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体力 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与广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生产力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为依据,历史上 的生产关系有过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如原始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 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 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 对象和客体要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55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 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的含义与构 成要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 类 的传记。”
※雨果曾经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 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般地说, 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 大,因为政治法律思想最直接、最集中地反 映一定的经济基础;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 式的影响最为深刻,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 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
其二,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 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 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 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意识(social ideology)
(1)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2)结构 A、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 识和群体意识。
B、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 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从社会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 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 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马尔萨斯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 加”;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 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 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 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 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 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 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且马 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 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本章的教学重点: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的教学难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革 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性及特殊形

※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 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每个人在历史发 展中能起什么作用?等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 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 变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越多越反动 →书中自有黄金屋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 在的变化。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地区。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得各种社会意 识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线 索。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 定论” 把地理环境看成是社 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甚至认为 自然条件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土壤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 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 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 则会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 懒惰和贪生怕死”。因此,土 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 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 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
C、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 看, 社会意识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 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 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 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 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1、社会存在(social being)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
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决定力量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 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 气候、山脉、河流、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