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设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掣”“鹚”“蓼汀”等,理解其含义并能在语境中准确运用。
2.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调,体会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
3.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学生能够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出小圣和大圣各自的神通变化,提高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高阅读的深度和精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奇幻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大圣和小圣之间争斗情节的解读,体会到双方的机智勇敢和神通广大,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一)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使其能够顺利读懂课文,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梳理出小圣和大圣在争斗过程中的一次次变化,如大圣变作麻雀,小圣变作饿鹰;大圣变作大鹚老,小圣变作大海鹤等,形成清晰的情节脉络。
(二)分析人物形象1.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准确把握大圣和小圣的性格特点。
2.例如,从大圣的变化多端和机智应对中,体会其聪明、勇敢、反抗精神;从小圣的沉着冷静和步步紧逼中,感受其机智、果断、忠于职守。
三、教学难点(一)体会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1.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例如“掣棒”的“掣”字,学生可能不理解其准确含义和用法。
2.文中存在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述方式,如“蓼汀”,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到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概述:《小圣施威降大圣》讲述了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遣去降服大圣的故事。
在大圣的威势面前,小圣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降服了大圣,使其归顺观音菩萨。
2. 人物分析: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
3. 主题思想:勇敢、智慧、善良战胜邪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故事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2. 讲解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孙悟空、观音菩萨和小圣等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领悟勇敢、智慧、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探讨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和特点。
2. 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象征意义,如大圣代表邪恶势力,小圣代表正义力量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战胜困难和挫折。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观音菩萨、小圣等人物的认识。
2. 提问:故事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3. 小组竞赛:请同学们分组进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问答比赛。
八、课后作业2. 选择《西游记》中的另一个故事,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了解《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故事情节。
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体会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神话想象的丰富奇特,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文学常识、故事情节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的相关视频片段,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吗?他可是神通广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讲述的就是孙悟空和二郎神之间的一场精彩较量。
”2、初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强调。
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整体感知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划分。
4、人物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孙悟空和二郎神的形象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机智灵活:多次变化身形,与二郎神周旋。
勇敢无畏:面对强敌,毫不退缩。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2.结合多种手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清大圣与小圣的变化争斗过程,把握故事情节。
2.赏析大圣和小圣的形象,感受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想象的妙处,体会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2.分析大圣在斗法中处于下风的原因,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西游记战力排行榜委员会近日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出孙悟空号称“七十二变佼佼者”,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是他在和二郎真君的斗法中,变化多次被识破,他真的是“七十二变佼佼者”吗?写信者恳请委员会查实此事。
作为《西游记》的忠实粉丝,我们决定通过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寻找蛛丝马迹。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1)提问:吴承恩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
(2)提问:吴承恩的字和号是什么?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2.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掣棒(chè)、金箍棒(ɡū)、大鹚老(cí)、嗛(xián)、青鹞(yào)、鹭鸶(lùsī)、老鹳(ɡuàn)、鳜鱼(ɡuì)、鲂鱼(fánɡ)、撺(cuān)、木木樗樗(chū)、愕然(è)、蓼汀(liǎo tīnɡ)、幌一幌(huǎnɡ)、鸨鸟(bǎo)、翎毛(línɡ)、淬(cuì)。
(2)提问:“弄喧”是什么意思?弄喧是弄玄虚,耍花招的意思。
(3)提问:“愕然”的意思是什么?愕然是形容吃惊的样子。
(三)课文教学学习任务一:理清“变化”之回合1.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孙大圣和小圣二郎真君各自施展法术,斗智斗勇,最后小圣二郎真君降服孙大圣的故事。
2.提问: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八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小圣制服了孙大圣。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圣施威降大圣》,学习作者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中对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细致描写,感受故事中的智慧与勇气,培养学生观察和描写事物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如何围绕“智勇双全”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如变化、对话、环境等)对孙悟空和二郎神之间的斗法进行生动描写;-学习文中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特别是对人物心理和动作的刻画。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多视角来表现主题的技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应用;-如何让学生在描写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体验,使文章更加真挚动人。
三、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及其背后的意义。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段落或场景的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经典动画片段(视频中展现两人变幻无穷的打斗场面),同时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段视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法的初步印象,如变幻莫测、智慧较量等。
2.教师引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经典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场精彩的斗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如“金箍棒”、“变化”等词,可以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
2.教师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斗法的特点,如智慧与力量的较量、变化多端等。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明代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第六回。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斗法的精彩过程,展现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机智勇敢以及二郎神的非凡法力。
它是一篇极具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文章,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神话小说的魅力。
同时,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中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计,体会神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西游记》的故事片段,对孙悟空等主要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文言文形式的神话小说,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
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字词理解、文意疏通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深入理解也需要教师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够准确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过程。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拓展和续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孙悟空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2)体会《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精彩过程。
2.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21《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第二课时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课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分层作业学习目标1. 默读全文,品味精彩描写句段。
2. 默读全文,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初步学习了《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今天我们继续从品味描写句段和把握人物形象两点来学习。
探究新知一、自主学习。
1. 快速默读课文,批注精彩描写句段品析。
2. 再读课文,分析概括小圣与大圣的形象特点。
探究新知二、合作探究,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1、分享精彩句段,交流品析成果。
2、分享各自对人物的理解。
探究新知三、点拨。
1、精彩描写句段及品析:①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
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大圣看到妖猴惊散,有些心慌;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的机智。
探究新知三、点拨。
②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做鱼虾之类。
等我再变变拿他。
③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
心理描写,表现了二郎神的机智,善于动脑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大圣善于动脑又机智的性格特点。
探究新知三、点拨。
④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
⑤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
我怎肯进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二郎神行动迅速、机智善战的特点。
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二郎神善于观察,聪明,善于思考的特点。
探究新知三、点拨。
2.孙悟空和杨二郎形象特点总结。
孙悟空【大圣】:机敏无畏,有反抗性。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掣"鹚”“翎"嗛”等。
(3)了解《西游记》的相关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吴承恩的生平经历以及故事的大致情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大圣敢作敢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2)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掣"鹚”“翎"嗛”等,理解其读音和含义。
2. 理清文章思路,梳理孙悟空与二郎神“赌变化"的故事情节。
3.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欣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2.理解作者塑造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感悟文章的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片段,引导学生回顾孙悟空的相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他在天宫中可谓是无人能敌,但是你们知道吗他也有遇到强劲对手的时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孙悟空是如何与他的对手展开较量的。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吴承恩明确: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
情感与态度: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过程与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教学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
播放《西游记》歌曲;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你们一定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吧!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篇精彩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小圣施威降大圣》
二、展示目标
三、引导自学,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注意字音。
四、展示作者生平,了解作者和《西游记》这部古典。
五、了解本文背景。
六、读写词语。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朗读2遍,并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掣()鹚()翎()嗛()淬()青鹞()鹭鸶()鹳()鳜鱼()鲂鱼()撺()花鸨()木木樗樗()
蓼汀()躘踵()窗棂()愕然()擎()
哪吒()幌()提防()
七、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3.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练习复述课文。
小说由小圣与大圣的激战起笔,由于众猴惊散,大圣
()接下来,写二郎神与大圣(),结果()。
后来,写大圣()。
八、课后作业
1、默写后面的词语,一个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2、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课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紧张中透着诙谐,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细心品味并举例加以评析。
二、展示经过。
1、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
2、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
3、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示例: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
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
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5、“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
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6、“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的写法与本文相似。
作者没有写鲁提辖一拳打死镇关西,而是详细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
7、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掣棒(zhì)吆喝(yāo)金箍棒(gū)
B、钉住(dìng)寻觅(mì)淬入水内(cuì)
C、鲂鱼(fáng)花鸨(bǎo)幌一幌(huàng)
D、高擎(qíng)青鹞(yào)大鹚老(z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树梢铁钳窗棂园睁凤目
B、磕头云宵饿鹰趁着机会
C、踪迹猢狲低贱众皆愕然
D、翎毛鳜鱼拽满安下云头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应,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
B、《西游记》运用的语言是古代白话,其中杂用了不少方言、俗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
C、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
D、文中的大圣指二郎神,小圣指孙悟空。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字汝忠,号()。
汉族,山阳人。
()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节课后,班内决定举行一次“走进西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西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肯定会给我们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