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说课讲解学习
工程力学说课稿

工程力学说课稿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数控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受力构件平衡条件,能够对工程中常见的受力平衡构件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能够熟练地对工程中常见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和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将力学知识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第一线上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内容根据现用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静力学部分第一单元: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基础)第二单元:平面力系;(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2)材料力学部分第三单元:轴向拉伸与压缩第四单元:剪切与挤压第四单元:圆轴扭转第五单元:平面弯曲内力第六单元: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第七单元: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2、重点:对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是静力学的落脚点;材料力学部分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各变形的基本概念、内力图的画法、强度条件及强度条件应用;3、难点正确地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内力图的画法及强度条件的应用。
4、重、难点处理课程教学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将力学基本原理与工程实际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课后留有一定量的作业题,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课堂教学实施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通常以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概括归纳学科知识内在体系为形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必要性。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的概念。
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
1.3 单位制和量度介绍国际单位制(SI)及其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
强调正确使用量度和单位的重要性。
第二章:牛顿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和第一定律的含义。
探讨惯性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2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解释质量、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探讨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学中的能量3.1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在力学中的作用。
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和限制。
3.3 能量转换和能量效率介绍能量转换的概念和能量效率的计算方法。
强调提高能量效率的重要性。
第四章:材料力学4.1 应力与应变解释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性。
介绍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和应用。
4.2 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解释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差异。
4.3 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介绍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探讨其在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第五章:静力学5.1 力的分解和合成解释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重要性。
探讨力的分解和合成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5.2 静力平衡的条件介绍静力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条件。
解释如何应用静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六章:动力学6.1 质点运动学介绍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探讨运动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6.2 牛顿运动定律的扩展解释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工程力学》说课

说课讲稿
主要内容
1
课程定位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程教学设计
2
课程教学实施
3
4
课程教学手段与目的
工程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学科,在各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用于各种行业的工程技术之中。它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工程专业的很多课程,都要以工程力学为基础,所以它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本课程时,学生不仅要学好工程力学的内容,还要通过学习,逐步领会和掌握其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强的基础。
4、空间力系 (1)教学内容: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空间力系的平衡、重心的概念、坐标公式和求法。 (2)教学要求:掌握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力对轴之矩、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了解物体重心的求法。 第二篇 材料力学 5、拉伸与压缩 (1)教学内容: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应力、拉伸变形与虎克定律、拉伸和压缩是材料的力学性能、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拉伸或压缩的强度计算。 (2)教学要求:掌握杆件轴向拉伸、压缩时受力特点、内力及应力求法。掌握材料在拉伸压缩时力学性能。掌握拉压强度计算。 6、剪切与挤压 (1)教学内容:剪切变形时的内力与应力、挤压的概念和实例、剪应变和剪切虎克定律。 ( 2)教学要求:掌握构件发生剪切(挤压)时的强度计算。
第四部分 课程教学手段与目的
一、教学手段 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力求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大提问和课堂互动环节.授课时考虑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洞查问题的共性,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把握工程力学问题变型和演变的规律,则复杂的问题会变得简单,表面上完全不同的问题遵循的也许是同样的力学原理,不同的力学量的运算遵循的也许是同样的数学法则。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稿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说课稿建工学院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组一、简析教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结构或构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结构构件的内力与强度。
而结构构件的内力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因此要研究结构构件的内力,就要从变形出发去进行介绍。
构件在外力作用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即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今天所讲的《轴向拉(拉)杆的内力》这部分内容,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前面课程介绍的结构外力计算到接下来结构构件内力计算的过渡内容,并且是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正确而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通过本章节内容教学后,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内容的处理本次课是《土木工程力学》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继前几章静力学基础内容之后,为材料力学知识学习打基础。
这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计算,而本次课要讲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是最主要的变形。
结合教材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点与理解能力,决定利用2个课时对本课内容进行讲解。
本次课主要讲清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以及截面法求轴力与轴力图画法等内容,为以后讲解其余三种变形和各种结构的内力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如何采用截面法来求解轴力与轴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力学的研究对象。
2. 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3. 静力学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和力矩方程。
4. 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
5. 摩擦力、弹力和接触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结合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3. 利用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 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力的定义、分类和度量。
3. 讲解力学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讲解静力学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和力矩方程。
5. 讲解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6. 讲解摩擦力、弹力和接触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 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力学定律的应用能力。
(3) 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4)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评价标准:(1) 课堂提问: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
(2) 作业批改:题目正确,解题过程清晰。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教学难点:(1) 静力学方程的灵活运用。
(2) 物体受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掌握。
工程力学说课(课堂PPT)

对专业兴趣缺乏,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 联系不大。
解决办法:
1.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将辅导答疑落实并使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交流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3.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21
教师向学生推荐网络下载课件地址及一些参 考习题集,供学生自我学习。
13
二.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14
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
15
三、教学方法手段
理实结合法
讲授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 方法
问题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多效例题教学法
16
教学方法举例
多效例题教学法
重心(汽 车重心的 测定)
力矩平衡 的应用 (车轮约 束反力的 求解)
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 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注重有启发性、代表性,能够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的。减少理论,加强应用,多结合生产工程实际
加强师生交流
20
四、教学效果—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存在问题: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 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
课程难点:
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用相关理论 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9
04解决办法
1)讲授理论知 识与实验及工 程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工程 模型有机结合 3)教学与科研 实践的结合
注重专业特点 选择例题或工 程实例等教学 细节,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 ,
发挥学生主观 能动性
五、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机械分院:王亚茹,年龄45岁。
我授课的对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进行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二、教学资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设计五、考核方式六、改革方向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方面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第二方面课程地位前期后续课程的关系前期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工制图》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第三方面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知识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方面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与变形分析,解决方法是通过项目完成、作业及习题。
课程难点: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杆件内力图的绘制。
解决方法:利用生活实例,掌握受力和平衡规律,并逐步培养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大方面教学资源:1。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3人,职称:副教授2人、讲师1人。
2、教材:《工程力学》(2014年第二版) 主编:邱家俊机械工业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特点:教材内容适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
第三大方面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学生都有,但是课程难度较大。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工程力学》说课

课程地位
后续课程 力学基础 前期课程
专业核 心课
--《机械零件与机构的分析及选 用》、《零件检测与质量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专业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机械工程识图 与绘制》
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 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 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 门人才
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增强工程意识
3.实验项目设计
实验一:材料的拉(压)实验 实验二:弹模测定,冷作硬化 实验三:剪切和扭转实验 实验四:梁的应力测定
4.现场教学设计
现场参观一 现场教学二
认识构件、结构、支座, 观察变形、破坏。 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 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 性。
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
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杆件的 内力分析、应力与变形分析。
课程难点:
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杆件内力图的绘制。
二、教学资源
1.师资队伍
1、学历结构
硕士学位4名 本科22名 教授1名 副教授8名 高级工程师3名
2、年龄结构
40~50岁11人 30~39岁10人 30岁以下5人
加快力学基础实验室建设 加强师生交流
谢谢!
解决办法:
1.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与工程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
四、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理念
二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 环节
增加实践,加强实训、实验教学环节
知识 结构 体系
专业基础理论型的内容体系转变为工程 应用和基础理论型的内容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 系的组成规则。
成规则.
3.能够准确地对常见的平面体系
5.4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 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析方法.
4.举例说明多余约束。
6.1杆件的基本变形及内力 1.能够分辨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
的概念
2.准确熟练计算轴向拉压杆的轴
6.2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分析 力、静定平面桁架的轴力。掌握静
知识目标
培养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建立准确的力 学基本概念, 熟悉静力学和静力平衡计 算的能力;杆件的 强度、刚度和压杆 的稳定性分析计算 的能力;材料的力 学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抽 象、推理、 分析和综合 的逻辑思维 能力及专业 兴趣
03教学重难点
课程重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杆件强度、 刚度的计算,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教师向学生推荐网络下载课件地址及一些参 考习题集,供学生自我学习。
二.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
三、教学方法手段
理实结合法
讲授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 方法
问题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多效例题教学法
教学方法举例
多效例题教学法
重心(汽 车重心的 测定)
力矩平衡 的应用 (车轮约 束反力的 求解)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对专业兴趣缺乏,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 联系不大。
解决办法:
1.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将辅导答疑落实并使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交流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3.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教学设计
1模块 化教学 以主线贯穿,整体分成几大模块
2专题项 在学习不同问题的个性特点时,突出共 目化教学 性的归纳
3工程案 结合工程案例,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 例式教学 应用性和针对性。
1、模块化教学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静力学基 本概念、 基本理论、 平衡计算。
轴向拉伸 与压缩变 形模块
二.教学资源 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工程力学》
杨兆伟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资源 教材及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工程力学》
顾晓勤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材特点
教材内容适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能 反映课程及实际的最新技术发展水平,较符合学生 的接受能力。
整合两本书,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既能 体现理论运用又能贴合实际。
剪切与挤 压及扭转 变形模块。
弯曲变形 模块
组合变形 压杆稳定 模块
18 学 时
22 学 时
16
14
14
学
学
学
时
时
时
典型模块
序号 1
典型工作任务
平面体系的几 何组成分析
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技能内容与教学要求
5.1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 明确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5.2平面体系自由度和约束. 2.理解并能叙述平面几何不变体
课程难点:
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用相关理论 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04解决办法
1)讲授理论知 识与实验及工 程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工程 模型有机结合 3)教学与科研 实践的结合
注重专业特点 选择例题或工 程实例等教学 细节,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 , 发挥学生主观 能动性
6.8静定平面刚架内力分析. 力进行分析,绘制内力图。
三、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
考核形式
考核方面
理论和实践 知识、能力、素质
考核
考核内容 方式 考核分值
综合考核、单元考 核、实训实验考核、 平时表现评价
平时作业成绩占10% 单元考核报告10% 实验考核占10%
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70%
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改革
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 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注重有启发性、代表性,能够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的。减少理论,加强应用,多结合生产工程实际
加强师生交流
四、教学效果—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存在问题: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 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
机电及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为依据
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任务
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 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
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 际问题;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 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及计算表达能力等综 合素质。
教学目标
6.3静定平面桁架内力计算. 定平面桁架的轴力分别特点。
2
静定结构内力 6.4扭转轴的内力分析.
3.会计算扭转轴的扭矩。
分析
6.5单跨静定梁内力方程和 4.基本能够对单跨和多跨静定梁
内力图.
的内力进行分析,并且能作出弯矩
6.6用简捷法绘制梁内力图. 图和剪力图。
6.7多跨静定梁内力分析 5.基本能够对静定平面刚架的内
《工程力学》说课内容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设置
01
课程定位
02
课程任务与目标
03
教学重难点
04
解决办法
01课程 定位
《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机电及 数控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核心课 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 启下的核心地位 。研究物体受 力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工程构 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计算 原理的一门学科。不仅是工科专 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而且是能 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
四轮汽车
平面一般 力系平衡
联想 发散 思维
空间一般力 系平衡
力偶的性质 (汽车方向 盘力偶传递)
问题 教学
法
讨论 法
三、教学方法手段
完善教学资源,讲述与看视频结合
使用Flash 、PowerPoint 制作的课件 动态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积极开发试题库,建立教学立体动画模型,可采用 网络交流、网络答疑、网络作业批改与反馈等措施。
01课程定位
专业核 心课
后续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机械 加工工程学》
工程力学
--机电数控技术
专业基础课程
前期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机械制图》等公共基础课程
02教学任务与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 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 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 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