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注意”的人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的有关理论模型09心理李佳俐0906080046一.过滤器模型主要观点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了过滤器理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
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
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注意的过滤器信息加工模型实验支持①该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彻里(E.C.Cherry)1953年的双耳分听实验引发的。
在一项实验中,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
注意指向的耳朵被称为追随耳,未受注意的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
结果发现,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没有进一步接受加工,被拒绝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
②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
实验结果表明,一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准确率为20%。
评价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强调对注意信息的加工,认为注意处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在识别前对信息进行选择。
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很快就遇到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注意等现象,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
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
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
《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全书名:《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英文名:《Cognitive Psychology》作者名:[美]戈尔茨坦译者名:张明等前言咱们经常谈“认知”,可你真的对“认知”这个概念有着清晰的认知吗?或许你会把这个词拆开解读,“认”是认识,“知”是知道,更高维的认知就代表着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知道得更全面,这当然不错,但也不够全面。
“认知”这个概念其实覆盖范围很广,从最基础的视觉、听觉,到更高级的推理、判断与决策,都囊括在内。
这本书算得上是一本教材级别的书了,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能对“认知”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
虽然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往往是那些更高级的功能,但如果纯粹为了求知,探究一下基础功能背后的机制也是件很有趣的事。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有什么区别呢?1.1 探索心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智”,心智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但几乎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心智。
回想一下我们日常语言中提到“心”的句子。
比如“专心做事”,这里的心就涉及心智中的注意和问题解决;比如“在心里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就涉及了心智中的表象;再比如“我还没下定决心”,就涉及了心智中的决策……就连我刚刚那句“回想一下”都涉及到了心智中的记忆提取,可见心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平时我们不这样称呼罢了。
心智产生认知,但该如何研究心智呢?曾经有段时期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心智不可研究,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没办法直接测量,貌似不符合科学的实证主义标准,这怎么办呢?总有些不服输的人,他们找到了一根杠杆,把不可测量的心智转化成了可以测量的行为。
其中一项家喻户晓的研究成果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是怎么得来的呢?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很感兴趣,于是他拿自己做实验,列出了一串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从头到尾一遍遍地浏览,直到完全背下来,并记录下重复的次数;然后艾宾浩斯等待了一段时间(最长31天),再像之前那样重复浏览直到完全背下来,再记录下重复的次数,这肯定就比第一次的要少了嘛,最后他用“节省分数”处理这些数据。
心理学基础 4第四章 注意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作用: 调节皮层的紧张性,对新旧刺激作出选择
轻度受损 “注意神经元” 严重损伤
高度分心 精神错乱和虚构,意识 的组织性和选择性丧失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作用: 不仅对皮层下组织起调节、控制的作用,而且是主 动地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器官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动摇的原因:
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 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 意动摇是由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分类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第四章
注意
武 萌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授课大纲
注意的概述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基本概念
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不随意注意、随意 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选择性注意、持续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 意
一、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主要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 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 全消失。 不同的刺激也都有着不同的激活阈限,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激活阈限较低,容易 被激活,如果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感觉 通道,就容易被人接受。
心理学单选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
)1.心理学是在(19 )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
2.笛卡儿相信“(天赋观念)”,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3.(洛克)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
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存在就是被感知)”。
5.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
语言运动区也叫做(布洛卡区)。
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约翰.穆勒)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7.(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8.(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9.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10.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11.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
12.如果说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3.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14.我们把能够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研究取向)。
15.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法等。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能够为我们提供身体内外环境的(信息)。
3.(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
4.(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5.鼻子、眼睛、嘴巴、耳朵、舌头、皮肤等就是常见的(感觉器官)。
6.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是常见的(感觉形式)。
什么是思维的误区?

什么是思维的误区?思维的误区是指在思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或偏差,可能会导致逻辑不严谨或结论不准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1. 二元思维:二元思维是指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对立面的思考方式,忽视了中间地带或其他可能性。
这种思维误区会导致过于极端的观点或不全面的判断。
2.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忽视与之相悖或相反的信息。
这种思维误区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偏见。
3.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错误地将某个事件或结果归因于单一的因素,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这种思维误区会导致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的误判。
4. 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基于个别案例或经验对整体进行一概而论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误区可能导致对整体情况的误解和不准确的判断。
5. 面子思维:面子思维是指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真实情况或正确的决策。
这种思维误区可能导致迎合他人期望、不敢承认错误或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为了避免这些思维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多元思考:尽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思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对立面,以获得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准确的结论。
2. 开放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不仅仅选择性地注意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以避免片面性和偏见。
3. 综合归因:在分析问题时,考虑多种可能的因素和原因,并综合考虑它们的影响,以避免过于简化和误判。
4. 细致观察:在做出判断之前,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案例,并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调查,以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
5. 独立思考:不要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和期望,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避免受到面子思维的限制。
通过避免这些思维误区,我们可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微心理: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假定你自己处于一个圈子里,别人就在那个圈子外。
你将如何解释圈里圈外的事情?你为什么没有成功?别人为什么对你不友好?在解释这些问题时,你的出发点一样吗?要正确地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就需要不时转换角度,在必要的时候走例圈外,或者是回到圈里。
我们犯了哪些错误:基本归因错误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并不是客观的。
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个人性格和态度的影响;而对于自己的行为,我们则更多地归因于情景的影响。
微心理1:你如何解释你周围的事件你是怎么解释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事情的呢?比如:一个和自己同学打架的孩子是真的脾气暴躁,还是实在忍无可忍,因为别人的嘲笑实在太无理?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是由于他本身不想学习、努力不足,还是由于身体不好或是家庭氛围、周边环境不好?父母今天不开心是因为他们太累了、工作有很多烦恼,还是我们自己惹他们不高兴了呢?所有这些事情,我们都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归因理论的创始人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某个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者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的行为动机以及努力程度等,归于此类原因通常被称为性格归因;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人的影响等,归于此类原因通常被称为情景归因。
我们通常不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就是归因于外在情景。
当然,内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外部的环境因素通常会影响个体内心,导致内部因素变化。
微心理2:情境的微小差异会使我们的反应完全不同当我们遭受一些消极事件或是预期之外的事件时,我们特别容易不断地分析和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两位女士都和自己的丈夫约好在公司门口见面然后一起去家具店,碰巧下班高峰期路上拥挤,两位丈夫都迟到了很久。
此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情形:女士甲和丈夫的婚姻关系很好,生活很愉快,因而她在自己心中对丈夫的迟到作出了客观的解释他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而女士乙最近正好和丈夫有些误会,相处得不太愉快,因而她在自己心中作出的解释让他们的误会进一步加深“他迟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不在乎这个家”。
认知问题的思维误区主要有五个

认知问题的思维误区主要有五个认知问题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或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
下面将介绍认知问题的五个主要思维误区。
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倾向于只注意那些与自身兴趣、观点或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或不全面的结论。
例如,在辩论中,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对方的观点时,就可能无法达成共识或理解对方的观点。
二、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预先设定观点相符的证据,而忽视与之相悖的证据。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陷入自我确认的循环中,无法客观地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选择新闻报道时,我们可能只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报道,而忽视其他观点的报道,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正确理解。
三、过度概括过度概括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倾向于采用简单的概括或归纳方式,从而忽视了信息的细节和差异。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模糊和片面,无法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研究中,如果我们只关注一部分样本或数据,而忽略其他样本或数据,就可能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判断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错误或风险。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评估不够谨慎和客观,容易产生错误的决策或判断。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如果我们过于自信地认为某只股票会一直上涨,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公司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就可能导致投资损失。
五、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或观点,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股市中,如果我们盲目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而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可能导致跟风投资和亏损。
以上是认知问题中的五个主要思维误区,分别是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过度概括、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1.选择性注意偏差描述:我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与我们现有观点或期望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因而只关注证明自己聪明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
2.保守效应描述:人们倾向于过度依赖先前形成的观点和信念,而对新的证据持怀疑态度。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从小就没有音乐天赋,因而拒绝接受任何与之相反的观点,尽管现有证据表明他有音乐天赋。
3.行为一致性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在行为上保持一贯性,即使有时候这些行为不再适用或不再符合自己的利益。
例子:一个人一直坚持某些观点和行为,尽管这些观点和行为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情况或需求。
4.过度自信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但实际上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5.心灵感应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无意识地读取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例子: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人的心情,但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出判断。
6.归因错误描述:人们倾向于错误地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
例子:一个人相信他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7.过度乐观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过度乐观地估计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可能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取得成功,而忽视了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8.群体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中采纳和接受主流观点,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信息。
例子:一个人在群体中不敢提出与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因为害怕被排斥或批评。
9.比较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
例子:一个人感到不满足自己的成绩,因为他的成绩比其他人低,而忽视了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努力。
10.信号偏差描述:人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倾向于根据某些显著的特征或信号做出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注意”的人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来源:十堰广播远方柏和心理曲鹞奇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沉思录》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意愿活,但又不允许别人这么做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情况:——围绕中西医,喜欢中医的人对不使用中医的人嗤之以鼻抱着同情可怜的眼神,喜欢西医的人攻击中医缺乏科学和依据,双方互不相容,甚至有人专门写长文来相互舌战,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
——围绕孩子上学,妈妈认为如果不在小学就进入私立双语学校,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爸爸认为这么小的孩子快乐最重要,完全没有在那么早的阶段焦虑,双方一副“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态度争得不可开交。
结果呢?——无解!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各自带着各自的观点和三观在生活着。
反倒是,因为这些争论,浪费了宝贵的精力,破坏了沟通的氛围。
然而,一个成熟而智慧的人,往往会懂得,人是需要克制自己说服别人的欲望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说服别人?首先,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
然而,我们真的是对的吗?“横看成岭侧成峰”,真正的事实,是由多个面向构成的。
我们所认为的事实,不过是我们眼中的局部事实而已。
曲鹞奇:小学生课文中就有一个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几个盲人一起去摸大象。
然后描述自己感知中的大象的样子,有的人说大象像一把大蒲扇,有的人说像大柱子,有的人摸的是身体,就说大象是一堵墙、有的人摸牙齿,就说大象像是两把尖刀。
另外一个寓言故事也是说的同样的道理----小马过河。
不同的人对一个事物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描述也不尽相同。
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你可以体会的感觉,但一旦用言语表达出来,意思和含义就变了。
在心理咨询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夫妻间的感情问题,最好还是把夫妻二人请过来一起接受心理咨询。
而且不要让他们同时进咨询室,要一个一个的请进去,让他们描述婚姻中的问题的来龙去脉,结果你会惊讶的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两个人在描述同样一件事情时,这个事情会有很大的差别。
甚至就是对与错、黑与白的差异。
但是明明你在听其中一个人描述的时候,你看到他诚恳的样子和积极的倾诉样子,你以为那就是事实。
可惜,离事情的本质还差得远。
刚才您说:我们所认为的事实,不过是我们眼中的局部事实而已。
这个局部的关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因为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愿意关注事情的那个部分。
而对其他的事情选择了漠视。
因为选择关注的那个事情一定是对自己继发性获益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
例如现在正在热播的网剧《我是余欢水》电视刚上映就引起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女性会把这部电视剧当成一个喜剧来看,觉得余欢水这个角色多好玩啊,而且还有那么峰回路转的剧情,但是男性,特别是广大已婚男性会把这个电视剧当成纪实片来看,因为余欢水其实代表着广大已婚男性的生活状态,男人看这部片子笑不出来,以为男人们都知道,自己离余欢水的状态可能就一纸之隔。
而未婚人士可能觉得男女主人公还挺时尚漂亮才选择看这部片子。
这就是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记录一个事物。
远方:一个刚刚在白天被上司逼迫把职位让给新来的同事的丈夫,回到家的时候和妻子因为小事吵了一架,想静一静,此时就出来走走,路上进地铁站的时候因为下雨路滑又摔了一跤,上地铁的时候,因为有人挤,不小心撞疼了他,最近经历了诸多不顺的他心态崩了,开始骂开了。
几分钟后,情绪平息的他还是把他的座位让给了刚上来的奶奶。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人把他骂人的场景拍了下来并上了网。
于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有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妻子:“他竟然因为一个蒜头跟我争,简直不可理喻”。
拍视频的人:他随口骂人,他是个没素质的人。
奶奶:这真是个有爱心的年轻人。
曲老师:远方今天的案例找的非常好,你提出了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但很少有人注意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游戏是玩的,一排人,一个接一个的串联,然后第一个人说一句话,然后一个接一个把这句话以口头的方式往下传,等到第十个人的时候,这句话已经被传播的过程中、扭曲的不成样子。
再比如如果我在路上看到了一个事情,我再把这个事情描述给你听,这表面上好像只有两个环节,即我看到,我讲给你听。
但其中有8个环节,我看到这件事情,其实这个选择性关注,我只会看我想看到的内容,当我看到这个内容后,我又在大脑里把信息加工成记忆,之后我描述给你的时候,我选择了某些语言、而放弃另一些语言。
你在听我说的时候,你也选择性的听,听完以后,你大脑又对听到的信心进行加工。
所以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传播信息,看似简单,实际上经历了至少8个节点,这个事情的本质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
所以我在心理咨询中,会尽可能的还原事情的客观性。
而非只听一面之词。
我记得我在刚从事这个心理工作时,结果一个案例,是一对情侣,女孩说男孩有暴力倾向,一定要分手。
因为男孩当着朋友的面打了自己,恋爱时就敢动手,这要是结婚后还了得啊,我当时一听,觉得特别同情这个女孩,同时也在内心中对男孩有谴责。
我在咨询时,就觉得这个男朋友就算分掉也不可惜。
但是我在给男孩咨询时,问题却峰回路转,男生说自己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和女朋友相恋两年中,一直迁就和包容女友,但是女友很任性,总是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事发时,这对情侣还有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女孩子觉得要在朋友面前好好表现出自己可以管得住男友,向朋友证明自己的男友有多体贴,在饭局上,女孩一会让男孩给自己夹菜、一会让男孩给自己剥小龙虾,男孩一一照做,但是后来男孩可能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就没有一直照顾女孩,女孩生气了一杯酒直接泼在男孩脸上,男孩一时情绪失控,打了女孩一巴掌。
后来我叫女孩进来澄清这个事情,女孩也承认事实经过就是这样的。
那后来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了,本来我还支持分手的,听了事情经过,肯定也是帮助两个人调整了关系模式,这对情侣表示还会一直走下去。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选择性注意是说我们只会把认知资源集中在特定的刺激或信息源上。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只会关注我们想关注的,所认同的,而自动地过滤掉那些不符合我们认知,不想关注的信息。
远方:如果我在家里存储了几百斤黄金,我是不会要去说服别人“这很值钱”的,因为它就是毫无争论的有价值的。
只有当我对我所持有的事物并不是那么有底气,不坚定的时候,一旦遇到别人反对或者否定,才会想去反驳,并获得认可,甚至是,对方不认可还会生气。
我们可能很少看到一个男性在网络喊出来“男性要独立”,而更多地是讨论“人要独立”,为什么呢?因为这一理念几乎每个男人从小就知道,如果一个男性想要在社会和家庭中赢得尊敬,独立是基本条件,也是普遍事实。
反过来,我们会经常地听见女性会不断地告诉自己和他人,“女性一定要独立”,这种独立,有时候是在说经济,有时候更多地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
那种“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没有男人我也可以一样活啊”把男性当作敌人是一样的,只有不自信,缺乏底气,才会陷入狂热、缺乏理性的维护和辩论中。
曲鹞奇: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反向形成。
就是说你去强调的事情,可能是你最不重视的事情。
例如在其他国家,很少看到有“请勿吐痰”的警示,但是这种标语在国内很多场合多有,这说明什么?并不是我们的这个现象很少,是因为平时我们警示的很多,真实情况恰恰是:因为这个现象很多,我们才不得不过度的警示这个事情。
一个天天把学习挂在嘴边上的家长,可能是因为这个家长对学习是不重视的,甚至是失败的,他为了弥补内心的缺失,才会把学习天天挂在嘴边上。
那样在潜意识里就掩盖住了自己不重视学习的真实反应。
那么同样还有很多相同的例子,例如一个丈夫总是向妻子表达:我应该多爱你一些。
一个性格火爆的人,在自己的手臂上纹一个“忍”字。
还有行事古板的人,总是看不惯新鲜事物,甚至大肆抨击新鲜事物。
或者是一个口口声声说:自己再也不相信爱情的女性,可能她的潜意识里对爱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但是她可能因为在爱中受过伤,所以在意识层面拼命的强调自己不需要所谓的爱情。
我记得我女儿,因为总是在晚饭后吃糖,被她妈妈责备,于是我女儿有一次和我去超市买菜,她进过糖果柜台,竟然毫无预兆的说了一句:爸爸我才不喜欢吃糖呢,吃糖会烂牙齿。
即使没学过心理学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种反向的反应,因为她太想吃糖,但是又不敢吃,于是就强调自己不爱吃糖。
后来我还是买了一包糖给女儿。
这个现象还映射出一个道理,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个人过度的强调,其实可能是她在掩盖自己对反面的渴求。
在恋爱中,有的人觉得强势的女孩不好追,其实我觉得这种过度的强势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软弱的内心,所以对于这类女性,要多点耐心,一旦被她接受了,她一定会对爱情付出最多。
远方:克制自己不去纠正别人,背后是高级的三观一个成熟而有智慧的人,会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选择和相信的世界里,不会花大力气去说服别人。
凡是可以争论的东西,从某种角度理解都是有道理的。
喜欢看《奇葩说》的人不难发现,面对“在火灾中,先救猫还是救画”这种辩题,在没看辩论之前,你很可能有一个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听辩论赛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反对的观点仍然有很多部分你会认同。
除了那些类似于1+1=2这种没有争论的结论外,我们生活当中的绝大多数事情或者是观点,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人看来,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并且,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那么,这可能提醒我们一点,一个智慧的人,他并不会屏蔽超出自己理解和认知的东西,会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注意吸收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和了解未知的事物。
当你有了静下心来听别人观点的态度,便没有了匆忙辩论的念头。
曲鹞奇: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
就是说一只虫子春天破壳而出,活到秋天就死了,它永远不知道还有冬天的存在。
它的眼里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三季。
所以强逼着它承认有冬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同样有的成功人士在诉说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总是说:钱没那么重要;结果不重要,过程很重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等等这样的鸡汤,我相信站在他们的角度,可能真的会有这样的想法,以为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一个人必须要先满足物质需求,才会去追求精神需求。
你跟一个物质方面还很匮乏的人去谈:钱不重要、结果也不重要、面对委屈多忍让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就是缺乏共情能力,说这话的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
一个物质匮乏的人来说,结果真的很重要、钱也很重要。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技术叫做共情,就是咨询师尽可能的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形象的比喻就是我穿着你的鞋,走一段你走过的路,我才能尽可能的理解你的内心状态。
网上有一句话也是这么说:一个总劝人大度的人,针没扎在你身上,你没体会过那种疼,你就别劝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在咨询中,我也见过一些人格上存在问题的人,比如他们会觉得:我凭什么要帮助别人、我凭什么要对一个人那么礼貌、我凭什么要听别人的话,我凭什么不能抢别人的丈夫等等这些问题听上去,你会觉得说这话的人太冷漠无情了、而且道德感低、实在太可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