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集合与函数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补集3. 集合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4.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5. 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6. 函数的图像、反函数和复合函数二、平面几何1. 直线与射线的性质与关系2. 角的概念、性质和分类:锐角、直角、钝角3. 举例说明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判定方法4.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度分类、按边长分类5. 三角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6. 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的计算与性质7. 三角形相似性质与判定8. 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垂心、重心的概念与性质三、数列与数列的极限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3.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4. 数列极限的定义与性质5. 数列极限的计算方法:夹逼定理、单调有界准则6. 数列极限存在的判定7. 数列极限与数列的收敛性和发散性的关系四、函数的导数与应用1. 函数的导数与导数的基本性质2.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与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4.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5.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点的判定6. 函数的凹凸性与拐点的判定7. 泰勒公式与函数图像的描绘8. 最值问题与最速下降问题的应用五、概率统计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的概念2. 概率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3. 条件概率和乘法定理4.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定理5. 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函数的概念6. 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和泊松分布的性质与应用7. 抽样调查与统计推断的方法六、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点、线、面、体2. 空间几何体的投影、截面和旋转3. 圆柱体、圆锥体、棱锥体、棱柱体的特征与计算4. 球的性质与计算5. 空间向量的概念与基本运算法则6. 向量与几何体的应用:平面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七、三角函数1. 弧度与角度的转化关系2. 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 三角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变换4. 和差化积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推导与应用5. 三角方程的解法与求解区间以上为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的大致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函数1.1 点与直线•直线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常用公式•直线的斜率和方向角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直线的截距和截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2 一次函数•基本性质和常用公式•斜率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函数的单调性和范围1.3 二次函数•基本性质和常用公式•函数图像的性质•最值和顶点的计算方法•参数 a 的影响1.4 分段函数•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函数的连续性和间断点•绝对值函数的性质二、数列2.1 等差数列•基本概念和性质•求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等差中项的性质2.2 等比数列•基本概念和性质•求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等比中项的性质2.3 递推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及求解方法•递推数列的收敛性和极限2.4 数列极限•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收敛数列和发散数列的判断方法•Stolz 定理的应用三、三角函数3.1 弧度制与角度制•弧度制与角度制的定义和相互转换•弧度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3.2 三角函数初步•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图像和周期•三角函数的通性3.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意义和基本公式•诱导公式的变形和推广•诱导公式的应用3.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三角函数图像的性质和特点•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四、空间几何4.1 点、直线、平面•空间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管理空间位置和方向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测量和计算方法4.2 曲面和曲线•空间曲面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常见的曲线和曲面的名称、特点和应用•曲面和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4.3 空间角•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般空间角和二面角的定义•空间角的计算方法和性质4.4 空间向量•向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向量的表示和运算方法•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五、微积分5.1 导数及其应用•导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导数在应用问题中的应用5.2 函数的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和性质•函数单侧极限的概念和意义•极限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判定方法5.3 函数的连续性•函数连续的定义和判定法•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和中值定理•函数间的连续性和复合函数的连续性5.4 微分学基本定理•微分学基本定理的概念和形式•复合函数求导的方法•链式法则和其他微分公式六、概率与统计6.1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概率的性质和常见的概率分布6.2 统计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意义和数据处理方法•统计分布和数据的度量•统计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6.3 正态分布和参数估计•正态分布的概念和性质•正态分布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应用•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4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概念和基本步骤•假设检验的标准误和 P 值的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应用和限制。

数学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数学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平面几何1. 二次函数与图像: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以及图像的平移、缩放等性质。

2. 三角函数与图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及其图像的周期性、对称性、平移性质等。

3. 集合与概率: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关系与判定、基本事件的概率计算、互斥事件与相对补事件的概率计算。

4. 直线与圆的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交点数量、直线与圆的切线与法线等。

5. 长度、面积与体积:计算线段、圆的周长和面积、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

二、立体几何1. 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2. 空间向量: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的夹角。

3. 空间解析几何:空间平面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与位置关系等。

4.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正方体、长方体、正六面体、棱柱、棱锥与球体的性质。

5. 空间几何体的投影:直线的投影、平面的投影,包括垂直投影和斜投影。

三、函数与极限1. 函数的性质与解析: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与图像、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和最值。

2. 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3. 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定义与性质、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以及图像的形态。

4.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的导数等。

5. 对数函数与指数方程:对数函数的性质、对数函数的导数、指数方程的求解等。

四、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计算:随机事件的概念与性质、概率的计算方法、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等。

2. 事件的独立性与互斥性: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的概念、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条件概率与贝叶斯定理。

3. 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概念与性质、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

4. 统计与抽样:数据的统计指标、频率分布表、抽样与抽样误差等。

5. 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系数与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判定等。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5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5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及公式总结5篇第一篇:高二数学必备知识点及公式总结1.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组自变量的值映射到另一组因变量的值上。

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常见的函数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不同的函数具有不同的性质。

常见函数的公式:一次函数:y = kx + b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指数函数:y = a^x (a > 0, a ≠ 1)对数函数:y = loga(x) (a > 0, a ≠ 1)2.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三角函数是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由于三角函数具有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特点,因此在物理、工程、数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三角函数的公式:正弦函数:y = sinx余弦函数:y = cosx正切函数:y = tanx割函数:y = secx余割函数:y = cotx3.微积分基础微积分是研究函数变化的过程的一门学科,包括导数和积分两个方面。

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率,积分则表示函数在一段区间内的累积变化量。

微积分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

微积分的公式:导数公式:f'(x) = lim├_(∆x→0) (f(x + ∆x) - f(x))/∆x积分公式:∫_a^b f(x)dx = lim├_n→∞ □(□(□(Δx )))Σ▒f(xi)Δx第二篇:高二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及公式总结1.向量及其运算向量是数学中的一种对象,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向量的运算包括加、减、数乘、点乘等,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

向量运算的公式:向量加法: A + B = (Ax + Bx, Ay + By)向量减法: A - B = (Ax - Bx, Ay - By)向量数乘: kA = (kAx, kAy)向量点乘:A·B = |A||B|cosθ2.平面及直线的方程平面是空间内的一种二维图形,可以通过点和法向量来确定。

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全总结

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全总结

高二数学基础知识点全总结一、代数部分1.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式为ax^2+bx+c=0的方程,其中a不等于0。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有因式分解、配方法、公式法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求解方程。

2. 多项式多项式是由一个或多个项相加或相减而成的代数表达式,其中每一项的指数都是非负整数。

多项式的加减乘除、因式分解、余式定理与因式定理都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3. 不等式不等式是指带有不等关系的代数式,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多元不等式等。

解不等式需要利用代数运算法则,同时要注意代数表达式中不等关系的性质,并灵活应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不等式问题。

4. 幂指数函数学生在高二阶段需要学习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图像,同时要了解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运算性质,包括指数函数的乘法和除法、指数律等。

5. 对数函数对数函数是指以某个正数作为底数,利用幂的运算法则引进的。

学生需要对对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对数函数的图像以及对数函数的运算法则有一定的了解。

6. 绝对值绝对值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性质,包括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函数的图像等内容。

7.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性质以及运用。

而二项式定理则是指(a+b)^n的展开式,学生需要掌握二项式定理的应用,包括二项式系数、二项式展开式等。

8. 函数概念在高二数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函数基本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内容,同时要能够应用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几何部分1. 平面向量学生需要掌握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夹角的性质等。

2. 直线与圆直线与圆是高二数学中的重要几何概念,学生需要了解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切线与法线等内容。

3. 三角形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相似性与全等性、三角形的内心、外心、垂心、重心等特殊点的性质,以及利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高二数学考点知识点总结复习

高二数学考点知识点总结复习

高二数学考点知识点总结复习一、代数1. 多项式- 多项式的定义和性质- 多项式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及其应用- 多项式方程及其根的性质2. 分式- 分式的定义和性质- 分式的四则运算- 分式方程的解法3. 指数与对数- 指数的定义和性质-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对数的定义和性质- 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互逆性质- 对数的换底公式-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及其解法4. 不等式-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一次不等式和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组及其解法二、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等- 函数的运算:和、差、积、商、复合等2. 一元二次函数- 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法- 一元二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3.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周期性-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和恒等式- 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和逆函数- 三角函数的应用:解三角形、求极限、求导等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解法-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应用:复利计算、增长/衰减问题等5.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基本解法-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应用:解实际问题、建模等三、平面几何1. 直线与圆-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圆的定义和性质-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 三角形与四边形-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的分类和特殊性质- 三角形的元素几何关系(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等)- 三角形的相似与全等- 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四边形的分类和特殊性质- 四边形的对角线、中线、高线等3. 圆锥曲线- 椭圆的定义和性质- 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抛物线的定义和性质- 圆锥曲线的方程和性质四、立体几何1. 空间几何基本概念- 点、直线、平面、空间的特点和性质-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2. 空间几何图形-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3. 空间几何定理- 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定理- 空间几何图形的定理和推理4. 空间向量- 向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 空间向量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 点、直线、平面的向量表示和向量运算五、概率与统计1. 随机事件与概率- 随机事件的定义和性质- 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概率的计算方法- 事件的独立性和互斥性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随机变量的定义和性质- 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期望、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和计算3. 统计与抽样- 总体和样本的概念和性质- 抽样调查的方法和应用- 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以上是高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8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8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_高二数学知识点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_高二数学知识点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_高二数学知识点高二数学是高中数学的重要阶段,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函数、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概率论等。

以下是高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函数(1) 函数及其表示: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函数值,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有界性等。

(3) 函数的运算: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等。

(4) 函数的图像:函数的平移、对称、伸缩等。

(5) 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

(6) 函数的极值和最值:最大值、最小值、极值点、最值点等。

2. 数列(1) 定义和性质:数列的概念、数列的项、首项、公差、通项等。

(2) 常见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3) 数列的运算:数列的加法、减法、数列的乘法和除法等。

(4) 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有界性、数列的单调性、数列的极限等。

3. 三角函数(1) 基本概念:角度、弧度、正弦、余弦、正切等。

(2) 基本关系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切定理等。

(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4) 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

(5)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解三角方程、解三角不等式、三角方程的应用等。

4. 解析几何(1) 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距离等。

(2) 直线与圆: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圆的性质等。

(3) 曲线的方程与图像: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像与性质。

(4) 平面向量:向量的概念、向量的运算、向量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等。

(5) 空间几何: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等。

5. 概率论(1) 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事件的概念、概率的基本性质等。

(2) 事件的运算:事件的并、交、差、余等。

(3)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条件概率的概念、独立事件的概念等。

(4)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泰市新汶中学2011-2012学年度期末考试高二数学知识点及方法总结 2012-1-3必修5知识点及方法第一章: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R C===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C R=;(正弦定理的变形经常用在有三角函数的等式中)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C C++===A +B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4、余 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6、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为直角三角形;②若222a b c +>,则90C <为锐角三角形;③若222a b c +<,则90C >为钝角三角形.第二章:数列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6、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8、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a cb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13、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③11n a a d n -=-;④11n a a n d -=+;⑤nma a d n m-=-. 14、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差数列;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2n n n a a S +=;②()112n n n S na d -=+. 16、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1n n S a 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1S nS n =-奇偶(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18、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19、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11n n a q a -=;④n mn ma qa -=. 21、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比数列;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比数列。

22、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1q ≠时,1111n n a aS q q q=---,即常数项与n q 项系数互为相反数。

23、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则S q S=偶奇.②nn m n m S S q S +=+⋅. ③n S ,2n n S S -,32n n S S -成等比数列.24、n a 与n S 的关系:()()1121n n n S S n a S n --≥⎧⎪=⎨=⎪⎩一些方法:一、求通项公式的方法:1、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待定系数法①若相邻两项相减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b kn a n +=,列两个方程求解;②若相邻两项相减两次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c bn an a n ++=2,列三个方程求解;③若相邻两项相减后相除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b aq a nn +=,q 为相除后的常数,列两个方程求解;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①若化简后为d a a n n =-+1形式,可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②若化简后为),(1n f a a n n =-+形式,可用叠加法求解;③若化简后为q a a n n =÷+1形式,可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④若化简后为b ka a n n +=+1形式,则可化为)()(1x a k x a n n +=++,从而新数列}{x a n +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求解}{x a n +的通项公式,再反过来求原来那个。

(其中x 是用待定系数法来求得) 3、由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①11S a = ② 1--=n n n S S a ③检验n a a 是否满足1,若满足则为n a ,不满足用分段函数写。

4、其他(1)()1n n a a f n -=+形式,()f n 便于求和,方法:迭加;例如:11n n a a n -=++ 有:11n n a a n -=++()()2132111341413412n n n a a a a a a n n n a a n a -=+=+=+++-=+++++=+各式相加得(2)11n n n n a a a a ---=形式,同除以1n n a a -,构造倒数为等差数列;例如:112n n n n a a a a ---=,则111112n n n n n na a a a a a ----==-,即1n a ⎧⎫⎨⎬⎩⎭为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1n n a qa m -=+形式,1q ≠,方法:构造:()1n n a x q a x -+=+为等比数列;例如:122n n a a -=+,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得:()1222n n a a -+=+,即{}2n a +等比,公比为2。

(4)1n n a qa pn r -=++形式:构造:()()11n n a xn y q a x n y -++=+-+为等比数列;(5)1nn n a qa p -=+形式,同除n p ,转化为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构造;因为1nn n a qa p -=+,则111n n n n a a q p p p --=+,若1q p=转化为(1)的方法,若不为1,转化为(3)的方法二、等差数列的求和最值问题:(二次函数的配方法;通项公式求临界项法)①若⎩⎨⎧<>001d a ,则n S 有最大值,当n=k 时取到的最大值k 满足⎩⎨⎧≤≥+001k k a a②若⎩⎨⎧><01d a ,则n S 有最小值,当n=k 时取到的最大值k 满足⎩⎨⎧≥≤+001k k a a三、数列求和的方法:①叠加法:倒序相加,具备等差数列的相关特点的,倒序之后和为定值;②错位相减法: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如:()213nn a n =-⨯;③分式时拆项累加相约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

如:()11111n a n n n n ==-++,()()1111212122121n a n n n n ⎛⎫==- ⎪-+-+⎝⎭等;④一项内含有多部分的拆开分别求和法:适用于通项中能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方便求和的部分,如:21n n a n =+-等;四、综合性问题中①等差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d a d a -+和类型,这样可以相加约掉,相乘为平方差;②等比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qaaq 和类型,这样可以相乘约掉。

第三章:不等式1、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相减法;相除法;平方法;开方法;倒数法等等。

2、不等式的性质: ①a b b a >⇔<;②,a b b c a c >>⇒>;③a b a c b c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⑤,a b c d a c b d >>⇒+>+; ⑥0,0a b c d ac bd >>>>⇒>;⑦()0,1nna b a b n n >>⇒>∈N >;⑧)0,1a b n n >>>∈N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判别式24bac ∆=- 0∆> 0∆= 0∆<二次函数2y ax bx c =++()0a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20axbx c ++=()0a >的根有两个相异实数根1,2b x -±∆=()12x x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122b x x a==-没有实数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20ax bx c ++> ()0a >{}12x x x x x <>或2b x x a ⎧⎫≠-⎨⎬⎩⎭R 20ax bx c ++< ()0a >{}12x xx x <<∅∅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y 构成的集合.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00,x y P .①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①若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②若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10、线性约束条件:由x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 ,y 的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 ,y 的一次解析式.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11、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2a b+称为正数a 、ba 、b 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0a >,0b >,则a b +≥,即2a b+≥.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2,a b ab a b R +≥∈;②()22,2a b ab a b R +≤∈;③()20,02a b ab a b +⎛⎫≤>> ⎪⎝⎭;④()222,22a b a b a b R ++⎛⎫≥∈ ⎪⎝⎭.14、极值定理: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⑴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4s .⑵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选修2-1知识点及方法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6、四种命题的真假性: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7、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原命题 逆命题 否命题逆否命题 真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假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否定结论),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10、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1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12、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焦点在y 轴上图形标准方程 ()222210x ya b a b +=>> ()22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b y b -≤≤b x b -≤≤且a y a -≤≤顶点 ()1,0a A -、()2,0a A()10,b B -、()20,b B()10,a A -、()20,a A()1,0b B -、()2,0b B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离心率 )22101c b e e a a ==-<<准线方程2a x c =±2a y c =±13、设M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2F F ed d M M ==.14、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类比椭圆写出双曲线的性质,并参看课本)16、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 17、设M 是双曲线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2F F ed d M M ==.18、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称为抛物线.定点F 称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称为抛物线的准线.19、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垂直于对称轴且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的线段AB ,称为抛物线的“通径”,即2pAB =.20、焦半径公式:若点()00,x y P 在抛物线()220y px p =>上,焦点为F ,则02p F x P =+; 若点()00,x y P 在抛物线()220y px p =->上,焦点为F ,则02p F x P =-+;若点()00,x y P 在抛物线()220x py p =>上,焦点为F ,则02p F y P =+; 若点()00,x y P 在抛物线()220x py p =->上,焦点为F ,则02p F y P =-+.2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标准方程22y px =()0p >22y px =-()0p >22x py = ()0p >22x py =-()0p >图形顶点()0,0对称轴x 轴y 轴焦点,02p F ⎛⎫⎪⎝⎭,02p F ⎛⎫- ⎪⎝⎭0,2p F ⎛⎫ ⎪⎝⎭ 0,2p F ⎛⎫- ⎪⎝⎭ 准线方程2px =-2p x =2p y =-2p y =离心率1e =范围0x ≥ 0x ≤0y ≥0y ≤22、空间向量的概念:()1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 ()2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3向量AB 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AB.()4模(或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5与向量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 的相反向量,记作a -. ()6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23、空间向量的加法和减法:()1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称为向量的加法,它遵循平行四边形a 、b 为法则.即:在空间以同一点O 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C O 就是邻边作平行四边形C OA B ,则以O 起点的对角线a 与b 的和,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称为向量的减法,它遵循三角形法则.即: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a OA =,b OB =,则a b BA =-.24、实数λ与空间向量a 的乘积a λ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0λ>时,a λ与a 方向相同;当0λ<时,a λ与a 方向相反;当0λ=时,a λ为零向量,记为0.a λ的长度是a 的长度的λ倍.25、设λ,μ为实数,a ,b 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分配律:()a b a bλλλ+=+;结合律:()()a aλμλμ=.26、如果表示空间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称为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并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共线.27、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0b b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a b λ=.28、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称为共面向量.29、向量共面定理: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C AB 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x y C AP =AB +A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 ,有x y C OP =OA +AB +A ;或若四点P ,A ,B ,C 共面,则()1x y z C x y z OP =OA+OB+O ++=.30、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a OA =,b OB =,则∠AOB 称为向量a ,b 的夹角,记作,a b 〈〉.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a b π〈〉∈.31、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若,2a b π〈〉=,则向量a ,b 互相垂直,记作a b ⊥. 32、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则cos ,a b a b 〈〉称为a ,b 的数量积,记作a b ⋅.即cos ,a b a b a b ⋅=〈〉.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33、a b ⋅等于a 的长度a 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cos ,b a b 〈〉的乘积.34、若a ,b 为非零向量,e 为单位向量,则有()1cos ,e a a e a a e ⋅=⋅=〈〉;()20a b a b ⊥⇔⋅=;()3()()a b a b a b a b a b ⎧⎪⋅=⎨-⎪⎩与同向与反向,2a a a ⋅=,a a a =⋅;()4cos ,a b a b a b⋅〈〉=;()5a b a b⋅≤.35、向量数乘积的运算律:()1a b b a ⋅=⋅;()2()()()a b a b a b λλλ⋅=⋅=⋅;()3()a b c a c b c +⋅=⋅+⋅.36、若i ,j ,k 是空间三个两两垂直的向量,则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p xi yj zk =++,称xi ,yj ,zk 为向量p 在i ,j ,k 上的分量.37、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若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则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实数组{},,x y z ,使得p xa yb zc =++.38、若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则所有空间向量组成的集合是{},,,p p xa yb zc x y z R =++∈.这个集合可看作是由向量a ,b ,c 生成的, {},,a b c 称为空间的一个基底,a ,b ,c 称为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39、设1e ,2e ,3e 为有公共起点O 的三个两两垂直的单位向量(称它们为单位正交基底),以1e ,2e ,3e 的公共起点O 为原点,分别以1e ,2e ,3e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xyz O .则对于空间任意一个向量p ,一定可以把它平移,使它的起点与原点O 重合,得到向量p OP =.存在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123p xe ye ze =++.把x ,y ,z 称作向量p 在单位正交基底1e ,2e ,3e 下的坐标,记作(),,p x y z =.此时,向量p 的坐标是点P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xyz O 中的坐标(),,x y z . 40、设()111,,a x y z =,()222,,b x y z =,则()1()121212,,a b x x y y z z +=+++.()2()121212,,a b x x y y z z -=---.()3()111,,a x y z λλλλ=.()4121212a b x x y y z z ⋅=++.()5若a 、b 为非零向量,则12121200a b a b x x y y z z ⊥⇔⋅=⇔++=.()6若0b ≠,则121212//,,a b a b x x y y z z λλλλ⇔=⇔===. ()721a a a x =⋅=+ ()821cos ,a ba b a b x ⋅〈〉==+.()9()111,,x y z A ,()222,,x y z B =,则(d x AB =AB = 41、在空间中,取一定点O 作为基点,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P 的位置可以用向量OP 来表示.向量OP 称为点P 的位置向量. 42、空间中任意一条直线l 的位置可以由l 上一个定点A 以及一个定方向确定.点A 是直线l 上一点,向量a 表示直线l 的方向向量,则对于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P ,有ta AP =,这样点A 和向量a 不仅可以确定直线l 的位置,还可以具体表示出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43、空间中平面α的位置可以由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来确定.设这两条相交直线相交于点O ,它们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P 为平面α上任意一点,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得xa yb OP =+,这样点O 与向量a ,b 就确定了平面α的位置.44、直线l 垂直α,取直线l 的方向向量a ,则向量a 称为平面α的法向量.45、若空间不重合两条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b ,则////a b a b ⇔⇔ ()a b R λλ=∈,0a b a b a b ⊥⇔⊥⇔⋅=.46、若直线a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且a α⊄,则////a a αα⇔0a n a n ⇔⊥⇔⋅=,//a a a n a n ααλ⊥⇔⊥⇔⇔=.47、若空间不重合的两个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a ,b ,则////a b αβ⇔⇔a b λ=,0a b a b αβ⊥⇔⊥⇔⋅=.48、设异面直线a ,b 的夹角为θ,方向向量为a ,b ,其夹角为ϕ,则有cos cos a ba b θϕ⋅==.49、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l 与α所成的角为θ,l 与n 的夹角为ϕ,则有sin cos l nl n θϕ⋅==.50、设1n ,2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1n ,2n 的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若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为θ,则1212cos n n n n θ⋅=. 51、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两点对应向量AB 的模AB 计算.52、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过定点A 且垂直于直线l 的向量为n ,则定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为cos ,n d n n PA ⋅=PA 〈PA 〉=.53、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A 是平面α内的一定点,n 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cos ,n d n n PA ⋅=PA 〈P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