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文化的现状

合集下载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2.鸟的乐园
•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鸟类众多,共有鸟类 300多种,其中候鸟达200余种。国家一级 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等10种。 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 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 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 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丹顶鹤
衰羽鹤
白琵鹭
• (2)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于黄河口 生态保护区进行的旅游规划和开发, 无论其 规模如何, 客观上必将对其生态环境产生破 坏性影响。
解决问题的建议
• • • • • 1. 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 确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思路 3. 健全科学的开发管理体制和机构 4. 制定发展的优惠政策 5. 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1)加强导 游队伍建设。(2)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目录一景区简介二旅游资源及特色三主要旅游景观四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五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一景区简介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153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难得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目录
一、景区简介 二、旅游资源及特色 三、主要旅游景观 四、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五、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景区简介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 15.3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 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 “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山东省十大魅 力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唯一 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难得的世界 级旅游资源。
(2)黄河口独特的旅游资源仍然处于待开发 状态, 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品优势, 多 数资源还处于原始或半原始状态, 旅游资源 搁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具有强 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品牌, 没有开发出黄河口 标志性和品牌性的生态旅游系列产品。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词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词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词尊敬的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里的风景和特色。

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位置和概况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是黄河入海口的最后一段河道,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口之一。

这里的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景色壮丽,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自然风光1. 河流壮丽景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这里的黄河河水宽阔,浩浩荡荡,河水呈现出金黄色,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2. 河口湿地景观:黄河口湿地是国际重要的湿地保护区,这里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鸟类资源。

每年夏秋季节,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迁徙到这里栖息,构成了壮观的候鸟画卷。

3. 沙滩景观:这里的沙滩宽广,沙质细腻,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沙滩上可以进行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运动,也可以悠闲地享受海风和阳光的沐浴。

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文化特色1.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

游客们可以参观黄河博物馆,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渔家文化:黄河口附近的渔村是典型的渔家文化聚集地,这里的渔民们世代以渔为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

游客们可以在渔村体验渔民的生活,品尝新鲜的海鲜,感受渔家文化的魅力。

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活动1. 水上项目:游客们可以乘坐游船,欣赏黄河的壮丽景色;也可以参加划船、钓鱼等水上活动,感受水上运动的乐趣。

2. 沙滩活动:在宽广洁净的沙滩上,游客们可以进行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运动,也可以悠闲地晒太阳、沐浴海风,享受海滩度假的舒适。

3. 观鸟活动:黄河口湿地是候鸟的乐园,游客们可以在湿地保护区观鸟,欣赏成千上万只候鸟的壮观场景。

4. 渔村体验:游客们可以参观渔村,了解渔民的生活和渔家文化,还可以亲自下海捕鱼,体验渔民的生活方式。

五、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服务1. 交通便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交通便利,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也可以自驾前往。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对中国人民有着深远的情感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因此,研究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更是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的深入探究,了解其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因素,探索传播路径,研究传播策略,从而为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提出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彰显其重要性。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促进文化传播的繁荣与发展,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更加广泛地传播和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的意义非常重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对黄河文化传播力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广泛的传播网络和资源。

通过研究黄河文化传播力,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

通过加强黄河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可以扩大文化影响力,增进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黄河文化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传播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探索创新传播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

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黄河入海口调研报告一、引言黄河,中国伟大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它从青海高原发源,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黄河的终点,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入海口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这次调研。

二、地理概况黄河入海口位于北纬37°31',东经118°35',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

这个地方处于内陆到海洋的过渡地带,水流湍急,水文条件复杂。

这里的水位波动大,对于防洪和航道交通都提出了挑战。

此外,黄河入海口地处航运门户,黄河入海等重要水运线路经过这里,对我国的铁路、水运和公路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三、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海岸线生态修复,稳定海岸线。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的质量和数量。

此外,政府还规划了黄河入海口的保护区,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的鸟类和动植物。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黄河入海口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经济利用黄河入海口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这里拥有大片的农田,农作物种植十分丰富,特色农产品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黄河入海口的渔业也十分发达,各种海鲜资源丰富。

旅游业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五、问题与建议尽管黄河入海口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地区的水位波动大,容易导致洪水和潮汐灾害。

其次,水域污染问题仍然突出,需要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

最后,旅游业发展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防洪建设,增强防洪能力,减少水灾损失。

其次,加大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水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

最后,加强旅游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六、结论黄河入海口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景点,也是黄河的结束之地。

弘扬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

弘扬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

弘扬黄河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河南黄河河务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综述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9期李锟大河奔涌,文化兴盛。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先后在河南黄河治理与保护“十大体系”建设目标、河南黄河保护治理“1562”发展格局、《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文化黄河建设摆上重要地位。

河南黄河河务局还出台了《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工作方案》,成立河南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推出一批保护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的精品力作,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

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助力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黄河河务局紧紧围绕沿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大局,积极配合河南省编制相关规划纲要,推动以“郑—汴—洛”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及生态经济旅游带建设,支持河南省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配合河南省人大开展黄河文化建设专题座谈交流与实地调研,参加河南省政协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专题研讨,向河南省委宣传部做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专题汇报,与河南省委党史办共同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对黄河治理保护》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作为主要参编单位,部署开展河南省政协年度重点项目《黄河记忆》专题史料征编,助力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还按要求参加了黄委“十四五”规划、黄河法立法等黄河文化专题方面的内容编写任务。

迅速行动、精准发力,力促“文化黄河”建设落地落实为充分发挥防洪工程在黄河文化建设中的载体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河南黄河初步建成了8处兼具党建示范、法治示范和黄河历史、文化示范多点合一的黄河防洪工程,分别是台前影堂险工、郑州花园口水利风景区、开封黑岗口险工、兰考东坝头险工、孟津铁谢工程、封丘曹岗险工、武陟杨庄改道纪念亭、孟州开仪控导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具有党建示范带和法治文化示范带的功能,还实现了工程与文化的融合,彰显了品牌示范效应,成为河南黄河闪亮的“名片”。

河口:黄河文化的延续

河口:黄河文化的延续

ocus
就 会 发 现 黄 河 文 化 发 展 的 每 一 个 时 期 ,其 文 化特 质 与 内涵 都 集 中体现 在
城 市 上。
悠久 的 齐鲁 文 化 大地 上 的年 轻成 员 , 因此 ,必 须在 齐 鲁 文化 的背 景 下考 虑 河 口区 的文化 塑 造 问题 。 古 黄河 三 角 洲 地 区为 春秋 时 期 齐 国北 部 国土 ,是 齐文 化 的重 要发 源 地 之 一。 齐桓 公 时 期 ,管仲 相 齐 ,减 轻 赋税 , “ 地 而 相
夺 民 时 ” ;开发 自然资 源 , “ 山泽各
致 其 时 ” , “ 民各为 其 所 长 ”。放 坚 韧和 冒险精 神 ,是 值 得 挖掘 的 文化 使
开 了士 农 工 商 的 手 脚
,招 揽 引进 人
元 素 。特 别 是石 油 的开 发 ,更 是 一部
才 ,使 齐 国 的经 济 、文 化得 到 了 飞快 可 歌可 泣 的历史 。 近代 黄河 口 ,党 和 国家 曾先 后 三
蔡 华
出的威就 。 同时 ,她还 具有 强大 的魅

族独
无二 的 “ 母亲 河“ 而河 口又是
 ̄- 深远 的国际 影响 … T D 我 们甚 至 可 以这 样 认 为 黄 河 三
独一无 二 黄 河 的人海 口,也是 共和 国一 块最年 轻 的土地 。看黄 龙八 海 ,
角洲 的形成 过程 ,就 是黄 文 化在河
, “ 无
长 ) 且在 黄河 口文化 中表现 极 为突 并 出。 “ 天行 健 ,君 子 自强 不 息 ” ,黄 河 文化 自强不 息 的精 神 与河 口人 民的 拓 荒精 神 在此 牢 固 的结合 在 了一起 。
;- - . - j  ̄因黄河 而存 在, 文化 建设也 是 ; H区发 展 的核心 内容之一 , - , J - 文化 内涵 对 经 济发 展 、 会 和谐 及 生 态 良好 都 社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与人类发展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河流是地球上多样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

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

河流的生命问题,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

河流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文明类型,被人们认知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河流文化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积淀河流生命。

河流文化扩展了社会调控的范围,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和文化变革。

黄河文明,可以是黄河自身的文明,可以是黄河与自然的文明,也可以是黄河与人类的文明。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历史上一些人类的重要活动离不开黄河的文明,相反,黄河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也左右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在中国古文明开始时期的黄河就有大禹治水和王景治黄等,都是因为人类的一些文明聚集在黄河流域,而黄河由于自身原因或是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的影响产生的洪水无时在威胁着人类的文明。

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黄河的文明发展影响黄河流域人类的文明进程延伸到河流的文明发展影响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因此,要使河流文明得以良性发展,得正确处理黄河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东营黄河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东营黄河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东营黄河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黄河调查报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美育了多少子孙。

到黄河的源头去一览,清流奔涌一泻千里曾是多少人梦寐求的事。

但现在母亲河的源头发生了断流,黄河也遭遇着成源头之水的困境。

近些年来,黄河
被无情的践踏着,黄河的乳汁慢慢丧失这份营养,那滚滚的长长的一江污水诉说着母亲河
的哀伤。

无定河是在黄河中最长的一条河流,长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2。

3万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达百分之1。

2万吨,造成了无定河水土流失的情况:一是自然
因素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多为暴雨冲刷力很大。

二是人为因素像开荒,开矿,修路等。

一场大雨下来不知有多少泥沙被冲进河道。

难道你就不忍心毁坏黄河吗?不,无法。

只有直面这些伤口就可以轻轻亲吻母亲的脑
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黄河口文化的现状纵观历史,立足现实,黄河口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新兴的现代文明;既有黄河大流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古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鲜明的流域特征和独特的自身特质;既有古代黄河口人的筚路蓝缕,又有现代黄河口人的开拓创新。

正是历代黄河口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才创造出今天如此光辉灿烂的黄河口文化。

建国以来,黄河三角洲曾有过大规模的军垦、农垦,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口。

几十年来,油、地、军、校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并肩、艰苦奋斗,共同开创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弘扬创业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崭新的黄河口文化。

这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锻铸和锤炼,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主题,代表着黄河三角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油地军校团结、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生态农业适应中国入世新形势,东营市坚持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粮棉、畜牧、水产、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30万亩,主导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187万亩,总产66.3万吨。

其中夏粮面积81万亩,总产30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9.78万亩,总产7.3万吨。

瓜菜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224万吨。

大蒜、芦笋、花卉等新兴农产品生产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全市大蒜面积发展到11万亩,总产17万吨;芦笋达到3万亩,总产1.5万吨;花卉面积发展到6000亩,涌现出了大王东方花卉等一批花卉示范企业。

完善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速生林基地、冬枣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林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的3.7%提高到15.6%,东营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2003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87万亩,其中用材林13.78万亩,新建冬枣园3.2万亩,农田林网10.3万亩,绿化道路236公里。

全市果品产量达到6.5万吨,其中冬枣产量4230吨,林果业总产值实现3.4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42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是生态建设工程。

即抓好沿路、沿河、沿渠绿化和环城、环村、环园区绿化,加强沿海防护林、环城防护林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林木良种繁育工程。

全市规模在100亩以上的育苗基地达到37处,经营面积1.5万多亩。

积极推广育苗新技术,大力引进新品种,培育育苗企业和生产大户,促进林业发展,建设油洲加绿洲。

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全市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3年,累计出栏生猪70万头,家禽2590万只,羊124万只,牛18万头。

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13.37万吨,禽蛋产量8.89万吨,奶类产量 4.01万吨。

大力推行草畜一体化,全市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苜蓿、苏丹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28万亩。

广泛推广饲料青贮,实施秸秆过腹还田,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肉羊生产,肉羊繁育突出良种引进和胚胎移植快繁,全市实施肉羊胚胎移植4500只,新建良种繁育场31处,纯种波尔山羊达到1万余只,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

良种羊繁育基地带动了肉羊产业,全市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户达到1150户。

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带农户,促进养鸡业发展。

(2)工业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3年,全市地方工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337个,完成投资233.4亿元,其中完成投资总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230多个,技术改造累计创造产值1600多亿元,利税100多亿元。

2003年,技改投入达到73.6亿元,有44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导向计划,一个项目投资达到10亿元,11个项目投资达到2亿元。

技术改造对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改造,使一批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业发展的龙头。

2003年,全市企业集团总数40户,资产总值303亿元,拥有职工6.46万人。

(3)旅游开发现状黄河三角洲是万里黄河填海造陆孕育而成,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

黄河口(利津)湿地风景区。

1992年10月,以国有一千二林场为依托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总面积48500公顷,是一个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鸟类资源为主,融保护、科研、教育、开发利用为一体,风貌独特、生态系统完整、极具科研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

区域内的陆地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而新形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尾闾的多次摆动,新老河道纵横交错,互相切割,形成指叉状河床为表征的起伏地形。

微斜平地、浅平洼地、河滩地、缓岗、海滩滩涂,构成了特殊的地貌。

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芦苇荡、柽柳林、草洼地、海滩涂,是东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翩翩起舞的鹤、鹅、鸥、鹬等鸟类,连同栖息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宏伟的围海大堤和林立的钻塔,构成了富有现代科技水平的人文景观和油区文化。

结合保护区的自然景观,现已建成了几处独具特色的人工景点。

长河落日、河海交汇、万顷苇荡等景观构成了这里“野、奇、新、美”的自然景。

东营作为新兴城市,旅游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但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资源和孙子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黄河口农业生态观光园是我县旅游南线的一个重要景区,生态科技园、民俗文化园、科普娱乐园三部分组成。

重点加强黄河入海口风景区、黄河口农业生态观光园、垦区文化园、民丰湖公园等景区建设水平。

推进胜坨镇、郝家镇、董集乡景区优化整合突出特色搞成精品,形成小景点大旅游开发格局。

争取做到一个乡镇一个特色,一个观光园一个特色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的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2006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主体二层局部三层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9个展厅、1个报告厅和部分红色文化设施,馆内陈列图片584幅、实物763件。

(4)民间文化同时黄河口的民间文化底蕴也非常的淳厚。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流传着许多民间吹鼓手的故事。

由于经常走南闯北,吹鼓手的唱功和演奏的技巧都有很大进步。

有的吹鼓手道白,虽说京腔、京韵还不够味,但吐字清楚,嗓音浑厚,小鼓也清脆响亮,像玉珠出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民间吹鼓手,是应民间的婚、丧、嫁、娶服务而产生的,是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一大特色。

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吕剧。

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时殿元等人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形成吕剧雏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剧种,并跻身于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

二,黄河口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1)历史文化的淀积1983年10月,山东省省辖市东营市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诞生。

自此,黄河三角洲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市。

在黄河口的新淤地上,分布着两大片地球暖温带地区最辽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总面积230平方公里。

1992年10月,这片新生的土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口是世界唯一生长土地的地方。

每年为人们生长土地5万多亩。

早春时节,这里的近18万亩人工刺槐花盛开,遍地银花、浓香四溢、蜂飞蝶舞,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养蜂人。

暮秋时节,绵延数百里的芦苇荡里,饱满的苇穗有淡紫转为粉白,蓬蓬松松,花白一片。

每当风儿吹起的时候,苇絮随风悠悠飘飞,形成一副壮观的“芦花飞雪”图。

一丛丛、一簇簇柽柳树茫茫苍苍,遍布三角洲的每一个角落。

在天然草场上的尽头是一片片红似地毯的黄须菜。

入秋之前是与天然草场挥为一体的绿色,进入秋天后则由绿变为紫红,犹如镶嵌在绿色原野上的红丝带、红宝石,火一样的燃烧在原野上,为黄河口的凝重、苍劲添上浓重的色彩。

大片的芦苇湿地成为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据调查,芦苇荡中有近1500种动物,其中鸟类就有289种,成千上万只丹顶鹤、白天鹅、黑鹳、白琶鹭、大、金雕等珍禽鸟类飞翔嬉戏,令人叹为观止。

每年的6~8月份是黄河口湿地内植被最茂盛的季节,20万亩畜牧草,10万亩速生林,13万亩人工柽柳林,50万亩人工芦苇与黄河口湿地的自然植被浑然一体,共同构筑起一道靓丽的绿色生态景观线。

(2)移民文化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源源不断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发展打上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烙印。

移民涵盖的宽泛性孕育了文化的多元性,黄河三角洲移民以其持续时间长,涵盖地域广而在中国移民史上极具典型性。

在贯穿古今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三角洲移民波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

黄河三角洲因多种文化的交汇而展现着多元文化的魅力,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

特别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处于黄河三角洲,油田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其它地域的人们来此淘金,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域语言、餐饮和娱乐等民间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是丰富了和宣传了黄河三角洲的独特之处。

同时,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并成为东营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黄河口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垦利县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十分有限,无论总量、还是规模都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比较滞后,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路子不宽,机制不活。

(2)是文化产品开发内涵不丰富。

旅游商品开发还比较薄弱,多数旅游产品的黄河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黄河口特色水产、果品等还没有经过精细包装向旅游商品方向发展,民间工艺制作也仅存在少数艺人手中,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存在萎缩甚至失传的危险。

(3)是黄河口文化缺少一个载体来进行承载。

黄河口文化底蕴丰富,但是没有能够系统的进行整理,就像散落的一颗颗珍珠,没有一条主线将其串联起来,文物古迹、村名、地名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将其复原、再现。

(4)是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差。

五是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够。

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文字、图片、实物,而是应该为后人为利用起来。

垦利人传承、创造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还有广泛流传在民间的关于黄河口的风土民情、神话传说、革命故事等,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