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雪国》意象论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雪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雪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古老传统和自然景观的世界。
小说以其深刻的哲理和悲哀的美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本文中,我们将试论《雪国》中所展现的悲哀之美。
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写作手法展现了悲哀之美。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而是一种寓意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雪国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悲哀之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展现悲哀之美的关键。
主人公黑池龙藏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孤独的人,他身上的种种痛苦和迷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困惑和无奈。
小说中的女主角加代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矛盾的角色,她对龙藏的爱情和信仰也是表达了一种悲哀之美。
作者通过对雪国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美感。
雪国是一个充满着白雪和孤寂的地方,这种自然景观对人的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雪国的背景下,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矛盾被放大和展现出来,从而产生了一种悲哀之美。
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也是表现悲哀之美的关键。
小说中的人物围绕着爱情、信仰和道德展开了一系列的纠葛和矛盾,这些情感的碰撞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悲哀之美。
尤其是龙藏和加代之间的爱情,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幽怨和绝望。
通过对《雪国》中的悲哀之美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通过《雪国》,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更能够体验到一种悲哀之美的真实存在。
这种悲哀之美,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正是因为这种悲哀之美的存在,使得《雪国》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边城》与《雪国》意象浅析

《边城》与《雪国》意象浅析《边城》和《雪国》都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和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它们都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自然景观作为意象,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命运。
《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梅子树的描写,传达了女主人公梅兰芳的坚韧和毅力。
梅子树是长在边城的一种民间树木,象征着梅兰芳的生命力和执着。
而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则以雪山作为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冈崎的孤独和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雪山寒冷而孤寂,象征了冈崎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光影作为意象,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边城》中,沈从文通过阳光和黑暗两种对比明暗交错的意象,描绘了梅兰芳和明兰两个女性角色的复杂心理。
阳光象征着明亮和希望,而黑暗则象征着困惑和矛盾。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则通过雪光和灯光的对比,揭示了冈崎和六代目冬马之间的爱情纠葛。
雪光是冈崎追求纯洁和美好的梦幻,而灯光则是他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
两部作品都通过动物意象传达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蟾蜍和蚂蚁两种动物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蟾蜍代表着梅兰芳的倔强和坚守,蚂蚁则象征着明兰的顺从和被动。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则以狗作为动物象征,揭示了人性的浮躁和欲望。
狗在小说中象征着冈崎对于爱情和欲望的执着,但最终却引导他迷失了自己。
《边城》和《雪国》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描写和隐喻,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通过自然景观、光影和动物等意象的运用,这两部作品以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性的脆弱、困惑和迷茫。
它们也带给读者思考和反思,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雪国》中的自然景物与情感象征

《雪国》中的自然景物与情感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哀愁的雪之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自然景物不仅仅是背景的点缀,更是承载着人物情感和命运的象征符号。
雪,无疑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它纷纷扬扬地飘落,将整个雪国覆盖在一片洁白之中。
雪的纯洁无暇,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然而这种美好却又如此脆弱和短暂。
就如同岛村对于驹子的爱情,看似纯净而真挚,却在现实的冲击下显得虚幻和无常。
雪的寂静与寒冷,也映衬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在这茫茫雪海中,岛村和驹子的灵魂仿佛也被冻结,无法找到真正的温暖和归宿。
山峦在《雪国》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连绵起伏的山峦,既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和束缚。
它们如同命运的藩篱,阻挡着人物追求幸福的脚步。
驹子试图摆脱艺伎的身份,追求真正的爱情和自由,但却始终无法跨越社会的偏见和自身的困境,就像无法征服那高耸入云的山峦一样。
而岛村虽然来自繁华的都市,却在心灵上与雪国的世界格格不入,山峦成为了他内心与外界隔离的象征,使他始终游离在真实的情感之外。
森林在小说中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
它那茂密的树木和昏暗的光线,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未知。
森林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性。
岛村在森林中漫步时,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愈发强烈,他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感到迷茫,就像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
同时,森林也代表着人物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驹子对岛村的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森林中的野火,虽然炽热但却无法完全释放。
河流在《雪国》中流淌着,它的波光粼粼和潺潺水声,给这个寂静的世界带来了一丝生机。
然而,河流的流淌也是无情的,它带走了时间和记忆,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流逝。
驹子的青春和美貌,如同河中的流水一去不复返,她努力地抓住每一刻,却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
岛村在河流的面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虚幻和悲哀。
小说中的星空也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景物象征。
《雪国》讲解

《雪国》讲解《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雪国》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讲解。
一、主题《雪国》以爱情与孤独为主要主题。
故事发生在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描述了一名东京的男子冈村到位于日本海边的“雪国”寻找被称为“雪女”的妓女小四郎,最终发现自己无法与她真正相爱的故事。
二、故事情节《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它更注重于描绘情感与意象。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经常出现一些类似梦幻般的插叙,展现人物内心的独白与思考。
故事的开头,冈村乘着火车一路向北,来到雪国的温泉胜地。
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名叫亦船的老妓女,了解到有一个被称为“雪女”的妓女小四郎。
冈村对小四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与她见面。
他通过亦船与小四郎初次见面,在寂寞的夜晚,他们俩开始了一段奇特而纠结的爱情。
然而,冈村逐渐发现,他与小四郎之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隔阂。
小四郎宛如冰雪般冷漠而高高在上,无法真正地与冈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冈村怀着深深的孤独与无奈,选择了离开。
他继续与小四郎保持书信联系,但之后再也没有相见。
三、人物形象《雪国》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富有内涵。
主要角色包括:1. 冈村:本书的叙述者与主人公,一个追寻爱情与渴望被理解的男子。
他对小四郎投入了很多情感,但最终意识到两人无法真正走到一起,深受挫折。
2. 小四郎:被称为“雪女”的妓女,拥有冷漠与神秘的外表。
她无法敞开心扉,与冈村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3. 亦船:老妓女,从她口中得知了“雪女”小四郎的存在。
她是一个寂寞而痴情的人,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
四、作品的深层含义除了爱情与孤独,川端康成的《雪国》还蕴含着更为深层的哲学意味。
雪,作为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纯净与美丽,但同时又隐藏着死亡与孤寂。
小四郎的形象与雪国的冰雪景色相呼应,彰显了作者对于冷漠、隔阂和无法实现的渴望的思考。
《雪国》:孤独与死亡的美学

雪国:孤独与死亡的美学介绍《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于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北国山间雪国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诗人千秋真一和他与两位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孤独与死亡主题,并分析其中所呈现的美学。
孤独的描绘在《雪国》中,孤独被渲染得十分深刻。
第一章开头,描述了一个在寂静中演奏提琴的人物,代表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孤独的纯粹和无法逾越。
主人公千秋真一也是一个典型的孤独者,他深陷于自我沉溺和迷茫之中,通过与没有言语能力的女工佩子建立起非常特殊而暧昧的关系来满足自己内心对爱与陪伴的渴望。
死亡意象的运用死亡是《雪国》另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主题。
整个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尤其是在雪国中的人们。
主人公与佩子之间一直存在着逝去的时光和无法实现的承诺,这种未完成的情感暗示了死亡的存在。
而雪国本身也象征了死亡和虚无,小说中那被埋在雪堆中的乌鸦以及最后章节中对大地母亲祭祀仪式的描写都进一步强调了死亡主题。
美学观点《雪国》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孤独与死亡的美学。
川端康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妙的叙事技巧,将孤独与死亡转化为文学艺术,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思。
通过对自然环境、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情感纠葛等方面细致入微地描绘,作者创造出了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氛围。
结论《雪国》以孤独与死亡作为核心主题,以精湛的笔触和独特的美学观点展现了深沉而意蕴丰富的文学艺术。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也能对生命和死亡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字数:260 字)。
《雪国》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分析

037[摘 要] 以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为例,对其中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小说中雪、山、火等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的解读,以及主角岛村、小春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川端康成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
雪在小说中象征着孤独、清洁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呼应。
通过分析,可以深入理解《雪国》中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关联,以及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所传达的孤独、渴望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雪国》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的深入研究,不仅丰富了对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探索空间。
[关 键 词] 《雪国》;自然意象;人物形象;象征意义;文学研究《雪国》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分析尹瀛君一、引言(一)川端康成和《雪国》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独特描写。
其中,《雪国》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雪国》是一部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日本冬季山村,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偏远地区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
小说通过对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心理的描写,深入探索了爱情、孤独、梦想和生命等主题。
川端康成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准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而充满内心矛盾的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情感关系的思考。
小说以其独特的氛围、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富有隐喻性的意象,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雪国》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物形象,以探索川端康成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传达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
首先,通过对雪、山、火和镜子湖等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自然意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物情感和故事发展。
其次,通过对主角岛村和小春等关键人物的形象分析,揭示他们的外在特征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自然意象之间的关联。
《边城》与《雪国》意象浅析

《边城》与《雪国》意象浅析《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以及爱情、家族和友情的故事。
而《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代表作,通过描写雪国的冬季和人们的生活来表达对孤独、无望和现实的思考。
这两部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风格下,都具有深刻的意象和寓意,下面将对它们的意象进行浅析。
《边城》中的意象主要集中在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边疆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边疆地区原始、神秘的特色。
小说开头就描写了雪山之巅的茫茫雪野和无人之境,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代表了边疆地区的荒凉和辽阔。
河水、雨雪、花草、月色等自然景观也在小说中被生动地描绘,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意象图景。
除了自然景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充满了意象色彩。
男主角遥大山的出现就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他虎背熊腰,目光炯炯,如同大山一样坚定和无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小玉、白光、芙蓉等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形象塑造和命运走向,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雪国》中的意象也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
小说以雪国的冬季为背景,通过对雪的描绘,展现了雪国的孤寂和寂静。
雪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它是无边无垠的白色,代表着生命的冷漠和无情,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避难所。
小说中的主人公日夜之间、黑发和女形等人物形象也充满了意象色彩。
黑发通过对女主角小桃的描绘,表现了她的美丽和纯洁,但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和苦痛;而日夜之间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出现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悬念和神秘色彩。
《边城》和《雪国》这两部作品在意象上都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表现。
通过对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们都成功地营造出了独特的意象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象之美。
这些意象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边城》和《雪国》的意象浅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体验,从而更好地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艺术性。
学习《雪国》中的意象与象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雪国》中的意象与象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概述《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封闭而神秘的世界,在文学鉴赏方面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探讨《雪国》中所运用的意象与象征,并分析如何通过学习这些元素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意象在《雪国》中的运用•描述自然景物:川端康成通过对雪、冰、风等自然元素进行精细描写,营造出寒冷、清冽与静谧的氛围。
•表达人物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人物眼神、表情、动作等细节,川端康成传递出人物内在情感与思想。
2. 象征在《雪国》中的运用•雪和冰:象征死亡、寂静以及无法抵挡时间流逝。
•灯光:象征希望、温暖和照亮内心的力量。
•铁路与隧道:象征分离、孤独和无法逾越的界限。
3. 学习意象与象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学生可以提高对细节的观察能力,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意象和象征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他们探索多元化的解读方式。
•增强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隐藏在意象与象征背后的深层含义,有助于学生升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4. 教学策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雪国》中关于意象与象征方面的片段或其他相关引用,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引导讨论与思考: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具体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解读,并与他人分享交流。
•导读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将意象与象征联系到小说背后的主题或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5. 结论通过学习《雪国》中的意象与象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这种细致观察和多样化解读的能力将使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更加有洞察力和深度思考,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
同时,通过以《雪国》为例子进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端康成《雪国》意象论程睿(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2013级本科1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陈一军[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雪国》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通过“雪国”这个中心意象将文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雪国》这部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极具感染力,同时,还折射出了川端康成对生命本身的深沉思索和深切体悟。
于是,“意象美”就成为《雪国》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不仅让《雪国》这部作品美不胜收,也使川端康成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意象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于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自己和日本文学赢得了崇高荣誉。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富于抒情色彩,笔调优美,着意表现的是日本文化背景中由“白雪”装点的小村落与活动在其中的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所以,《雪国》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以景致烘托人物的情感世界,“意象美”就成为《雪国》最为突出的特点。
也就是说,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具有丰富的人生情趣,读完以后,总会让人深受触动。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集中观照《雪国》的“意象美”,探寻小说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来实现对《雪国》复杂深刻意蕴以及精美独到的艺术品格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进而实现对川端康成这个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以及相关联的日本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一、《雪国》中的“意象”《雪国》作为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一经发表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川端康成赢得了世界声誉。
不过它不是靠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人。
《雪国》备受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小说文本着力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的优美意境和拥有丰富审美意蕴的“雪国”世界。
为了凸显这一特征,川端康成甚至有意淡化故事情节的复杂和曲折。
因此,“意象”就成为把握《雪国》这部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谓“意象”,就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自身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内在情结与外在对象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复合物。
意象是中国独特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里面的“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这句话里面的“意象”指的就是“表意之象”,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意义。
在日本《古今和歌集》的序言中也有关于“意象”的论述: “世间人物,百端繁复,心有所思,既拖之于耳闻目睹而行之于言。
”[2]3它是指作家将自己的生命感悟、思想情趣融入自然物象中,“意”与“象”融合升华为心灵的载体。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就是将“雪国”和人物情感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完整丰富、美轮美奂的充满诗意的“雪国”世界。
让我们一起走进川端康成《雪国》中的意象世界。
“穿过界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
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3]4作品开头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苍茫辽阔的雪国景象,同时也交代小说故事的发生背景就是在这个漫天飘雪的小村落——“雪国”里展开的。
于是“雪”便成了这部小说最先出现的一个物象,当我们一步一步走进《雪国》这部作品后,就会发现,《雪国》中所描写的“雪”渗透到了这部作品的每个角落。
有夜色下白茫茫的一片雪景、有暮色中远方大山顶峰上的积雪、还有房屋顶上堆积起来的雪、马路上的雪等等。
关于“雪”的系列描写随处可见,雪国的世界说白了其实就是雪的世界。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岛村三次来到雪国,且每次都是伴随着“雪”而来的:第一次是“已经过了雪崩危险期,到处一片嫩绿,是登山的季节了。
”[3]33川端康成为我们描绘了白茫茫雪中一片春绿的景色,同时也暗示出岛村与驹子之间感情萌芽的开始,春意盎然,充满了希望。
第二次已经是被茫茫大雪所覆盖的雪国。
这时的雪国凄清冷寂,暗示着岛村和驹子之间的感情发生了改变。
岛村最后一次到雪国已经是晚秋冬初时分了。
这时候秋虫将死,夕阳晚照,昭示了整个故事已经走向了终结。
可巧的是,岛村第三次来雪国的时间与他初次来时的季节时令恰好形成了一个轮回,这也就是说,随着整个故事的结束,一切都将回归到原点,岛村离开驹子、离开雪国回到东京,雪国又重回白茫茫的世界之中了。
《雪国》中的“雪”这个意象贯穿了故事的开端与结束,并融入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命运之中。
[4]31其次,在雪国这个地方,“雪”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既联系着腾腾热气的温泉浴室享受的游客们,也联结着大山里滑雪的欢快的大人和小孩们,还联系着靠在墙边织着毛衣的少女和围坐在屋檐下聊天的艺伎们。
“雪国人”还举行祈祷来年丰收的赶鸟节,并且在用雪建筑的宫殿里唱着欢快的赶鸟歌。
当雪停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雪中缫丝”,漂洗、曝晒这一切程序都在雪地里进行。
当晨曦照射在雪地上的麻纱上的时候,被染上了瑰丽的红色。
看到这样的情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夏天里的污秽也被一扫而光,仿佛自己躺在这洁白的雪地上,经过曝晒后身心都会感到舒畅。
《雪国》里的“雪”不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出现的。
《雪国》的故事以岛村与驹子的情感纠葛为中心,中间还闪现着叶子、行男的形象,而“雪”意象在他们相互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中不断映现。
岛村初见驹子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岛村向她望去,突然缩了缩脖子,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
在镜中的雪呈现出女子通红的脸颊。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3]51文中所描写的驹子是艳丽的美,她喝完酒后绯红的脸颊与镜中闪烁的白雪交相辉映,不仅让岛村被她的这种艳美所痴迷,也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她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生命热力。
尽管驹子整日活在陪酒卖笑的日子中,但她对生活始终怀有希望。
然而,驹子仍旧是悲哀的,虽然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此而卖力的生活,但终究还是得不到她渴求的幸福。
驹子撞壁之时所发出的回声,岛村听起来就如同雪花纷纷落在他的心坎上。
这里的“雪”其实是岛村的幻觉,但与他的心境非常吻合,对于驹子热烈的情感和这样卖力的生活,岛村却感到的是“雪”一样的冰凉和虚无,这也就暗示读者,岛村最终必然会离开驹子、离开雪国,回到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里。
描写叶子时,川端康成并没有像描写驹子那般采用直接明了的话语,而是首先选择了岛村眼中所见的叶子﹕“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着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色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3]11-12这里作者用“雪”与“镜子”把叶子虚化为岛村的自我感觉,将叶子与雪后消逝的暮景融汇在一起,同时,也说明叶子可能具有的某种象征意味和命运。
[5]31另一个关于叶子描写最多的就是她的声音,岛村对于叶子的声音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迷恋,在这片辽阔雪地上的叶子的声音,成为了岛村梦牵魂绕的遐想。
在我看来,岛村对于叶子的向往,可谓是圣洁的。
《雪国》中,川端康成用“雪”的纯洁美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感伤的精神世界。
在岛村的情感世界里,“雪”的意象结合驹子、叶子各自的美与命运,让岛村深深地迷恋在这其中。
岛村希望从自然中吸取的灵感和体悟由此来摆脱人世间的羁绊,获得心灵上的救赎。
但是,雪是变化无常的,它到来的同时也注定了消融。
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的岛村寄希望于这一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冰雪时空”,寻找心灵的慰藉,但是,结局必然还是走向虚无。
二、《雪国》意象的审美效果川端康成用富于主观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了《雪国》这部作品中人物之间复杂的的情感纠葛,并用“雪”这个小村落中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和优美意境,让人情不自禁地受到强烈的感染。
而这部作品中的意象所造成的“意象美”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丰富多样,充满象征、暗示和幻觉,内涵至为复杂深奥。
“以研究波提·切利尼而闻名于世的矢代幸雄博士,对于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
他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
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即四季时令的美丽而有所感触时,当由于这种美丽而获得愉悦时,便会热切思念知心友人,愿与他们共享此乐……‘雪’‘月’‘花’这三个字,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感情的美内在,这是日本的传统。
”[6]214-215这段意味深长的话语说明,川端康成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其中关于自然景物方面的描写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致力于“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川端康成笔下《雪国》那具有鲜明“季节感”的描写无不与日本民族这一文化精神追求相契合,他笔下的“自然美”总是带有那么一点寂静凄冷的感觉。
不论是皑皑白雪还是夕晖晚照,亦或是辽阔星空和冷冽孤寂的银河等等,它都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如梦如幻,让《雪国》整部作品始终处在一种空灵唯美的氛围之中。
小说将“雪”与人物之间的情感故事融会贯通,“雪”在这个时候,早已不是作为单纯的自然景物而存在了,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和气韵的载体,它象征着男女主人公心灵上的孤寂、爱与美的虚无以及青春和生命的易逝。
岛村与驹子的相遇、相知、相爱都发生在雪中,“雪”喻示了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的演进,它总是与人物的情绪情感在一起出现,在视觉印象上与人物的心理意象叠合在一起。
这里“雪”的意象早已被作者川端康成自己的情感浸泡过了,雪的那种清寒寂静与虚无的心境相应和,传达出作者复杂、多层次的生命体验。
日本许多作家在观察自然生命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命也进行了一定的感悟和思考,他们将自然景物和人生合为一体,从自然万物的生长状态去感悟人生和美学,这就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美学思想:物哀。
“物哀”是人物在欣赏自然景物和自然风物时潜藏着的一种哀愁的情绪。
在小说《古都》中,川端康成描写姐姐千重子和妹妹苗子时,就选取了老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表现,再加上古都的自然美与传统美的烘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两姐妹不同的内心世界。
而在《雪国》这部作品中,川端康成生动地描绘了雪国的季节转换、景物变化和人物形象。
“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
月色虽已悄悄淡去,但余味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
”[3]48在这段描写“雪国”的月色中,不仅让读者感到凄清冷寂,也渗透出了岛村主观情绪中淡淡的哀愁。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川端康成引用了日本古代禅师的一首诗:“我心似此虚无,纵然风情万种,却是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