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乌鳢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佛山市顺德区活宝源生物科技胡雄旺海饲料实业邓一清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衍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以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
笔者通过一线实践体会总结了杂交鳢苗种的生物学特点及培育关键点,以供参考。
生鱼是对斑鳢、乌鳢等鳢科鱼类的俗称,目前养殖的品种要紧有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顺德地域是我国生鱼养殖的制高点,平均亩产过万斤,养殖品种要紧为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
杂交生鱼是以乌鳢(山东种或湖南种)为父本,斑鳢(广东种)为母本,通过杂交取得的子一代。
杂交鳢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容易驯化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等杂交优势,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衍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以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
即便在养殖水平最高的顺德区域,苗种培育成活率平均仅为2成,技术较好的养户成活率也仅为5成。
因此,本文通过论述生鱼苗种的生物学特性,试探并提诞生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业者提供参考。
一、生鱼苗的生物学特点一、孵化出膜至放苗前的生长规律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为4mm。
体色呈灰黑色带棕黄色。
体前段膨大,后部细小,形似小蝌蚪。
现在鱼苗借助油球浮力,鱼体侧卧悬于水面,运动力微弱,偶然做微弱的摆动,长时刻维持侧卧状。
现在鱼苗集群。
孵出后2天,全长约,油球开始从鱼体的一侧转移到腹部正常位置,现在鱼苗体色发黑,集群,形成黑色的一团浮于水面。
现在鱼苗仍很少活动。
孵出后3天,全长约。
躯体很黑,下颚突出于上颚之前。
现在,仔鱼尾部频繁摆动,运动能力增强,能做短距离的水平游动。
仔鱼有负趋光性,喜集群在隐蔽的地址。
孵出后4天,全长约7mm,躯体全黑。
鱼苗集群朝必然方向沿池边游动。
卵黄囊开始缩小。
仔鱼孵出后3-4天是用户从苗场拿苗的时期,鱼苗通过充氧袋运输到放苗地址。
二、放苗后的生长规律放苗当天(即孵化后第3-4天),鱼苗全身为黑色,全长约7mm,鱼苗卵黄囊开始消失,生鱼开始觅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
鳗鲡工厂化养殖的尾水处理技术初探

第43卷㊀第1期2024年2月黑龙江水产Northern Chinese FisheriesVol.43No.1February 2024文章编号:1674-2419(2024)01-0084-03作者简介:廖庆斌(1984.9-),男,汉族,福建人,大学本科,上杭县农业农村局助理工程师㊂研究方向:水产养殖㊂Email:622838700@㊂鳗鲡工厂化养殖的尾水处理技术初探廖庆斌(上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上杭364200)摘㊀㊀要:规模工厂化水产养殖,养殖尾水直接排放,存在一定的生态环保风险㊂上杭县永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鳗鲡(Anguilla japonica )工厂化养殖场,养殖面积16000m 2,通过加强养殖水质管理,对养殖尾水进行物理过滤㊁沉淀㊁微生物降解㊁曝气㊁种植水生植物及投放滤食性鱼类净化后,排放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二级标准㊂实践证明,采用生物性尾水处理模式有效可行㊂关键词:鳗鲡(Anguilla japonica );尾水;生物性处理;达标排放中图分类号:S965.223;X714文献标志码:C㊀㊀水产养殖尾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养殖对象排泄物以及残存饵料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分解会产生氨氮㊁亚硝酸盐㊁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污染生态环境㊂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方式逐渐得到关注,于是,探索一种操作简易㊁低成本㊁有效可行的尾水处理模式势在必行㊂上杭县永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鳗鲡(Anguilla ja-ponica )工厂化养殖场,于2020年7月注册,注册资金1000万元㊂该公司位于福建省上杭县旧县镇河东村,占地面积53亩,养殖用水为溪流水和地下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㊂2021年进行普通工厂化升级改造,改建砖混结构养殖池55口,有效养殖水面面积16000m 2,平均深度1.2m;新建镀锌管钢架温室大棚17600m 2;尾水处理设施4100m 2,分别建设沉淀池㊁微生物处理池㊁水生植物处理池等功能性设施,经2022~2023年养殖周期运行实践,养殖尾水排放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 /T 9101-2007)二级标准[1]㊂1㊀加强养殖水质管理1.1㊀调节水质及排污养殖水质管理是鳗鱼饲养过程中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㊂鳗种入池后,通过投饲,增加池水营养源的积累,约7d 后才排污,目的是尽快把浮游植物培养起来,使水质保持相对稳定㊂必要时可全池泼洒高锰酸钾,泼洒浓度2mg /L ~3mg /L,可杀死浮游动物,改良水质㊂排污要根据天气㊁鳗种密度㊁投饲量来决定,一般在上午投饲后1h ~2h 开始排污㊂水温20ħ左右,鳗鱼摄食正常,水质良好时,每周排污1次,每次排水5cm;2周左右下池清底大排污,排水10cm㊂水温在20ħ以上时,3d ~5d 排污1次,每次排水15cm,每周大排1次;若放养密度小,也可以10d 排污1次㊂无论每次排水多少,都应缓慢补充新水,以免引起鳗池水温变化和流水过速影响鳗鱼食欲㊂1.2㊀单池处理回收在每口养鳗池旁增设附属池,形成养鳗池+附属池的单池处理回收结构,将鳗鱼粪便等固态物在附属池中沉淀,上层清水回收利用,沉淀物+底层浑水排入尾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㊂在养殖池两对角配水车式增氧机,池中央设集污口㊂集污口以底部暗管连接附属池,以附属池内的插管控制养殖池排污和维持水位㊂附属池依次设集污区㊁缓冲区和净水区,各功能区以隔墙相连,中上部设过水管,池底㊃48㊃埋相连的排污管,外接养殖区排污主沟㊂排污管在各功能区设排污口,以插管控制排污㊂净水区末端配气浮机组(简易型)㊂水车式增氧机沿养殖池壁击水,使池水形成旋流,在池中央集污,通过养殖池底的排污管,将粪污等固态物+水的混合物排入附属池,并逐级沉淀至附属池的各功能区,集污量从大到小为:集污区>缓冲区>净水区,沉淀物+底层浑水通过各功能区插管,定时排入尾水处理回收系统集中处理㊂上清水通过中上部的过水管,逐级流至净水区,经气浮机组提回养殖池,实现养殖池水经附属池处理后回收利用㊂水车式增氧机沿池壁击水,既能增氧,又能实现池中央集污,利于排污㊂附属池各功能区之间的底部相通㊁中上部过水设计,有利于污物的沉淀排放和清水回流㊂采用气浮机组回收清水,既能提水,又能增氧㊂达到了一池多能,即节省用水,又有效排污,还能增氧的多重功效㊂2㊀尾水处理方法尾水处理工艺:养殖尾水ң物理过滤ң沉淀池ң微生物处理池ң水生植物处理池2.1㊀物理过滤安装一台日处理100t养殖尾水的自动反冲式沙滤罐,可过滤直径为30μm~75μm的颗粒,鳗鲡排泄物及较大颗粒废物被过滤㊂每月反冲㊁清理沙滤罐1次,半年更换过滤沙㊂经沙滤罐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排入沉淀池㊂2.2㊀沉淀池沉淀池一个,面积为2050m2,池内硬化,池底中间设锅底形集污坑㊂通过在池内对角安装2台0.75kW车轮式增氧机,不仅可以提升水体溶氧,还可以利用水流作用,将颗粒废物排入集污坑定期收集,经暴晒后用作厂内花卉㊁苗木等的有机肥㊂投放全长约12cm的鲢300尾,全长约15cm的鳙30尾㊂全程不投饵,不施肥㊂经沉淀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排入微生物处理池㊂2.3㊀微生物处理池微生物处理池一个,面积为1020m2,流化床填料200m2,配备1台功率为7.5kW的三叶罗茨鼓风机进行曝气㊂沿池内壁在距池底6cm处及池中点底部设微孔曝气管,鼓风机通过硬质气管连接微孔曝气管,以气阀分配,控制气量㊂施用EM菌发酵制剂㊂先把塑料桶装入50kg无菌干净的水,取10kg水加热溶化2kg红糖,溶化后倒进塑料桶内,待红糖水常温后将1kg EM菌加入其中,搅拌菌液密封起来,温度控制在30ħ~40ħ,发酵7d;EM菌液兑水1ʒ1稀释后喷洒水面,视水质情况开始15d 喷洒,以后为1个月1次,水质较差的时适当缩短泼洒时间,EM菌可降低尾水中氨㊁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㊂经微生物发酵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排入水生植物处理池㊂2.4㊀水生植物处理池微生物处理池1个,面积为1030m2㊂配备拦挡植物外溢装置,种植净水性水生植物浮萍300m2㊂浮萍可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其根系微生态环境可以净化水质,并且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㊂经水生植物处理池后,养殖尾水排放外界㊂3㊀尾水达标排放效果根据龙岩龙津环境检测有限公司2022年3月8日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 (2022)LJJC-BGW0241⓪及2023年5月11日监测数据,养殖尾水排放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二级标准㊂检测数据具体见表1㊁表2㊂表1㊀养殖鳗鲡尾水处理后的检测报告(2022年3月8日)Table1Test report of cultured Anguilla japonicatail water treated(March8,2022)采样名称检测项目计量单位实测值二级标准上杭县永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排放口尾水pH值/7.8 6.0~9.0悬浮物mg/L5ɤ100化学需氧量mg/L9ɤ25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mg/L 2.0ɤ15总磷mg/L0.63ɤ1.0总氮mg/L 4.35ɤ5.0总余氯/0.08ɤ0.2硫化物mg/L0.005ɤ0.5总铜mg/L0.095ɤ0.2总锌mg/L0.02ɤ1.0㊃58㊃表2㊀养殖鳗鲡尾水处理后的检测报告(2023年5月11日) Table2Test report of cultured Anguilla japonicatail water treated(May11,2023)采样名称检测项目计量单位实测值二级标准上杭县永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排放口尾水pH值/7 6.0~9.0悬浮物mg/L5ɤ100总磷mg/L0.07ɤ1.0总氮mg/L0.5ɤ5.04㊀结论4.1㊀尾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该养殖场的尾水处理工艺技术可行,养殖尾水排放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二级标准㊂可安装尾水总磷㊁总氮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养殖尾水排放情况㊂可建设自动化控制施放净水剂方法处理养殖尾水,养殖尾水总磷稳定在0.5mg/L以下,保障鳗鱼养殖尾水稳定达到淡水池塘养殖一级排放标准,实现养鳗业和环境保护的双赢㊂4.2㊀尾水处理成本较低根据养殖场财务报表,2021年投入养殖尾水处理的运行费用,如购买微生物制剂EM菌㊁滤食性鱼类,电费及人工工资共计3万元,相比使用化学方式处理,成本大幅降低㊂鉴于以上分析,生物性尾水处理模式的几个优点㊂1)可以就地取材对周围环境稍加改造就可以应用,成本较低;2)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化学的方法有时不能彼此兼顾,会发生二次污染现象;3)可以循环再利用,达到一种良性循环[2]㊂总之,尾水处置技术设施只能因地制宜,尽量降低成本,操作上简便易行,并结合尾水处置的具体过程,适度利用动植物的生命代谢过程,达到产业兴旺和生态环保㊂参考文献:[1]王甘翔,沈小兔,杨庆,等.因地制宜治尾水示范先行促转型[J].渔业致富指南,2019,7(4):14-16. [2]李长江,李明,贺文芳,等.养殖尾水处置需要注意的问题[J].渔业致富指南,2019,24(12):40-41.Preliminary study on tail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Anguilla japonica in factory farmingLIAO Qingbin(Shanghang County Aquatic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Shanghang364200,Fujian China)Abstract:Large-scale factory aquaculture,aquaculture tail water directly discharged,there are certai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s.Shanghang Yongxin Aquaculture Co.,Ltd.is an Anguilla japonica factory culture with a farming area of16,000m2.By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aquaculture water quality,the discharge reaches the second level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ischarge of Aquaculture Water from Freshwater Ponds after the tail water of the aquaculture is purified through physical filtration,sedimentation,microbial degradation,aeration, planting of aquatic plants and placing of filter-feeding fishes.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t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to adopt biological tail water treatment mode.Keywords:Anguilla japonica;tail water;biological treatment;discharge standardization㊃68㊃。
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技术规范

冯 晓宇 ’ 郭水 荣 王 宇希 谢 楠 朱丽敏 刘新轶 林 启存 姚桂 桂 ’ 沈 志刚 z 卜 利 源
( 1 .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4 ; 2 . 余杭 区渔业渔政管理总站 , 浙江 杭州 3 1 1 1 0 0:
表 2 斑鳢 与 乌鳢 外 形 特 征 差 异
母 本为 珠江 水系 斑鳢 , 父本 为钱 塘 江水 系乌鳢 。 采 自自然水 域或 原 良种场 。
5 . 3 年龄及 体 重
鲜活小 杂 鱼 。
用 于人 工 繁 殖 的母 本 斑鳢 年 龄 为 2冬 龄 、 体 重 4 0 0 g /  ̄~ 7 5 o g / 尾, 父本 乌鳢年龄为 2  ̄ 3冬 龄 、 体 重 l O O O  ̄尾 ~ 2 0 0 0 g / J  ̄。亲本使 用 年限不 超 过 3 年。
l O e m, 修整 池塘 , 并 用生石灰 5 0 k g / 6 6 7 m2 - - . 7 5 k g / 6 6 7 m ,
或 漂白粉( 有 含量 2 5 %以] 2 ) 5 k g / 6 6 7 m L l O k g / 6 6 7 m ,
总重 量 的 3 %~ 5 %, 配 合饲料 日投 饲量 为池 内斑 鳢总
9 : 0 0和下 午 1 6 : 0 0 — 1 7 : 0 0各 投 喂 一 次 。水 温 1 2 e c 一
2 0 , 每天 上午 1 0 : 0 0投 喂一 次 。 6 _ 3 . 3 . 2 日投饲 量 新鲜 小 鱼 E t 投 饲量 为池 内乌鳢
6 . 1 . 1 清塘
亲鱼放养前 l O d ~ 1 5 d , 将池水 排至 5 e m~
养殖水质环境的改良和尾水处理精品PPT课件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二)养殖水质的改善
---pH值的调控
pH值是7.8-8.6;波动范围在7.3-9之间。日变化量不 超过0.5是最理想的范。
1、早上低过7.5,下午高过9,一般是藻旺所致; 2、全天都在7.8以下,塘底酸化,虾容易出事;
3、全天高过9,就要查明原因,是盐碱地,还是石灰 等过量所致;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产养殖对水污染的贡献
养殖水产品产量自1994年起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 出口创汇额位居农业产业之首。但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 水产养殖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使得我们在实现发展 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例一:某地高产养鱼网箱30多亩,年投饵共204.3吨,净产鱼 约102.13吨,按投入饵料与扑捞出所养鱼的氮和磷总量计算,净 增加输入并留存水体中氮和磷的量分别为6,444 kg和1,299.1 kg ,占投入饵料中氮量的68.1%,磷83.5%,都滞留于该养殖水体内 ,说明饵料中的大部份成为污染物留存在水体内。
他有毒有害气体; 抑制养殖环境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增进机体消化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 产生大量的活性酶,提高饲料转化。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二)养殖水质的改善
---主要有益微生物制剂种类
芽孢杆菌
光合细菌
单一菌群
酵母菌
硝化细菌 蛭弧菌
乳酸菌
EM菌
复合菌群
生物抗菌肽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养殖水环境的改善和尾水处理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2
台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的内容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二、养殖水环境的改善 三、养殖尾水的处理
乌鳢

乌鳢养殖技术一、乌鳢仔鱼驯养和苗种培育乌鳢仔鱼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人工养殖乌鳢中的一大技术难关。
各地普遍反映“乌鳢要苗容易,育种难”。
苗种发花成活率最高不过50%—60%,一般为20%—30%,甚至更低。
因此,提高乌鳢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乌鳢养殖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关。
1、仔鱼的驯养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源。
随着卵黄囊逐渐被吸收缩小,幼体发育不断完善,其活动能力增强,可自由游动,并开始主动摄食,行混合性营养,此时是乌鳢苗种死亡的高峰期,务必精心驯养。
其驯养方法如下:1) 适时喂食当鱼苗孵出4—5天,卵黄囊消失,开始从外界摄食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并经30—40目筛绢过滤(鱼苗孵出2—3天时不必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若食料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则可投喂熟蛋黄、酵母、鱼糜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等作为补充饲料,让其吃饱吃好,以满足鱼苗的生长需要。
2) 保持水质清新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底,故应经常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水体溶氧,排除卵膜及油状物。
3) 注意病害防治乌鳢苗期最易患水霉病,一般以1—2ppm亚甲基蓝或15—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一次预防,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在贮水池中先用25ppm生石灰或氯消毒剂处理,无药害后方可使用,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为好。
鱼苗经8—10天的驯养,体长可达10—15毫米,体色转黄。
随着鱼苗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对饵料、溶解氧等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二、鱼种培育1.土池培育苗种1) 鱼苗池要求乌鳢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一般以0.2—0.4亩为宜,水深0.5—1.0米。
鱼苗放苗前,要清池消毒;先排干池水晒底,再以每亩70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7—10厘米),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并可施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让鱼苗下池后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基础饵料。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醴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乌鲤属皱形目、鲤科、鲤属,俗称乌鱼、才鱼、黑鱼等,属鲤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
在鲤属中还有一种鱼叫月鲤,俗称七星鱼、山花鱼、点秤鱼,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常栖息于山涧溪流中间,月鲤体型似乌鲤,长圆筒形,与乌鲤不同之处主要为:月鲤无腹鳍,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处折断。
月鲤尾鳍基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边缘的黑色圆斑块,头和体背为绿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沿中部有7〜10条V”形灰色斑纹,全身均匀地分布灰白色小斑点,雄鱼在生殖季节,斑点更闪亮。
乌鲤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据测定,每100g乌鲤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
据医药书记载,乌鲤有去瘀生新、补血调养的药理作用,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鲤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因此,乌鲤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我国人工饲养乌鲤刚刚开始,其前景看好,但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现将乌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分析如下:一、乌鲤的生物特性一、生活习性乌鲤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
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似蛇头,口大,吻短宽圆钝。
下颌向前突出,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具尖齿。
体被中等大的圆鳞。
侧线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断开,两个断头相隔2行鳞片。
背鳍、臀鳍均很长,可达尾鳍基部。
胸鳍长圆形。
腹鳍短小。
尾鳍圆形。
全身青褐色,头、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
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二纵行黑色条纹。
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
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
乌鲤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沟及低洼沼泽的静水草区。
乌鲤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它鱼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乌鲤也能生活。
乌鲤的生存水温为0—41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26-28摄氏度。
乌鳢全人工饲料健康养殖技术

殖生产中,臭氧的投入浓度通常为0.08~0.20毫克/升,治疗浓度为1.0~1.5毫克/升。
注意事项1.日常值班要定时巡池,注意观察养殖个体活动情况,特别要了解它们的摄食情况,确定日投饵量,根据摄食情况及时调整。
2.及时捞除死亡个体,杂物等,发现有病个体立即检查病因及时治疗,如见异常活动个体查出原因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要注意观测水质情况,可以从养殖池水的变化判断养殖鱼的健康状况,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4.做好日常各项记录工作,记录当天水质、气候、投饵、消毒、防病治病用药及其他各项情况。
随着乌鳢养殖模式向高密度集约化方向发展,乌鳢养殖需要大量的野生杂鱼,这给自然水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乌鳢养殖中推广全价颗粒饲料已势在必行。
全人工饲料养殖乌鳢,可以避免投喂野杂鱼带来的水质严重污染、池塘养殖环境恶化、乌鳢发病率较高等现象。
同时,乌鳢配合饲料的成功应用,促进了乌鳢的规模化养殖,降低乌鳢的养殖成本34.66%,提高乌鳢的成活率10.59%。
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池塘条件养殖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设防逃网,水源无污染。
池底平坦,底泥10厘米。
养殖面积不宜过大,苗种培育池面积一般为30平方米左右,水深0.5~1米,成鱼养殖池667~2001平方米,水深1~2米。
苗种培育池要悬吊1个边长为0.5米的正方形食台,食台沉于水面下20厘米左右。
成鱼养殖池要架设9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饲料框,饲料框用毛竹制成,文/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李鲁晶 乌鳢全人工饲料健康养殖技术第3月 上半月刊木桩固定,便于漂浮,具体数量根据池塘大小而定,一般1~2个。
放养密度人工养殖乌鳢具有高度群体摄食性,放养密度不能太小,否则不易驯化。
苗种培育池每667平方米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苗种2万~3万尾。
成鱼养殖池放养规格100~200克的鱼种3000~6000尾。
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者的技术水平、生产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驯化时间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其食性具有专一性和习惯性,所以使用颗粒饲料驯化投喂乌鳢宜早不宜迟。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乌鳢俗称黑鱼、乌棒、花鱼、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畅销国内外市场,价格昂贵,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
一、养殖乌鳢优点①乌鳢苗种来源广,早期是从水草丛、河沟中捕捞,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培育等。
②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
③当年可以养成商品鱼。
④每667平方米池塘,水深7.5米,可放养鱼种8000~9000尾,年产量可达4~5吨,利润3万~5万元。
⑤疾病少,成活率高,成鱼便于远距离销售。
二、种苗人工繁殖1.选择亲鱼5月中旬,选择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大而粉红色的雌鱼,用控卵器取卵子。
卵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光亮饱满。
雄性个体体色紫红色,前脊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透明白色的小圆斑,愈多愈白愈好;腹部稍肥大、松软,生殖孔稍放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
雌雄比例1∶1。
雌雄鱼分别在暂养池静养一天,不投喂饵料,有利于产卵。
2.亲鱼催产采取二次注射,第一针采用全剂量的1/3。
隔18~26小时,再将2/3剂量注入雌鱼。
雄鱼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一次性注射,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体腔注射,采用较细的6号针头,与身体成45度角扎针。
进针深度1厘米。
激素的种类和剂量:鲤、鲫脑垂体,每千克雌鱼4~6粒,雄鱼减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千克雌鱼1600~240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
3.产卵可在孵化缸、水泥池、土池中进行。
在水温22~23℃时产卵效应时间为27~35小时,水温24~25℃时产卵效应时间为25~30小时,水温26~28℃时产卵效应时间为18~22小时。
乌鳢产卵需在安静和弱光下进行,不能受到惊吓,否则会中止产卵。
产卵后12~14小时集卵。
4.人工孵化网箱孵化(40目,50厘米×100厘米×50厘米),微流水方式,每箱投入1万粒受精卵;孵化池孵化(3米×4米×0.8米),静水方式,每池投放4万粒受精卵;孵化率的高低取决于鱼卵的受精率和水质的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