场和利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家媒体的报道更倾向于批评和监督,而第二家媒体的报道则更倾向于支持和肯定政府的行动。
国内外时事与新闻分析

国内外时事与新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时事和新闻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触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新闻所包围,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时事,都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国内外时事和新闻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内时事。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这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犯罪、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而在国际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成为了时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不仅对中美两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近年来的英国脱欧和欧洲难民危机等问题,也给欧洲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时事和新闻不仅仅是问题和挑战,它们也带来了机遇和启示。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也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另外,新闻媒体的多元化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博客和短视频等形式获取新闻信息。
同时,时事和新闻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例如,近年来,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话题成为了热门的时事新闻。
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一系列的变化和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时事和新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对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扬子晚报》为例

对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扬子晚报》为例
随着新闻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现象越来
越普遍。
以《扬子晚报》为例,该报以其针对性强、深度适中、新
鲜感十足的新闻报道,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并促进了其社会影响
力的提升。
一方面,受众的参与为该报提供了新的报道线索和信息来源,
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动态和受众关注的话题,丰富新闻内容;另一
方面,受众的参与也可以增强该报的公信力,减少新闻操作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增加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然而,受众参与新闻报道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受
众的参与可能会引起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偏见。
其次,受众
参与的信息可能存在不实、夸大等问题,需要记者进行核实和筛选。
最后,受众参与的方式和深度也不尽相同,如何平衡受众的参与程
度和新闻报道质量也是一个考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新闻媒体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与受众建立准
确而广泛的互动机制、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加强新闻
记者的专业素养等,以保证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靠性,同
时增加读者参与互动的更多关注点,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深度新闻报道分析范文

深度新闻报道分析范文一、报道背景与现象呈现。
咱都知道共享单车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那可是城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的单车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随时随地等着咱骑上就走,方便得很。
可是啊,这时间一长,问题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了。
现在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到共享单车那叫一个乱停乱放。
在地铁站口,原本宽敞的通道被一堆横七竖八的单车堵得死死的,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那耍赖,不肯好好排队。
公交车站旁边呢,单车也是东倒西歪,有的甚至直接躺在路中间,那模样就像是喝醉了酒的大汉,横躺着占地方。
小区门口也不能幸免,密密麻麻的单车把门口弄得乱七八糟,像个乱糟糟的垃圾场。
这可不仅仅是影响市容的事儿,还让咱们老百姓的出行都变得不方便了。
二、原因剖析。
1. 用户素质参差不齐。
咱先说说这使用者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有些用户啊,那素质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他们觉得自己骑完车,随便一扔就了事,根本就没想过这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就好比自己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出门却在别人家乱扔垃圾一样没品。
可能在他们心里,这单车又不是自己的,就不需要爱护。
这些人啊,就缺乏一种基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企业投放与管理失衡。
共享单车企业呢,也有很大的责任。
这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那是拼命地往城市里投放单车。
就像一群饿狼看到了一块大肥肉,都想多分一块。
可是啊,他们光想着投放,管理却没跟上。
比如说,他们没有足够的人员去及时整理那些乱停的单车。
而且啊,他们在规划投放点的时候也不合理。
有的地方单车多得像小山,有的地方却一辆都找不到,这供需完全不平衡嘛。
3.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不完善。
再说说咱城市规划这一块。
城市里适合停放单车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
公共交通站点周围没有专门的单车停放区域,或者即使有,那区域也小得可怜,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单车。
就像给一群大象准备了一个小笼子,怎么能装得下呢?而且,城市的一些新开发区域,在建设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这就导致了单车无处安放,只能乱停乱放。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摘要]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
但是,自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就像毒瘤一样顽劣的存在着,并破坏着新闻的可信度。
通过对我国新闻界的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对各大新闻媒体的信服度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多新闻失实的报道,无论什么类型的失实新闻报道对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破坏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影响。
在我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很多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在我国并没有收到合理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所以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发生。
这主要说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产生原因及后果的分析与重视。
本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新闻媒体届发生的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迁,我们对新闻失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分析了新闻失实的状态,研究了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新闻失实将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新闻失实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后果;对策On the news report false consequences[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report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news work, and the criterion is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must adhere to requirements. However, since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produced and there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like cancer or exist, and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s of our country, we found the news untrue phenomena on the major news media credibility has formed a serious threat. Our countr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news reports, no matter what type of false news reports can destroy the very bad social impact, or even disastrous to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so a lot of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not received for reasonable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e news report was inaccurate phenomenon happen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mainly show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nough attention to reports analysis and attention to fals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s.[Keywords]News reports;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Cause; Consequence;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words] (II)引言 .................................................................... - 1 - 一、新闻真实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要求....................................... - 1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界定........................................... - 1 - (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 1 -1.概括事况要真实................................................. - 1 -2.陈述情节要属实................................................. - 1 -3.要准确地阐释事实............................................... - 2 -二、新闻失实的有关表现................................................... - 2 -(一)无中说有,引起关注............................................. - 2 - (二)有中说无,故意隐瞒事实......................................... - 2 - (三)对新闻事实进行过分的夸大....................................... - 3 - (四)随意添枝加叶................................................... - 3 - (五)偷换内容,随意发挥............................................. - 3 - (六)原因与结果不匹配............................................... - 4 -三、新闻失实相关案例..................................................... - 4 -四、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 4 -(一)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正作风......................................... - 4 - (二)对新闻工作者的训练程度不够,没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 5 - (三)管理不规范,不遵守法规,选择的人员不合适....................... - 5 - (四)一味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和发布率,故意添加或删除文章造成教育失实.... - 5 - (五)为了快速完成工作不经过实际调查就报道........................... - 5 - (六)想通过新闻媒体来制造假象,遮蔽自己的违法行为,欺世盗名......... - 6 - (七)不能把握好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 6 - (八)为了自己的某些主观的愿望而去报到失实的新闻内容................. - 6 - (九)新闻工作人员的作风不正,没有辩证的思考问题..................... - 6 - (十)有些记者从事“有偿新闻”的报道................................. - 7 - (十一)由于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绝对化而导致新闻失实................... - 7 - (十二)对那些失实报道的新闻处罚力度不够............................. - 7 - (十三)对一些新闻报道的审查把关力度不够............................. - 7 - (十四)受利益的影响,处理不好社会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 8 - 五、新闻失实的后果及危害................................................. - 8 - 五、治理新闻失实的对策................................................... - 8 -(一)进一步对新闻报道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行奖真罚假........... - 8 -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9 - (三)对新闻事业要有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 9 -1.可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 9 -2.加强对新闻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 - 9 -3.能够让那些新闻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再报道............... - 9 - 结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致谢语 ................................................................. - 10 -引言无论在哪个国家,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寻找并且报道真实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把事实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以受众的兴趣、观点以及利益需求为前提的新型新闻信息传播方式,颠覆了以往传统说教式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给“冰冷的新闻信息”穿上了一件“亲和”受众的外衣。
因此,在新闻市场上一被应用,就受到了受众群体地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的泛滥,使得传媒庸俗化、传媒道德滑坡、传媒社会责任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
如何正确对待娱乐,摆正娱乐在传媒中的位置,从而引导大众传媒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是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一)数量繁荣
目前,以都市报的兴起、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为标志,中国娱乐化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报纸先是把“娱乐新闻”从文化新闻中独立出来,每日设娱乐新闻版,一些报社后来还把娱乐新闻和报纸的娱乐内容独立成报,出现了全国性和地方性专业娱乐报,。
各地综合台更是纷纷细分成音乐台、交通台、文艺台、经济台等,主要提供音乐欣赏、歌唱曲艺、游戏娱乐,瞄准的是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二)主题明星化
目前,我国电视娱乐新闻内容中明星占了很大的比重,明星的一些生活片段,一点隐私,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以带来不菲的报酬或收视率,因为公众对明星的私生活都有一种想了解的渴望,甚至是窥视的欲望。
二、我国新闻娱乐化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探讨
(一)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偏离
媒体对娱乐化的过度追求将会损害到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追求利润,媒体只把受众看作市场的消费者,而忽视了受众应该是作为权力主体存在的;娱乐
化新闻一方面弱化了社会的健康因素和积极力量,使受众对社会环境做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也污染了公众舆论氛围,助长了社会转型期受众本身潜藏的心理阴影,弱化了受众对社会规范的自我约束力和认同感。
不仅造成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传媒资源的浪费,造成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污浊,更使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丧失殆尽。
尽管读者的新闻需求既有高尚合理的,也有消极庸俗的,但读者是上帝的市场原则丝毫不意味着排斥报纸的教育与指导功能,毫无原则地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最严重的是,这种以快乐主义名义掩饰的新闻娱乐文化观缺乏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基本尊重,忽视人类的友爱和道德情怀。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电视新闻为了追求娱乐化,过分注重节目的形式,从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也就失去了人文关怀的意义。
这种只追求娱乐大众、仅注重外在形式的新闻传播,完全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情感因素,极大地伤害了公众的感情。
三、新闻娱乐化的应对之策
(一)引导受众需求
鲁迅先生曾说过:“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这句话同样适用,那种以投机为特征的媚俗的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也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传播媒体必须大力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而不是引导去追求市侩,得过且过。
如央视推出的《幸运52》、上海电视台的《智力大冲浪》都保持了较高的立意和清新健康的格调,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上有着十分可贵的独创性,而且“拥有主流媒体的风范,保持了追求主流文化形态的自觉性”。
新闻媒体应该走向受众、贴近受众,但这绝不是取悦、讨好。
而是要注意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必须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
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媒介自律
媒介是社会公器,是必须具有明确责任感的公共服务机构。
媒介需要有自行调节、自我制约的机制,媒介的发展才可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施拉姆指出,媒体承担责任的方式有两种:其一为建立自律制度,也就是制订行为守则和规范、建立执行机构,并规定对违反者的惩处方式;另一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自我批评,制定工作标准。
对于后者施拉姆称之为“专业精神”。
这就从自律制度、自律规范、专业教育等操作层面为新闻自律实践指明了方向。
媒介应该把握好娱乐的尺度,不能滥用。
同时对新闻人才培养上,应加强媒介专业精神教育和精神生态观念教育,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他们要坚持专业角度,将个别事件联系到当前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动中,理性、公正地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报道,精辟的分析,以营造丰富的思考空间。
只有新闻从业人员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为公众的精神生态和谐发展服务。
(三)严肃新闻职业生态
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消除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治理新闻娱乐化这股浊流,首先,应提高新闻职业化程度,提高新闻从业门槛,以降低劣质新闻出炉的几率。
新闻界的怪现状: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新闻业,在受众眼中牛气冲天的“无冕之王”,其入行门槛竟然很低,几乎人人皆可当记者,从而致使新闻媒体行业的从业队伍良莠不齐,总体素质低下,其中很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了。
这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甚至连什么叫做新闻和新闻价值也不知道,而只知写出得以刊播的稿子就能赚取稿费。
我们应该强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只有取得新闻职业的准入资格,才能在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实行编辑记者“持证上岗”制,对过分娱乐化这种现象进行纠正与扭转。
新闻失实现象分析
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中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然而,直到现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屡屡发生。
首先,从制造假新闻的人角度分析。
有时候假新闻并非故意产生的。
一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受众的连续复述。
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再传递出去,很可能因为主观记忆、认知程度等原因,导致信息走样,所以有些假新闻并非有意而为之。
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假新闻是人为炮制的。
制造假新闻就是想吸引大众的注意,赚取点击率,使自己很有成就感。
除了这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外,网络的匿名性也是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之一。
匿名性使得核实造假者的真实信息更为困难。
这也为假新闻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生存土壤。
[1]由于不必显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也不用承担必要的道德与法律责任。
在这样一种媒介传播形态之中,假新闻蓬勃生长就不足为怪了。
[2]
其次,从传播者角度说。
传播者大多有从众和猎奇的心理。
如果一个信息新鲜有趣,传播者就会传播,以获得其他人的关注。
有时传播者也会对所传播的信息产生怀疑,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或信任这条信息的时候,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传播者会保持沉默。
在多数人无知、少数人沉默的状况中,假新闻就畅行了。
假新闻的帮凶往往是一些意见领袖。
以微博为例,微博上的加V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及媒体人员,他们在微博传播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3]但是,意见领袖并非完人,也会犯错,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地转发,会使一些假新闻以假充真。
而且由于普通受众对意见领袖的信任,盲目转发他们的信息,使假新闻从一个人际圈传到另外一个人际圈,假新闻就这样愈演愈烈了。
最后,从传播媒介角度说。
在当今网络时代,只需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就能将信息发布。
如果别人对这条信息感兴趣,需分享或转发,就能轻松地将信息传递出去。
“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信息节点的即时传播、以分享为特质的人际网络传播、“意见领袖”经身份验证的实名传播”。
[4]“微博既结合了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模式,又实现了自身的‘点对点’模式,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多向交流。
”[5]在这种情形下,一条假新闻如果通过微博重重转发,那么它的影响力如同滔滔洪水,带来的可怕后果难以想象。
总之,我们应该在新闻发出者、传播者、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方方面面加以防范,杜绝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相关规定,还大家一个真实可信、充满正能量的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