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画中的象征
论静物油画的审美特征

论静物油画的审美特征作者:杨昌靖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期静物油画作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以静态物体作为研究与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它是检验一个油画家心态及技法最有效的试金石,好似一面镜子能反映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
通过对静物油画的欣赏以及了解大师们个性语言的表达,从而归纳出油画静物具有以物喻世、借物喻情、以静寓动等审美特征。
一、静物油画审美特征之一——借物喻世从油画历史的发展来看,静物油画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之一就是借物喻世。
意大利早期静物油画明显地突出了借物喻世的审美特征。
这个时期的静物画中的水果、石榴、面包、酒水,都有着某种宗教的寓意。
荷兰静物画中老鼠、飞蛾、苍蝇、蜡烛以及骷髅头也同样具有人生虚荣无常的象征性。
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代表作之一《鳟鱼》便是静物油画最好的例子。
当我们把目光从鳟鱼腮下正流着的缓缓鲜血转向那只正处于绝望的鱼眼睛时,库尔贝式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显现出来,显然这里面暗含了某种对现实寓意的东西。
“借物喻世”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静物油画审美特征之二——借物喻情从静物的发展过程可看出早期静物较重视技艺的发挥,追求真实的再现,并借物喻情,反映出画家的思想和情感。
真情实感是艺术表现的前提,情真才能意切,情感反映画家对于物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艺术作品动人的关键,有感而发才能架起物与我之间的桥梁,从而传递出“物”的本质特征和审美属性。
没有感受的无病呻吟只能使画面变得虚假和做作,失去感动人的内在品质。
静物写生的过程就是用真情去感悟自然的过程,要想以物传情,必须对物要有情,其情便自然流露于画面之中。
如乔治,莫兰迪的《静物》这幅作品。
该作品舍弃纷繁细节,造型极为简约,只留下基本形态,几乎走到具象艺术的边缘。
他的旨趣在于,借形表意,借物传情。
他重在把握静态,主要表现为线、形、色的构图,布局上形成有机制的节奏,意趣横生,随意中隐约地遵守着“严谨”的形态。
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9理 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

是典型的荷兰静物风格。( x)
静物画有较强的装饰功能,画家将生活中的
、水果、花卉的自然之美呈现给观众。荷兰
家博兰格就是一位专门画鲜花的画家。( )
√
巴尔巴里的作品《鹧鸪与铁臂铠》是最早可
以归入静物范畴的静物画作品。( x)
油画作品《果篮》的作者是荷兰画家卡拉瓦
乔。( x )
静物画成为独立绘画样式是从16世纪的荷兰 开始的。在此之前它只作为宗教画或肖像画背景
《果篮》卡拉瓦乔 意大利
《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 德•海姆 荷兰
你 发 现 了 哪 些 有 趣 的 细静 节止 ?的
生
命
《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德•海姆 荷兰
静物是有生命的
静物是有生命,只不过它是处于一种生 命相对静止的状态中。
静 止 的 生 命
《有玻璃杯和银器的静物》彼特·克莱茨 荷兰
静 止 的 生 命
《瓶中的郁金香》 博兰格 荷兰
荷兰画家博兰格 是专门描绘鲜花的画家, 他对后世的花卉画家有 很重要的影响。据说, 荷兰的郁金香热便由他
的作品引发的。
静 止 静 的 止 生 的 命 生 命
《瓶中的郁金香》 博兰格
静 止 静 的 止 生 的 命 生 命
根据赏析艺术作品的方法: 议一议:《果篮》(感受自然之美) 你学会 “看”画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上的点缀而存在。( x )
用连线的方式将下列相对应的信息相互连接 彼尔特
博兰格 彼特•克莱茨 德•海姆
静止的生命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
(英)布莱克
静
止
的
生
命
静止的生命
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中可以看到
潘玉良绘画作品中的静物符号及其隐喻意味

《》2021年第1期文化艺术摘要:潘玉良在其绘画作品中植入了大量的静物符号,用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情感观念以及精神意蕴。
文章通过对潘玉良作品中静物符号的梳理与解读,探析其中蕴含的隐喻性意味,进一步肯定她作品中的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潘玉良;静物;符号;现代性;象征性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47(2021)01-0084-005第二次赴法之后,潘玉良不再恪守写实主义的初衷,她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诉诸于图像符号,去挑战物象单层面的意义显现,从而使画面更具现代性,其中静物符号的植入是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
一、花卉符号中丰富的情感隐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花卉符号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以各种不同的花卉来比喻不同的女子。
身为女性的潘玉良爱画花,无疑有一种以花自喻的况味。
在潘玉良的藏书中,就有数本花卉图册①。
她笔下的花卉符号有牡丹、芍药,然而她最钟情的还是菊花。
(一)菊花符号象征高洁与感伤盛开在深秋,象征着坚贞不移品格的菊花一直是潘玉良最钟爱的题材,在她早期的图片资料中,就有两幅描绘菊花的作品②。
苏雪林在《看了潘玉良女士绘画展览以后》的文章中也曾记载:“有一回,她写生一枝菊花,因为是在晨曦影里画的,每天只好等晨曦来时画一点。
一天不能画完,分做几天画。
”[1]在《潘玉良全集》所收录的静物作品中,共有7幅油画和8幅彩墨是描绘菊花的。
无疑,菊花,是她最钟情的绘画母体,也是她志节情操的写照。
潘玉良性格顽强,在命运面前不屈不挠,所以潘赞化常把她比作菊花,他在1955年10月的信中说:“你意志刚强,一向不肯向困难低头,奋斗到底”。
也许正是潘玉良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潘赞化,成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佳话。
1954年致潘玉良的信中,潘赞化写道:“你入潘门四十多年,有十件事可记之……(一)是参加革命。
我们在芜湖十九道住,陶塘兵变我受嫌疑,……你把手枪为我守卫正(整)夜不睡的事”,并为之赋诗:“长街民变逼陶塘,鼎革清廷兵马荒。
色彩静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色彩静物,顾名思义,是指以静物为描绘对象,运用色彩来表现其形态、质感、光影和氛围的一种绘画形式。
在我国,色彩静物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唐代的壁画到宋代的工笔画,再到明清的写意画,色彩静物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色彩静物带给我的艺术感悟和心灵触动。
以下是我对色彩静物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色彩静物的艺术魅力1. 色彩的和谐之美色彩静物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是画家精心构思和运用的结果。
在画面中,色彩与色彩之间、色彩与背景之间、色彩与质感之间,都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这种和谐之美,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宁静。
例如,一幅以白色、蓝色和绿色为主题的色彩静物画,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2. 质感的细腻表现色彩静物绘画中,质感的表现至关重要。
画家通过色彩的深浅、明暗、冷暖等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例如,一幅描绘陶瓷的静物画,画家会运用灰色调的渐变来表现陶瓷的细腻质感;一幅描绘水果的静物画,画家则会运用鲜艳的色彩对比来表现水果的鲜嫩质感。
3. 光影的灵动之美光影是色彩静物绘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画家通过光影的明暗、强弱、虚实等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画面中,光影的流动和变化,使色彩静物作品充满灵动之美。
例如,一幅描绘水面的静物画,画家会运用光影的反射和折射,来表现水面的波光粼粼。
4. 情感的真挚流露色彩静物作品中的情感,往往通过色彩、质感、光影等元素来体现。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真挚的情感。
这种情感真挚流露,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三、色彩静物的创作技巧1. 观察与体验在创作色彩静物作品时,首先要学会观察和体验。
观察物体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特征,体验色彩的变化和氛围。
只有深入了解和感受,才能在创作中准确地把握色彩和构图。
2. 构图与布局构图是色彩静物绘画的基础。
画家要根据物体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特征,进行合理的构图和布局。
苏少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美术上册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

有玻璃杯和银器的静物(油画)彼特·克莱茨(荷兰)
画中那些闪亮的银盘、透明的酒杯,无不表 现出画家们高雅的审美情趣、敏锐的观察能力和 高超的写实技巧。
有樱桃和草莓的静物(油画)彼尔特(荷兰)
荷兰画家大都出手不凡,画的每一样东西都美轮美 奂,精致细腻。荷兰的静物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较高 的地位,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宝库。
其实画家在作品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不是鼓励人类追求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对这种流行于当时的倾向提出了批评或警告因为画家放在前景中央的那本打开的乐谱不是一本普通的乐谱它是一本圣歌集而翻开那页的歌词正好与感恩节有关
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
品味——生活之美
17世纪的荷兰人真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不仅 画美丽的山林、河流和街道,甚至使那些日常生活 中的普通器物,也定格为永恒的艺术。
静物(油画)雅克·林那德(出现的器物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靠墙的镜子象 征视觉;玻璃花瓶里的康乃罄象征嗅觉;桌前扣紧的钱袋、 扑克牌以及闭合的棋盒子代表触觉;曼陀林和乐谱代表听觉; 酒杯里的红酒和掰开的白面包代表味觉。
提炼——平凡之美
如果说17世纪的荷兰画派是欧洲静物画创作的第一个 高峰,那么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的作品则代表了静物画 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他把静物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以往不 被人们注意的形象上——朴实、简单的厨房用具和食物, 把极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有美感的艺术品。
像彼特·克莱茨的《有玻璃杯和银器的静物》,彼尔 特的《有樱桃和草莓的静物》和德·海姆的《有青瓷水罐 和花卉的静物》等等,都是将生活中的普通器物,定格为 永恒艺术的代表作品。
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油画)德·海姆(荷兰)
静物(油画)安东尼奥·佩雷达(西班牙)
在这些静物画里,我还能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翻 倒的玻璃杯,削了皮的柠檬等。这样的内容给画面增添了生 活的气息,从而也引起了观者的猜测和联想。所以,把静物 (Still life)定义为无生命的物体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它 并不是没有生命,只是生命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罢了。
探析夏尔丹静物画《瓶花》

探析夏尔丹静物画《瓶花》作者:张杰陈亚林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西方静物画作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而作为独立画种受人关注是从十七世纪的荷兰画派开始的。
而作为法国最伟大的静物画家夏尔丹出现在十八世纪。
在崇尚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他凝重的静物画越显得醇美留香。
【关键词】:静物画夏尔丹《瓶花》认识历程途径夏尔丹-法国画家,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
法国18世纪市民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
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
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夏尔丹在他整个艺术活动中一直忠实于这种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以外的,后来被称作“第二类”绘画的民俗题材绘画的创作。
他的艺术语言正像他所表现的题材那样都属于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他的作品目录局限于佛朗德尔艺术的启迪范围之内,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
他的油画《瓶花》距今已经两个多世纪了,但它仍然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这幅画给人一种典雅、端庄、脱俗的美感,充满活泼的生命活力。
整幅画面很简单,高高的白花瓷瓶稳稳矗在中央稍偏的桌子上,左右两边各散落着花朵以及花瓣。
一束光亮从左边轻轻的打进来,静谧美好。
花瓶里插着的花束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它们妥贴待在那里,相伴相依构成一种牢不可破的绘画整体,使你觉得真是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什么了。
所有物品都笼罩在宁静的氛围中,没有一处“噪音”,只有单纯和谐的存在,很安静很美好。
从《瓶花》中我们可以看到插有月季、海棠、百合花和郁金香。
从颜色来说,画面中的花朵起到以点破面的作用,用花的颜色给画面深沉宁静的环境增加一点色彩,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和氛围凝聚力。
从寓意上来说,这几种花各不相同。
有关百合的由来极为凄美,传说夏娃和亚当受到蛇的诱惑吃下禁果,因而被逐出伊甸园。
夏娃悔恨之余不禁流下悲伤的泪珠,泪水落地后即化成洁白芬芳的百合花。
静物画赏析

《海港日出》:洛朗运用娴熟的印 象派技法,重视自然光色的变化。用 城门似的建筑渔船以及将要出海的渔 夫来衬托海上日出的景色。构图完整, 布局协调,笔法细腻,用色鲜明亮丽, 运用了温暖的橙色为主色调,给人一 种温暖的感觉。海上初生的太阳的光 辉笼罩了海面,天空,建筑,渔船, 渔夫……体现了洛朗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表现的静物对象是属于中产阶级厨房里的普通用品,那些极其平凡的 厨房器物,再现在画上显出很强的“生命感”。正如这幅静物、整个画面笼罩在 一片温暖的黄色光晕之中,笔触粗糙但并不失其细腻味道,似有皴裂痕迹,但生 动、朴实无华。静物排列疏密有致,充分融入了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深切真挚感 情。
《辛格拉温的磨房》表现的是苍翠的绿树掩映下的磨 房,静谧而且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有许多的故事情节 会从这间磨房中倾泻出来。一切都以静态为主,惟有奔流 不息的小溪水充满了动感的韵律,给整幅画面平添了生机 和活力。溪水流淌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静物排列疏密有致充分融入了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深切真挚感辛格拉温的磨房表现的是苍翠的绿树掩映下的磨房静谧而且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有许多的故事情节会从这间磨房中倾泻出来
这幅画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画家有意提高画面的明亮度,造成鲜明夺 目的视觉冲击力。画家大刀阔斧地运用刮刀作画,形成粗犷的“库尔贝式” 的笔触,使造形更为简洁概括,更富有力度感,更增加形式意味。
9_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

静止的生命 —外国静物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静
物
画
赏
析
静物画观赏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静 物 画 赏 析
当一幅优雅的静物画展现在眼前,那透明的 玻璃杯中红葡萄酒闪着诱惑的光,鲜美的水果令 人馋涎欲滴,金银器皿蕴含着古老的神秘时,你 是很难将静物画做一个规范的阐释,因为你所感 到的只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静物画的象征---五种感觉
象征嗅觉
告诉你一个 秘密:有些静物 画还画出了我们 人类的五种感 觉——嗅觉、视 觉、听觉、味觉 和触觉,你能看 出来吗?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象征视觉
象征听觉
象征味觉
象征触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出手不凡的荷兰画家
彼特·克莱茨
《酒杯和银碗》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出手不凡的荷兰画家
Ast, Balthasar van de的静物作品
《果篮子》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花》 《水果和花》
《水果篮》卡拉瓦乔1571—1610 意大利
自 然 与 生 活 的 定 格
《捧果篮男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
早 期 静 物 画
早期的静物画常 常具有各种宗教寓意 或象征意义如描绘面 包、酒水隐寓耶稣受 难,描绘骷髅、计时 用的水漏或沙漏、蜡 烛等象征生命的短暂 和时间的流逝,描绘 花卉、水果、蔬菜象 征时令变化、四季转 换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192210406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
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须是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经过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达到高度表现,总的谐和,能传出物象内在的感情。
静物画中所描绘的这些物体,虽很普通,但它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
静物画的象征,意义:静物画表现生动活泼、鲜明有力,具有给人以鼓舞、使人兴奋向上,引人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的艺术感染力。
一幅好的静物画,必须要尽可能的充分表现出有助于描绘出对象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形象和色彩。
《静物》,公元1世纪末叶,湿壁画,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石)见于《外国美术史》P62页右上角《静物》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静物画之一.在这幅别致的壁画上,画家选择淡雅的色彩,用类似素描的画法,真实再现了厨房里的用具和食品,让人认识到古罗马人家庭生活的一个生动侧面,光从左侧照射着室内的所有物品,通过精确的形状和微妙的明暗,它们全呈现立体的状态,有了可接触的真实感.蛋.禽.水罐.桌子等无不显露出本身固有的特制,投影更增强了它们实实在在存在于三维空间里的效果.画家全力追求的,依然是忠于模仿自然,让画面成为眼见之物的镜像.当然,它的创造者不仅仅显示出摹写对象的高超技艺,而且也展露经营画面的完美意识,均衡,简洁而又富于变化的构图,同样是这幅静物画迷人的所在罗马人能画这么精彩的“单色静物画”,也能画十分生动的彩色静物。
与庞贝同埋在火山灰下的古城赫库兰尼姆也发现了壁画,其中就有一幅彩色的《静物》。
如下图。
它和前一幅作品在国立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一起展示着古罗马静物画的特色。
暖棕色的台子上,摆放着黄绿的桃子和玻璃的水罐,色彩的对比,使桃子和水罐显得分外突出。
明暗和投影,与色彩相配合,营造这它们似真的样子。
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画家精确地捕捉到水罐上的闪光,把玻璃制品的特征再现得及具说服力,你会觉得用手指弹它就会听到清脆的响声。
《静物》约50年。
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教材P63在古罗马帝国时期,静物画可能已经比较普遍,在庞贝城遗址所留存的壁画中,就有不少独立的静物画作品。
如《桃子与玻璃瓶》、《器皿、鸡蛋和猎物》、《水果盘与双耳尖底瓶》;古罗马帝国时期。
可以说这是西方静物画的第一个发展期,可惜的是这个时期没能延续下去。
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美术的兴起使作为独立绘画门类的静物画、动物画基本绝迹,只有某些静物、动物形象作为宗教画中的象征物或背景点缀而存在。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肯定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当时的艺术开始关注和表现人的生活和生活环境,于是静物画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在17世纪再度兴起并正式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样式。
人类的绘画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静物画成为专门画种则开始于17 世纪的荷兰。
早在15 世纪,尼德兰的画家如凡·爱克兄弟等即有善于表现各种物质特性的传统和兴趣。
他们所描绘的金属、丝绒、玻璃等就具有逼真的质感。
可是,这些东西过去只被用作宗教画或肖像画中的道具和背景。
直到17 世纪,静物画才成为重要的绘画样式之一。
在众多的大师们的努力下曾将这一画种从色彩到形式,从内容到造型,推向高峰。
静物画:荷兰德海姆,代表作《有青瓷水罐的花卉的静物》《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荷兰)德海姆(1606~1654)(油画)(现藏英国牛津阿什穆兰美术馆)自荷兰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以后,绘画的题材已不仅局限于贵族和教会而延展到市民阶层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在著作中所言:“荷兰绘画是描绘这个阶级本身的面貌的艺术。
”在这种条件下,荷兰的静物画应运而生了。
画静物,同样赋予着人们的感情与风俗习惯,并且与人物肖像和风俗画一样,成为富于象征意义的观赏艺术被人们竞相购买。
德海姆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他早期作品构图相对简单,色彩深而不丰富。
他后期的静物画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先的质朴性被后来的装饰成分所取代,并且开始接受巴洛克画风的影响,所画静物如水果、金属盘,酒杯等极富质感,并且色彩华丽,往往偏爱干深色背景前凸现静物,如这幅《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就如此。
静物描绘真实而细腻,光感、质感表现恰如其分。
尤其是削了皮的柠檬这样鲜为人关注的细节使观众平添了几许联想和猜测。
也让我们更多地领悟静物画并非无生命的绘画,它也蕴藉着人的痕迹和气息,只不过它是处于一种生命相对静止的状态中。
这一切无不表现出画家敏锐的生活洞察力、高超的写实技巧,以及对生活本质的内在领悟力,才使得生活中平凡得随处个人很喜欢的一幅17世纪的静物画。
后面的空白部分恰到好处有玻璃和银器的静物荷兰彼特克莱茨有樱桃和草莓的静物荷兰彼特克莱茨樱桃和草莓的静物荷兰彼特克莱茨静物,法国雅克林那德静物法国卢宾保金卢宾·鲍金的生平尚缺乏更多的史料,据有关文件所载,他大约生于1610年,卒于1663年于巴黎;约从1630年起活跃于巴黎画坛。
这位静物画家与17世纪初法国少数几位静物画家如贾克·林纳德、路易丝·莫瓦蓉、比才等齐名。
他留下的作品不多,画上有正式签名的静物画总共只有三幅。
据同时代人偶尔提到他时,说他性格柔和,长期默默地从事静物画创作,成就也很显著。
他所绘的静物,往往具有以小见大或以点识面的象征意味。
静物具有一定的生活象征,在佛兰德斯与荷兰的绘画中早已有之,用得也很普遍。
苏巴朗擅长静物画,他对静物表现出的热情绝不亚于祈祷默思的修道士。
他和荷兰的静物画家一样,对豪华的装饰品不感兴趣,而用一种淳朴的精神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物品。
正弗朗西斯卡·德·苏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an]是17世纪西班牙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一生主要以僧侣、修道士为其创作的主要题材,因而也常被艺术史家称为僧侣画家。
他1598年出生于西班牙西部巴达霍斯省(埃斯特雷马杜拉)的单纯的构图,美妙的色块,明暗的对比,饱满的物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洋溢着深邃精神的图景,远远超越了那些纯粹再现外景美的静物画,称得上罕见的静物佳作,应当令当时大部分荷兰静物画家汗颜.他大约从30岁以后,放弃其他题材,一心画静物,并在静物上以所谓"早餐"画的特点发挥他的长技:玻璃与金属器皿,内装牡蛎、鱼虾之类,或者在桌上摆着半削了皮的柠檬,等等。
构图十分简朴,物品集中而自然,除了有一点巴洛克色彩的表现之外,还具备高度的艺术完整性。
所绘静物,从形态到色泽,都极富质感,光和空间关系处理得十分谐和。
这幅《静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荷兰海达《静物》1634年木板油画海达很善于运用柔和的灰棕色,利用银灰、金黄与棕色调子,去竭力模拟玻璃与金属的反光表面,画法是相当精细的。
如1637年完成的《甜点心》(现藏巴黎卢浮宫),杯盘刀锅的金属与玻璃反光表现得栩栩如生,几可触摸。
这一幅《静物》作于1634年,尺寸为43×57厘米,现藏鹿特丹市鲍埃曼斯·凡·博宁根(Boymans-van Beuningen)美术馆。
他创作静物画时,始终把目光盯在普通人家平平常常的生活用品上,以古典式的稳重构图,组织起有限的生活用品,让它们在形色和质感的精妙配合中,共同营造令人陶醉的静物之诗,无论多么普通的物品,在他的笔下都闪耀着美的光彩。
可以说,夏尔丹是尚塞之前最杰出的静物画家。
他的那种朴实,是真正艺术才能体现,远比表面华丽壮观的东西需要更多的修养和技巧。
可以说,夏尔丹是尚塞之前最杰出的静物画家。
他的那种朴实,是真正艺术才能体现,远比表面华丽壮观的东西需要更多的修养和技巧。
17世纪,静物画在意大利和北欧(主要是荷兰、佛兰德斯)渐趋普遍。
17世纪的静物画以荷兰画派最具成就,不仅静物题材多样,而且描绘细腻、华丽、精美、质感极强。
主要代表画家有考尔夫等。
如果说17世纪的荷兰画派是欧洲静物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那么18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的作品则代表了静物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他把静物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以往不被人们注意的形象上——朴实、简单的厨房用具和食物,把极普通的对象变成了富于美感的艺术品。
18、19世纪,静物画获得广泛长足发展,产生了无数的佳作,风格也日趋多样。
另一方面,静物画还成为画家练习技巧和学院美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得到普及。
从19世纪末的后印象主义开始,静物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
塞尚在静物画创作中追求绘画的形式语言美感,开拓了静物画创作的新天地。
并且启迪了西方现代艺术追求形式创新的新方向,开启了现代主义之门。
其后,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进一步发展了静物画创作的新形式静物画的发展,是由于人们对表达来之不易的安宁富足的生活,产生出由衷的喜悦。
也显示了人类社会对物质世界存在的依赖,品类繁多的蔬果鱼肉,标志着丰盛的餐宴,擦得闪闪发亮的日用器皿,显示出居室的雅洁和主人的勤快。
所以在这些刻意求工的静物画中,也不止是对于各种物质特性单纯的“模仿”,它们还是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对于生活的理想。
从而产生了众多的艺术大师如:夏尔丹、塞尚、凡高、雷东、毕加索等,都曾将静物画发挥到极致,独有其特有的艺术品位,确立了各自在世界画坛的显赫地位。
保罗.尚塞——法国画家,后印象派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和观念在美学领域影响了20世纪的许多艺术家和文化运动,尤其是立体派。
塞尚出生于法国普洛文斯,原习法律而后献身艺术的塞尚,一生的艺术生活,都从自身接触自然而来。
他认为“自然不是表面,而是有它的深度”、“色彩丰富,画面自然充实”。
尚塞的作品在他活着的大多数岁月里被公众所误解和诋毁,但随着印象派的逐渐成长并最终通过对个体表达的坚持和力求保持绘画自身的完整,对19世纪所有绘画传统发起了挑战。
他被称作是现代绘画之父。
尚塞曾经说过:“人们不须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有一筐苹果的静物》(又名《白桌巾上的水果》)尚塞《有一筐苹果的静物》是颇能代表尚塞静物画特色的一幅杰作,以酒瓶为中心,他精心地安排了苹果和糕点,以及台布。
筐。
盘。
使这些普通的物品具有了庄严的纪念性,利用纯净的块状冷暖色笔触塑造的苹果,仿佛超越了它表面的样子,显得异常坚实,异常美妙。
在这里,有着一种十分独特的自在境界,清新的感受与严谨的构成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们领略到诗性与理性结合的绘画之美(书本P327)凡·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