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瓦顶、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风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4.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如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的区别。
5. 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建筑资料和图片。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结合PPT和图片进行展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或者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中国建筑案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举办一个中国建筑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捕捉中国建筑的美。
3. 邀请一位建筑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專業知識。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然后,重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如柱式结构、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等。
3.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和壁画的装饰等,并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4.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5.拓展延伸(15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伟大之处。
6.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设计一个小测试,考察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视频。
2.教学材料:讲义、小组讨论纸和笔。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通过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元素,如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一、导入新走近本1导入新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
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板书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①.了解的行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本整体感知初步感知【问题设置】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公元前1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化观,从世界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整合答案】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③(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四、思考讨论解决重点【问题设置】作者写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说明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
由于说明对象特点各异,顺序则不同。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整合答案】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问题设置】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
【教师点拨】考虑一下修辞手法的运用。
【整合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字中“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
六、探讨写法写作指津【问题设置】《中国建筑的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学生活动】再读全,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抓住说明顺序。
【整合答案】作者按照事理顺序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不得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采用科学的说明顺序这一写法,对我们写作论说提供了启示。
七、堂小结强化重点本节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学习到科学的说明顺序和合理的说明方法对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八、堂实践检验效果(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7~9题。
这种”词汇”和”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下的产物。
由这”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法”处理它们的。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了。
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字所写出的学作品和通俗一样。
7.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8.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7”如同语言和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法’处理它们的。
”类比说明”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举例说明“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了。
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8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化也有重要影响。
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9解析:A项,”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下的产物。
”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关系。
项,”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〦项,”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了。
”可见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
答案:BD附:宋老师您好:据我理解,写成学案一,有不当之处,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