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举世皆浊我独清(浑浊)答案:D(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浊”指的是“污浊”,比喻社会风气不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D. 由于他的努力,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答案:B(A项缺少主语,C项“中心思想”与“强调”重复,D项“由于”与“所以”重复)3-10题略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11. “政通人和”中的“政”指的是什么?(3分)答案:政指的是政治,这里指滕子京治理巴陵郡时的政治清明。
12. “百废俱兴”中的“废”是什么意思?(3分)答案:“废”指的是废弃、荒废,这里指之前被废弃或荒废的事物。
13. 根据文中内容,滕子京为什么要重修岳阳楼?(5分)答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因为他在治理巴陵郡时,政治清明,人民和睦,各种事业都得到了发展,因此想要修复岳阳楼,以纪念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
14-15题略三、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16.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5分)答案:作者描绘了荷塘、荷花、月色等景物。
17. “荷塘月色”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答案:“荷塘月色”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5分)答案: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9-20题略四、古诗词鉴赏(共1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21-23题。
【名校】重庆八中2025届学年高三语文11月试卷+答案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年11月高三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
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
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
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
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
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
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
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
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维护下去吗?”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的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
2024届北京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和答案

2024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2025届河北金太阳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
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
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筵席(yán xí)恣意(zì yì)B. 蹉跎(cuō tuó)徜徉(cháng yáng)C. 罄竹难书(qìng zhú nán shū)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 恣睢(zì suī)踟躇(chí 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D.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作文比赛。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过去的事情。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比喻危险的地方。
D.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道理。
4-10. [此处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选择题]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
1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名句。
1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1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
1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文章和问题]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五、作文(共30分)22.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
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
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
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
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
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
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
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
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材料二: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狭义的隐身即无法被肉眼看见,而广义的隐身还包括无法被雷达、声呐等手段探测到。
八省联考的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

八省联考的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由于我无法提供具体的试卷和答案,但我可以给你一个高三语文试题的样例,以及相应的答案解析。
试题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1. 请解释文中“政通人和”的含义。
2. “百废俱兴”中的“俱”字,应如何理解?3. 根据节选,作者对岳阳楼的重修有何看法?答案解析:1. “政通人和”指的是政治清明,人民和睦,社会秩序良好。
2. “俱”在这里表示“全部”或“都”,“百废俱兴”意味着许多废弃的事务都重新得到振兴。
3. 作者对岳阳楼的重修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滕子京政绩的体现,也反映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文化的繁荣。
试题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4-5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解析:4.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静夜思》是他在夜晚思念家乡时所作。
5.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通过仰望明亮的月亮,联想到远方的家乡,从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试题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7题。
《我的母亲》节选: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6. 作者对母亲的评价是怎样的?7. 请分析文中“用自己的方式”的含义。
答案解析:6. 作者对母亲的评价是尊敬和感激的,认为母亲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依然具有智慧和教人做人的能力。
7. “用自己的方式”指的是母亲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来教育子女,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但同样有效且充满智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样例,并非真实的八省联考试题及答案。
实际的试题和答案需要参考官方发布的资料。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潞河中学2015—2016-1期中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7个题,总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请同学们把单项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号对应,切勿涂错位置!将除作文外的其他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10月30日, 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
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
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郑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离不开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
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
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仓 jié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
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1.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髓庾颉B. 髓臾颉C.隋臾颉D. 髓臾诘2.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3.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3分)材料二甲骨文基本上是方形的。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商周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构字笔画相当完善的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
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
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写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
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
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
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
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
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节选自魏一平《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2期)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隶书、楷书三者对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各有不同的贡献。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篆书依然是正体字。
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5. 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商周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唐代,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书法。
D.干禄字楷书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端庄秀丽,而且形式丰富,体现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材料三汉字之恋王蒙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什么?我以为中国文化是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
它的形象性、体系性世无其匹。
它强调整体,强调根本,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通达。
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走向与中华儿女们的命运。
1994年,我在纽约华美协进社演讲,一位当地的听众问:“为什么华人都那么爱中国呢?”我回答:“第一,我们都爱吃中国的饭菜;第二,我们都爱汉字写的唐诗宋词。
”我的意思是唐诗宋词是汉字的范本,它们的整齐性、音乐性、形象性、全面的符号性、对称或对偶性、字本位的演进性质,都令人神往乃至痴迷。
我们永远无法用“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替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拼音文字与汉字书写起来,印刷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年轻的时候并不这样想,那时候我很激进,相信汉字影响了识字的普及、造成了长期的封建专制的说法。
但是现在,汉字已经完全征服了我。
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微妙、那样的丰富、那样的方便、那样的厚重,字重心长,多彩多姿。
无怪乎古人说它的诞生使得“天雨粟、鬼夜哭”。
它是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伟大创造。
它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电脑输入的问题,它同样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需要。
而且,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牵肠挂肚、凝聚团结的象征。
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也许早不知分裂成多少块了呢。
一行方块字,双泪落君前,这是中华学子的共同体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汉字在,中华在,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向心力便在。
还有书写。
我最近得到一本《初期白话诗稿》,是当年刘半农编辑的,内收李大钊、沈尹默、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诗影印手稿,令人爱不释手。
说实话,这样的书我们看的不是诗句而是书写。
李大钊的字浑厚大气,沈尹默的字深沉中显出潇洒,胡适的字比较书卷气,陈独秀的字极富才华,而鲁迅收在此处的字则显出一种稚拙。
太有趣了。
亲爱的读者,学会辨识、阅读、书写与欣赏我们的汉字吧,因为这样会其乐无穷,其妙不已。
做一个热爱汉字、敬重汉字、保护汉字的正确性与美妙性的中华学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谈得上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选自《人民文摘》2015年第3期)6.作者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首要特色是汉字文化?请结合文本回答。
(4分)7.填空。
王之涣的是一首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后两句是,。
(3分)8.“材料二”、“材料三”中的成语,与“龙飞凤舞”结构类型不同的一项是(3分)A.日积月累B.精气神C.惊天动地D.一气呵成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20分)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
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③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④,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⑤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⑥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⑦之一曲,绵上之山⑧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⑨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指明朝。
中涓:太监。
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
黄冠:代指道士。
③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
④太华之山:华山。
⑤雷首之山:首阳山。
⑥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⑦汾:汾水。
⑧绵上之山: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