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川端康成《雪国》的悲与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对男女的命运为主线,通过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生活在荒凉、孤独的雪国中所面临的悲哀之美。
《雪国》的悲哀之美体现在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中。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偏远地区,那里的冰冷、寂寞和荒凉无比。
川端康成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与大自然的对峙和无可奈何。
尤其是雪,它既是美丽的象征,又是寂寞和孤独的代表。
小说中的男主角斎藤与美雪的爱情,就是在这片雪国中背负着无法拥抱、无法言喻的悲哀之美。
正因为没有得到彼此的温暖和关爱,他们的爱情才显得更加唯美而悲伤。
《雪国》的悲哀之美也体现在人物对命运的无力抗争上。
小说中的男主角斎藤虽然渴望摆脱孤独和寂寞,但他却陷入了与命运抗争的困境中。
他将自己的身体与青春都奉献给了一位匿名的女子美雪,但最终却无法得到她的真正的爱和回应。
他对美雪的痴迷和渴望是如此的真实和动人,却又如此的荒谬和无望。
这种无力的抗争使斎藤的爱情更加显得无奈和悲伤。
《雪国》的悲哀之美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上。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复杂,他们都有着矛盾的情感和欲望。
美雪是一个神秘而矛盾的女性形象,她既是冷漠无情的,又有着温柔和对斎藤的吸引力。
斎藤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对美雪的爱是自私而不可名状的,但又包含着对她无条件的付出。
小说中的这些矛盾与冲突,更加突显了人性的悲哀和脆弱。
《雪国》的悲哀之美还体现在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上。
小说中不仅探讨了斎藤和美雪的关系,也涉及到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生命在无尽的时间和空间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而死亡却是不可逃避的命运。
小说中所描绘的死亡场景,如斎藤去寺庙悼念父亲、雪崩中的美雪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陷入,使小说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悲哀之美。
《雪国》的悲哀之美通过描绘荒凉、孤独的雪国环境,人们对命运的无力抗争和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以一种唯美而深刻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雪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雪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古老传统和自然景观的世界。
小说以其深刻的哲理和悲哀的美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本文中,我们将试论《雪国》中所展现的悲哀之美。
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写作手法展现了悲哀之美。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而是一种寓意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雪国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悲哀之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展现悲哀之美的关键。
主人公黑池龙藏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孤独的人,他身上的种种痛苦和迷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困惑和无奈。
小说中的女主角加代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矛盾的角色,她对龙藏的爱情和信仰也是表达了一种悲哀之美。
作者通过对雪国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美感。
雪国是一个充满着白雪和孤寂的地方,这种自然景观对人的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雪国的背景下,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矛盾被放大和展现出来,从而产生了一种悲哀之美。
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也是表现悲哀之美的关键。
小说中的人物围绕着爱情、信仰和道德展开了一系列的纠葛和矛盾,这些情感的碰撞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悲哀之美。
尤其是龙藏和加代之间的爱情,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幽怨和绝望。
通过对《雪国》中的悲哀之美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通过《雪国》,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怀,更能够体验到一种悲哀之美的真实存在。
这种悲哀之美,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正是因为这种悲哀之美的存在,使得《雪国》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以北国雪景为背景的小说。
小说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妙的写作技巧而蜚声文坛,被誉为日本战后文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蕴含着悲哀之美,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表现出了一种悲伤而美丽的境界。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日本北国的一个小村庄,寒冷而荒凉。
主人公男主角是一个来自城市的青年,通过工作的关系来到这个偏远的村庄,与名叫晶子的年轻寡妇展开一段禁欲而执着的爱情。
晶子的丈夫是一名在田园里工作的老汉,已经对她失去了兴趣,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
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晶子和男主角的爱情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注定要以悲剧的结局而收场。
小说中对自然的描写无疑是一大特色,作者通过对雪景、寒冷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严寒的冬季,村庄被雪覆盖,炊烟袅袅,是一种冷峻中带着凄美的景象。
作者以如诗如画的笔触,将北国的雪景描绘得绘声绘色,如同用白色的调色板勾勒出一幅雪的乐章。
北国的雪是无情的,它冻结了万物,也凝固了人们的内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也变得冰冷而麻木。
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加深了故事中人物内心的悲伤和孤独。
悲哀之美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男主角和晶子的爱情故事上。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在《雪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男主角虽然是一个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但对晶子的痴情却是那样的强烈和执着。
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晶子,渴望得到她的回应,但最终却只是无法得到满足。
晶子则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女人,她渴望着一份真正的爱情,但无可奈何地被困在了自己的生活中。
她对已经麻木的丈夫已经没有任何期盼,却又无法狠心抛弃这段婚姻。
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心灵也变得麻木而冰冷。
男主角和晶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悲哀之美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那样的无助和苍凉,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
《雪国》中还有一些其他人物,比如晶子的丈夫等等,他们的形象也都是极富悲哀的。
《雪国》中的孤独与美学

《雪国》中的孤独与美学川端康成的《雪国》,犹如一幅细腻而深邃的画卷,在展现日本北国风光的同时,更深入地刻画了人性中的孤独,以及蕴含其中的独特美学。
故事的主人公岛村,是一个来自东京的纨绔子弟,他的内心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岛村对西方舞蹈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想象和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和真正的热情。
这种对艺术的表面追求反映了他生活的虚无,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真正的寄托,于是频繁前往雪国,试图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寻找某种慰藉。
然而,雪国的经历并没有让他摆脱孤独,反而使其更加深陷其中。
驹子是《雪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身为艺伎,她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她努力练习三弦琴,认真记录日记,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然而,她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她的爱情也无法得到回应,这种无奈和无力感使她的孤独更加刻骨铭心。
叶子则是纯洁和美好的象征,但她同样被孤独所笼罩。
她默默地照顾着行男,却无法改变行男的命运。
她的声音优美而空灵,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然而在现实的雪国中,她的存在却显得如此孤独和脆弱。
在《雪国》中,孤独并非仅仅是个体的情感状态,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
雪国的寒冷和寂静,仿佛将人们与外界隔绝,放大了内心的孤独感。
人们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彼此相遇却难以真正理解和沟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挣扎。
这种孤独感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川端康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国的雪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既美丽又冰冷,仿佛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孤独。
而那寂静的群山、流淌的温泉,在宁静的表象下隐藏着无尽的寂寞。
然而,正是在这种孤独之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学。
孤独让人们更加敏锐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也让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驹子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孤独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
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现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雪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恋爱故事,通过对主人公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日本社会的特点与人性的弱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完全呈现给读者。
小说中所体现的悲哀之美,更是深刻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鸟取研究员”的人物。
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雪国的“异乡人”,在雪国生活了很多年,却对这个地方始终无法适应。
他的妻子在过去离开了他,他只得与一位名叫“思慕”的舞妓相依为命。
他在她面前流露出了自己的内心,表达了对未来的不安和对过去的悔恨。
思慕也对他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悲哀之美”,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主题十分沉重。
主人公与思慕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痛苦的缘分。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主人公久居雪国的描写,表现了现代日本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孤独。
主人公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但是他却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五脏俱全、繁华富贵的生活,而是内心的自由和情感的陪伴。
思慕也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但是她却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小说中的悲哀之美凸显在作者对雪国的描写上。
雪国是一个高寒的地方,冰冷的雪花和坚硬的山石令人感到无尽的孤独和冷漠。
在这个地方,主人公与思慕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两个陷入大雪中的人,在严寒中互相依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明确的表达,但是他们之间的情感却深刻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同时,小说中所表现的悲哀之美还体现在人物的个性上。
主人公鸟取研究员是一个思想深沉、富有灵性的人物,思慕则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
他们之间的交流虽然并不多,但是他们的个性却深刻地在读者心中印象。
主人公在文化和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思慕在生命的意义问题上的困扰,他们在这个雪国中的孤独与无助都揭示了人性的悲哀。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

试论《雪国》的悲哀之美《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一个悲伤、孤独的世界,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美。
小说以雪国为背景,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描述了主人公犬纵和他爱上的女人西方子之间的故事。
小说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描绘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美。
《雪国》的悲哀之美体现在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描绘上。
小说中的主人公犬纵是一个贫穷的戏子,他在雪国的险恶环境中艰难生存,面对着生活的无情和命运的捉弄。
犬纵与西方子之间的感情如同是注定要破灭的,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社会的压制和生活的无奈所扼杀。
小说中对于生命的脆弱和无奈的描绘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无尽的悲伤,这种对生命的痛苦和无常的折磨,构成了小说的悲哀之美。
《雪国》的悲哀之美体现在对自然的描绘上。
雪国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村,使得这片土地变得荒凉而孤寂。
小说中对雪国环境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和力量。
冰雪覆盖的山峦和结冰的江河,构成了一幅苍凉、凄美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震撼。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的命运显得微不足道,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在自然的面前显得更加无力和渺小。
这种对自然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悲哀之美。
《雪国》的悲哀之美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上。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和内心的挣扎。
比如狂子的父亲犬八,他一心想在山村引入邮路和电车,改变贫穷的乡村,但最终却功败垂成,沦为了丑闻的牺牲品。
这种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软弱和无奈,也呈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性悲哀之美。
《雪国》的悲哀之美还体现在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上。
小说中对生命的脆弱和无能为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通过展现犬纵和西方子之间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生命的不确定性和无常性。
小说始终萦绕着死亡的阴影,追问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悲伤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雪国》的美与悲

《雪国》的美与悲摘要:川端康成是热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处处显示出对美的追求:美的景色,美的人物,以及美的行动——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川端康成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的情调,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
《雪国》中,驹子的现实美和叶子的空幻美正是在雪国美的背景上展示出来的,岛村的感伤情绪和驹子的内心痛苦充溢全篇,而结尾叶子的死更使小说增添悲凉气氛。
川端康成的绝妙之处又就在于他能很好的把美与悲结合,构成一种既美且悲的独特情调,总体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关键词:《雪国》美悲一、无处不在的美(一)自然美川端的作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作为背景,《雪国》也不例外:“初春的一片新绿,秋季的萱草茂盛,冬天的皑皑白雪…”作者对雪国初夏、晚秋、初冬的季节转换,景物变化的描写等,都移入了人物的感情世界,以寄托岛村的哀愁,表现出驹子的现实和叶子的纯洁。
可以说,川端笔下的自然景物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它已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而是感化了的自然,它同人物的心理、思想感情水乳交融,最终融为一体。
这样无疑地凸显出了景物的美。
(二)人物美《雪国》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岛村、驹子和叶子。
通过对驹子和叶子的描写,川端向读者传达了女性无限的美。
1、善良的驹子《雪国》中的驹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不仅漂亮,更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岛村看来,驹子很美,从她进来的那一瞬间,他就发出由衷的感叹:“没想到还有你这么美的人!”毫无疑问,岛村以一次见到驹子,就被她的没震撼。
可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她美的外表,而是她内在的善良,散发着诱人的美。
驹子虽然是一个三等艺妓,可这绝不是驹子的追求,她对生活有信心、有热情,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自己不幸的生活。
她很有毅力,虽然是一个艺妓,可她每天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刻苦练三弦,读书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
这都可以看出驹子不是一个普通的艺妓,她的内心不是麻木虚无的,她有生活的追求,并为之不懈的努力着。
《雪国》之审美情境-美与悲哀

《雪国》之审美情境:美与悲哀摘要:《雪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评论家把它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抒情文学顶峰”,也有评论家批评它是“死亡的文学”,表现的是“颓废的美”,这说明川端康成创作的复杂性。
而笔者认为《雪国》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悲哀的美”,作者把“悲哀”与“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独特而细腻的笔触,最真实地传达出日本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营造出极具东方魅力的独特的审美情境。
关键词:雪国审美美悲哀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一书因其“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雪国》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并不在于其故事情节如何吸引人。
事实上《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人物和故事相当的简单,主要描写了岛村三入雪国,及由此展开的岛村、驹子、叶子、行男四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各自的命运变化。
《雪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所描写的那种“人生的悲哀”,生存意识与死亡意识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让人感到“悲哀的美”与“美的悲哀”,并且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是真的,是善的。
川端康成有这样一种美学思想,认为美的极致是悲哀,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和景色常常是与悲哀相连的。
《雪国》便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无论是在塑造人物形象,还是景物描写都是即悲且美,即凄且艳的。
驹子是《雪国》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这位女性的命运正是“美与悲哀”的最好诠释和极致体现。
驹子是日本社会最下层妇女的代表。
她的身世很悲苦,出生在雪国的农村,家境贫寒,被人卖到东京当侍女,后被一个男人赎了出来,打算将来做个舞蹈师傅生活下去,可是一年半后,那个男人又死了。
无奈之下,驹子跟随三弦师傅学艺,有时也到宴会上表演助兴,最后迫于无奈当了艺妓。
艺妓的身份本来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驹子却是“难以想象的洁净”。
不仅在于她外貌的娟秀“肤色恰似在白陶瓷上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
她虽算不上是个美人,但她比谁都洁净”,更在于她心地的纯洁,当了艺妓的驹子仍保留了许多穷苦人身上的美好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川端康成《雪国》的悲与美
作者:卢佳婷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7期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现代著名作家,生与死,爱与美在作家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本文将以悲剧意识为着眼点,选取代表作《雪国》,从川端康成悲剧美学的内涵、表现以及成因三个方面对川端康成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川氏悲剧美学的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悲美虚无《雪国》徒劳
作为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繼承并发展了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吸取了欧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生与死,爱与美在作家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以及个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都使得其成为本国文化的代表,其中悲美尤为显著。
本文以《雪国》为例,通过讲述纨绔子弟岛村、乡村艺妓驹子以及叶子和行男四人之间微妙关系,川端康成以自己独特的书写展现了其笔下且悲且美的文学世界。
川端康成一向重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没有独特的文章和文体,就成不了优秀的作家。
作家都有个性,其个性便在文章和文体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1]P207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就可以用悲而美来概括。
这种悲美首先体现在作者笔下的虚无意蕴。
人与生俱来的对悲苦的深切感知使得人类对悲观虚无有着不可名状的独特感知,且这种感知是因人而异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日本悲剧美学有了不同的深刻内涵。
他秉着空灵的姿态对待世界万物,早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镜中花”。
即禅宗所说的无中生有,虚无相声,这种空灵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思想紧密相连,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其次,这种悲而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川端康成笔下女性形象的悲和美。
川端康成的小说侧重写女性的阴柔之美,《伊豆的舞女》着重凸显懵懂的少年对清纯爱情的向往,《雪国》刻画了少男少女不可抑制的情欲并侧面烘托出以对纯真女性的向往。
川端作品中的主角女性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在他笔下主要女性的形象几乎都是美的,但是她们的命运和结局几乎都是悲的。
川端康成别具一格的悲美风格具体表现在自然美,性灵美和物哀虚无之美这三个方面。
首先,书写自然之悲美;在川端的作品中满是对自然细腻柔美的描绘,对自然的描绘中季节变化也很明显,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颜色变化和岁月的沧桑,这与他爱观察自然不无相关。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2]p200《雪国》篇章一开始便将人们带入到一个独具魅力的虚幻世界。
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村,长长的隧道中断了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宛如世间的桃花源,这样隔绝的环境使雪国传统的习俗、美丽的风景得以保存下来。
这里人物的活动背景是北温泉村,是养蚕盛地,也是日本著名的雪亚麻起源地。
驹子、岛村、行男;叶子的爱情瓜葛就是在这大自然的美景中演示给读者的。
其次,书写性灵之悲美;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想主要表现的就是作为现实美之化身的驹子和叶子的美和悲。
驹子出身贫寒但心底善良,追求美好的生活,可是不幸为救行男沦为艺妓,从事被人玩弄的卑贱行业。
她总是拼命追求真正的爱情,但最终对岛村的一片真情也被岛村看成是一种徒劳的爱。
而叶子则满足了男主人公对女性的所有
幻想,文中多次提到她那优美而又悲戚的声音,像是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似的。
她真心爱着行男,悉心照顾他的生活,可是行男最后还是离开人世了;岛村倾心于叶子的纯美,一直希望叶子能与他一起回东京,可就在叶子答应去东京的前一晚,她竟丧生于熊熊大火之中。
作者认为那场大火勾勒出一幅悲伤而又诗情画意的场面,在这种幻景的印衬中叶子美妙的死亡正是其人物形象最完美的结局。
最后,书写虚无之悲美;以自己对文学世界的独特理解,川端康成竭力塑造虚幻似的人物—驹子和叶子。
这两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期待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而前者更满足了作者对一切现实和虚幻事物的幻想。
岛村常常用“徒劳”来评价驹子,她认真的生活态度,改变不了沦为艺妓的命运。
驹子对岛村的倾心,以现实的眼光来看真可谓是一场“徒劳”,但也是这个女子以切实的行动同命运抗争,她虚无而又热烈的追求与雪国冰凉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虚无是她悲和美的具体体现,这种虚无的美在于只顾自己爱别人、不图对方回报的“无偿的爱”,虚无的悲则在于到头来驹子只得落个一场空。
再谈川端康成笔下悲剧美学的创作过程和语境,川端悲剧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川端一生经历坎坷,两岁丧父之后失母,父母的逝去极大刺激了他年幼的心灵。
随后寄居舅舅家身边祖母和姐姐又相继离世,十岁时与其相依为命既聋又哑的祖父也不幸离他而去,孤儿经历和身边亲人的相继离去,使得他的整个人生都陷入了无法言明的忧郁、悲哀,死亡于他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感悟,“我自己太不幸了,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3]p56 然而让人欣慰的是文字成为他情感的宣泄口。
此外,时代环境的影响也在其悲剧美学气质的形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日本1945年8月15日宣布战败投降这一历史上重要转折点对川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打击。
正如他在日本战败后所说:“在今后的创作生涯里除了日本的物哀美以外,我一个字都不愿意再创作了”[4]p76,战败和亡国的思想深深地嵌入了川端康成的脑海中,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其创作满是悲哀气氛的在场同时又产生一种川式独特的美感。
总之,从悲美角度窥探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会发现作者的悲剧意识与时代特色紧密相关,他更多的是继承了日本民族物哀的美学传统,这种物哀精神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生涯,《雪国》所开创的悲与美相结合的文学特色继承了日本传统精神的精华,汇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学之美。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十卷集.[M].高慧勤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2]叶渭渠.雪国·古都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叶渭渠.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
作者简介
卢佳婷(1991-)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别文学与文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