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消费者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主要是把构成有机成分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非生物成分有辐射(主要指可见光)、大气(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水体(也称水,包括水蒸气)、土体(泛指自然环境中以土壤为主体的固体成分)。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课时3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一、书本基础知识整理 1.生态系统的类型 2.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分布 3.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的种类 4.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各类型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二、思维拓展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互相作用的自然系统。 (2)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有四个方面:①时间和空间界线;②系统的基本组成;③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④系统在功能上统一的结构基础和发展趋势。 (3)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具有下面的一些共同特征: ①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2.比较各类型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池塘或一堆朽木及其生物组成的局部空间。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在生物圈内依据植被或盐度等方面的差异可分成若干类型。在不同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群落复杂程度、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①森林生态系统 特点:以乔木为主,动物的生活习性大多以树栖、攀缘。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 ②草原生态系统 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啮齿目和适于奔跑的动物较多。但动植物种类较少,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③农田生态系统 特点:人的作用突出,群落结构单一,主要成分是农作物。 ④海洋生态系统 特点:生物数量和种类较多。以浮游植物为主,它们是植食性的重要饵料,一般都分布在200米以内的海域中。 ⑤湿地一般是指沼泽和沿海滩涂等,但按照《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 地》(简称湿地公约)的定义,沼泽地、泥炭地、河流、红树林、沿海滩涂等,甚至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域。 ⑥苔原(冻原)生态系统、 特点:主要是分布在北纬六十度以北、北极圈以南的永久冻土带,土壤几厘米以下的终年结冰,有机物不能彻底分解。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的典型植物。 ⑦城市生态系统 特点: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它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大多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它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 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 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①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解决方法] 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学生用图解形式描述各成分间的关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决方法]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包括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讲解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如图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角,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 生: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保护区所有的熊猫是一个种群,保护区所有的生物是群落,保护区是生态系统。 师:说得很好。一个熊猫是一个生物个体,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同在保护区里,都是熊猫,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熊猫就构成了一个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生物的总和,就是群落。所以保护区里所有的生物,它们之间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它们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无机环境,它们与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生: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又形成了食物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能够通过食物链富集,并最终危害人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A、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B、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C、举例说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能力目标: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并探究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授课过程】 一、导课: 情景导入:播放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 老师:同学们,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大熊猫、树林。生活在森林中。 师: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生物,这片森林会怎样?如果没有森林,生物又会怎样?生:没有生物,森林会失去生气;没有了森林,生物就失去了栖息的家园。师: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组成了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授课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就像这片森林。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生: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块花园。 师:一条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概述》 水冶镇一中户玉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2.学生能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本图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有关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平衡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录象短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段关于海底风光的录像引出课题:生态系统概述 (二)新课: 1、生态系统概念: 播放视频,看后回答: 1)从视频中你看到了那些生物? 2)除了这些生物以外,你还看到了什么? 3)着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4)那么一个生态系统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问题:下列哪些不属于生态系统,为什么? (1)一池纯净水;(2)一块农田;(3)5000棵树; (4)一片森林;(5)一群羊。 2、生态系统类型: (1)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如凯巴森林、荒莫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判断下列图片中的生态系统分部属于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组成:播放视频回答 (1)生态系统包括哪几部分? (2)书上P71页最后一段里提到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各属于生态系统的那种组成成分? (3)练习:寻找下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读书上P72页第二段,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是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关系: 生产者物质、能量消费者 (物质和能量) 光 合 作 用 分解者(物质和能量) 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高二生物教学案(16)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2、概述研究物质循环的意义。 3、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自学导引: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碳循环 氮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重点分析: 1、碳循环 例1: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先填写示意图,再回答有关问题 1、C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 或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 ________________状态进行循环,碳 循环始终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 3、产生CO2的途径有三条: 一是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如下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氮循环 例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1)N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的必需元素,(2)一般植物由根吸收土壤中的NH4+和NO3-与光合作用产生的化合物合成氨基酸等有机物,(3)动物以所摄取的食物中的有机物为原料.合成有机N化合物,(4)并且将不需要的有机N化合物中的N转化为其它N化合物排出,(5)生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N化合物在微生物等的作用下转变为NO2-,NO3-,再被植物吸收,(6)另外,生活于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还能将大气中的N2固定为NH3或NH4+,(7)再经硝化细菌转变为NO2-,NO3-供植物吸收利用。 (1)文章中叙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是__________ (2)动物能合成有机N化合物,却属于异养型。这是因为_________ (3)经常松土.土壤中NH4+/NO3-的比例会变___,原因是______ (4)其中(4)必须经过蛋白质代谢中的______作用 (5)由(6).(7)可看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______ 小结:氮的固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固氮的途径一般有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物群落中的氮素传递是以____形式通过生物的___作用实现的。 ④无机氮被植物吸收后转变为有机氮(主要是__________),然后沿着___________传递。 ⑤______________的活动会降低土壤中的肥力,但对氮循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⑥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氮是通过微生物的___作用及___作用转变为植物再度利用的形式。____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___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为____,最终还原为____返回大气中。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各样的生态服务,因此维持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健康则提供了管理和利用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它主要探讨资源和环境管理对策,作者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清洁空气、饮用水、能源等。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迅猛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对人类本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困境,人们寻求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的同步持续时,就诞生了生态系统健康学。将健康概念应用于生态系统意味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健康已经成为人类关心的主要问题。为此,作者进行了该研究,以期为人类更全面地认识、评价、保护及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1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目前尚无普遍认同的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案例出发进行了定义。CONSTANZA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稳定而且可持续,具有活力,能维持其组织且保持自我运作能力,对外界压力有一定弹性。SCHAEFFER等认为当生态系统的功能阈限没有超过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里的阈限定义为“当超过后可使危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加的任何条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KARR等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潜能能够得到实现,条件稳定,受干扰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这样的生态系统就是健康的。HAWORTH等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从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2个方面来理解: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弹性、有效性以及使生境群落保持活力的必要性。RAPPORT等认为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没有病痛反映、稳定且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键生态成分保留下来(如野生动物、土壤和微生物区系),系统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在生态学意义上是健康的,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能维持健康的人类群体。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性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尺度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方法。 2 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 干扰和胁迫是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外界因素作用下,生态系统对于扰的反应过程有3个阶段,开始时为初期反应,随后是抵抗阶段,最后是恢复阶段。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结果有4种,一是消亡,二是退化(演替偏离轨道),三是恢复(即恢复到原状态及其相似状态),四是进入新的状态。干扰导致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特征超出其正常波动范围的因子。干扰体系包括干扰类型、频率、强度及时间等。各种生态系统对逆境的胁迫反映不同,同样的生态系统内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对胁迫的反应也不一致。生态系统在胁迫情况下会在能量、物质循环、群落结构和一般系统水平上发生变化。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图片,背景音乐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

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二、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群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

第3讲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第五部分生态学基础 第37讲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1.概念 2.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 特点:以乔木为主,动物的生活习性大多以树栖、攀缘。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 (2)草原生态系统 特点:以草本植物为主,啮齿目和适于奔跑的动物较多。但动植物种类较少,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 (3)农田生态系统 特点:人的作用很突出,群落结构单一,主要成分是农作物。 (4)海洋生态系统 特点:生物数量和种类繁多。以浮游植物为主,是植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一般都分布在200米以内的海域中。 (5)淡水生态系统 特点:浅水区以挺水、浮水植物为主,深水区分布大量的浮游植物,是浮游动物和鱼类的饵料。 (6)苔原(冻原)生态系统 特点:主要是分布在北纬60O以北,北极圈以南的永久冻土带,土壤几厘米以下终年结冰,有机物不能彻底分解。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的典型植物。 (7)城市生态系统 特点: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它所需求的物质和能量,大多从其 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它所产生的废物大多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 中分解和再利用。对其他生态系统中会造成冲击和干扰。 (8)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 特点:无光、高温、高压。生产者是硫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 细菌。消费者是一些高等无脊椎动物。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见右图) 结构 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 (二)考点例析 [例1]据图回答,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属于消费者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知识。图所示一个生态系统,由生 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细 菌)和消费者(动物)组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核心素养之《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 1 课时计划课时生物教学对象高二目科所在学校提供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的内容,主

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内容是上一单元课《种群和群落》知识的延续,继续学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的常考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命观念: ①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及类型。 ②说出食物链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科学思维:理解并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通过识图,学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画法,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食物网之间的关系。 社会责任: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基础:初中阶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了很浅的认识,高一阶段在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生命系统的结 构层次已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 认知特征:学生喜欢观察,喜欢交流,有一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机与风格: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和探究欲望,喜欢色彩斑斓的事物,对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表现欲望强、期望得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 任务 寄生物质腐生腐生无机物生产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 任务2、基础题: 1、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任务3、提高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寄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O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考点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任务1、基础题 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优质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 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讲解法、归纳法、 五、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等。 六、教学程序 导入: 【老师】第二章学习了种群与群落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种群是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而群落是全部生物的集合。 【老师】如果再加上无机环境呢? 【学生】生态系统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新课推进: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老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同学们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大家能不能说说,要成为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生物和无机环境;有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可让学生适当举例) 【老师】请大家看看88页左侧的问号,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栽培了各种植物,那么动物动物园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不同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黎首先提出的。他认为,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 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一个池塘,一片森林或一块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同时,它又是在空间范围上抽象的概念。生态 系统和生物圈只是研究的空间范围及其复杂程度不同。小的生态系统 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生物群落与其栖息的环境相结合,进行着物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条件下,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动态之中。关于这部分内容,蔡晓明作了相应阐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10项重要特征。 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 生态系统通常与一定空间范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物理状况有关。一般而言,一个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环境能维持多个物种。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包含了更 多的物种。同样,热带生态系统要比温带或寒带生态系统展示出更大的多样性。各要素稳定的网络式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 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 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较高的层级系统以大尺度、大基粒、低频率和缓慢速度为特征,它们被更大系统、更缓慢作用所控制。

最新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地位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高中生物必修二生态系统之生态系统及概念和类型

第三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目的 1.生态系统的概念(C:理解)。 2.生态系统的类型(A:知道)。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 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概念 概念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注解】 一、概念:生物群落+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二、类型 (一)森林生态系统

1.分布区域:(较)湿润地区 2.整体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长期稳定 3.主要生物: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多树栖攀缘 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4.生态效益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主体(生产力最高,生物圈的能量基地)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5.合理利用和保护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合理的采伐不会使其消亡;多造人工林,保护天然林 (二)草原生态系统 1.分布区域: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 2.整体特点: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不稳定,种群群密度剧烈变化 3.主要生物: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大多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 4.主要限制因素:水 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 5.生态效益调节气侯、防风固沙 6.草原退化:由过度放牧及虫害、鼠害等原因所致 7.合理利用和保护 (1)发展畜牧业,不能盲目开垦种植农作物 (2)发展季节性放牧和划区轮牧,止过度放牧 (3)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

(三)农田生态系统 1. 特点 (1)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2)有物质的大量输入和输出(自然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在系统内部) (3)抗逆性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2. 生物:主要是农作物,还有与之构成况争关系的杂草等 3. 发展条件:加强人对农田管理:播种、施肥、灌溉、治虫、除草 4. 退化:人的作用消失,杂草众生 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用现代科技建立起来 5.生态农业 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特点: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无废料生产) 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生物防治: (四)海洋生态系统(生命的摇篮) 1. 特点:巨大生态系统,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 2.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 海洋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 调节全球气侯 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工业原料和能源的重要场所 4.生物资源严重衰退 长期过度捕捞 环境污染(废水、石油、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 (五)淡水生态系统 1. 类型:河流、湖泊、池塘 2. 限制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盐度 (六)湿地生态系统 1. 概念:沼泽、沿海滩涂(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海涂等) 生活和工业的直接用水来源 能补充地下水 2.作用 湿地植物防风消浪、护岸固堤 消除污染 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3.保护:加入“湿地公约”,建立重要湿地保护区等 (七)城市生态系统 自然系统 1.组成 社会系统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网络结构 经济系统 人起主导作用 2.特点 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也有大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对其他系统有强烈依赖性 和干扰性 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 3.保护 改进城市工业、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 加大城市绿化和美化 提高居民环境意识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观察草原上都有什么? 我们把这片草原称为一个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系统呢?它又有哪些成分构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生态系统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请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草原上的一只小羊,有哪些环境因素影响你的生活? 生物的生活能脱离环境吗? 2、你能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吗? 3、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1小组合作 ⑴请根据本组图片写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⑵请根据生物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将本组生物归类,并陈述理 由。 ⑶请尝试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 小组同学讨论后在班级内展示本组结果,完成交流分享,从而得出生态系统千差万别,但其组成成分是基本一致的。即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三个类群。 ⒉合作交流:先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何生活再观看视频最后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⒊小组活动 ⑴角色扮演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本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成分,说出自己的作用及影响 ⑵根据表演分析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习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①②③.②③④.③④①.①②④ .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全”全球瞩目, “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②过程减少大气中的 .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的形式循环 .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部分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鳞翅目幼虫的同化量为 .食物中的能量只有用于了幼虫自身的生长 .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 .能量由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的效率为 .在林地果园中散养土鸡,让鸡采食大量的天然饲料,既可替代人工除草,又可替代人工施肥,而且能提高鸡的品质,降低饲养成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果园养土鸡,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果园的能量传递效率 .鸡粪不能直接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但可提供部分物质,节约用肥,减少污染 .果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种养结合降低了成本,获得了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 .在某一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如下图所示,结合图中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 .长期喷洒,螳螂体内浓度往往高于螟虫

73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第三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层次 ⒉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及主要类型的分布及主要特点 ⒊理解生态系统的共同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概念与层次 能力培养: ①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②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授课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复习: 判断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的哪一个层次: ⑴一个池塘里的一片茶荷叶上的一只小青蛙 ⑵一个池塘里的所有蝌蚪和青蛙 ⑶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的鱼 ⑷一棵松木及其上面的所有生物 ⑸一棵朽木及其上面的所有生物 ⑹家里的一个养着金鱼的金鱼缸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层次 同种不同环境最大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深层次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 ①有时空界限:在一定时间内,由人们研究的和生物活动的空间范围来共同决定。这个范围有大有小,小至一个金鱼缸,大至整个生物圈,都可叫生态系统。实例: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片草地、一片沙漠等。范围可以相互重叠、包含。 ②有基本组成:均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 ③有一定功能: 问:生态系统各个生物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④有一定发展趋势:有演变的可能性(变化) 说明:这也是后面几节课里要谈到的有关内容。 121

森林生态系统 陆地草原生态系统 (植被) 农田生态系统分布、动植物、特点 二、类型…… 水域海洋生态系统 (盐度) 淡水生态系统 说明:分类方法有很多,一般大至按水、陆分为两类。陆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森林、草原、农田、沙漠、苔原等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一般分为:海洋与淡水两类问:各自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 ⒈学生阅读: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要求对比学习。 ①森林和草原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②森林和草原中植物以什么为主? ③森林和草原的动物以何种类型为主,有何特征与其生活相适应? ④森林中的动物以何种方式进行捕食或逃避敌害? ⑤森林和草原中何种生物会较少? ⑥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⒉农田生态系统:学生阅读 解决问题: ①生物种类以何为主 ②结构和稳定性如何? ③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变化由谁来调节?自然。 ④农田生态系统由谁来调节?人。 小结:种类少,结构单一,受人工控制。 ⒊海洋生态系统:(学生阅读) 解决问题: ①生物种类与陆地相比,哪一个多?最多的是什么? 海洋,有大量的生物,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 ②海洋动物主要集中在不超过200米的水层,为什么? ③在水深超过200米的水层,哪些生物不能生存?哪些生物可以生存?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