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责任年龄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

如何解读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根据刑法规定,未满一定年龄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刑事案件中无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发展,并考虑其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解读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问题。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处罚和相应法律制裁。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照顾,充分认可了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行为成熟度的限制。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讲,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特点的考虑。
根据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在心智发展上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在不满14周岁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也不具备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能力。
然而,个别理论家认为刑事责任年龄应该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
他们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未成年人的行为已经具有明显的成年人特征,应当可以对其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观点存在争议,一方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行为能力的考虑,另一方面也需要权衡社会求助刑事制裁的需求。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实践问题尽管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定规定相对明确,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争议。
首先,一些未成年人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故意伪造年龄信息以逃避刑事责任。
这给刑法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实际年龄的鉴定机制和手段。
其次,对于已满14周岁但仍未成年的人群,应当如何界定其刑事责任的承担程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法律实践中的案例表明,在早熟的心智发展和明显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难以判断的灰色地带。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和司法实践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审慎判断,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
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

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年龄界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犯罪的司法处理和法律保护的有效性。
那么在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方面,刑法是如何进行规定和界定的呢?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国内外对比、现行界定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演变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法律的不断发展演变中才逐渐形成的。
古代社会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更多是以生理成熟为标准,但这种做法忽略了青少年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随着现代刑法的逐渐完善,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开始更加注重青少年自身的认知和心理状况。
二、国内外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国家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4岁,而另一些国家则将刑事责任年龄界定在16岁或以上。
在国内,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这种界定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现行界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在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在犯罪行为中,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如果其犯下了某些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但通常会适用较为温和的刑罚措施。
现行界定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
对于犯罪行为较为轻微的青少年,法律倾向于给予更多的教育、矫治和帮助,以达到对其改造的目的。
然而,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界定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人认为,16周岁过于年幼,未能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在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方面的不足。
另外,一些人亦主张将刑事责任年龄进一步降低或提高,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四、对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的思考在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上,应该综合考虑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以更加准确地界定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
此外,法律界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避免泛化和歧视的情况发生。
同时,刑事责任年龄界定与教育、社会康复等配套措施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首先,我们要明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根据现行法律,中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而与此相比,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都普遍高于14岁。
然而,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14岁以下的少年也可以做出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少年犯罪者的回归社会的机会。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为发现和预防少年犯罪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年龄较小的少年犯罪往往滑过了法律的漏网,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这给犯罪分子们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逍遥法外,再次威胁社会安全。
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能够及早介入,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远离犯罪道路。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能够提高社会的安全感。
年龄较小的少年犯罪所犯下的罪行可能同样令人震惊,但因他们年幼而不能承担刑事责任,社会会对此感到愤怒与不满。
这种感觉会导致对法律的信任和社会秩序的动摇。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能让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增加社会对少年犯罪问题的认知,推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维护。
总而言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举措。
我们相信,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社会利益,更好地保护和教育少年犯罪者,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全。
谢谢!二辩(正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正方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必要的,我们会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国际视角和司法教育角度来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相对而言,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青少年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
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加强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引导。
特殊时期需要特殊对待,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国际视角是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角度。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刑事责任年龄上调至16岁甚至是18岁。
刑事责任的年龄四分法

我国刑法将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按照四分法进行了区分。
1、不满14周岁的人是无责任能力人。
周岁的计算原则,应当以实足年龄为准,自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为已满14周岁或16周岁。
年龄计算,应以行为时为基准。
2、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
(1)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2)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既上面所讲的8种行为以外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二款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
(3)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满足转化犯条件而成立的故意杀人罪、故意重伤害、抢劫也承担刑事责任。
(4)但是转化型抢劫罪中有一个例外,即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故意致使他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不再转化成抢劫罪。
3、犯罪时已满16周岁的,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时候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并且不适用死刑。
4、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最新规定刑事责任是指个人犯罪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是一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常来说,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与国家的文化、社会、法律、民族习惯等因素相关。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也不同。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最新情况。
1.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不同历朝历代都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进行了不同的规定。
《大明律》时期,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5岁。
清朝时期,缺乏明确法律规定。
1949年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也在不断变化。
自1957年刑法第一次修订以来,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为16周岁,直至2019年将其调整至14周岁。
2. 我国最新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被设定在了14周岁。
这意味着14周岁以下的儿童,因犯罪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将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承担。
然而,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其自己承担犯罪责任,但是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和行为是否成熟,按照情节轻重采取减轻、免予刑事责任等措施,即少年司法制度。
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确定一个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认定具有犯罪责任,将根据人口、社会、经济、法律等因素来裁量。
具体而言,裁量时将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年龄、智力、教育程度、心理状况等因素。
这些因素被测算后,得出来的值会影响刑法对犯罪行为的认定、措施等方面的决策。
3. 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意义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制定和调整,是对我国司法制度和人权保护机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和进步。
它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人权,可以减少未成年人因主观和客观原因而产生的犯罪率,并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能够从他们的错误中得到教育和教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此外,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也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惩罚力度。
在实际操作中,少年观测所、少年教育所等相关机构被建立,帮助未成年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还可以得到专业的辅导和再教育;对于符合情况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缓刑、养成协议等手段,避免暂时囚禁他们,但同时教育和惩罚他们的错误。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
虽然各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可能有所不同,但在中国大陆,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达到16周岁时便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对他们过早陷入刑事犯罪的严厉惩罚,同时也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情况。
在法律上,未成年人是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因为他们还未完全成熟,心智和行为表现可能不具备成年人的责任和判断能力。
具体计算刑事责任年龄的方法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来决定。
以中国大陆为例,如果一个人在16岁以前犯下了刑事犯罪,法律上将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对于16岁及其以后犯罪的未成年人,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法律可能会对其进行社会教育、少年管教、强制性戒治等措施。
而对于18岁以上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按照成人刑事责任年龄和法律程序进行定罪和判刑。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法律参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智和道德认知发展在青少年期逐渐成熟,16岁左右的人已具备一定的责任判断能力。
此外,社会学和犯罪学也证实,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受到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他们采取更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进行干预,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刑事责任年龄的确立不仅意味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的保护。
通过划定刑事责任年龄,社会能更好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同时,也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降低犯罪率,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出生日期来决定,中国大陆规定为16周岁。
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导向,旨在提供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关怀,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免责原则

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免责原则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免责原则是刑法领域中涉及重要法律概念的两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相关讨论,并着重探讨其背后的法理依据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一个人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不具备刑事责任的能力。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存在差异,但普遍认可的原则是,年龄低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个体由于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完全判断非法性质和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六周岁,也就是说,低于十六周岁的人在刑法上不承担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是根据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认知发展情况而制定的,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刑罚侵害,以维护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权益。
二、刑事免责原则刑事免责原则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个体因为其状况或行为的特殊性质,免除承担刑事责任的制度。
这一原则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用于确保刑法制度的公正与合理,并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
1. 自卫正当防卫自卫正当防卫是刑事免责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个体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保护自身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是被允许的。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其行为符合法理上的正当性。
2. 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避免造成更大的危险,采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
例如,为拯救他人而损坏他人财产。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出于善意目的,且行为所遭受的损害不超过损害他人之危险,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3. 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行为、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
在刑法中,精神病患者因其行为受到疾病影响而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三、法理依据和实践应用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免责原则的设立和应用基于多方面的法理依据。
在刑法学理论中,心理发育、行为能力和社会适应等因素被认为是判断个体是否具备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
此外,人权保障和法律公正也是这两个原则得以制定和贯彻的法理基石。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怎样的

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是怎样的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一个人在做出犯罪行为时,被法律认定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尚未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因此,法律在他们的行为上也会给予适当的宽容和优惠待遇。
以下将详细介绍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各国现行法律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
在中国的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十四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人在犯罪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尽管五年的年龄段较长,但是,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因其尚未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具备完全的犯罪责任能力,因此在我国刑事法律中规定以十四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对于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般采用“管教、教育、保护和挽救”为主,通常不予判处死刑、无期徒刑、长期监禁等极刑,而是采取保护性措施,包括监禁、改造和教育等措施。
二、各国现行法律在世界各国,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都不尽相同。
目前,联合国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
但是,各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除了国内法和地方法民主和自主原则外,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刑事司法体系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1. 美国美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根据各州法律的规定而异。
通常,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会有不同的审理程序,包括家庭法庭审判、少年法官审判和少年监狱等。
2. 英国英国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十岁,但是对于未成年人的判决和宽容程度,也是根据犯罪情节和被害人影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在英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往往会采取教育、管教和社会支持等措施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3. 日本日本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但是如果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非常严重,将依据罪犯的犯罪负责性和社会危险性,可能将他们送往成人刑事司法机关。
4.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内各个州和领地的刑事责任年龄也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说,澳大利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十四周岁,除非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或是危害极大,否则不会对未成年人采取过于严厉的处罚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刑事责任年龄【摘要】一、概述刑事责任年龄是中国刑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与此同时中国刑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本文仅就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之现状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对这一论题予以探讨。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概述(一)中外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现状概述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及主要依据(一)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二)认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主要证据类型1、书证2、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证人证言3、鉴定结论4、对被告人年龄确实无法查清的,应当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刑法;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年龄是中国刑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与此同时中国刑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较为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本文仅就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之现状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对这一论题予以探讨。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为了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如果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途径,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短期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扩大打击范围,将会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列入刑法追究的视线,受到刑法的调整。
因此,仅靠修改刑法的犯罪年龄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则是扩大了刑法特殊预防的功能,这不仅对整个社会不利,而且对于未成年人今后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可以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述刑事责任年龄是认定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之一。
责任年龄在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中都有所规定。
近现代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虽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少年儿童成长的实际情况和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根据一个人从完全不具备到部分具备、完全具备辩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逐步发展过程,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划分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一)中外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我国早在奴隶社会的刑法中,就有了关于年龄对刑事责任影响的规定。
如《周礼》在盗窃中规定“凡有爵位者,与七十者,与为瓮者,皆不为奴”,同时,《周礼》中的“三赦”制度,就是有两赦是因年龄而设立的,可见,在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之间的关系。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律》对刑事责任年龄答了较为详细和科学的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15至70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2)10至15岁及70岁至80岁,是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7至10岁至80至90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这一阶段年龄的人,只对几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如反逆、杀人、强盗等承担刑事责任,并可以从宽发落。
(4)不满7岁和已满90岁,是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我国第一部近代刑法典《大清新刑律》将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三个阶段(1)未满17岁为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2)已满12岁不满16岁或满80岁,为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3)已满16岁不满80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外国刑法中也很早就有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公元前451-450年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对于个别犯罪就有关于年龄的初步规定。
公元534年古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法典》以“不可能存在在生的坏孩子,也不可能有不可救药的儿童的理论为依据,确立了儿童不可能预谋犯罪的规定,并据此规定:男14岁,女12岁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据介绍,罗马法还区分了责任年龄的几个阶段:未满7岁儿童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已满7岁不满14岁,则视为其辨别能力确定是否达到责任年龄;已满14岁为刑事成年人。
到了近代,18世纪许多国家根据罗马法确定其未成年人的责任年龄。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66条规定:“重罪被告人未满十六岁,而其犯罪行为认定发生于不能辨别是非者,应免除其刑。
”该法典第67条和第69条还规定,对于实施重罪而具有辨别是非能力的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以及未满16岁的轻罪被告人,应当判刑,但应减轻处罚。
《法国刑法典》的规定,对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西方各国的刑法立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法律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的确定大致有以下几种:(1)不确定未成年人年龄的界限。
如拉美国家的古巴、哥伦比亚、秘鲁等。
(2)刑法不规定未成年人年龄的界限,由法院依照《古兰经》,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来确定。
如沙特阿拉伯和也门。
(3)既规定未成年人的上限,又规定未成年人的下限,下限从7岁到16岁不等,上限从15岁到21岁不等,这是绝大多数国家刑法的规定。
由此可见,刑事责任年龄在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中都有规定。
现代世界各国刑法立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虽然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根据本国少年儿童成长的实际情况和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根据一个人从完全不具备到部分具备、完全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逐步发展过程来划分相同的刑事责任年龄。
(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现状概述。
我国刑法根据我们国家一贯的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为指导,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的情况等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考虑刑法的发展趋势,在现行刑法典等17条里对责任年龄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年龄阶段。
现行刑法学理论认为,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
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现行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辩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即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施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
全国人大党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02年8月,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作出答复意见,指出:“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现行法典第17条第1款的明文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现行刑法学认为已满16周岁的的未成年人的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长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序,一般已能够根据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因而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现行刑法意义上辩论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因此,我国现行刑法认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以上是历史上中外刑法以及现行刑法典和刑法学理论对刑法意义上的年龄划分,那么我国刑法学理论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认定的呢?实践中又是依据哪些证据类型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认定的呢?二、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及主要依据(一)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中国刑法所规定的年龄是指实足年龄,而不是指虚岁。
实足年龄,以日计算,并且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行为人分别过了14周岁、16周岁、18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者是分别已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
例如:行为人1980年1月1日出生,从1994年1月2日起,才算已满14周岁。
刑事责任年龄应当从出生之日计算至行为之日而不是结果发生之日。
例如: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不满14周岁,但死亡结果发生时已满14周岁的,不能追究行为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因为犯罪是行为刑事责任能力辨认与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既然刑事责任能力必须是行为时的辨认控制能力,那么,刑事责任年龄也必须是“行为时”的年龄;虽然行为与结果具有密切联系,但行为不包含结果,结果也不包含行为。
关于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应当注意两种情况:(1)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并且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
至于应否一定追究刑事责任,则应具体分析。
如果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所实施的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则应一定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就只能追究已满16周岁以后所犯之罪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特定犯罪,并在未满14周岁时也实施过相同行为,对此不能一定追究刑事责任,只能追究已满14周岁后实施的特定犯罪的刑事责任。
(二)认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主要证据类型1、书证书证包括户籍证明、出生证、防疫保健卡、学籍卡等,这些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年龄的依据。
但实践中有时不能准确反映被告人的真实年龄,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户籍管理不到位,医院发放的出生证明不规范,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参军、入学的方便,将孩子的年龄作相应地更改。
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应该按公历计算的,但在农村,有的父母为孩子申报户口时未按规定报公历的出生日期,而是申报农历的出生日期,这就带来了年龄认定上的差异。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防疫保健卡上记载的年龄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因为一个人一旦出生,便建立起防保档案,在什么阶段什么时间进行防疫保健卡上会有如实的记载。
如2002年12月份法院审理的一起盗窃案件中,被告人的户籍管理卡出生日期是1984年10月,起诉认定的也是这个出生日期,庭审时,被告人自称是1984年农历10月生,查阅万年历,发现1984年农历闰十月,如果被告人是后十月出生,则审理时未满十八周岁。
按照法律规定,审理时未满十八周岁的,应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及其聘请的或指定的辩护人参加诉讼,后经休庭补充查证,根据相关证人的证言及被告人防保卡上记载的出生日期,认定被告人系1984年农历闰十月后一个月出生,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