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家谱的四大格式

合集下载

完整家谱22种格式

完整家谱22种格式

完整家谱22种格式1、谱序有⾃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要及修订年⽉等,作⽤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孙读来能敬祖向善。

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并收⼊。

有时为了增光族望,还专请当代名⼈作序,并将以往名⼈为列谱所作的序也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载。

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引”、“谱说”、“谱铭”、“谱券”等。

2、题辞不是每部家谱都有的,⼤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为本家族或家谱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的是光耀门楣。

3、恩荣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包括名种勅书、诰命、御制碑⽂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

⽬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皇帝封牌匾恩荣4、凡例也有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的⽴类理由,适⽤范围,各种可⼊谱和不可⼊谱⼈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要求。

5、图明清时代家谱的卷⾸,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牧场、⽔源或住宅四⾄图。

6、节孝宋代以⾄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在⾸卷都⽴节孝⼀章。

7、像赞将本家族先⼈中显达之⼈。

画出其仪容,置于卷⾸,以求达到光⼤族望,薰陶后⼈的⽬的,有些还刊载⼀些先⼈遗墨。

8、考有疑则考。

⼀个家族,存在⼏百年、千余年,⾃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考索。

通常需要进⾏考证的,⼤抵有如下内容:姓⽒来源、迁徙经过和原因、某些世系、仕籍、先⼈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也有的家谱将这些内容称之为谱镜、谱撮。

9、世系家谱世系表也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表。

10、世系录也有家谱作世序、世系考、传实、⾏实、世录。

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个⼈⽣、⽼、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名、排⾏、名、字、号、⽣卒年⽉⽇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葬地、葬向、妻妾的⽣卒年⽉⽇时、封诰、岳家、⼦⼥、⼥嫁之⼈,有⽆富贵外孙等,特别重⽣死、⾎统。

家谱最常见的格式

家谱最常见的格式

家谱最常见的格式
家谱是一种记录家族历史和传承的重要文献,常见的家谱格式包括以下五种:
1.世系图:以图表形式展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以树状图或表格形式呈现。

2.人物传记:详细描述家族成员的个人生平、成就和贡献,包括出生、婚姻、子女、职业、荣誉等方面。

3.家族大事记:记录家族的重要事件和历史变迁,如迁徙、创业、战争、政治变革等。

4.家族文献:收集家族的文献资料,如家谱、族谱、族谱图、墓志铭等。

5.家族照片:展示家族成员的照片,包括肖像、合影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家族成员的形象和面貌。

这些格式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依存的个体组成的整体。

家谱标准格式

家谱标准格式

家谱标准格式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传统习惯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以下是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1. 家谱标题:在家谱的最上方中央,写上家谱的标题,例如“XXX家谱”。

2. 世系编号:从最上层始祖开始,按照世代递增的方式进行编号,并在每个人的信息旁边标明其世代编号。

例如:“第一世:始祖XXXX”。

3. 姓名信息:在每个人的姓名下方,注明其生卒年份和籍贯。

例如:“XXXX(公元XXXX年-公元XXXX年),籍贯XXXX”。

4. 辈分信息:在每个人的信息旁边标明其辈分,例如:“幼子”、“长子”、“次子”等。

5. 配偶信息:在每个人的信息旁边,注明其配偶的姓名。

6. 儿女信息:对于男性祖先,标明其所有子女的姓名。

对于女性祖先,标明其儿子的姓名。

7. 公告事项:标明家族中重要的公告事项,比如家族变迁、荣誉、名人等。

8. 血缘关系图:在整个家谱的最底部,可以绘制一幅血缘关系
图,将各代人物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

家谱的编写格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但一般要保持清晰、简洁和易于阅读。

九种常见的家谱格式

九种常见的家谱格式

九种常见的家谱格式
1. 血簪家谱:
血簪家谱是最常见的家谱格式,通常按照祖孙正序排列,以男性为主,女性则标注婚配的夫家姓氏。

2. 家族谱:
家族谱是按照同一个祖宗的后代进行排列,包括所有后代的姓名、出
生日期、配偶、孩子等信息。

3. 地区谱:
地区谱是按照某一个地区的所有家族进行排列,其中包括这些家族的
发展历史、族谱、文化特点等内容。

4. 世系谱:
世系谱是按照一个家族的世系关系排列,主要是为了记录家族树的延
伸和发展情况。

5. 改元谱:
改元谱是按照某一位祖先的改元年号进行排列,以记录家族世代的延
续和变化。

6. 分支谱:
分支谱是指将同一个家族的后代按照分支进行排列,主要是为了记录家族在不同地区的分支发展情况。

7. 家谱图:
家谱图是将家族树的图像化表现,以方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家族发展的历程和世系关系。

8. 纪念录:
纪念录是一种较为简略的家谱,包括主要的家族成员信息以及重要事件、文化传承、家族口传历史等内容。

9. 家训:
家训是对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指导后代继承和发扬家族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

家谱书写格式

家谱书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xx。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

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家谱书写格式

家谱书写格式

家谱书写格式
一、序言
序言通常是对家谱编纂的意义、目的和背景的简要介绍,可以包括对家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回顾。

序言可以由家族长或指定的编纂者撰写,字数不宜过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目录
目录是家谱的纲要,概括了家谱的主要内容和章节,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家谱的结构和内容。

目录应该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小标题,以及页码。

三、家族世系表
家族世系表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之一,展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传承。

世系表应该包括祖先、家族长辈、兄弟姐妹、子女等各个世代的成员信息,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辈分顺序排列。

在表格中注明每个人的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职业和成就等信息。

四、家族成员简介
对于家族中有代表性或杰出贡献的成员,可以设立简介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简介应该包括成员的基本信息、生平事迹、成就和贡献等内容。

在撰写简介时,应该注重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夸大或虚构。

五、家族大事记
家族大事记是记录家族重要事件和历史时刻的章节,可以包括家族成员的重要成就、婚姻、生子、迁徙等事件。

大事记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注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六、附录
附录是家谱中一些补充材料的汇总,可以包括家族照片、地图、图表、证书等。

附录是对正文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家族的信息和资料。

七、后记
后记是对家谱编纂工作的总结和感言,可以包括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展望,以及对家族成员的祝福和寄语等。

后记应该简短明了,表达出对家族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谱的四大格式(2009-04-09 18:46)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以上四种家谱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