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30页PPT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28 人民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 : 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 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之。 — —《孟子·告子》 材料2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 (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 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周初的分封制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 间是何关系?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 是什么?
3.特点(核心): ①以血缘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 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血缘与政治结合 4.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位表里 6.体系: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 7.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 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问题探究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 干部职务终身制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 影响?
公祭黄帝陵
探究方法: 1.以四人为小组,展开讨论,阐明观点,共同完成一篇小论文。 2.通过查阅书刊、互联网搜索或者向家里的长辈请教等方式来发 掘其影响的方方面面。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探究: 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分 给哪些人?分封者的获得的好处(权利) 和应尽的义务是什么? 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
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
周族先世本居于岐山下的周原 周文王時期 周武王灭殷时
周公东征后
殷
燕
黃河中游 霍 晋
渭水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PPT课件33 人民版

5、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拥有对草拟的诏令封驳审议权的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吏部
6、自秦以后,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 A.三公九卿 B.皇权 C.内外朝 D.三省六部
7、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级别不高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
8、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皇帝
皇帝
中 尚门
太 丞御 尉 相史
书 书下 省 省省
大
夫 吏户 礼兵 刑工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9、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开始于
A.秦始皇 B.明太祖 C.明成祖 D.雍正帝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把握两条线索:
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 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是中央 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二是秦朝创 立中央集权制度;三是汉武帝、宋太祖加 强中央集权;四是隋唐、明清强化专制皇 权。
西周分封制
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顶峰
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结论
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 治保障。
•消极作用: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 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 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 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 原因之一。
6、自秦以后,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 A.三公九卿 B.皇权 C.内外朝 D.三省六部
7、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级别不高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
8、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皇帝
皇帝
中 尚门
太 丞御 尉 相史
书 书下 省 省省
大
夫 吏户 礼兵 刑工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9、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开始于
A.秦始皇 B.明太祖 C.明成祖 D.雍正帝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把握两条线索:
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 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是中央 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二是秦朝创 立中央集权制度;三是汉武帝、宋太祖加 强中央集权;四是隋唐、明清强化专制皇 权。
西周分封制
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顶峰
地方制度 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结论
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 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 治保障。
•消极作用: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 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 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 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 原因之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021-2022学年 精品课件】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1页)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史料3: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
监参隋预唐朝—政三,省其六后部或制曰“参方议式得:失分”化、宰“相参权知力政事”之类,
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史料4:“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 不专宋任朝三—省二长府官三,司又制别置方政式事:堂分,化与事枢权密以对强掌化大君政权。天下 财赋,悉隶三司。”——《宋史·职官志》
表现: 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②诸候不尊天子;出现春秋诸候争霸,战国兼并局面。
③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②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 ③百家争鸣提供思想基础。
【总结归纳】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 •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 浓厚。 •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 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 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三)西周 3、礼乐制
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
皆有等宜。
——《礼记·王制》
(1)概念: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 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 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
(2)表现:
(3)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 题,即天下归心
史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
★材料1与材料2相比,出现了 什么新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 原因是什么
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移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汇编(PPT 30张)

巩固练习
1、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
D
2、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
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 B.进行封建改革 D.任人唯亲 A A.分封诸侯国 C.实行宗法制
二、夏商的政治形式
1、夏(公元前2700—公元前1600年)的政治形式:
⑴王位世袭制的开始
(“传贤”即“禅让制”到“传子”、“公天下”到
“家天下”)
⑵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2、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的政治形式:
⑴以血缘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⑵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占卜治国
三、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 ⑴含义:
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财产继承、权力分配 的政治制度。
⑵内容:
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周天子为天下大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 诸侯—卿大 夫—士”的宗法等级。 ▲亲缘上是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⑶目的:
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 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的演化:
氏族(血缘家族)、部落、部落联 盟、早期国家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 轩辕时代,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于是轩辕…… 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征服炎帝。蚩尤发动叛 乱……于是黄帝……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 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他设置了左右大 监,由他们督察各盟国。这时,万国安定。黄帝获 得上天赐给的宝鼎…… 黄帝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精品文档85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 心,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 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以西周最为典型。
特点:浓厚的血缘纽带和部落联盟 体制遗存;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与 政治体制的形成,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奠 定基础。
第二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 原因 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一批新兴
B、周国王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原因
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西周等级结 构示意图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公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确立
课标解读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 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背景
内容 特征 影响
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破坏,周王室失 去天下共主地位;商鞅变法与秦统一
经济上: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 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地主 阶级壮大
思想上: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皇帝制度 中央行政管理制度 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郡县制 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 官吏考核制度 殿最制
后来,周幽王违背了 周公定下的宗法制度
立褒姒为后,取消 宜臼的太子地位!
申 后
宜 臼
3、维护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据《周礼》记载,衮 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
最高一级礼服。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礼乐中的乐舞则类似现在的体操,人们在音乐中且歌且 舞,行进跳跃,从而追求躯体与灵魂的和谐,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
占
卜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一)秦朝:郡县制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共20张PPT)

地位。(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针对练3 (2016· 浙江文综)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
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
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 解析 B.有田者无力可耕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
高考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分期: 夏商西周 前2070年—前771年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221年 秦汉 前221年---220年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封建 社会 发展 繁荣 时期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隋唐 宋元 明清 581年--- 906年 960年---1368年 1368年---1840---1912年
先秦至秦汉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领域都有哪些成就?
考点一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 1.商周的政治制度 • (1)商周实行 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以王族为 主体的 分封制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 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 社会变革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 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 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 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 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