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ppt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上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诗人隐居的地方
接近
徘徊
阳光,光辉
小牛,这里指牛群。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句赏析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首联点出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徘徊无依的孤独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写出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接近
徘徊
阳光,光辉
小牛,这里指牛群。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句赏析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首联点出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徘徊无依的孤独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写出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李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白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转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 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处。
12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抢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 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 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 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 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 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 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 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 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 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 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 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著有《崔颢集》。
22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唐诗五首》ppt课件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 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两联,写神话传说,在下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来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黄鹤楼 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 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 写黄鹤楼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 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这两句诗的“空”字,可以体会 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 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诗作是 不是有模仿的 痕迹?
精读细研
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 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 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精读细研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 达作用?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 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 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 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 有《崔颢集》《黄鹤楼》。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 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 层),高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 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 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 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 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13 唐诗五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 独特魅力。
一、野望
王绩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 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 以琴酒诗歌自娱。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 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 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 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 孟”。苏轼评价其:“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探究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 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 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 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 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细读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 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 意的山水画。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 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 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 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整体感知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 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 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
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 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 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 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 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 好处。
二、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约公元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 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 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 《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整体感知
“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 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 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 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三、使至塞上
王维
知识梳理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 点?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 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 垫。
(2)尾联中“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 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 有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黄滕岳鹤王阳楼阁楼
细读感悟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 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 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 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 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 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 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 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13 唐诗五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 独特魅力。
一、野望
王绩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 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 以琴酒诗歌自娱。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 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 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 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 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 孟”。苏轼评价其:“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探究
使至塞上(结构思路)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 远在西北边塞。(写使者进入边塞)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 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 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 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 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细读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 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 意的山水画。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 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 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 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 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落日”)
整体感知
傍晚 徘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 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 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 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
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 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 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 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 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 好处。
二、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约公元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 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 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 《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整体感知
“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 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 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览黄鹤楼的所忆所见, 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三、使至塞上
王维
知识梳理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 点?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 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 垫。
(2)尾联中“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 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 有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黄滕岳鹤王阳楼阁楼
细读感悟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 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 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 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 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 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