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有幸得到了去纽约的机会,体验了这座世界级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纽约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移民。
我的这次旅行带给我许多难忘的印象和感受。
首先,我被纽约的高楼大厦所震撼。
曼哈顿的天际线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建筑的艺术殿堂。
在财富中心华尔街附近,摩天大楼林立,让人望而生畏。
尤其是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它们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这个城市的繁荣与自由。
站在摩天大楼的观景台上,我俯瞰着整个城市的繁华,感受到了人间的繁忙和梦想的无限可能。
其次,纽约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
我在大街上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
这座城市容纳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这种多元化和包容性是纽约的独特之处,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全球各个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纽约的文化艺术氛围也让我印象深刻。
我参观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了世界上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古老的文物还是现代的艺术作品,它们都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创造力。
此外,纽约的百老汇剧场也是另一大亮点。
我观看了一场音乐剧,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所吸引。
这里是世界级的舞台艺术的聚集地,每晚都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演出。
纽约也是购物的天堂。
无论是时尚品牌还是世界各地的小众品牌,这个城市都能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我去了第五大道和纽约的时尚街区,看到了诸如奢侈品店、潮流时装店和精品店等一系列精美的商店。
这里有最新的时尚款式和最抢手的潮流单品,让所有购物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物品。
此外,我被纽约丰富的美食文化所吸引。
无论是传统的美国汉堡包、热狗和披萨,还是各国美食的各种变种,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
我品尝到了纽约著名的纽约牛排和中央公园旁边的曼哈顿鱼翅楼的精致中餐,都让我流连忘返。
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厨师和餐馆,为人们提供着口味独特、选择丰富的美食体验。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导语】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见解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而纽约,作为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
两个城市的距离虽然遥远,但是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
最近,我有幸到纽约旅行,以下是我在纽约观光的一些感受与体会。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象征,它宽阔广袤,气势磅礴。
在纽约,我发现了一个类似于天安门广场的地方——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是纽约最繁忙的十字路口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涌入这里。
这里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犹如白天黑夜都充斥着灯火辉煌的景象。
我站在时代广场,感受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快节奏和无尽的活力。
走进纽约的中央公园,我仿佛回到了北京的颐和园。
中央公园是纽约最大的城市公园,绿树成荫,湖泊清澈。
在这里,人们可以骑自行车、散步、或者在草坪上野餐,享受自然的美好。
和颐和园相似,中央公园也是纽约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个公园让我感受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愉悦。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无法忽视曼哈顿的摩天大楼。
这些高楼林立,拔地而起,让人不禁仰望。
纽约的摩天大楼在绝对高度上远远超过了北京的建筑,给人一种震撼和压迫感。
我在高楼顶层的观景台俯瞰纽约全景,远处的建筑群成为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让我对纽约的城市规模和发展壮大感到震撼。
纽约的艺术氛围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纽约是世界艺术和设计的中心之一,博物馆、画廊、音乐厅遍布城市各个角落。
与之一样,北京也以丰富的文化和艺术资源而闻名。
无论是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两个城市间,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我想提到纽约和北京的美食。
北京的烤鸭、小笼包、豆汁等美食让人垂涎三尺。
而在纽约,我尝试了当地的汉堡包、比萨饼和披萨等美食,发现它们同样美味可口。
虽然两个城市的美食风格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丰富多样的菜系,让人流连忘返。
纽约与北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两座城市间的不同与共通都是值得探索和感受的。
《北京纽约》读后感

《北京纽约》读后感《北京纽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陈忠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跨越中美两地的浪漫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北京和纽约两座城市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小说中,主人公小明是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他热爱文学和音乐,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结识了来自纽约的留学生艾米,两人在相识相知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爱情遭遇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通过小明和艾米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跨文化爱情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在北京,小明习惯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艾米则受到西方自由开放的影响,两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存在着障碍。
在纽约,小明面临着来自异国他乡的孤独和适应困难,而艾米也在家乡和异乡之间犹豫不决。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展现了人在异国他乡中的矛盾和挣扎。
在北京,小明感受到了家乡的亲情和传统文化的温暖,但也面临着社会压力和职业困境。
在纽约,小明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和自由,却又感到了无助和迷茫。
艾米则在两地之间徘徊,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在异国他乡中的心理变化和人生选择。
小明和艾米在两地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归属,也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
他们在跨越文化障碍和生活困难中,找到了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依托。
《北京纽约》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浪漫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和人生选择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作者呈现了一个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时代中人们的心灵困惑和生活追求。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渴望和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于文化差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阅读完《北京纽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纽约,人们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抉择,都渴望着幸福和自由。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破碎的声音——《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从第一页说到最后一页。
爱与恨,也从开始辗转到结局。
先爱后恨,先恨后爱,边恨边爱,对纽约以及任何一座城市的爱与恨成为了一种不断交织的情绪变化,可能出现在同一天,可能贯穿于一辈子。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最终明白,纽约,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而是战场。
在这场战役中,只相信一件事,成功或是失败。
你的爱恨,你的生死,在这个最热闹的地方,不值一提。
纽约,依旧来去匆匆,忙忙碌碌,西装革履,金饰香氛。
那天,阿春对初来乍到的王起明说:“人有了钱,会变。
”
那天,初来乍到的王起明说:“不一定吧。
我如果有了钱,我不会变。
”
那天,在纽约的妻子郭燕还没有疯,在北京的女儿宁宁还平凡但健康地活着。
那天,王起明还没有用一生去明白,梦实现的那一刻,原来就是离梦破碎最近的时候。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
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你却并不在意……”,熟悉的旋律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响起,《北京人在纽约》这部连续剧在九十年代就很火,再次观看,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比起现在动辄就四五十集的电视剧,该剧简约而余味悠长,21集就把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带着好奇心带着发财梦出国,在国外的沉浮起落囊括其中,“三年后,王起明……”怎么?就没有了,感觉有些失落,有些余味未尽。
由冯小刚、郑晓龙执导,姜文、王姬、严晓频主演的这部电视剧可谓尽善尽美。
在此不再多说,剧中的几个女人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姨妈-----表面风光,内心苦楚她应该是第一代美国移民,也许年轻时吃过不少苦,现在六七十岁了,经济实力雄厚,在家享乐,丈夫在外养着情人,常年不回家,陪伴她的是空荡荡的大房子,高档的美酒,几个同样经历的太太们。
白天,她购物打麻将消磨时间,晚上她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昏昏沉沉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当初是她别墅照片吸引了外甥女郭燕,郭燕丢弃国内平静稳定的白领生活,义无反顾地奔到纽约,最后也是受她的启发毫不犹豫地回到国内,也许晚年的姨妈更怀念当初在国内平静而又平凡的生活吧?郭燕-----为什么?为什么?内疚,悔恨,愤怒,醒悟。
她离开落魄的王起明,嫁给当老板的大卫,也许有人认为她势利,当时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可现在我理解了!王启明尽管失业在家,可郭燕并没有嫌弃他,而是无怨无悔地和他一起生活,是王的无端猜忌、不信任、颓废,让郭燕失去了希望。
大卫不仅仅比王有钱,更比王疼爱郭燕,哪个女人不希望男人的包容疼惜?由抗拒到好感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即使如此,王提议回国,郭燕还是答应了,又有几个女人甘愿去离婚呢?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可以做出牺牲,这就是女人!回国前夕,郭燕没有告诉大卫,可是王启明却向他的女老板阿春辞行。
如果要是说出轨,先出轨的是王启明!是他先爱上了阿春,离婚也是王先提出,。
虽然郭燕嫁给了大卫,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尽快接女儿来。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忙、最多元化的都市之一,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作为一个北京人,在纽约的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观后感。
初次踏入纽约,我被这座城市的繁忙所震撼。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人潮,让我有一种身处繁华的感觉。
与北京相比,纽约给人的感觉更加国际化、现代化。
这里的交通系统非常便利,地铁贯穿城市各处,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无论是去时代广场感受跨年倒计时的热闹,还是在自由女神像前留下一张美丽的合影,这些都成为了我在纽约难忘的回忆。
不仅如此,纽约还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和艺术场所。
我曾有幸参观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座庞大的建筑内收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珍品。
在那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领略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塑之美,沉浸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杰作中。
纽约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表演,我观赏了百老汇的音乐剧,每一场演出都给我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与北京相比,纽约的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享受生活。
无论是在中央公园散步、骑车或是举办各种户外运动活动,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
这也使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工作和忙碌。
除了独特的城市魅力,纽约的美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座国际都市中,来自各国的美食汇聚一堂,让我能够在品味纽约当地美食的同时,也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
无论是在街边小摊品味中式糖醋排骨的香气,还是在高档餐厅享用法式大餐的优雅,这些美食的多样性让我欲罢不能。
在纽约的旅程中,我还结交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
我们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开阔和包容。
回到北京后,我对纽约的观后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我深深地感受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纽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旅程,更是一次对生活的思考和启发。
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回忆。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纽约,这个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城市,一直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今年寒假,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个城市,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一到纽约,首先让我惊叹的是它的高楼大厦。
肆意矗立在城市中心的摩天大楼,像是挑战人类极限的精神象征。
纽约的高楼大厦让我甚至连自己都微不足道。
除了高楼大厦,纽约的大街小巷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川流不息。
昼夜不停的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混杂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了一幅热闹而繁忙的画面。
除了城市本身,纽约还有许多值得观赏的风景。
我去了中央公园,那里草地广阔、湖泊平静。
除此之外,纽约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在大都市车水马龙的纽约,居然有如此宁静、安详但又富于活力的地方,让我不禁为之感叹。
但是,纽约并不完美。
在这个城市里,也有着种种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公共交通不够发达。
虽然地铁和公交车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高峰期还是非常拥挤,让人感到不便。
此外,纽约的生活也充满了压力。
每天都处在匆忙、紧张的行程中,让人感到疲惫不堪。
虽然纽约是充满机遇的城市,但也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人们在这里过得很累,我感受到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也要更多。
然而,纽约也展现了它的另一面,一群热爱自由、追求梦想的自由人。
在这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梦想。
这样的人和这个城市一样,充满了活力和自由,也让我静心安置还有所期待。
在离开纽约的时候,我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我不舍得这个城市,不舍得这里的高楼大厦、热闹的街道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我也很欣慰能够回到中国的家乡,回到那里那单调悠长的生活中。
在纽约,我看到了世界上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都市里人们的努力和奋斗,但也感受到了自由和开放的氛围,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与自己的对话。
最后,我想说,纽约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城市。
在这里,我看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追求和梦想。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由、平等和开放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
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
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
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
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没有一丝可靠性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鄙弃的冷漠无情的一类人。
他们身处的岁月价值观的动荡,注定了他们想“活在美国”的信仰只是凑合在一起,随
时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