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放飞蜻蜓(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蜻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生态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2. 蜻蜓的观察方法:观察蜻蜓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3. 蜻蜓的放飞技巧:如何正确放飞蜻蜓、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蜻蜓的生态特点、观察方法、放飞技巧。

2. 教学难点:蜻蜓的观察方法、放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蜻蜓图片、视频、放飞蜻蜓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放飞蜻蜓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蜻蜓的生态特点。

2. 观察蜻蜓:(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形、飞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

3. 学习放飞蜻蜓技巧:(1)讲解放飞蜻蜓的正确方法。

(2)学生分组实践,教师指导。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放飞蜻蜓。

(2)记录放飞过程,分享感受。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

6. 布置作业:(1)绘制蜻蜓的生态特点。

7. 课后延伸:(1)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

(2)鼓励学生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蜻蜓的生态特点、观察方法、放飞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传授情况。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蜻蜓观察和放飞的活动,延伸到课外。

2. 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苏教版三下《19、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下《19、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下《 19、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10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3、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表达次序。

4、初步感觉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认识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利动物的情感。

教课重、难点:识字、写字,熟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看图导入1、同学们,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小精灵,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一同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蜻蜓图片)认识它们吗 ?(1)板书“蜻蜓”,提示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2)有一群孩子也很喜爱,想捉几个好好赏识一下呢,不事以后又把它们放飞了,板书“放飞”,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风趣的故事,(读题 )。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既然那么喜爱,为何捉了又要放掉它呢?(2)课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经过方才的朗诵,就开始提出的问题你有没有能解决的?(一 )初步解疑,引出主人公“翠贞、陶行知”。

1.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课件相机出示“翠贞”,读准生字“贞”)2.为何孩子们又急不可待地要放飞蜻蜓?(相机出示“陶行知”的画像,简介 )(评论,同学们就读了一遍课文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继续读下去,必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哪些人愿意来为我们读课文的 ?)(二 )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感知文章脉络。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捉蜻蜓”)2.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又是如何谆谆教导进行教育的呢?开火车指名一人一段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①从这几段的描绘中,你看到了一个如何的陶行知?(相机出示“慈祥”认读、理解 )我们身旁还有哪些慈祥的人呢?②当陶行知问蜻蜓吃什么时,孩子们怎么说的?(出示“七嘴八舌、抢着”)A 、请三名学生模拟回答,评论中理解“众说纷纭、抢着”。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和探究有关动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充满尊重、爱护和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和探究有关动物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充满尊重、爱护和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陶行知画像、蜻蜓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天,一群小朋友带上捕捞工具去捕捉昆虫,他们四处寻找目标,可是追了半天一点收获也没有,还把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的。

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一个池塘边,突然看到一只蜻蜓立在树枝上,或许是累了,当小伙伴们靠近它时,它一点也没发觉,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网兜套下去,蜻蜓被困住了,此刻大家正在为这个战利品而欣喜若狂呢。

好不容易捉到的蜻蜓,你觉得这群小朋友会轻易把它放了吗?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放飞蜻蜓》,关注事件的发展。

(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抓“放”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师:通过大家第一次试读课文,你们知道这群小朋友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为什么又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板书:捉蜻蜓→?→放蜻蜓)3、指名解决问题。

(板书:我们的好朋友)4、再现课文中热烈讨论的场景,指导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5、出示课文的文字片段,分小组练读。

6、检查各小组读书的情况。

7、师:通过这一场对话,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

三、感悟课文,再抓“放”字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再次感悟课文。

2、各小组依次读课文第二部分。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篇一:放飞蜻蜓第一课时上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阅读的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精灵,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蜻蜓图(1)板书“蜻蜓”,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大家喜欢蜻蜓吗?说说你了解的蜻蜓是怎样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

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谁放了蜻蜓?(2)为什么放蜻蜓?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自读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1)出示: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掌握据说结构复杂①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苍蝇(轻声)②简介陶行知,理解“七嘴八舌”。

(2)出示另一组词语:翠贞田埂孑孓一撅一撅露水调整①指名读,正音“孑孓”出示图片。

②理解“孑孓”、“一撅一撅”。

3、检查课文阅读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指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老师觉得因为这么美丽的精灵来到我们的课堂,所以大家读书也特别认真。

一天午后,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正在捉蜻蜓呢!(板书:捉蜻蜓)蜻蜓这么漂亮,孩子们捉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读第一小节,体会捉蜻蜓的快乐)2、是啊,蜻蜓是美丽的,捉蜻蜓又是这么??可是,这群孩子最后又把蜻蜓放了,(板书:放蜻蜓)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吗?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蜻蜓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蜻蜓图片、视频等资料。

4. 放飞蜻蜓的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板书课题《放飞蜻蜓》,让学生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了解蜻蜓(1)教师展示蜻蜓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

(2)学生分享对蜻蜓生活习性和特点的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蜻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放飞蜻蜓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2)学生观察放飞蜻蜓的过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通用10篇)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学问,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化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惜和谆谆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学问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相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化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惜和谆谆教育。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学问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相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蜻蜓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⑴吃食(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

(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留意“孑孓”的读音)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觉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挚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⑴尾巴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

(指名2人读)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

”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

原委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学生发言)“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

(点击出示课件——“由于生殖的须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学生摘写资料(提示写姿)。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特别好的阅读习惯。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导入课文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教师介绍陶行知(1)、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学生了解陶行知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

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2、走近陶行知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拓展、延伸作业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3、理解七嘴八舌3、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4、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6、指导朗读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作业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

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板块一、谜语引入 (3分钟) 1 •猜谜语。

2. 齐读课题3. 交流对蜡蜓的了解。

预设:A 一只蜡蜓一小时能吃20 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蜡 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 孑*等害虫。

B 蜡蜓点水C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 眼,儿乎占了整个头部的 一半,一只大复眼曲1万 多只小眼组成。

在疾飞中, 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 夕卜,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 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 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4. 交流陶行知。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9 分钟) •预习作业2:《补充习 题》指名展示交流,其余学生 自行校对。

•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陶行知慈爱抚摸 预设: 近义词:慈祥板块一、谜语引入 1.出示谜语 板书:蜡蜓都是什么偏旁?因为是昆虫。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蜡 蜓有关的课文一一3.出示蜡蜓图片:看,可爱的蜡 蜓飞过来了,你们喜欢蜡蜓吗? 那对蜡蜓有什么了解? 4•同学都知道,这篇课文不仅和 蜡蜓有关,还和一个伟大的人物 有关一(介绍陶行知)5 •课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呢?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 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2《补充习题》 交流《补充习题》中的第一题。

•预习作业2:生字新词▲陶行知慈爱抚摸 这一组词跟谁有关? 说说“慈爱”的近义词。

用“慈爱”说一句话。

读好课文第二小节。

▲七嘴八舌抢着入神预设:(1)孩子们(2)你一句,我一句,形容人多嘴杂。

也形容大家充分发龛焦见。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完成《一课一练》第二题。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的集中。

▲苍蝇蚊子孑*“孑X”是蚊子的幼虫, 生活在水里。

蜻蜓齐读•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抚摸”是什么意思?师动作让孩子理解。

这两个词一般都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那文中是谁慈爱地抚摸谁呢?出示第二小节。

指导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放飞蜻蜓(导学案)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据构抢陶行知慈爱蚊蝇把握孑孓七嘴八舌复杂
3、读第2、3 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一写。

5、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xx: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6、我知道:
xx:
xx:
7、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8、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从文中找一个生字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抄写 2 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