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发展的综述

合集下载

食品文献综述

食品文献综述

国内外婴幼儿食品中重要功能性配料的标准化研的标准化研究进展2011.3###随着对母乳成分的剖析和婴幼儿营养需求模式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母乳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母乳中许多特殊的蛋白、多肽、氨基酸、多糖、脂肪酸等功能性成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但是,要将这些成分添加到婴幼儿食品中需要对其生产工艺、构效、功效进行系统科学论证。

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性蛋白类、功能性碳水化合物类、益生菌类功能性食品配料,介绍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标准化工作情况,以期概括该领域的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及标准化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功能性蛋白类婴幼儿食品中应用的功能性蛋白主要包括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功能性肽、限制性氨基酸等。

目前,乳铁蛋白是各国应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的重要功能性蛋白之一。

乳铁蛋白是一种生物活性糖蛋白,是转铁蛋白的一种,具有强碱性(pH>8),分子量 80,000Da,对Fe3+具有强烈亲和作用,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成分,存在于母乳及其他动物的乳汁中。

人初乳中含量约为1.0g/ L,牛乳中为0.1g/L。

为了强化婴幼儿食品特别是婴儿配方食品中乳铁蛋白的含量,科学家把它从牛乳或乳清中纯化出来添加到婴儿配方食品中。

根据卫生部2 0 0 4 年6 号公告,我国以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形式批准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粉中使用乳铁蛋白,使用量为30~100mg/ 100g。

根据卫生部2009年第18号公告,以新资源食品形式规定了牛乳碱性蛋白使用量(200mg/ day)和质量要求,并规定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 )公布了7 种G R A 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乳铁蛋白名单,规定12月龄婴儿最大每天摄入量为3.6g。

新西兰食品安全署、中国台湾卫生署、日本厚生省均认可乳铁蛋白在婴幼儿食品中应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并发布部门规定说明,但尚未建立标准化技术法规。

功能性食品原理相关综述

功能性食品原理相关综述

功能性食品原理相关综述功能性食品是指具有一定营养功能或保健作用的食品,它们不仅满足人体基本的营养需求,还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功能性食品的原理主要包括:激活免疫系统、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等。

首先,功能性食品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而一些功能性食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锌、硒等,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其次,功能性食品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维护肠道健康。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中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它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功能性食品中含有益生菌或膳食纤维等成分,可以帮助增加有益菌的数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促进肠道健康。

另外,功能性食品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氧化反应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而氧化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的积累会损害细胞结构,导致细胞老化、疾病的发生。

功能性食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维生素E、维生素C、多酚类化合物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反应带来的损伤。

此外,功能性食品还可以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

高血脂和高血糖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而功能性食品中的一些成分,如植物纤维、欧米伽-3脂肪酸等,可以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功能性食品的原理主要包括激活免疫系统、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等。

通过摄入某些功能性食品,人们可以增强免疫力,维持肠道健康,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当然,选择合适的功能性食品也需要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慎重考虑,适量摄入,并与均衡饮食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功能性食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监管,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功能性食品论文 (2)

功能性食品论文 (2)

功能性食品论文摘要功能性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产品,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成分,能够提供额外营养和健康益处,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本论文将综述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市场需求以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等内容,并探讨功能性食品在日常膳食中的潜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引言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营养供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对健康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功能性食品应运而生。

功能性食品指的是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成分,提供额外营养和健康益处的食品产品。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分类、市场需求以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等内容。

2.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和分类功能性食品是指含有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食品产品,这些成分可以通过提供特定的营养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来改善健康状况。

根据功能性食品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强化食品指添加了额外营养成分的食品,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

这些食品可以用于补充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

2.2 生物活性物质食品生物活性物质食品是指在食品中添加了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成分,如多酚、抗氧化剂、益生菌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有助于维持健康。

2.3 功能性调节食品功能性调节食品指通过添加特定成分,对人体的某些功能进行调节,如调节血压、调节血糖、调节血脂等。

这类食品适用于存在相应生理问题的人群。

2.4 健康管理食品健康管理食品是指通过食品提供特定的营养物质,帮助人们管理健康问题,如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消化等。

这类食品可作为辅助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3. 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功能性食品市场的需求与现代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健康。

功能性食品作为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营养补充需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经常忽略了饮食的均衡。

国内外宠物食品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宠物食品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宠物食品发展研究综述宠物食品是指专门为宠物动物设计和生产的食品产品。

随着宠物市场的不断扩大,销售额逐年增长,宠物食品行业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综述宠物食品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包括市场规模、消费趋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一、宠物食品市场规模的发展宠物食品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其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与人类食品行业相似。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00亿元。

而全球范围内,宠物食品市场规模更为庞大,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

二、消费趋势的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宠物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宠物已成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对其健康和饮食需求的重视也逐渐增加。

人们更愿意为宠物选择高品质的食品,且对于宠物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成分的要求也更高。

因此,高品质、高营养、天然和有机食品成为宠物食品市场的主流。

三、宠物食品产品创新的研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宠物食品的需求,宠物食品行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创新。

其中,有几个主要的创新趋势值得关注。

1.功能性食品:根据不同宠物的特殊条件和需求,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如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和保护关节等功能。

2.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不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等对宠物有害的物质进行生产的食品。

在追求健康和环保的潮流下,有机食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3.创新口味:产品口味的创新也是宠物食品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生产商通过推出新的口味和调味剂来吸引宠物和消费者,提升产品口感和食欲。

4.线上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商平台的普及,线上销售成为宠物食品行业的新趋势。

线上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且销售额不断增长。

综上所述,宠物食品市场在国内外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消费者对宠物食品的健康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宠物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宠物的关注度的提升和宠物市场的不断扩大,宠物食品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概况及我国功能食品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概况及我国功能食品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概况及我国功能食品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景摘要:主要介绍了功能性食品的起源,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我国功能性食品存在的问题以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动向和前景。

关键词:功能性食品概况问题动向前景Abstract:Describes the ori gin of functional food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vel opments, and our problems in functional foods and functional food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Keywords:Functional food Overvi ew probl ems research trends prospects引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膳食功能不再满足于提供足够的营养素,而是从传统营养学的“营养足够”概念升华到“最佳营养”,从重视“延长寿命”升华到重视“生活质量”,人类健康已成为食品开发的主题。

研究食物功能成分,开发功能食品已成为国际上食品研究瞩目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当前。

功能性食品强调膳食原料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机体防御、调节生理节律、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等功能,本文对该食品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动向及前景作一综述。

一、功能食品的起源及概念1.1功能性食品的起源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生产起源于日本,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迅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巨额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日本民众健康观念的转变。

这是现代功能性食品产生的缘由。

但是,随着日本功能性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额利润的获取,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纷纷投身进来,积极资助基础研发,并且鼓励发展生产。

就这样,现代功能性食品由诞生、发展到壮大,逐渐成长起来。

1.2 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功能性食品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科研人员20年前提出的,但是直到现在尚未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统一,不同国家、组织和学术团体给出的概念是不相同的,如:在日本功能性食品定义为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用以改善人体健康功能的特殊用途,并印有FOSHU许可标志的上市食品。

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纳米微胶囊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纳米级封装技术,能够将活性成分、营养素或其他功能物质封装在微小的胶囊中,从而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的破坏,提高其在食品中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

本文将对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该技术在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改善食品口感、延长食品保质期等方面的潜在作用,以及目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纳米微胶囊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包括常见的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等。

随后,将重点综述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实例,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饮料、保健食品等,并探讨其在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改善食品口感、延长食品保质期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

还将对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应用中所涉及的安全性问题进行探讨,包括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纳米胶囊在食品中的释放行为及其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等。

本文将对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分析其在提高食品品质、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食品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纳米微胶囊技术的制备方法纳米微胶囊技术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纳米微胶囊制备方法:界面聚合法:此方法通常是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界面处,通过聚合反应形成微胶囊的壁材。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纳米级别的微胶囊制备。

界面聚合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优点,因此在功能食品领域应用广泛。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是将含有壁材和芯材的溶液通过喷雾器雾化成小液滴,然后在热风中迅速干燥,形成微胶囊。

这种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

然而,喷雾干燥法可能会导致芯材的损失,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

茵陈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现状

茵陈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现状

46茵陈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现状梁 雪1,2,钟林涛1,2,李 婷1,2,王艳娇1,2*(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医药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2.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2046)摘 要:茵陈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不仅有保肝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癌、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还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而且还含有二十多种氨基酸和多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具备很好的益身保健功能,同时也是古老的药食皆佳的食品之一。

本文对茵陈功能性食品当前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旨在为茵陈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茵陈;功能性食品;现状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药食两用植物茵陈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研究》(编号:S201913123025)。

2019年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一般项目《基于保肝利胆功能的茵陈食品的开发研究》(编号:2019XT-3-09)作者简介:梁雪(2001-),女,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通讯作者:王艳娇(1991-),女,讲师,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陕西省中药绿色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注意饮食健康。

但由于环境的恶化、生活机构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这不仅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同时更为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从而导致人们对功能食品有了确切的渴望。

因此,本文主要是将目前国内有关茵陈功能性食品的研究进行综述。

1 茵陈饮料早在200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姜莉[1]就发表了一篇有关于茵陈功能性饮品的文章,写到该团队研制出一种具备食疗性能的清凉型茵陈保健饮品。

该饮品的制作工艺流程简约明了,其预处理较为特色,采用烫漂与护色相结合,先使茵陈失去原有的颜色,接着选择硫酸锌作为护色剂,获得叶绿素衍生物,从而达到护色效果。

2024年食品生物化学总结范文

2024年食品生物化学总结范文

2024年食品生物化学总结范文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不断关注,食品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2024年食品生物化学相关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总结其中的主要成就和进展。

一、食品营养成分研究食品营养成分是人体获得能量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

在2024年,食品营养成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例如,对于传统食物如大豆和小麦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其中某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的活性物质。

此外,对于功能性食品如藻类和发酵食品等的研究也有所突破,新发现了其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消化功能等作用的成分。

二、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和扩展其保质期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在2024年,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和评估,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也被开发出来,如天然抗菌剂和保湿剂等,用于替代传统的合成添加剂。

这些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不仅提高了食品的质量,还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

三、食品的安全性评估食品的安全性评估是食品生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2024年,随着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食品的安全性评估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科学家们通过在食品中检测和分析有害物质的方法,开发了更高效和精确的检测技术。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也使得食品安全性评估工作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通过这些研究和技术的应用,食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好地保障。

四、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食品加工技术是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

在2024年,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改进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开发了低温杀菌技术和高效脱水技术等。

这些新的食品加工技术不仅能够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还能够更有效地保持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走进功能性食品班级:食质09-01姓名:宋江峰学号:540903040135让我们走进功能性食品摘要:随着我们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

我们不在局限在有肉吃就是福,我们要吃得更健康,与之伴随而生的功能性食品愈演愈烈。

关键字:功能性食品历史现状趋势前言:功能性食品出了具有普通食品的营养和感官享受两大功能外,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第三打功能,它主要具有以下作用:1.增强免疫力;2.延缓衰老;3.辅助降血脂……功能性食品与药品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把功能性食品认为是介于药品与食品之间的产品或药品。

他们的主要区别主要体现在:药品使用来治病的而功能性食品是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患者的治疗作用。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我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可调节机体的功能,又不以治疗为目的。

它必须符合下面4条要求:①保健食品首先必须是食品,必须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②保健食品又不同于一般食品,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这里的“特定”是指其保健功能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且经过科学验证是肯定的。

同时,其特定保健功能并不能取代人体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类必需营养素的需要。

③保健食品通常是针对需要调整某方面机体功能的特定人群而研制生产的,不存在对所在人群都有同样作用的所谓“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

④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功能性食品的历史我国功能食品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医药文献中,就记载了与现代功能食品相类似的论述――“医食同源”、“食疗”、“食补”。

国外较早研究的功能性食品是强化食品。

20世纪10~20年代,芬克提出了人体必需的“生物胺”(Vitamine),随后被命名为“维生素”(Vitamine)。

1935年美国提出了强化食品,随后强化食品得到迅速发展。

1938年路斯提出了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指出20种氨基酸中有8种必须通过食物补充。

为了规范强化食品的发展,加强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美国于1942年公布了强化食品法规,对强化食品的定义、范围和强化标准都做了明确规定。

随后,加拿大、菲律宾、欧洲各国以及日本也都先后对强化食品做出了立法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包括强化指标、强化食品市场检查和商标标识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还曾规定了一些必须强化的食品,包括面粉、面包、通心粉、玉米粉、面条和大米等。

随着强化食品的发展,强化的概念也得到不断的拓宽,不仅是以向食物中添加某种营养素来达到营养平衡,防止某些营养缺乏症为目的,某些以含有一些调节人体生物节律、提高免疫能力和防止衰老等有效的功效成分为基本特点的食品也属强化食品。

这就超出了原有的强化食品的范畴。

鉴于这些情况,1962年日本率先提出了“功能性食品”,并围绕着“调节功能”做文章。

随着衰老机制、肿瘤成因、营养过剩疾病、免疫学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这些热点上来。

从日本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出现标志着在国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食品功能的一种新需求,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发展,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

中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对生活的质量和健康就成为新的追求。

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质量营养素的摄入,营养过剩而引起的富贵病(如糖尿病、冠心病与癌症等)、成人病及老年病已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疾病。

于是,对功能性食品的渴望促进了中国功能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

1980年全国保健品厂还不到100家,至1994年已超过3000家,生产功能性食品3000余种,年产值300亿元人民币,大约占食品生产总值(不包括卷烟)10%左右。

目前中国功能性食品企业共有5万多家,产品达2万多种,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

在国际市场上功能性食品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高,自我医疗保健意识很强,在医药保健方面消费很高。

以美国为例,每年的医疗保健费用约为3000多亿美元,平均每人约1000多美元。

其中,功能性食品的产值近800亿美元,约占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回归大自然”之风的盛行,目前全球功能性食品年销售额已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但得到世人的认可和重视,而且深入人心,增加的势头还在发展。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功能性食品正在从第一代、第二代向第三代发展。

所谓第一代食品,大多是厂家用某些活性成分的基料加工而成,根据基料推断该产品的功能,缺乏功能性评价和科学性。

同时,原材料的加工粗糙,活性成分未加以有效保护,难以成为稳定态势,产品所列功能难以相符。

这些没有经过任何实验予以验证的食品,充其量只能算是营养品。

中国目前多数的功能性食品属于这一代产品。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仅将此类产品列入一般食品。

第二代功能性食品是指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确知其具有调节人体生理节律功能,建立在量效基础上。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规定,功能性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提供量效的科学实验数据,以确证此食品的确具有保健功能,才允许贴有功能性食品标签。

目前,第二代功能性食品在中国已开始崭露头角。

在具有某些生理调节功能的第二代功能食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分离、纯化其有效的生理活性成分;鉴定活性成分的结构;研究其构效和量效关系,保持生理活性成分在食品中的有效稳定态势,或者直接将生理活性成分处理成功能性食品,称为第三代功能性食品。

目前,在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大部分是第三代功能性食品。

而中国尽管功能性食品市场上已有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的迅速成长,标志着中国功能性食品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是给予功能性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又一次良机。

功能性食品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解决了温饱,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发生变化,富贵病增多,老年病增多。

发达地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增多,人们开始注重保健。

功能食品成为人们的追求。

另外,功能食品的功能保健性是采用严格的科学试验充分证明的,这是人们信任追捧功能食品的基础、前提,国内外功能食品的发展都是在这样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功能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3个阶段,也称为三代产品阶段。

第一代产品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第一代产品包括各类强化食品,仅根据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和其他有效成分的功能来推断该类产品的保健功能,这些功能没经过任何实验予以验证。

目前欧美各国都将这类食品列入一般食品,我国在《保健食品的管理办法》实施后也不允许这类保健品出现。

第二代保健品阶段必须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保健品为此代产品。

第三代保健品阶段不仅需要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还需查明具有该功能的功能因子结构、含量、作用机理及此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应有的稳定形态。

目前市场上第三代产品较少。

目前我国比较规范的保健食品厂家有4000多家,其中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

上市公司不超过6家,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不超过18家。

在4000多种保健食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解、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利恶性竞争的加剧。

另外,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的泛滥,使国内保健品再次面临整体信誉危机。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外企纷纷涌入。

安利、宝洁、美国全球健康联盟、杜邦等一批保健品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推出产品。

据统计,近5年来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量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

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欠缺,另一方面,也看出中国保健品市场空间之大,这提示我们在功能食品的研发上必须抓紧,迎头赶上。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功能食品市场将逐步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功能食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追求,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食品新潮流。

从市场调查资料看,目前保健品市场主要有3大消费群体:一是白领市场;二是银发市场;三是儿童市场。

他们的购买力都非常强,因此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很多有商业眼光的企业家不断涉足这一行业。

现在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和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功能食品管理也将逐步趋于完善和规范化。

不同功能食品的消费群体将逐步形成。

据资料统计,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几大城市中有93%的少年儿童、98%的老人、50%中青年都在用各类保健品。

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功能食品的销售额可达1000亿元。

第三代功能食品是21世纪发展重点功能食品要天然、安全、有效功能食品长期食用应是无毒、无害,确保安全。

因此,一个功能食品进入市场前先完成安全性检测,尤其是有些草药资源。

国家做出明确规定,77种药食两用的动植物可做保健品的原材料。

其次是有效,它是评价功能食品质量的关键前提。

卫生部已专门制定有功能食品评价程序和方法。

重视功能食品的分子水平研究应先从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研究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作用机理和可能的毒性作用,积极研发第三代功能食品,这是今后我国功能食品的研究重点。

其次是采用高新技术,从各种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提取各种特殊功能因子。

然后采用外加合成法生产第三代功能食品,并建立和发展检测各类功能因子的方法。

重视对功能食品基础原料的研究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原料,如银杏、红景天、人参、林蛙、鹿茸等。

不仅研究其中的功能因子,还研究分离保留其活性和稳定性的工艺技术,包括去除原料中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

更强调跨学科和跨国度技术交流与合作功能食品科学已发展成为有别于传统的食品科学和营养的新学科,它涉及植物学、食品工程学、营养学、生理学、生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分析化学等诸多领域。

因此国外市场强调跨学科和跨国度的协作研究。

我国功能食品的研究也将打破独立部门或独立专业的束缚,开展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研发进行深入系统的功能食品研究。

生物技术的运用、发展将使21世纪功能食品呈现空前的大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功能食品的主要科技手段,它将使功能食品研究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加强,使功能因子的阵营迅速扩大,功能更加专一、有效,推动功能食品出现新的热潮。

如基因工程与发酵工程的结合可生产全新的目标菌种,不仅使产量和风味得到改进和提高,而且可以使原来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如天然香料、色素等变成由微生物直接转化而来。

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展望1995年9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ILSI)共同举办的东西方功能食品第一届国际科研会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制定了功能食品的生产规章,讨论了地区功能食品工作网及关于功能食品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研究领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