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合集下载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失真现象研究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失真现象研究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失真现象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网络新闻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也带来了信息失真的问题。

信息失真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原始信息被篡改、解读错误或有意无意地进行变形,导致读者接收到与事实不符的信息。

本文将探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失真现象,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常见失真现象。

一种常见的信息失真现象是偏见和倾向性报道。

在网络新闻中,媒体机构和记者可能受到政治、商业或个人利益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报道中加入偏见和个人态度。

这种偏见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不准确、片面或夸大,削弱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此外,网络新闻中的错误传播也是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由于新闻传播的迅速性和时效性,记者和媒体机构在发布新闻时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确核实。

这种情况下,错误的信息被误传,影响了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例如,一些新闻报道可能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而直接引用了未经证实的消息源。

网络新闻中的信息失真现象还可能与传媒机构提供的内容有关。

在商业化的网络新闻平台中,点击率和广告收益成为评价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

这加剧了媒体机构对触动读者兴趣和情绪的新闻进行选择和编辑的动机。

一些报道可能夸大事实或故意制造争议,以吸引点击量。

这种商业化导向的报道会导致信息失真,使读者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信息失真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网络新闻的宣传效应的过度依赖。

网络新闻不仅具有快速传播与广泛覆盖的特点,还具备了可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然而,这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社交圈子的影响,形成信息过滤和信息孤岛。

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新闻源,并倾向于相信观点相近的个人和机构。

这种过度依赖网络新闻可能导致信息的偏见和局限性,进而形成信息失真。

针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失真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首先,媒体机构应强化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偏见和倾向性的报道,提供准确的事实依据。

传媒行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与整改建议

传媒行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与整改建议

传媒行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与整改建议一、信息失真问题的背景在当今社会,传媒行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公众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新闻报道。

然而,与此同时,信息失真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

信息失真指的是传媒机构在向公众传递信息时存在不准确、片面甚至虚假的情况。

这样的现象给公众带来误导,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传媒行业中的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紧迫且必要的任务。

二、造成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分析1.商业化模式下的压力引发失真商业化模式下,仅关注点击率与流量等商业指标,并以此为目标制定内容策略,往往导致了信息失真。

为了吸引读者和广告主,一些传媒机构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准确性与客观性。

他们常常夸大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选取特定角度报道事件,并忽略其他可能更客观全面的视角。

2.编辑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被忽视一些编辑人员或记者在采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他们未能进行深入调查与验证,甚至出于个人或组织利益而让自身情感和偏见影响报道结果。

此外,清晰的伦理规范框架也不完善,缺少对编辑人员的行为准则的制定和监督。

3.信息来源不透明与单一公众对传媒机构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有怀疑。

然而,由于信息来源没有得到充分透明展示以及权威、多元化声音的匮乏,公众缺乏选择权和判断力,容易被误导形成片面看法。

三、解决信息失真问题的整改建议1.加大法律监管与制度建设的力度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以及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行业中虚假新闻与信息失真行为。

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构和管理体系,并加强对传媒从业者的培训与考核。

通过这些措施,将推动传媒行业回归专业与客观。

2.引导市场需求与传媒机构责任的有机结合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通过鼓励市场需求向精准和客观报道转变来引导传媒机构调整内容策略。

提高读者对于准确性和权威性的重视,激励他们转向可靠而客观的新闻来源。

此外,政府还可以给予那些具备社会责任感并积极打击信息失真的传媒机构相应的奖励与荣誉称号。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的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的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的整改措施引言:媒体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在媒体行业中,信息报道的失真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为了确保媒体行业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信息来源的优化与监管1. 提高信息获取的专业能力媒体机构应加大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

这包括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培养他们的新闻素养和判断力,并倡导使用多元化的信息源,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特定来源。

2. 加强信息来源的审查与筛选媒体机构应建立科学、严格的信息审查机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核实、筛选。

这需要加强对信息来源的调查和评估,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媒体机构应加强对记者采访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加强新闻报道的伦理约束1. 强化新闻道德规范媒体行业应加强对新闻记者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推行并遵守新闻伦理规范,如客观、真实、公正、负责任等原则。

媒体机构应建立起相关的内部制度和奖惩机制,对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并通过公众舆论监督来推动行业内部的自律。

2. 增强网民的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对媒体报道的辨识能力,学习媒体素养,培养对信息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辨别和评估,避免受到失实报道的影响。

这有助于提高媒体行业的整体信誉。

三、加强监管与执行的力度1. 完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

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媒体行业的职责与义务,并对失真报道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惩罚。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媒体行业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失真报道及时进行处理,并公开曝光。

这有助于维护公众利益和媒体行业的形象。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媒体行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整改工作的进行。

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与提高质量的方法

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与提高质量的方法

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与提高质量的方法Ⅰ.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在传递信息、塑造公众舆论及影响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如日益突出。

事实上,这种失真不仅仅对公众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声誉和可信度。

本文将探讨媒体行业中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并提出几种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

Ⅱ. 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分析1. 商业压力导致报道偏颇:在商业驱动的媒体环境下,广告和资助等商业利益往往影响了新闻内容选择。

为获取更高流量和收入,一些媒体可能倾向于以轰动性、不客观甚至夸大事实来吸引读者眼球。

这种商业压力使得一些新闻机构放弃了应有的专业道德,并丧失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2. 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时间: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新闻报道面临着不断压缩的制约条件。

记者们面临着工作量巨大、时间紧迫以及缺乏必要资源的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新闻报道的懈怠以及对事实的不充分调查,进而带来失真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写稿速度往往成为媒体机构衡量记者工作表现的唯一标准,这使得记者们更容易出现错误和主观偏见。

3. 政治因素影响报道:虽然我们要求回复内容不涉及政治,但是在讨论新闻报道失真时,我们无法忽视政治因素对媒体行业的影响。

特别是在某些国家,政府机构或特殊利益集团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和干预。

政治压力导致了自我审查和报导倾向的产生,并极大地限制了媒体机构揭示真相和报道社会问题的能力。

Ⅲ.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1. 自律和专业道德:媒体行业需要加强自律机制,制定更严格的伦理准则,并强调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

媒体工作者应时刻提醒自己主持公正、客观和全面的报道原则。

此外,在报道敏感话题时,媒体机构应尽量避免偏颇立场,提供多方面信息以便公众在形成看法时拥有全面了解。

2. 投资资源和培训记者:媒体机构应该注重投资于新闻报道的质量。

这包括增加采编人员数量、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金钱资源,以及改善工作环境。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传播失真问题与对策设想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传播失真问题与对策设想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传播失真问题与对策设想一、引言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社会公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今媒体行业中,存在着许多新闻传播失真的问题,这可能会给信息接受者带来误导和混淆。

本文旨在探讨媒体行业中存在的新闻传播失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设想。

二、新闻传播失真问题1.商业利益导向。

在现代商业化的新闻环境下,媒体机构往往会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可能牺牲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

遭受资金压力影响,有些网站、报纸或电视台倾向于选择吸引点击量高、煽动情绪或庸俗化内容进行报道。

2.意识形态偏见。

某些媒体机构由于自身政治立场或特定背景因素等原因,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容易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

这样的偏见将严重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消息源可信度。

媒体从事新闻报道时,通常依赖各种消息源。

然而,一些消息源可能存在信息失真、不实或带有夸大或误导性的倾向。

若媒体机构未经较为严谨的核查和验证,就盲目地采用这些消息源,势必会导致新闻传播失真。

4.滥用社交媒体。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人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

但是,在社交媒体上,个人意见往往以非正式、不负责任的方式表达,缺乏事实的支持和严肃的调查验证。

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新闻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和根据个人意见进行编撰。

三、对策设想1.加强新闻道德建设。

媒体行业应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培养教育。

鼓励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在报道中注重严谨、客观和平衡。

2.提高调查核实能力。

媒体机构应加强编辑部门的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对消息源的调查核实能力。

从源头上杜绝不实消息的传播,确保真实可信的新闻内容得以发布。

3.推动多元化媒体市场和公共资助。

多元化的媒体市场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广泛、更客观的新闻报道,并减少商业利益导向造成的失真问题。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新闻机构的公共资助,可以降低商业压力,并倡导新闻机构在追求利润与报道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

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

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1. 介绍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在当前大数据和快速传播的时代,媒体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许多人对于媒体报道中的信息是否准确可靠产生怀疑。

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导致公众容易受到误导和误解。

因此,探究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2. 原因一:商业利益驱动商业利益驱动是导致信息失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广告主和读者,一些媒体机构倾向于以制造轰动新闻来博取眼球。

这种做法可能会夸大事实、曲解事实或进行无根据猜测,从而导致信息失真。

同时,某些广告商可能通过赞助内容来获得宣传效果,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失真现象。

3. 原因二:缺乏职业道德和审查机制缺乏职业道德和审查机制是媒体行业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记者觊觎金钱或权力,不择手段地获取新闻线索,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

此外,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存在薄弱之处,无法有效地对失真信息进行监督与处罚,导致了更多失真信息的传播。

4. 原因三: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个人成为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

然而,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未经核实的消息、谣言和假新闻。

这些信息无法经过专业记者的严格审查和报道规范。

因此,社交媒体成为了信息失真问题日益严重的温床。

5. 改进建议一:建立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了解决信息失真问题,在媒体行业内建立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是首要任务。

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恪守报导事实、客观公正、批判性思维等基本准则。

此外,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内部审查和监管机制,确保所有新闻报道都能够遵守道德规范。

6. 改进建议二: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为了减少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需要改进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媒体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注册和认证制度,要求媒体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并对违反规定者进行惩罚。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的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的整改措施

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的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扮演着连接世界的枢纽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壮大,一些与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关的问题也开始浮现。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信息报道失真。

信息报道失真不仅会误导社会公众,也会损害受影响方的声誉。

因此,媒体行业亟需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二、原因分析1.商业利益驱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媒体机构为了吸引读者和赢得点击量,往往忽视事实核查过程而发布具有吸引力和轰动效应的消息。

2.缺乏专业素养: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在报道过程中容易出现主观意见或偏见,并可能无意间传递错误或不完整信息。

3.时间压力:新闻生产通常要求及时发布,给了记者们非常有限的时间收集和确认信息。

这种紧迫感往往使得他们无法进行充分的核实和深入调查。

4.人为破坏: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媒体渠道散播虚假信息,企图影响公众舆论或满足个人意图。

三、整改措施为了解决媒体行业中存在的信息报道失真问题,以下是几项可行的整改措施:1.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从事信息报道时的认识水平和采编能力。

同时,在招募和评审流程中注重职业素质和经验,确保员工具备正确客观、严谨求证的态度。

2.建立有效的事实核查机制。

媒体机构应加大在编辑部门及采编团队内设立事实核查步骤的力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审核过程。

同时,鼓励反对慌张速报和未经严格审查便发布新闻的风气,并制定相关惩罚措施以防止错误发布。

3.推动自律与监管机制互动协作。

民间组织和权威机构可以主动向媒体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同时鼓励和支持媒体组织内设置独立的监督部门或委员会,在行业内实现自律。

4.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沟通。

通过设立用户反馈渠道,建立交流平台,使得读者、观众和听众能够积极参与新闻报道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或补充相关信息。

同时,在报道中引用多方声音,并留下查证来源等方式来追求报道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摘要:现今新闻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真的现象,或者从一开始在新闻被创造的时候就不真实,或者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工和选择造成了新闻的失真。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那么造成新闻失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防范和杜绝新闻的失真?本文将介绍新闻失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

新闻,还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新闻、信息失真、媒体传播、
一、信息失真的内涵
所谓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离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一定的衡量标准”。

在信息的反映过程、传输过程和理解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

二、信息失真的案例
(一)案例一:2005年4月17日,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

报道称,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

随着这则消息的飞速传播,高露洁在中国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跌。

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10%。

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该市两家颇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大卖场进行专题调查显示,4月18日至4月24日这一周,高露洁牙膏每天的销售额比上周同期的降幅达到45%~65%。

然而,随后的追踪调查表明,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不过是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导致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4月19日,这一发现的研究者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 Roanoke 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断章取义了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

威克斯兰说,事实上,自己在《环境科学技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只是称:在洗手液中发现的三氯生以及含氯的自来水在实验条件下可以产生反应,进而生成“哥罗芳”。

原文中并未提到包括高露洁在内的牙膏品牌。

(二)案例二:2007年3月3日路透社就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张曼玉当天出席Chloe于巴黎举行的时装展,据闻她是被Chloe方面邀请出席,所以没有通知传媒。

张曼玉与友人连袂看秀,一开始她偷偷绕道进场,一入场却发现自己的VIP位置被抢走,只好求助工作人员帮忙,最后被换到隔壁的座位,此举也引起坐在斜对面的美国版《VOGUE》总编辑Anna Wintour注意,频频用眼睛余光扫射她。

报道说,张曼玉前两周前才被美国《纽约时报》选为去年“伟大的表演者”,结果路透昨日发出她看秀的照片,竟然把她的英文名字Maggie Cheung误写为巩俐(Gong Li),3分钟后路透社发现错误,紧急发出道歉更正启示还她清白。

三、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过分情调新闻的时效性忽视了真实性
不少假新闻的产生,往往与抢新闻、抢独家、想以批评曝光引起轰动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关。

过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此次国内媒体有关高露洁事件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一家非主流媒体《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4月15日一则题为《牙膏的癌症警告》的新闻。

然而,绝大多数媒体在报道之前未能去查阅原始的研究论文,或是去采访研究者Vikesland本人。

为抢在第一时间发稿,媒体在时效与真实的权衡之间又一次选择了前者,媒体从业人员深知真实性对一条新闻是何等重要,但在新闻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任何一家媒体面对一条可疑的重大新闻,要延缓并经核实后刊载,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媒体也许更不能容允自己在新闻时效性上的落后。

(二)新闻主体故意造假
包括因素质不高、被蒙蔽而造成的被动造假。

比如,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包括因急功近利,主动参与甚至导演而造成的主动造假。

比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纸馅包子”事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搜救犬牺牲”事件。

包括因记者偷懒、大意或成本控制的需要而导致的造假。

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控烟难控阻力何在》节目中女主角“变脸”事件。

(三)在“企业化”路径中炮制假新闻
企业在宣传过程中故意用新闻事件或制造假的新闻事件来达到宣传的目的。

例如微博用戶“@地空捣蛋”發布的一条微博:“北京今日暴雨,幸亏包里还有
两只杜蕾斯”,大约5分钟后,“@杜蕾斯”官方微博发表评论“粉丝油菜花啊!大家赶紧学起來!!有杜蕾斯回家不湿鞋”并转发,20分钟后,“杜蕾斯”已经占据新浪微博一小時热门榜第一名,当晚24︰00,这条微博转发量超过 5.8万,成为了6月23日新浪微博转发排行榜第一名,而关于北京当日暴雨这一新闻事件则退居其身后,杜蕾斯成功地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就失落在商家成功的宣传策略之下了。

(四)网络的发展为假新闻提供了更佳的传播途径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覆盖率的上升,每一个人度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新闻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然而由于网络的宽松化和网络的这一特点,就为假新闻的制造提供了性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来说更便捷的途径和更少的监管。

因此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十分众多,每一条穿凿出来的所谓新闻可以在众多人的传播和转载下形成新闻从而误导其他受众。

四、如何避免媒体传播中的信息失真
假新闻严重损害媒介的公信力、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社会秩序以及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遏制假新闻的泛滥之势?
(一)规范新闻记者及采编人员的行为和操守
新闻记者及采编人员恪守自己的报道原则,深入现场,洞幽察微,慎思明辨,把假新闻堵在采访阶段。

重视对于事件真实性的现场调查和核实,在对新闻事实本身的采访与观察上,要舍得花时间。

其次,要做到不跟风、不炒作,对新鲜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与观点。

再次,要做到严格把关、常敲警钟,对各种消息源都注意核对,对来自网络的信息尤其要注意网下核对,警惕假新闻的产生。

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政策水平,丰富知识结构,开阔眼界视野,做到耳聪目明。

这一点,对从事新闻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说尤其重要。

(二)规范企业宣传行为
首先,企业要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合理采用新闻时间作为自己的宣传手段但不可在曲解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来实现宣传的目的。

企业要采用恰当的宣传策略,制造新闻事件是企业公关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要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一方式。

其次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排查媒体传播中的虚假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加强审查,在源头杜绝假新闻的产生和对外传播。

(三)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相关制度
加强网络监管,排查网上信息中的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及时修正或直接删除此类信息,以免虚假信息传播开来影响受众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其次深化网络立法,用规范的网络法规来规范每一个网民的行为。

尊重网民发布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要规范他们的行为。

有法可依才能从源头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同时也能为执法带来便利。

结语:现代媒体传播中存在很多虚假的新闻信息,造成这些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其根本都是为了个人或某一部分团体的利益而忽视了基本的社会道德的行为。

营造一个真实的新闻信息的环境需要每一个人切实的遵守相关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是新闻成为我们可以信服的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渠道,这也符合新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璀.《淺析微博傳播中的信息失真現象》.《今传媒》.2014年05月07日.
[2]学生习作.《误解的产生——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失真》.2006年12月3日.
[3] .《新闻失真究竟原因何在?网络假新闻泛滥为哪般》.《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02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