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导语】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见解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集锦

纽约客的读书笔记集锦(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活动方案、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ctivity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纽约客的读书笔记集锦纽约客的读书笔记【篇1】梦破碎的声音——《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北京纽约》读后感

《北京纽约》读后感《北京纽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陈忠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跨越中美两地的浪漫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北京和纽约两座城市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小说中,主人公小明是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他热爱文学和音乐,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结识了来自纽约的留学生艾米,两人在相识相知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爱情遭遇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通过小明和艾米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跨文化爱情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在北京,小明习惯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艾米则受到西方自由开放的影响,两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存在着障碍。
在纽约,小明面临着来自异国他乡的孤独和适应困难,而艾米也在家乡和异乡之间犹豫不决。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展现了人在异国他乡中的矛盾和挣扎。
在北京,小明感受到了家乡的亲情和传统文化的温暖,但也面临着社会压力和职业困境。
在纽约,小明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和自由,却又感到了无助和迷茫。
艾米则在两地之间徘徊,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在异国他乡中的心理变化和人生选择。
小明和艾米在两地的生活经历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归属,也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
他们在跨越文化障碍和生活困难中,找到了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依托。
《北京纽约》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浪漫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碰撞和人生选择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作者呈现了一个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时代中人们的心灵困惑和生活追求。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渴望和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于文化差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阅读完《北京纽约》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纽约,人们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抉择,都渴望着幸福和自由。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破碎的声音——《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400字: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从第一页说到最后一页。
爱与恨,也从开始辗转到结局。
先爱后恨,先恨后爱,边恨边爱,对纽约以及任何一座城市的爱与恨成为了一种不断交织的情绪变化,可能出现在同一天,可能贯穿于一辈子。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最终明白,纽约,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而是战场。
在这场战役中,只相信一件事,成功或是失败。
你的爱恨,你的生死,在这个最热闹的地方,不值一提。
纽约,依旧来去匆匆,忙忙碌碌,西装革履,金饰香氛。
那天,阿春对初来乍到的王起明说:“人有了钱,会变。
”
那天,初来乍到的王起明说:“不一定吧。
我如果有了钱,我不会变。
”
那天,在纽约的妻子郭燕还没有疯,在北京的女儿宁宁还平凡但健康地活着。
那天,王起明还没有用一生去明白,梦实现的那一刻,原来就是离梦破碎最近的时候。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
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北京人在纽约》观后感“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你却并不在意……”,熟悉的旋律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响起,《北京人在纽约》这部连续剧在九十年代就很火,再次观看,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比起现在动辄就四五十集的电视剧,该剧简约而余味悠长,21集就把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带着好奇心带着发财梦出国,在国外的沉浮起落囊括其中,“三年后,王起明……”怎么?就没有了,感觉有些失落,有些余味未尽。
由冯小刚、郑晓龙执导,姜文、王姬、严晓频主演的这部电视剧可谓尽善尽美。
在此不再多说,剧中的几个女人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深:姨妈-----表面风光,内心苦楚她应该是第一代美国移民,也许年轻时吃过不少苦,现在六七十岁了,经济实力雄厚,在家享乐,丈夫在外养着情人,常年不回家,陪伴她的是空荡荡的大房子,高档的美酒,几个同样经历的太太们。
白天,她购物打麻将消磨时间,晚上她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昏昏沉沉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当初是她别墅照片吸引了外甥女郭燕,郭燕丢弃国内平静稳定的白领生活,义无反顾地奔到纽约,最后也是受她的启发毫不犹豫地回到国内,也许晚年的姨妈更怀念当初在国内平静而又平凡的生活吧?郭燕-----为什么?为什么?内疚,悔恨,愤怒,醒悟。
她离开落魄的王起明,嫁给当老板的大卫,也许有人认为她势利,当时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可现在我理解了!王启明尽管失业在家,可郭燕并没有嫌弃他,而是无怨无悔地和他一起生活,是王的无端猜忌、不信任、颓废,让郭燕失去了希望。
大卫不仅仅比王有钱,更比王疼爱郭燕,哪个女人不希望男人的包容疼惜?由抗拒到好感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即使如此,王提议回国,郭燕还是答应了,又有几个女人甘愿去离婚呢?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可以做出牺牲,这就是女人!回国前夕,郭燕没有告诉大卫,可是王启明却向他的女老板阿春辞行。
如果要是说出轨,先出轨的是王启明!是他先爱上了阿春,离婚也是王先提出,。
虽然郭燕嫁给了大卫,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尽快接女儿来。
在文化的夹缝里生存——浅谈小说《北京人在纽约》

在文化的夹缝里生存——浅谈小说《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李莉园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8期摘 ; 要:《北京人在纽约》是美国华裔作家曹桂林以自己在美奋斗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造出的处女作,整部作品充分折射出了纽约那种“天堂”与“地狱”复合的真实生活,同时也深切地揭露了生活在他乡的异乡人(北京人)的异常心理。
从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王起明、郭燕、阿春等人物身上的种种矛盾,且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的矛盾。
他们在东西方截然相反的文化夹缝中挣扎,上演着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间悲喜剧,反映出在外淘金的华人窘迫的生活现实以及繁杂的思想转化过程。
关键词:《北京人在纽约》;曹桂林;文化夹缝;生存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022-01“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许也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年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而这些正主要根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整部小说是以全面式的方法揭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又是怎样在截然相反的文化中艰难生存的?笔者将结合此文本稍作探析。
一、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差别,首先就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识上。
在踏上美国的国土之前,王起明和郭燕夫妇认识到的金钱的作用和价值依旧限制在东方古老的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理念中。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和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来说,金钱文化就代表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中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叫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北京人读后感

北京人读后感北京人读后感1北京人是人类的祖先,从猿到人,是一个身体机能不断进化的过程。
物质文明演变得更为繁荣富强。
然而中国社会的吃人文明是在倒退,愈演愈烈残忍地吞噬一代代人的自由灵魂。
剧作家曹禺以北平一个封建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的破败景象及各代人的遭遇折射出封建礼教必将被根除的社会现象。
腐朽的北京人躺进了棺材,突破束缚的北京人踏上新的大道。
话剧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颓废寒怆的大宅门情景。
将曾家的各色人物铺陈开来。
文清、愫方、曾霆和瑞贞坐在翘翘板的中间,他们在彷徨,渴望挣扎出桎梏,跳出狭窄的门槛。
袁家父女及“北京人”坐在一边,他们是前者的救赎,率真自由地生活。
另一边是曾皓和思懿。
他们用绳索套着中间的人儿,用自私、虚伪的行为禁锢着他们。
在第一幕中翘翘板大体保持平衡,有微小的浮动,并没有决定性瞬间的出现。
各色人物内心在复杂波动,对外行动都极力隐忍。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十分立体,是封建家庭中的典型人物。
不得不说的是愫方,她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女性。
愫方善良、优雅、懂得忍让,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美好女性却始终得不到幸福。
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耗在一个将死之人上,一是出于道义,更多的是为了她对曾文清那份无望的爱情。
一直到文清卑微地回来,她认识到自己的爱情终结,她不愿再让自己困在牢笼里。
她鼓起勇气和瑞贞一起去追求新生活。
愫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那些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她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逆流而上,完成对于自我的救赎。
与愫方产生鲜明对比的便是曾思懿这个妇女形象。
她是剧中不折不扣的线索人物。
她对曾家三代人的悲剧命运有直接的影响。
作为儿媳,她不遵循孝道。
只知一味从曾皓手中夺取实权。
作为妻子,她从未做到善解人意,控制丈夫、欺负愫方,让她得到内心巨大的病态满足。
作为母亲,他在曾霆和瑞贞眼里显然成了一个专制可怕的人。
自己的婚姻没有幸福,她也让儿子的婚姻没有希望。
曾思懿虽干练、有本事,为人却是刻薄、专制而不自知,摧毁他人和自己。
江泰这个女婿是个蛮有趣的人物,第二幕开始,从他和众人的对话中看得出这是个口才极好、一针见血、讲究生活品质的人。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1000字走过那么多路,看过那么多书,一定有很多感慨和见解,见解写下来就成了读后感。
XX为您提供“”作为参考,希望这篇读后感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在纽约》读后感-读后感大全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
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
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
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
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
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
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
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
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没有一丝可靠性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鄙弃的冷漠无情的一类人。
他们身处的岁月价值观的动荡,注定了他们想"活在美国";的信仰只是凑合在一起,随时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