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为何而来

合集下载

曾仕强教授解读人生

曾仕强教授解读人生

◆曾仕强教授解读人生:人生只做三件事曾仕强教授解读人生:人生只做三件事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是来贪图享乐的,也不应该只是来受苦受难的。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不过百年,说短也不短,要经历多少喜怒哀乐,多少悲欢离合。

人的一生究竟意义何在,价值几何?经常作为一个终极命题摆在我们面前。

台湾师范大学曾仁强教授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追求圆满的,通过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完成自己此生的功课,最后心安理得的离去,开始新的轮回。

曾仕强教授提出,我们应该做好三件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知道如何完成,知道如何做得更好。

知道此生为何而来,我们就明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不再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浑浑噩噩浪费此生;知道如何完成,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我们才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

曾仕强教授透彻的分析了我们的一生,虽然有些观点第一次听不好接受,但是仔细想想,言之确凿,是非常有道理的。

曾仕强教授认为:人生就是从有口难言到不了了之的一段过程。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的要做好,确实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人生的最后结局是什么?中国人的答案,四个字:不了了之。

没有人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才走,不论你多么伟大。

因为只要活着,就不断的有问题发生。

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但是,不了了之有两种,一种是闭着眼睛不了了之,这种比较可爱,叫做心安理得。

一种是张开眼睛不了了之,这种比较可怕,叫做死不瞑目。

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死不瞑目。

所以人生只有一个目标:简单明了,求得好死。

其实我们怎么死并不重要,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所以应该时时刻刻要准备着,无时无刻不求心安理得。

这一点很重要,有的人说,我还年轻,我可以现在不注意,将来再补救。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往往死亡是突然来临的,根本没时间补救。

所以一定要时刻准备,为人处事无时无刻不求心安理得。

人生的起点是什么,四个字:有口难言。

小孩子一出生都不会说话。

小孩子来只有两个目的:报恩和报仇。

秘密-吸引力法则!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秘密-吸引力法则!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秘密-吸引⼒法则!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只做三件事情:1)知道此⽣为何⽽来?2)知道如何完成?3)知道如何做的更好?成就靠⾃⼰来把握,机会靠在⾃⼰来把握!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具备了⼀定的先天的能⼒和能量!我们要做⼀个能管理好⾃⼰的思维,⾃⼰⼼的⼈。

⼼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所转,不要把同情的焦点去做负⾯的聆听,⽽要积极的开导向你倾诉的对象的积极正⾯思维。

我们是⾃⼰⼈⽣的设计师,我们是⾃⼰⽣命的主宰。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体系的⽣命⼒,就在于它能够开启⼈类的智慧之门,从深层⾯指导我们打破陈规,更新我们的思维⽅式,达到激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的。

有了这种创造⼒,我们发展的源头就不会枯竭。

第⼀课内在的世界,巨⼤的⼒量⼀切⼒量皆来⾃于内在世界,⽽且绝对在你的掌控之下。

它来⾃于准确的认知,来⾃于准确的原则的主动践履。

发现⾃⼰,运⽤⾃⼰,改选⾃⼰,乃是实现任何⽬标的不⼆法门。

第⼆课习惯的策源地——潜意识潜意识是习惯的策源地。

如果我们希望健康、富⾜、成功,我们就该让潜意识领会到⾃⼰的想法,它是我们的理想、抱负和想像的源泉。

这种⼒量是⼈⼈具备,但却并⾮⼈⼈能够运⽤的。

第三课⽆需向外界求助,⾃⼰才是最强⼤的我们头脑对待⽣活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活境遇。

如果我们⼀⽆所望,我们就将⼀⽆所有;如果我们冀望颇多,我们将得到更多。

只有当我们不敢坚持⾃⼰的权利的时候,世界才会变得苛刻。

思想就是因,⽽你在⽣活中所遭遇的⼀切经历,都是果。

第四课你可以成为任何⼀类⼈如果你不打算做⼀件事情,那就别开始;如果你开始了,即便天塌下来也要把它做成。

如果你决定做某事,那就动⼿去做;不要受任何⼈、任何事的⼲扰。

第五课真诚渴望——主张权⼒——势必占有我们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个想要让⾝体更加强壮的运动员会花费更多的⼒⽓去锻炼,他越是苦练,就越是强健。

⼀个希望财富不断累积的⾦融家,因为只有使⽤这些钱财,钱财才能给他带来回报。

第六课需要—谋求—⾏动⼀收获思想的能量就是如此。

曾仕强_百度百科

曾仕强_百度百科

本文由zp5821149贡献 中国式管理语录50条  曾仕强作品集  1952年7月1日出生 [编辑本段]现任 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北京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成功杂志首席顾问 中国统一促进会 理事长 无忧培训大师首席顾问 [编辑本段]学历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 荣誉 博士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 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 [编辑本段]兼任 国立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 人力资源发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管理基础会董事 美国东西方大学管理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 管理杂志、统领杂志特约撰述,经济日报、工商时报专栏作家 经济部专业人员研究中心、外贸中心、生产力中心讲师 中、美、日企业及管理顾问公司内、外训讲师 法界卫星电视跨越21世纪经营管理座谈会主持人 [编辑本段]曾任 中学校长、交大统务长、空大教务长 经济部专业人员研究中心中国式管理课业辅导长 [编辑本段]专研 中、美、日管理比较 易经管理 中、西管理思想比较 人际关系与沟通 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人伦关系与企业伦理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人伦关系与企业伦理;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二十一世纪易经管理法》、《胡雪岩成功秘笈》等百种管理著作。

现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统一建设促进会理事长,人力资源发展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管理基础会董事,美国东西方大学管理学教授 。

论文有 -儒家管理哲学(1984) -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诠释(1991) - 道与高阶管理(1987) - 易经三才之道在管理上的应用(1990) - 伦理可以补管理民主化之不足(1994 曾仕强校长开创的中国式管理,对咨询业观念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曾仕强教授的大师风范,对咨询业行为模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曾仕强教授的演讲风格,对咨询业表达水平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是曾教授的三大风格,曾仕强是少数可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之一,曾仕强是咨询业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

康华兰语录(二)

康华兰语录(二)

康华兰语录我的语录(七)1、为成功而打扮,为胜利而穿着;2、对自己的产品要了如指掌,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要如数家珍;3、老板的原则就是你的原则;4、脑袋决定口袋,思路决定出路;5、学历是一次性的,而学习力却是永久的;6、人生就两种问题,一种问题99%,是可以用钱能解决的;一种问题占1%,是用钱解决不了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7、想要拥有坚定的信念,首先,冥想成功的画面;其次,假设已经拥有并满心欢喜地接受!8、一个领导者不能让员工越来越聪明,那么他就会越来越愚蠢!9、人是可以预知结果的,凭什么呢?就三点:信念、性格、能力!10、苹果最光辉的时刻就是它砸在了牛顿的头上。

我的语录(八)1、对所有人的公平就是对优秀者的不公平;对所有人的仁慈就是对优秀者的不仁慈;2、管理的基础叫信任,最大的敌人就是员工不良的工作习惯;3、领导者每天就做四件事情:策、筹、预、控;4、领导就是领袖和导师;5、人走在一起不叫团队,只有人心走在一起才叫团队;6、总是裁员的人就叫总裁;7、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高标准、严要求;8、完美的人就是完蛋的人,完美的团队就是完蛋的团队;9、我的用人观:不撒谎不贪心不偷懒;10、人一辈子总要忠诚一次,才不枉然一生。

我的语录(九)1、当你感到安逸的时候,就是竞争对手超越你的时候;2、人不轻狂枉少年;3、失去的东西,它从来就没真正意义上属于过你,因此,不必惋惜;4、用昨天的方法重复昨天的故事只会产生与昨日一样的结果;5、如果猎人不升级,他将变成猎物的猎物;6、这个世界没有笨的人,只有长期不洗脑的人;7、如果你的知识是挤出来的,你就会感到很累;如果你的知识是溢出来,你就会轻松自如;8、不要挑战制度,不要挑衅权威,这是职场的制胜法宝;9、没有标准的制度比没有制度更为可怕;10、老是板着脸的人就是老板。

我的语录(十)1、很多人不听人话,不通人性,不讲人理,所以整得自己不像人样;2、看谁都不顺眼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不顺眼;3、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不应该是为了活着;4、孤独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白天变成黑夜,也可以让黑暗变成光明;5、看谁都不是人的人其实他自己不是人;6、遇到问题不要抱怨,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表现;7、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自己就改变自己的心情;改变不了心情就学张国荣(放弃);8、人生的真实写照就是八个字:自作自受、不了了之;9、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年老的时候晒着太阳回忆的主题只有一个:年轻的时候我饭量很大;10、沟通的最高境界是默契,管理最高境界是不管理。

刘丰:此生我为何而来?——觉察认知与随时观照

刘丰:此生我为何而来?——觉察认知与随时观照

刘丰:此生我为何而来?——觉察认知与随时观照生命课程:此生我为何而来五. 灵魂觉醒的高维实验条件之忍辱与持戒·觉察认知与随时观照现实入世法门,第一要做的是改脾气,去毛病。

但有一些人,经过累世的修炼,生俱来就没有脾气和毛病;还有一些人经过今生今世的修炼把自己的脾气和毛病也会改掉,生命到达这个时候觉察功夫就应该转向“细望”,也就是对自己瞬间产生的烦恼进行觉察。

所以佛家有句非常重要的话:“烦恼即菩提”。

这句话告诉我们,烦恼是得智慧的因,当我们起烦恼的那一瞬间也就有了得智慧的机会。

当我们起烦恼的时候,用烦恼去解决烦恼,就是烦恼加烦恼,而用智慧可以去化解烦恼。

佛家智慧里讲,罗汉是一个觉者,祂是把自己的烦恼全部转化成智慧;而菩萨叫觉有情,自觉觉他,不但自己觉悟,还要让周围的人觉悟,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觉悟。

这是因为菩萨相信世界上呈现的人,所有的世间烦恼,都产生于自己内部的认知,没有一个外部世界的烦恼不是因为自己的认知而产生的。

菩萨把别人的烦恼也当成自己得智慧的因,所以比罗汉多了无穷多倍得智慧的因,只有当最后一个烦恼也没有的时候,祂进入了真正的佛的境界,叫“觉行圆满”,这也是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这是非常科学的道理,因为我们只要还认为世间存在一个众生,就不是佛,只有把最后一个众生灭度,最后一个执着也放下,这个时候才能达到觉行圆满佛的境界。

地藏菩萨的大愿是非常科学的,是完全可以从投影和投影源的关系加以印证的,也就是所谓的“弥勒净土”,因为在那个状态之中,每一个人都成就了,每一个人都具足圆满,那个时候看到这世界的众生全是佛,就叫“弥勒净土”,也叫“人间佛国”,在这种极致的能量状态,实际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圆满了。

有人说在末法时代要经历很久才会进入弥勒时代,但是大家注意时间是相对的,在古代呈现的时间概念和我们现在的时间概念已经极大的不同了。

古代人一生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和接触的人,我们现代人用一个月时间,甚至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所以说我们今生今世的时空是被高度压缩,我们面对的信息是高度密集的。

人生只做三件事

人生只做三件事

人生只做三件事:
1. 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是目标;
2. 知道如何完成,这是方法;
3. 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改善。

曾仕强为人处世的10条寄语
1.一表人才,也就是说,一个人长成什么样,这是父母给的;
2.二套西装,讲究的是在不同场合给人的第一印象;
3.三杯酒量,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很重要,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4.四圈麻将,社交活动中,需要培养适当的兴趣爱好,增进融入感,但是切不可沉浸其中;
5.五方交游,提倡多结交各种行业的朋友,不要固步自封,人脉很重要;
6.六出祁山,引申的是诸葛亮的故事,旨在强调经得起失败的打击,不断地磨练自己;
7.七术打马,善于赞美他人,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不要吝啬于言语的表达;
8.八口吹牛,适当的表现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小编常用的一句格言警醒自己);
9.九分努力,做人是给别人看,做事是给自己看的,是否努力自己最清楚;
10.十分忍耐,心上一把刀,体会忍耐的真义,忍人所不能忍,才是能成功的人。

或许你也觉得这10条寄语,看似很平常,但是这却
曾仕强教授用一生去研究的心血,不过是简单的表达,便于记忆的十条寄语,但是他的真正内涵所在,绝不止是字面上的意思,还需要用心体会方圆处世的哲学,做人做事的道理。

人生无非就是做人,做事两部分,会做人,会做事,这样也许就够了。

千言万语,勤耕细种(张建强)

辛勤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的,就算它死在了泥土里,也会化作养分供给其他的植株。

千言万语,勤耕细种——兼作2011届18班班主任工作总结序言有人说,应试也是一种教育。

在现在的国情下,此说不无道理。

但我总认为,这永远不应该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乐观的人生心态,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比应试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在班级初建时,定了以下的大致发展计划:高一,主要培养信念与品质,并将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高二,锻炼能力与开阔眼界;高三,初步确定人生规划,并为理想而奋斗一年。

为此,我班开展了每学期一次的“感动十八班十件小事”评选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发起了“三元爱心助学计划”;开展了持续一年的“人文讲坛”与“科学讲坛”;改变了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尝试用“常委会制”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设计了写有同学评价的“新年贺卡”和注明个人规划的“人生志愿卡”……我一直把“多元智力理论”作为评价学生的理论依据,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评价好坏的标准并非仅仅是“数理逻辑”能力与“语言能力”;我给学生犯错的机会,从而希望降低他们步入社会后犯错的概率,并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我总是试着理解他们的想法,希望他们也学会尊重和理解,拥有宽阔的心胸,少一些斤斤计较的脾气。

正是由于上述理念不合时宜,以及自己的经验不足,三年来,我从未为班级争到一次荣誉,自然也从未获得过“某某班主任”的特被奖励。

如果再当班主任,我会“改过自新”吗?我应该会工作细致一些,方法圆润一些,规范到位一些。

但是,我仍然相信“量化成绩”不是评价一个班级实力的标准,所以,不会为了撤回学生的违纪通知单而与德育处老师发脾气,更不会因为某种名次在大会上哭哭啼啼;我也觉得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有丰富的情感经历,所以,不会对交往过密的男女同学讥言诮语;我坚持人格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不会像把宣传“三元计划”的同学三次赶出教室的班主任一样,紧抓学习。

那么,就让以下几篇文章作为个人教育历史上的一段见证吧。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与自我和解,与自我达成一致的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与自我和解,与自我达成一致的人听过一段故事,说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人问他:“那你在这个过程害怕嘛。

”他说:“在火箭上升后面冲刺爆裂的时候,我害怕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一定要死了,要殉国了。

”但是航天员的整个心率过程,都有受检测,就是在杨利伟说自己害怕的那个时刻,他的心率也只是从55升到了58,也就是说即便他最害怕的时候,心率也只是升了3个点。

所谓英雄那一定是这一生,已经在活着的过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知道自己今生真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过,也许就不会有太多遗憾了。

索罗说过:“真正害怕死亡的那些人,是那些从未真正活过的人”人生到最后,最后悔的人,一定是这一生浑浑噩噩却没有做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活,然后凡事尽心尽力,待人接物也是真诚相待,那么即便是真的最后一天了,其实也无憾了。

尼采也曾说过:“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接受。

”一个与内心达成一致,已经知道此生要怎样生活的人,不管生活随意抛给他什么,他都也只会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樊登老师也说过:“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不是他征服外在世界的过程,英雄成长的过程,一定是他完成了内心之旅,他跟自己达成了一个和解”万事都抵不过坚定的信念,当一个人他知道我此生怎样过的时候,那他一定在任何痛苦面前都可以顺利通过,因为他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困住。

一个拥有万丈光芒的人,不是说做成了什么大事,而是他可以穿越过人生的低谷,他可以经历过大风大浪,却依然没有颓废的生活,而是慢慢的活成一个喜悦自在的人。

而这个人必定是经历过一切,却依然选择富足喜乐,却依然选择信守承诺,却依然选择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真正的“英雄”,他不会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更愿意给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破局者,有句话“掌握棋局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也许命运总爱捉弄人,会安排一些措手不及,或者不是如常所愿,但真正的“英雄”对此无奈,却也会无惧,他会在心“磨砺”的过程,知道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他此生都要怎样的活着。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

《这一生为何而来》读后感读本书之前我完全没接触过海灵格,因而也全然无预设无概念。

但在整个的访谈过程中,海灵格不时发表的如电光火石般闪烁智慧火光的洞见,让我数次感受到学习过程中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爽感的同时,也给了自己当下的生活以切实的启发和指导。

一、“接受一切如其所是”与“爱的五个同心圆”访谈中海灵格发表了涉及个人心灵成长、社会历史文化、家族的传承和发展、民族的矛盾与和解等多个层面丰富的观点,“接受一切如是”与“爱的五个同心圆”始终贯穿其中。

他的所谓“接受”,是接纳自己、接纳旁人、更一直扩展到接纳和认同整个世界。

接受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它就会成为你的力量,不再被对过去的愧疚感侵蚀困扰,自己真正得以成长;接受周遭你曾经不喜欢的人和事,你会更加博大和包容,心量得以扩大,格局得以提升,我执逐渐减少,自我逐渐弱化;尊重及认同全人类及整个世界,我们才能不再被滞留和囚禁,心灵超越狭隘抵达精神层面。

只有道冲若虚胸怀似谷,接受一切如其所是,我们才会真正成空和归中,让糟粕留在外面、精华深入心中,爱的力量开始真正流动起来。

在读本书期间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我经历一段低迷和困惑期,纠结、自责、愧疚、后悔袭上心头,本能地逃避、抗拒、闪躲和压抑。

正因为刚学过海灵格知道了要接受,我试着与自己逐步和解;又因为接触了“心学”知道了要在事上磨炼,所以不害怕展示自己真实的问题和“不好”的一面,而是逐步调整和改变自己面对问题的心态和想法。

接受事情的出现,觉察事情发生后自己的各种情绪,更进一步接受出现负面情绪后当下的种种感受和下意识的表现,比如羞耻心、挫败感、罪恶感以及由此带来的逃避压抑。

接受以后,正视自己的局限性,学习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因为未达到儒家的“智、仁、勇”的境界而纠结自责,不因为没能象王阳明在失意后能不起心动念而耻,不要求自己一蹴而就能达到致良知,实现身心协调、知行合一、如如不动的仁人君子状态,而是在现有境界之下看看当下能做什么,去积极尝试有益的建设性的事情。

对曾仕强教授的五问,看教授如何回答

【四】
提问:现在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但人们并没有感觉到更幸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依照圣贤的说法应该如何面对?
曾仕强: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他提醒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合乎自然最深刻、最完美的科学理论根据,客观存在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指出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生生不息之道。
“人生只做三件事,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是目标,知道如何完成,这是方法,知道如何做得更好,这是改善。三件事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
世上存在四等人,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事的是四等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三等人;做自己该做的事,是二等人,这是一个人应该努力的目标;做上天交办的事的是一等人,这个自己不能强求,上天看上你会磨炼你,看到你不行就收回,所以做人要低调、小心、客气。对中华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地弘扬与传承,这是曾教授自己认为他该做的事?还是上天交办的事呢?
【五】
提问:现在全国兴起一股国学热,这种热度是正常的吗?一旦有人把真正的传统文化歪曲了,是不是会带来更可怕的结果?
曾仕强:那要分辨他是把真理拉到自己这边,还是跑到真理那边。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根源就是《易经》,任何观点都是和它割不断的。中国人重视传承,师傅带徒弟各有一派,虽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门派,但其实只有这一个根源。而把它总结得最好的是两个人,孔子和老子。孔子是述而不作,有教无类,老子是为更智慧的人做解读,如果把他们的思想搞清楚,诸子百家就相差不到哪里去。古代人讲的话是不错的,可是现在有人写文章,一不小心就掉到西方人的观念中,有不纯的东西,毕竟受400年来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但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一定要矫枉过正,要大力,因为我们丢的太久了,不容易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生为何而来》读后感
武术系2013级1班蒲泓静 2013310132倘若不是我们,那是谁?
倘若不是这里,那是哪里?
倘若不是现在,那是什么时候?
倘若不是为了这个王国,那是为了什么?
勇于做梦。

——无名氏,由犹太民族领袖拉比·希列改写
生命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他的答案,然而这个答案并不见得人人都会开启,有的被忙碌的理由给堵涉住了,有的被情绪所掩饰了,有的则根本不去想它。

不容否认地,活在充满竞争力的社会里面,越来越多的人充满着忧虑与不安,即便获得别人眼中所谓成就的领导者,也不见得内心都充满快乐。

问题在哪呢?
回归内在,追求生命核心价值,成为一种必然。

让生活变得具有价值与意义,重新找到力量。

迈克尔·雷用他多年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创新的洞见让我们发现并追求自己的最高目标。

告诉我们所有人,如何才能发掘我们最强的优势,创造一个有意义、有成就的人生。

这本不可思议的书让我意识到,在我们追求最高目标是,其实热情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不必刻意的去追求它,有时它还会让我们陷入焦虑的漩涡,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路,记住自己的最高目标。

要追寻自己的达摩,就要先做你喜欢做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累积经验与技巧,你就会做得更好,有更多机会做自己的工作。

即使你可能会掉入成功的泥沼,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

你的生活会越来越有成就,你的满足也对整个世界带来益处。

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永远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资源。

只要注意你最好的表现,就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当你觉得自己状况甚佳,跟最高目标契合,这就是生命中重要的时刻。

记住这时候的经验,应用在新的状况,不断改善追求最高目标的路径,要相信我就是我。

利用“生活箴言”启发自己,像是“问一些愚蠢的问题”。

凝视心中的迷茫与恐惧,正确的认识自己。

迈克尔·雷在书中说:“恐惧是一种正面能量。

”当我们面对恐惧时处理的三个方式是:逃避、战斗,或是迎接。

对大多数人来说,压抑或逃避永远不可能使恐惧消失,反而会反复爆发。

迎接恐惧,转化恐惧,让它成为我们的力量吧。

诚如本书所提:“这是一趟旅程,只有少数人可以在这一生中圆满达成最高目标。

不过,你可以将最高目标的旅程整合到日常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全力以赴,任何时候都充满和谐与活力。


这本书深入心理层面,引导我们自己的天赋与内在特质,透过“最高目标”的概念,了解自己这一生来到世上的目的是什么、能达成的贡献是什么。

最后我想用本书的一句金典话语来结束我的感概: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至高诉求,当你与之连接时,万年将只为你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