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

合集下载

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

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有幸得到了去纽约的机会,体验了这座世界级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纽约作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移民。

我的这次旅行带给我许多难忘的印象和感受。

首先,我被纽约的高楼大厦所震撼。

曼哈顿的天际线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建筑的艺术殿堂。

在财富中心华尔街附近,摩天大楼林立,让人望而生畏。

尤其是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它们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这个城市的繁荣与自由。

站在摩天大楼的观景台上,我俯瞰着整个城市的繁华,感受到了人间的繁忙和梦想的无限可能。

其次,纽约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

我在大街上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

这座城市容纳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梦想。

这种多元化和包容性是纽约的独特之处,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全球各个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纽约的文化艺术氛围也让我印象深刻。

我参观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了世界上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古老的文物还是现代的艺术作品,它们都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创造力。

此外,纽约的百老汇剧场也是另一大亮点。

我观看了一场音乐剧,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所吸引。

这里是世界级的舞台艺术的聚集地,每晚都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演出。

纽约也是购物的天堂。

无论是时尚品牌还是世界各地的小众品牌,这个城市都能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我去了第五大道和纽约的时尚街区,看到了诸如奢侈品店、潮流时装店和精品店等一系列精美的商店。

这里有最新的时尚款式和最抢手的潮流单品,让所有购物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物品。

此外,我被纽约丰富的美食文化所吸引。

无论是传统的美国汉堡包、热狗和披萨,还是各国美食的各种变种,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

我品尝到了纽约著名的纽约牛排和中央公园旁边的曼哈顿鱼翅楼的精致中餐,都让我流连忘返。

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厨师和餐馆,为人们提供着口味独特、选择丰富的美食体验。

寻美国梦的又一代移民-评《北京人在纽约》兼与《移民》比较

寻美国梦的又一代移民-评《北京人在纽约》兼与《移民》比较

寻美国梦的又一代移民-评《北京人在纽约》兼与《移民》比

施秀娟
【期刊名称】《河池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2(012)002
【摘要】一九九一年北京有一部市民争相传阅的小说,写的是中国人移居美国的故事,这就是美籍华裔曹桂林的中篇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刊登于《十月》一九九一年第四期)。

小说轰动京华,掀起了一场曹桂林热,使人联想起美籍犹太作家霍华德·法斯特的《移民》(中译本,漓江出版社1981年版)。

《移民》一九七七年出版后轰动美国。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施秀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福建省国际移民的移民网络探析——兼评移民网络理论 [J], 郭玉聪
2.美国梦的开拓者——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移民群体想象 [J], 郝驰原
3.城市二代移民人群分类模型初探——基于8个北京二代移民的生命史研究 [J], 吴世友
4.新移民文学的原罪与原味——重评《北京人在纽约》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及其历史影响 [J], 罗玉华
5.一部研究澳大利亚亚洲移民问题的最新力作
——评张秋生著《澳大利亚亚洲移民政策与亚洲新移民问题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 [J], 于明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先生接受专访:你要的好生活绝不在美国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先生接受专访:你要的好生活绝不在美国

《北京人在纽约》作者曹桂林先生接受专访:你要的好生活绝不在美国“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上世纪90年代初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和同名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这句话影响了太多中国人。

可以说,对今天拼尽全力想举家移民的中国人来说,更多看到的仍是“天堂”这半句。

但《北京人在纽约》的作者、美籍华人曹桂林先生近两年却更愿意讲述美国不太“nice”(好)的一面。

去年他推出新作《纽约人在北京》,讲述主人公王起明(原型为曹桂林)从纽约回中国发展的故事,并原汁原味揭示出中美两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10月9日,年近七旬的曹先生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得很干脆,他想告诉那些要移民,想追求好制度、好生活的人说,你想要的生活也许在月亮上,在火星上,但绝对不在美国。

美国的“nice”是压抑出来的环球时报:您说过纽约曾让您“得意狂妄,也曾内外皆伤”,为什么?曹桂林:很多人不太了解美国,赴美旅游一次、两次只能看到美国好的一面:空气好,人有礼貌,生活特“ni ce”……不像我说的那么“恶”。

我接触过一些刚去美国的留学生,他们都很兴奋,特羡慕美国,但毕竟只是生活在校园内。

等他们留在美国,一结婚有孩子,安家立业后就现实多了。

我在美国生活30多年,我的认识是,美国没有什么富人,全是穷人。

我粗略算过,美国人终其一生积累的财富也就是五六十万美元,65岁退休了,房贷还完了,最终就剩个房子,得把房子卖掉才会有这个数。

死后遗产税又扣掉很多,你说亏不亏?如果你不卷进美国的金融制度内,就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生存那么艰难,我觉得中国现在要比他们强多了。

美国有很多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

美国金融无监管、无控制。

美国政府是为华尔街服务的,而华尔街那些“混蛋”根本不考虑国家好坏和百姓苦衷,他们就是按合同来。

美国人有优越感,法治完善,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但我觉得,不管是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只要卷入美国的齿轮,就可能被碾得粉碎。

北京人在纽约,20年后的变与不变

北京人在纽约,20年后的变与不变

北京人在纽约,20年后的变与不变作者:李大玖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03期“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20年前,因为一部折射东西文化差异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这句话曾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

20年后,有消息说这部描写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美淘金的中国人的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正计划重新拍摄,而今天,仍有众多和剧中男主角王启明一样的“追梦者”来到纽约坚持着、奋斗着。

适应“救急不救穷”的理念“当年《北京人在纽约》热播之后,很多朋友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抠门,自己亲戚一下飞机就送到地下室,扔下500美元还说是借给他们的,太绝情了吧?”时隔20年后,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大姨妈的扮演者慎广兰接受采访时笑道:“这个细节在现实生活中很真实。

要我说呀,这种做法现在也一样,没什么大改变。

”慎广兰家住美国纽约皇后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到美国已20多年。

记者采访她时曾两次碰钉子——原来她正忙于接待来访的客人——几位北京电影学院刚退休的教授,也是她的师哥师姐们。

头天接到他们,慎广兰请他们去纽约RADIO CITY看一年一度的圣诞歌舞剧,晚饭后,邀请客人到自己家留宿,第二天又带客人去纽约市内观光游览购物。

如此热情接待客人,与《北京人在纽约》中将亲戚送到地下室可谓天壤之别。

这件事能够说明20年来美国华人社区人情冷暖发生了变化吗?慎广兰却不这么认为。

慎广兰说,长期落地和短期做客的接待方式当然不一样。

接待准备长期留在美国的亲戚朋友,如果能够帮他找个住的地方,帮他找个工作,然后借给他500美元,这已经做得很好了。

帮他找工作受限于他的专业技能,租房自然要考虑他的承受能力。

“如果留在自己家里,一来不利于他自己打拼,二来时间长了,由于各自生活习惯、作息方式、文化差异等等,难免会有矛盾,甚至最后成为仇人。

短期的观光旅游就不同了,很多人都会让客人住在自己家里,这样热闹,说话也方便。

北京人在纽约台词

北京人在纽约台词

北京人在纽约台词1. 引言前天我刚从北京来纽约,我觉得。

我觉得这里太疯狂了!这是一句经典的对白,出自电影《北京人在纽约》。

这部电影以北京人来到纽约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幽默的对白和情节展示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种种遭遇和感受。

本文将以这个标题为线索,介绍一些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并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输出。

2. 台词1:夜市的各色美食一个爆汁的小笼饭哗啦一声滚出来了!哎哟,真是古天乐,玉米青菜饺子到啦!豆腐皮卷到啦!这句台词出现在电影的开头,主人公在夜市品尝各种美食的情节中。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北京人在纽约追求美食的激情和对家乡味道的思念。

3. 台词2:文化的碰撞哇,这边居然有个煤球炉,这火速度太快了吧!我小时候只见过柴火炉,烧个水得顶半天。

这句对白出现在主人公到纽约的新家,发现厨房的情节中。

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的不同烹饪风格,展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生活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和适应。

4. 台词3:语言的障碍“Hello, how are you?” “我很好,你怎么样?” “我说的是中文。

”这句对白发生在主人公第一次与纽约当地人交流的场景中。

主人公因为语言的障碍,不小心用中文回应了纽约人的英文问候。

通过这个情节,表达了北京人在纽约生活中的语言障碍和学习英语的困难。

5. 台词4:习惯的改变“我是用筷子阿,来,你也试试。

” “No, thanks. I am good with my fork.”这句对白发生在主人公邀请纽约当地人使用筷子的场景中。

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北京人想要传播文化的努力,以及在适应新环境中的习惯改变。

6. 台词5:思乡的情绪“北京的冬天真的是挺寒冷的,不过这个阳光还是挺美的。

” “你不会想念纽约的冬天吗?” “有点儿。

”这句对白出现在主人公和朋友们聚餐时的谈话中。

通过对冬天的描述和思乡的情绪表达,展示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情感变化和对家乡的思念。

7. 台词6:以爱心为纽带“他就是我的朋友,就像你们一样。

《北京人在纽约》28年,今演员现状迥异,女N号的女儿成一线女星

《北京人在纽约》28年,今演员现状迥异,女N号的女儿成一线女星

《北京人在纽约》28年,今演员现状迥异,女N号的女儿成一线女星1992年的一天,40岁的郑晓龙偶然间看到了一本小说,被其深深吸引,一夜读完。

第二天,他就决定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并亲自导演,这部剧就是后来的高分剧作——《北京人在纽约》,如今这部剧已是经典,但回顾当时,它却险些夭折。

核心的问题在于“钱”。

因为剧作故事背景特殊,几乎需要全程海外拍摄。

但在90年代初的中国,出国本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再加上国外的生活成本很高,所以要拍摄完这部剧,资金是重中之重。

剧组一开始准备了1200万人民币,在当时也算一个天文数字,但拍着拍着剧组才发现,这些钱远远不够。

于是导演郑晓龙带着他的团队四处奔走,通过抵押等方式,贷款拍剧。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剧最终顺利杀青,一经央视播出,就引起空前的轰动。

故事立足于当时的“出国淘金”狂潮之下,把目光对准了音乐家王起明与其妻子郭燕,通过两人在美国的经历,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所以,这部剧与其说是一部个人奋斗史,倒不如说特殊年代下人们的一个缩影。

1993年,这部剧在央视首播,一夜大火,后又被各地方电视台引进重播,收视创下高达70%佳绩。

刘欢所作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也随之火遍大江南北。

而对于郑晓龙来说,这次“冒险”的佳作,最后不仅让他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七八十万元,就连各大奖项也是拿到手软。

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它仍旧是一部难以超越的史诗之作。

转眼间,距这部剧的首播已经过去28年。

剧中的这些演员主创们,现在都过得如何?01、姜文剧中姜文饰演了王起明,他将北京爷们的地道气质与大提琴家的艺术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

彼时的姜文虽然才30岁,但已经是电影圈的大咖,所以最初看到这个电视剧项目的时候,他是拒绝的。

但是看完剧本之后,他改变了心意,于是就有了姜文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视剧。

拍完《北京人在纽约》之后,姜文读了王朔写的小说《动物凶猛》,大受震动,决定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

1994年,姜文首次执导,拍出了那个年代华语影坛最好的文艺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年风靡的《北京人在纽约》害了很多人

当年风靡的《北京人在纽约》害了很多人

当年风靡的《北京人在纽约》害了很多人最近我和朋友们谈了很多移民的话题。

我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虽然这几十年中国社会的移民热潮一直没有消退,但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差不多是2008年前后。

当然这个分界点不是一个明确的界限,只是一段模糊的过渡时期。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次出国热。

那时的中国才刚打开国门没多久,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切既感到无知又充满好奇,移民美国成为了许多人的终极人生梦想。

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很多相关的文艺作品,连远在香港的张学友都来凑热闹,唱了一首《纽约的司机驾着北京的梦》。

更著名的是那部叫做《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一播出就风靡全中国。

每集片头都有的那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流传至今仍是用来形容纽约的经典模板。

我是在2006年第一次去纽约的,那时已经是这一波持续了十多年的出国热即将结束的时候。

在我之后,2008年以后,我在纽约再遇到国内来的留学生,竟然有了一种奇异的陌生感。

1985年以后出生、在全新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仿佛突然转换了DNA,骨子里有着我和我之前几代人所没有的自信与张扬,无论是眼界和心气都已经完全不一样。

在2008年以后,虽然出国留学和移民的人数都持续增长,但出国这件事,已经褪去了它本来就不该有的神秘色彩,还原成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只是无数种选择中的普通一种。

去纽约和去北京上海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样稀松平常。

出国呆一段时间,不想呆了,随时可以潇洒地回去,就像逃离北上广一样。

虽然这个过程不会轻松,但至少这是一个可以看得到的可能性。

而对2008年之前,尤其是2000年之前、1995年之前出国的人来说,出国往往是一条不归路,他们需要为此押注上自己全部的青春,所有的人生。

也因此,这件事带上了一种出埃及记式的悲壮和未知的命运感。

电视剧里,姜文扮演的音乐家王启明,在纽约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最后成为了一名商人,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模板。

修改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修改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修改病句练习题及答案常见的病句类型一、语序不当(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至“趁”字前)(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二、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如:(“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如:(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

如:(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

(“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

(“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人的挣扎在文字和影像中的表现
—以《北京人在纽约》为例
摘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梦成了人们的奢侈品,饶是寻常百姓家也以出国热作为饭后的谈资。

因而,由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曾风靡一时,家喻户晓;甚至于其主题曲《千千万万遍地追寻你》也是歌榜有名。

透过小说文本和电视剧,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语境的不同所带来的冲击,而且看到像王起明这种边缘人即是中国人又不都是中国人,是美国人又不都是美国人在异国环境下的挣扎。

明显地,文字和影像在表现边缘人挣扎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切入,从表现,原因分析和展望三个方面窥探《北京人在纽约》的小说文本与及电视剧中的边缘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下挣扎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
北京人纽约边缘人挣扎
序言
如果你爱他
请送他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请送他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美国梦成为了人们的热捧追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华美作家曹桂林著写的《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开播之后大受欢迎。

据统计,其收视率是逐周递增,最高达到28.3%,稳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榜首。

相应地,连环效应,其原著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

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都让国人真真地做了一场美国梦。

笔者觉得,原著是改编创作的素材,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不是对原著的简单依付,而是“守门人”
(编导)对素材的完善和追加。

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与文本小说在表现边缘人挣扎的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小说《北京人纽约》是曹桂林根据自己在美的生活情况而撰写的,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边缘人----两种文化悖论中的灵魂挣扎。

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则是小说文本的再虚构,主题依然不变,变的是二者在边缘人在异国文化中挣扎的处理上。

一、小说的叙事优势
毋庸置疑,小说在叙事上,其事实的铺垫和前后细节对比、人物的刻画等,使得小说在塑造边缘人的挣扎时更具有影射力。

(一)事实的铺垫和前后细节对比
小说一开始就对王起明夫妇去驻外使馆办签证的这一细节进行了刻画,他们怀着惴惴不安却又兴奋不已的心情在等着办签证,郭燕曾多次对王起明说:“你说,我们能成吗?”“成,为了宁宁,我们会成的。

”由此可看出,他们的“出国热”和对美国的梦想和憧憬。

这个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他们边缘人身份的前提条件和铺垫,更是与他们到美国后的遭际、王起明一家家破人亡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影射出了他们在两重文化中的挣扎处境:以失败而告终。

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则由于“守门人”对作品的选择而删减了一些细节描写。

删去了这一细节描写,直接刻画他们在机场的情景。

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的电视单本剧的叙事情节要求,让“守门人“选择删去了这一细节描写。

在笔者看来,这一细节描写会让情节的发展变得更加唯美,而不会改变主题。

因而在这层面上,小说文本的处理方式,在体现出他们前后不同遭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上增添一抹彩笔。

(二)二元对立文化潜伏期人物的刻画
在二元对立文化的第一阶段潜伏期(由迷茫到兴奋)的表现上,小说文本的刻画更形象。

小说中曾很细腻地描写王起明夫妇刚下飞机时的情景。

他们刚下飞机,由于郭燕的姨妈姗姗来迟,他们面对着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语境,母语坏境,手无足措,只会说一句“I go home.”最后自己的行李还被一位黑人给偷走了,只剩下一身
破旧的衣裳,但他们还是很兴奋地带着崇拜的心理坐在车上欣赏着路边的景色。

小说中的这一描写,展示了他们刚到异国时的一种迷茫和语言障碍的无助。

这是他们往后在美国生活的预兆。

而他们的兴奋则是二元对立文化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对于周围环境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则在“守门人”的选择下,受观众外在动机求美和娱乐心理的掠奇,把这一细节描写中行李被偷的部分删去,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不是落魄不堪的王起明。

依照影视学的话语而言,则是为了审美的需要。

虽达到了审美,但缺少了点预兆提示。

(三)结尾的处理发人深省
小说最后谈到,宁宁被绑匪掠走,王起明为救女而走单骑,但是宁宁还是中枪了。

她在弥留之际对王起明说:“爸,我要回家,我要回北京。

”一句“我要回家”无疑当头棒喝,道出了像他们这种是中国人又不都是中国人,是美国人又不都是美国人的边缘人跻身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身心疲惫,挣扎的最后选择回归他们的乡土。

而在电视剧中,宁宁的命运则没有如此悲惨,只是不知所踪。

根据片尾词的提示,宁宁并没有回国,而是继续漂泊。

这样的结果是大众所能够接受的,虽然也有留白的艺术,但是从挣扎效果的表现这个角度出发,却没有小说来的好。

二、电视剧的巧妙安排和改动
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符合电视剧话语的审美需求,再加上演员的成功演出,突显了边缘人的内心挣扎,真真让国人做了一场白日梦。

某报纸评论道,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其改编成就超过了原著,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再创作。

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评价,显然是过溢之词。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其在改编上的成就之处。

主要体现在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受“守门人”的追加与完善,蕴蓄着王起明在艰难搏斗中的场景的人生意蕴,把边缘人的内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这个主要表现在主线的改动上。

(一)主线的改动
剧中的主线是王起明和大卫这个花花公子在情场和商场上的战争。

通过虚构大卫这个人物,深刻地阐述了王起明这个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美国文化的代表的冲
击,电视剧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心理变化路程,比起小说文本的叙事,更加具有说服力。

当大卫的公司破产,大卫还满脸兴奋地帮王起明工作时,王起明骂他是“这个龟孙子”。

在美国这弱肉强食的社会,别人会佩服成功的商人,并且会向他们学习以超过他们。

而传统的中国人则有骄傲自满的心理,会轻视对手。

抱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放是王起明在情场和商场栽跟头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改动另外一方面,也是符合受众动机的,人们更喜欢情、商场上的争夺戏。

而小说中的主线是王起明一个人的艰难搏斗,少了一个侧面人物诸如大卫的烘托。

从国内影视拍摄的完整性来说,小说的则是一种残缺。

正因为这种主线的改动,米文军曾写《离谱的配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应尊重原著》一文为曹桂林鸣不平。

对此,导演冯小刚的回应是,“我们不希望人们在我们的片子里寻找政治,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娱乐。

不过这里确实有我们的情绪在里面,美国人拍《龙年》可以把中国人写得一塌糊涂,我们拍《北京人在纽约》只是拍出了一点感受而已。

美国警察对我们非常横。

他们说的话那是在侮辱中国人。

我觉得应该允许我们演一下对美国和那儿的人给我们的感受。

”(1993年10月23日《文艺报》)。

笔者觉得,虽然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主线上有改动,但是“守门人”并没有改变主题,而且再加上演员的成功演出,其效果和原著一样,都刻画出了中国人在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灵魂挣扎。

再者,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理念经过了时间的积淀后,由体现原著故事情节到倾向于体现原著的精神。

《北京人在纽约》无疑是电视剧新改编理念的成功著作。

三、结语
一方面,从文字到影像,《北京人在纽约》都是一部成功的反映边缘人在异国文化挣扎的佳作。

虽然这必然会出现改编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语境细节时与文本有偏颇的现象。

然只要不改变原著的主题意识,即使是再虚构,也可以是很好的配乐。

另外一方面,从海外全局出发来看,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是海外作家在他(她)无比孤寂中洞视两种文化的差异和交叠,从而检视自己和他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

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不可替代的记忆与命运的书写。

而据此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要想在内地获得很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改编必得
经过或者按照中国内陆拍照思维和拍照模式,聚焦于中国内陆观众的娱乐心理。

参考文献
[1] 廖全京.两重文化悖论中的灵魂挣扎----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意蕴[J].当代文坛.1994(1)
[2] 邵培仁著.《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
[4] 米文军.离谱“配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应尊重原著[J].电影评价.1994(1)
[5] 毛凌莹著.《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