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学问,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惜和谆谆教育。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其次段(2—10小节)1、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2、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挚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索,并画出相关内容。
3、小组合作,探讨、沟通(1)指名沟通(2)评议,补充完善(3)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学问(4)老师总结4、感悟朗读(1)自读(2)指名读(3)学生评议(4)练读(5)感情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1、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2、探讨沟通(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3、朗读感悟三、自读探讨,感悟陶行知的为人1、自读思索: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2、探讨沟通3、老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祥、有学问、敬重学生、懂得教化方法的大教化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一、课前嬉戏。
(略)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接着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
21、放飞蜻蜓2、谁情愿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情愿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三、自由朗读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欢乐(出示课件)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2、谁能说得详细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专心去体会。
同桌相互说一说。
(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快乐。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蜻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生态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2. 蜻蜓的观察方法:观察蜻蜓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3. 蜻蜓的放飞技巧:如何正确放飞蜻蜓、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蜻蜓的生态特点、观察方法、放飞技巧。
2. 教学难点:蜻蜓的观察方法、放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蜻蜓图片、视频、放飞蜻蜓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放飞蜻蜓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蜻蜓的生态特点。
2. 观察蜻蜓:(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形、飞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
3. 学习放飞蜻蜓技巧:(1)讲解放飞蜻蜓的正确方法。
(2)学生分组实践,教师指导。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放飞蜻蜓。
(2)记录放飞过程,分享感受。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
6. 布置作业:(1)绘制蜻蜓的生态特点。
7. 课后延伸:(1)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
(2)鼓励学生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蜻蜓的生态特点、观察方法、放飞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传授情况。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蜻蜓观察和放飞的活动,延伸到课外。
2. 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蜻蜓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蜻蜓生活习性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图片教学法:运用图片,直观展示蜻蜓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多媒体教学法:播放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
4. 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及视频素材。
2. 蜻蜓图片素材。
3. 生字词卡片。
4. 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蜻蜓的了解。
(3)简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生字词,教师解答疑问。
3. 探究蜻蜓生活习性(1)观看蜻蜓生活习性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分组讨论: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课堂小结(2)教师补充讲解,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蜻蜓,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放飞蜻蜓2、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谁放飞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4、提得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没有把握读好的字。
2、放课文范读课件。
(要求学生特别听准刚才画出来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标上拼音。
)3、同桌互相认读预习时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订正读音。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⑴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谁为什么放飞了蜻蜓?)6、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相机简介陶行知生平。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按循序渐进原则,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识记生字。
⑴、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别人,看看谁的方法多。
⑵、指名全班汇报交流,新方法予以鼓励推广。
2、指导书写。
⑴、仔细观察每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⑵、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或会写的同学示范。
⑶、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写给大家看看。
3、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应予以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对识字、写字能力应有更高的标准,并为之奋斗。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1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三、教学准备: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
(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学思考:(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饥饿结构复杂翠贞田埂孑孓掌握平衡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一撅一撅(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埂衡蝇抢翘舌音:舌多种形式练读、巩固(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
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
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篇一:放飞蜻蜓第一课时上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阅读的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精灵,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蜻蜓图(1)板书“蜻蜓”,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大家喜欢蜻蜓吗?说说你了解的蜻蜓是怎样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
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谁放了蜻蜓?(2)为什么放蜻蜓?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自读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1)出示: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掌握据说结构复杂①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苍蝇(轻声)②简介陶行知,理解“七嘴八舌”。
(2)出示另一组词语:翠贞田埂孑孓一撅一撅露水调整①指名读,正音“孑孓”出示图片。
②理解“孑孓”、“一撅一撅”。
3、检查课文阅读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指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老师觉得因为这么美丽的精灵来到我们的课堂,所以大家读书也特别认真。
一天午后,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正在捉蜻蜓呢!(板书:捉蜻蜓)蜻蜓这么漂亮,孩子们捉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读第一小节,体会捉蜻蜓的快乐)2、是啊,蜻蜓是美丽的,捉蜻蜓又是这么??可是,这群孩子最后又把蜻蜓放了,(板书:放蜻蜓)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吗?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放飞蜻蜓教案

七嘴八舌 七荤八素 横七竖八
2.读一读与昆虫有关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黄花无处寻。 ——杨万里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
学情
分析
学生都见过蜻蜓,但对蜻蜓的身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不怎么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探求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六、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内:《当》第一课时
外:《补》
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陶行知 慈爱 抚摸 七嘴八舌
抢着 苍蝇 蚊子 朋友 掌握
保持 结构 复杂 成千上万 入神
第六单元 课题放飞蜻蜓第2教时 总第个教案
课型: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3.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三、品读感悟
(一)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1.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2.自由读(2—10节),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指导分层。
(二)学习(2?—6)自然段。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四、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落。
一(1 )捉蜻蜓
二(2—10)谈蜻蜓
三(11 )放蜻蜓
五、精选文章一部分,品读感悟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案一:画面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观察画面,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板书“蜻蜓”。
学生书空,提醒易错字:“蜓”字的写法。
2、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蜻蜓吗?这些可爱的蜻蜓在干吗?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3、师:画面上荷香飘荡,引来了一群可爱的小蜻蜓,它们或栖于小荷之上,或在阳光下抖动着翅翼,在荷叶上起舞,盘旋,给荷田凭添出许多诗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
板书“放飞蜻蜓”。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文中的生字,碰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读完后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哪个字很难读的,把它提出来。
如“孑孓”(出示课件)“一撅一撅”,老师点拨。
出示“蚊”,谁来读读这个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师:“蚊”字是形声字,形旁表字义,声旁表字音。
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就能容易地记住它,本课的生字中还有这样的形声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蜻、蜓、陶、塘、抚、整、构、掌)指名学生读字,学生齐读词语。
课文中还有些不是形声字的字,如:衡、商、贞,你还能用其他巧妙的方法记住它们吗?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我们学习生字时,除了用形声字识记,编儿歌或口诀识记,还可以比较辨析识记、形象识记、换偏旁识记、笔画结构分析识记等。
只要我们做一个用心的人,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放到文章中去,同桌对读课文,把句子读流利,读完后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相机板书:陶行知孩子们思考:课文写他们在干什么?板书:捉、谈、劝、放问:文章哪部分写捉蜻蜓,哪部分写放飞蜻蜓的?主要写的是什么?小组合作学习:陶行知和孩子们谈了什么?这部分哪些词语你觉得用得好,把它找出来,交流它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教案
一、图片入手,走进课堂
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看到了一只只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蜻蜓。
】
“五颜六色”说出了蜻蜓的颜色美。
还有谁想说的?
【飞舞、点水。
蜻蜓姿态万千,真美!成双成对的蜻蜓在飞,它们非常快乐。
】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你们已经喜欢上这群小精灵了。
好,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走进田间,走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课堂吧!
二、复习旧知,概括全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后来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最后放飞蜻蜓的事。
】
相机板书:捉→谈→放
师引说:陶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后来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他先和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又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
三、精读课文,
(一)捉蜻蜓: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孩子的天性是顽皮的,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如果大人们看见了,一般会怎么说?陶老先生看见了,他是怎么做的?【慈爱地抚摸】理解慈爱。
(看图,)瞧,陶先生笑眯眯的,多亲切啊,这就叫慈爱。
慈爱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爱。
陶老先生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啊!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教育家对孩子们的关爱。
谁来读读这句话?
(二)初步认识陶老:
陶先生可是一个大教育家,他经常指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文中像这样对陶老先生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地方还有多处呢,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哦!
(三)谈蜻蜓吃什么
下面这个问题,老师要求同学们不举手,进行抢答哦!孩子们,你们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像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就叫“七嘴八舌”。
(理解七嘴八舌或异口同声)(说带数字的成语)
强调孑孓的字形特点,知道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那蜻蜓一个小时能吃多少害虫,你们知道吗?
【能吃2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
】
(四)进一步认识陶老“生活即教育”
苍蝇和蚊子会传播疾病,是我们的敌人,蜻蜓这个“捕虫小能手”,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我们就马上放了它好吗?(没放)为什么不放,还要干什么呢?(进一步认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要不怎么说陶老先生指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呢!的确,生活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五)谈蜻蜓的尾巴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引读: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一闪一闪”、“一撅一撅”,让我们感觉到【小蜻蜓的确可爱!多活泼的小蜻蜓啊,真美丽!】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语。
蜻蜓的眼睛-------,尾巴------- 头------- 嘴巴——翅膀——
夸孩子: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同桌讨论学习:关于蜻蜓的尾巴,你读懂了什么呢?填表(特点,作用)
你还知道什么呢?(蜻蜓点水,蜻蜓吃尾巴实际是为了生宝宝的需要,不是真的吃尾巴)同桌展示读
(六)谈蜻蜓的眼睛
过渡:好,我们继续交流,除了蜻蜓的尾巴,你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齐读。
按照刚才的填表读书法,我们知道了蜻蜓眼睛的特点是(),作用是()。
关于蜻蜓的眼睛,你有补充的吗?【蜻蜓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蜻蜓是视力最好的昆虫,它能清楚地看到9米以外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你觉得蜻蜓的眼睛怎样?【神奇、奇特】
男、女同学比赛读
不光这眼睛奇特,瞧,这儿有个省略号。
(变红)这里的六个小点,包含了许许多多。
想想看,陶先生和孩子们还会和谈什么呢?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
【蜻蜓的嘴里有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颚,它的脑袋可以任意转动。
】
【蜻蜓有两对薄薄的翅膀,休息时展开,平放在两侧。
】
【蜻蜓的飞行速度很快,最快的时候,每秒速度可达40米,这可以连续飞行一个小时不休息。
】
真的是太厉害了。
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真不少啊!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听了陶先生的介绍,让我们对蜻蜓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就像大自然中的一只小精灵,让我们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出示10节)
在这乡村的田埂上,陶先生就这样和几个孩子亲切地交谈着,他
把知识的种子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七)小组合作:品读陶老动作、神态的句子,走近陶老。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陶先生面对翠贞这群孩子,讲了蜻蜓的尾巴,讲了蜻蜓的眼睛,讲了许许多多,不厌其烦,从中又可以看出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先生用那春风化雨一般的教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感化这孩子。
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对待手中的蜻蜓?
(八)放飞蜻蜓
蜻蜓回家了多快乐,多自由啊!谁愿意把最后一句话再来读一读。
真是一只快乐的小蜻蜓,因为了解,因为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孩子们放飞蜻蜓,多么可敬的陶先生,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蜻蜓飞翔的图片。
【《小蜻蜓》轻音乐】让我们在音乐中把
这段话读一读!
小结:一群孩子捉蜻蜓,陶先生和孩子谈蜻蜓,最后放飞了蜻蜓,回家的小蜻蜓享受着飞翔的乐趣,多快乐啊!
三、拓展延伸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同学们,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让我们插上爱的翅膀和蜻蜓一起飞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