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族谱格式-新版.doc

合集下载

15种家谱板式

15种家谱板式

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历史和族谱的文献形式,其板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传统习惯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谱板式:
直系家谱:按照直系血缘关系编排,以祖先为中心,逐代向下展开。

修宗家谱:以宗族为单位编排,分支较多,通常对每一个分支进行详细的记录。

兄弟家谱:以兄弟关系为主线,逐代列出兄弟及其后代。

世系家谱:以世代为单位,逐代编排,按照辈分先后次序排列。

分支家谱:将家族按照不同的分支或后裔进行分类和编排。

族谱兼并:将多个家族或分支的族谱合并为一份家谱。

地区家谱: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和编排,记录特定地区的家族历史。

家族纪事:除了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外,还详细记录家族的重要事件和传统。

图表家谱:以图表形式展示家族关系和族谱信息。

文字家谱:以文字形式逐代记录家族历史,通常起始于祖先。

散文家谱:通过散文的方式,描述家族历史和传统。

编年体家谱: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记录家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政治家谱:注重记录家族成员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学术家谱:着重记录家族成员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全面家谱:综合多种类型的家谱板式,涵盖全面的家族历史信息。

这些只是家谱板式的一些常见类型,具体的家谱板式可能根据家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需求有所差异。

家谱名称与格式

家谱名称与格式

家谱名称与格式(一)家谱的名称家谱,在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较多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大同宗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通宗世谱、统宗略谱、联宗统谱、总谱等等。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几修;《六修严氏家谱》,只有几修和姓氏;《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有姓氏、堂号、几修;《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

还有一些家谱将由何处迁来也标在谱的名称上,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

还有一些谱名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

此外,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代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

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

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 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期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而命名。

宗谱样本模板 族谱样本模板 家谱 谱牒 版面设计 排版 宗谱排版 word版 表格式 直接输入文字

宗谱样本模板  族谱样本模板  家谱  谱牒  版面设计  排版  宗谱排版  word版  表格式  直接输入文字

临 湘 堂
— 39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
汪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长 安 堂
— 40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修
朱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临 湘 堂
— 41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
汪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修
朱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临 湘 堂
— 1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
汪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长 安 堂
— 2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修
朱 氏 宗 谱
卷 四 黎 明 公 支 下 世 系
临 湘 堂
— 3 —
临 湘 堂
— 27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
汪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长 安 堂
— 28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修
朱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临 湘 堂
— 29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
汪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临 湘 堂
— 15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
汪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长 安 堂
— 16 —
公元二○一○年岁次庚寅年第三次重修
朱 氏 宗 谱
卷 四 慎 周 公 支 下 世 系

族谱格式模板

族谱格式模板

族谱格式模板一、族谱名称。

(例)XXX家族族谱。

二、族谱总述。

(例)XXX家族自清朝嘉庆年间始祖XXX迁居山西省太原市,至今已有六代传承。

族谱记载了家族世系、重要事件、家训等内容,是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三、族谱编修单位。

(例)编修单位,XXX家族宗亲会。

地址,XXX省XXX市XXX街XXX号。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电子邮箱,***********。

四、族谱编修人员。

主编,XXX。

副主编,XXX。

编委,XXX、XXX、XXX。

五、族谱编修时间。

(例)编修时间,2000年-2005年。

六、族谱出版时间。

(例)出版时间,2006年。

七、族谱版本。

(例)初版。

八、族谱卷次。

(例)上下卷。

九、族谱字数。

(例)XXX万字。

十、族谱装订。

(例)精装。

十一、族谱印数。

(例)1000册。

十二、族谱定价。

(例)XXX元/册。

十三、族谱出版单位。

(例)XXX出版社。

十四、族谱印刷单位。

(例)XXX印刷厂。

十五、族谱纸张。

(例)铜版纸。

十六、族谱尺寸。

(例)16开。

十七、族谱目录。

(例)第一编世系。

第二编重要事件。

第三编家训。

十八、族谱世系。

(例)始祖XXX。

第二代XXX。

第三代XXX。

第四代XXX。

第五代XXX。

第六代XXX。

十九、族谱重要事件。

(例)清朝嘉庆年间XXX迁居山西省太原市。

民国XXX年XXX出生。

XXX年XXX考中举。

二十、族谱家训。

(例)勤俭、诚实、孝顺。

二十一、族谱其他内容。

(例)家训、家规、家谱、家事。

以上即为族谱格式模板,希望对您编写族谱时有所帮助。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

常见的四种家谱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以上四种家谱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运用,总之,家谱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常见的族谱格式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

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

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族谱的范本

族谱的范本

族谱的范本族谱是记录一个家族世系和血缘关系的文献形式,对于研究家族历史、传承文化和维护家族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份族谱的范本,以便参考和学习。

族谱姓氏:XXX谱名:XXX族谱编纂者姓名:XXX编纂时间:XXX年第一编起源与迁徙1. 祖籍:XXX1.1 祖辈:XXX(字号)1.1.1 配偶:XXX(字号)1.1.1.1 子女:XXX(字号)1.1.1.2 子女:XXX(字号)1.1.1.3 子女:XXX(字号)1.1.2 配偶:XXX(字号)1.1.2.1 子女:XXX(字号)1.2 祖辈:XXX(字号)1.2.1 配偶:XXX(字号)1.2.1.1 子女:XXX(字号)...第二编世系与分支2. 第二代2.1 XXX(字号)2.1.1 配偶:XXX(字号)2.1.1.1 子女:XXX(字号)2.1.1.2 子女:XXX(字号)...3. 第三代3.1 XXX(字号)3.1.1 配偶:XXX(字号)3.1.1.1 子女:XXX(字号)...第三编名人与事迹4. XXX(字号)4.1 事迹简述:XXX4.2 珍贵文物:XXX(如:字画、手迹、家书、遗物等)5. XXX(字号)5.1 事迹简述:XXX5.2 珍贵文物:XXX(如:字画、手迹、家书、遗物等)...第四编世居与传承6. 世居地:XXX6.1 古建筑:XXX(如:祠堂、庙宇等)6.2 传统聚会:XXX(如:家族联谊、重大节日庆典等) 6.3 传统技艺:XXX(如:某种手工艺、传统工艺等)第五编精神与价值观7. 人物理念:XXX(如:勤俭节约、诚信守约等)8. 家训:XXX(如:兄弟爱一家,神圣事可依等)9. 传统节日:XXX(如:祭祖、农历新年等)族谱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备的资料收集和调查工作,确保族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族谱也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不断的修订和更新,以记录新一代的成员和家族的发展变化。

族谱不仅仅是一份血缘关系的记录,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

最全的家谱 excel版

最全的家谱 excel版

特别说明姑父和姑夫的用法姑姑与姑夫(姑丈)对称;有了孩子后称为姑妈和姑父。

因此姑夫(姑丈)和姑父是同一个称谓级。

姑夫部分地区有用,姑丈古人用的多些,现在通常我们只尊称为姑父。

如今我们一般对长辈称父,对同辈称夫,比如姐夫不能称为姐父。

姑表亲和姨表亲根据称亲不称疏的习惯,远亲称谓上我们往往省略表示关系疏远的修饰字。

比如姑表亲的同辈或晚辈称谓往往省去“姑”字,如姑表哥称表哥;姨表亲的同辈或晚辈称谓多数情况也省去“姨”字,如姨表妹称表妹。

当在论亲疏关系时会加以区分,姑表亲要比姨表亲的血缘关系更近。

祖母和外祖母的亲人篇幅所限,祖母和外祖母亲人的俗称我们在这里简单提一下。

祖母的姐妹→姨奶奶(其夫为姨爷,其子为姨表姑伯叔),祖母的兄弟→舅爷爷(其妻为舅奶,其子为舅表姑伯叔);外祖母的姐妹→姨姥姥(其夫为姨姥爷,其子为外姨表姑伯叔),外祖母的兄弟→舅姥爷(其妻为舅姥姥,其子为外舅表姑伯叔)外兄弟与内兄弟内外之分没有统一说法。

这里取三种常用说法。

一种是,异姓之兄弟如姑、姨、舅的儿子称为外兄弟(但同姓兄弟没有内兄弟一说);另一种是以夫妻关系来论,夫称妻为内子,故妻的兄弟称为内兄弟(妻称夫为外子,但夫的兄弟没有外兄弟一说);同母异父的兄弟称为外兄弟。

(事实上,古人在称姨、舅之儿子时也用内兄弟;又有称妻弟为外弟。

不一而足。

)姻亲关系的一些俗称夫妻各自家人的叫法可跟着对方称呼其家人,也有约定俗成的称呼:妻的父母→岳父母(岳母又称丈母娘),妻的兄弟→大小舅子(其子称内侄),妻的姐妹→大小姨子(其子称内甥);夫的父母→公婆,夫的兄弟→大伯子小叔子,夫的姐妹→大小姑子。

儿媳、女婿的父母→亲家公母。

姐妹的公婆、兄弟的岳父母→亲(qing4)爹妈。

姐妹的丈夫→连襟(一担挑),兄弟的妻子→妯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

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 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

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牒记式石式:为本人首创的族谱格式,又称综记式。

这种格式采用五世一提,上下代之间用连线表示,同时在每个柱头下都有个人生平简介。

此式既集中了欧式的世系严谨和苏式的长幼有序的优点,又克服了欧式的浪费和苏式的亲疏难别的不足。

目前正在努力推广中。

石式-竖式石式-横式二、家谱格式( 转载)我国具有悠久的家谱档案研究传统,春秋时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大量采用当时公卿贵族如鲁国三孙、晋国六卿等家族的家谱档案资料,成为家谱档案利用研究的篙矢。

汉代司马迁编撰《史记》,更是大量采用家谱档案,使家谱档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

晋代贾弼撰《姓氏簿状》,这是第一本家谱档案研究专著,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趋于成熟。

南北朝王僧儒继承发挥贾弼研究成果,编撰《十八州谱》,家谱档案研究利用达到鼎盛。

唐太宗、武则天撰《姓氏录》、《氏族志》,林宝撰《元和姓纂》,家谱档案研究虽在发展,但水平没有太大突破。

宋代郑樵撰《通志?氏族略》,收录百余部家谱,延续了家谱档案研究的传统。

明清时代,虽然私家编撰家谱风气很盛,但家谱档案研究已经接近尾声。

“五四”运动以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利用开发家谱档案,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呼声,著名学者潘光旦、杨殿询适应时代要求,对家谱档案经过科学推理分析,发表大量有关家谱档案研究著作、论文,初步完成家谱档案研究从古典到现代、从手工到科学的转变。

可惜此后家谱档案研究陷于停顿,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稀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现代档案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根据家谱自身状况和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完整系统整理,可以发现家谱档案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生死。

家谱档案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详细记录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出生、死亡的时间、地点、状况,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状况。

二、血缘。

家谱档案详细勾画了本家族男性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构成一幅完整复杂的男性中心、直系血亲关系网络。

三、婚姻。

家谱档案还描绘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婚姻关系网络,每个男性家庭成员妻、妾的姓氏、年龄、家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记载内容。

四、籍贯。

家谱档案对本家族的祖籍、原籍、现籍都有详细记录,这些记录综合反映出该家族长时期迁徙移居的漫长过程。

五、事迹。

撰制家谱档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本家族成员树碑立传,在家谱档案中记载本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取得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理所当然。

六、规则。

家谱档案大多附载了本家族的清规、戒律、训示,这些清规、戒律、训示的思想内涵,不外是告诫后代要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弃恶扬善等,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七、文献。

家谱档案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家族成员获得的旨意、封赠、官诰等,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不可多得。

家谱档案作为一个特殊的专门档案种类,与其它档案种类相比,它所蕴含的信息资源自有其固有的特性。

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隐秘性。

家谱档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甚至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负责的,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这就决定了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强烈的私有性、隐秘性,更需要开发利用,使其变成公共资源,为社会服务。

二、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长久性。

家谱档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资源都是在长达数百年或数千年间形成的,信息涵盖时间跨度较长,可供长期开发利用。

三、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原始性。

家谱档案的内容是记载者或保管者的亲自经历,是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后天雕琢加工,朴素无化,其信息资源经过加工,便可成为精美玉雕。

四、家谱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

家谱档案的内容、形式长期以来都已形成固定格式,变化极少,其信息资源比较稳定,有规律可循,开发利用较简易。

当然,勿庸讳言,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也存在某种缺陷、不足,有的宣传反动血统论,有的鼓吹个人英雄观,还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说,这些都是家谱档案信息资源中的糟粕,应当予以废弃。

三、中国家谱简介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

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

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

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

(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