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质发电十二五规划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国家能源局发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发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发布《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
佚名
【期刊名称】《造纸信息》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1页(P9)
【正文语种】中文
2012年7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

《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时期,生物质能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生物质能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在电力、供热、农村生活用能领域初步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在交通领域扩大替代石油燃料的规模。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重大装备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规模较大的新型生物质能企业。

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能产业体系。

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t标准煤。

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kW、年发电量约780亿kWh,生物质年供气220亿m3,生物质成型燃料1000万t,生物液体燃料500万t。

建成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是:加快生物质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进先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纤维素原料生物燃料多联产示范、微藻生物燃料多联产示范工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及多联产示范工程、
大型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组织生物质能推广利用重点工程,加强生物质能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建设。

生物质发电说课材料

生物质发电说课材料
目录
• 一、什么是生物质 • 二、生物质发电技术简介 • 三、知名企业及常见岗位 • 四、面临问题
一、什么是生物质
生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垃圾及有机 废水等几大类。从广义上讲,生物质是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它的能量最初来源于太 阳能,所以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它的生成 过程如下: 叶绿素 CO2+H2O+太阳能(CH2O)+O2
二、生物质发电
定义 :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 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 ,常见的包括农林废弃物(秸秆)发电、 垃圾发电、沼气发电
生物质发电形式: 1.生物质燃烧蒸汽发电:直接燃烧生物质所得到的蒸汽来进行发电 2.生 物 质 混 烧 发 电:生物质与煤混合直燃 3.生物质气化复合发电:将生物质气化转化为小分子可燃气体
三.知名企业及常见岗位
• 知名企业: •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 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 • 光大环保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岗位:
• 项目经理、土建工程师、设计、预算员、化水、电气、仪表、锅炉、 汽机专工
四、面临问题
1、不加大政策扶持,电厂难以为继 欧洲一些电厂之所以经营得好,有很重要的一条,
人家的原料不仅不付钱 ,而且由于秸秆是按照垃圾处理, 还要征收垃圾处理费,因此可以良性发展。我国与国外情 况不同,一方面要通过发电避免农民焚烧秸秆引起污染等 社会问题,一方面又要通过发电扶助农民。基于以上两点, 不仅秸秆收购价格不能过低,而且随着此类项目的增多, 收购价格还在上升。如国家在确定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 价补贴时,秸秆每吨价格被定在100元左右,而秸秆实际 收购价格已达200—300元/吨,如此高的原料成本增加了 企业成本预算,以山东秸秆发电的上网电价为例,实际成 本在0.65元/千瓦时左右,脱硫标杆上网电价(0.344元/千 瓦时)加上政府补贴电价(0.25元/千瓦时),总计为0.594元/ 千瓦时,亏损显而易见。亏损的状态迫使部分生物质能企 业停产,因此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就 显得非常重要。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内容介绍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内容介绍

生物质能发展保障措施
开展生物质资 源评价和技术 评价。 组织生物质能 新技术产业化 示范。
编制生物质能 综合利用规划 。
加强生物质发 电建设管理。
发展思路
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培育,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清洁高效”的原则,以
太阳能发电建设布局
发电类别
1、并网光伏发电 建设规模 光伏电站 1000
2015年
重点地区
单位:万千瓦 2020年规 划目标
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 西藏、宁夏、陕西、云南、 海南等地建设一批并网光伏 电站。
2000
太阳能热发电
100
在太阳能日照条件好、可利 用土地面积广、具备水资源 条件的地区,开展热发电项 目的示范。
发展目标
全国生物质能年替代合计约5000 万吨标准煤。
规划布局
生物质发电 在粮棉主产区,布局建设以农作物秸秆和农产
品加工剩余物等为燃料的农业生物质发电项目,
优先建设多联、造材等剩余物,发展林业生物质发电; 推动垃圾发电以及工业有机废水和生活污水沼气 发电。
加快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扩大在城市和乡镇、民用
和公共建筑上的应用;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房和太阳灶。
发展目标
规划布局和重点
在太阳能和土地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建 设大型电站,建成装机1000万千瓦。按照分 散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平衡的原则开 展建设。
优先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到2015年底, 建成1000万千瓦。重点支持自发自用。 采用户用或独立电站,解决偏远地区无电 人口用电问题。
“西电东送”接续基地研究。
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规划;完成金沙江上
游、澜沧江上游、黄河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
怒江和通天河等河流水电规划。

生物质能源“十二五”规模化发展可期

生物质能源“十二五”规模化发展可期

生物质能源“十二五”规模化发展可期
郭力方
【期刊名称】《中国新能源》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国内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不低于1300万千瓦”的目标数字中.具体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800万千瓦。

沼气发电200万千瓦。

垃圾焚烧发电300万千瓦。

”未来5年国内将兴起建设生物质发电厂的高潮。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郭力方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619
【相关文献】
1.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十二五”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化·普及化——《“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摘编
3.生物质能
源“十二五”规模化发展可期4.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可期5.《可再生能源
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鼓励生物质能源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质能“十二五”目标重新调整

生物质能“十二五”目标重新调整

生物质能“十二五”目标重新调整
近日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将生物质能的十二五规划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此次规划中相较之前的目标有所调整。

《规划》中显示,到2015 年,全国生物质能利用量相当于替代化石能源5000 万吨标煤。

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 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220 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1000 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350-400 万吨,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年利用量100 万吨。

而去年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中透露的相关目标为,十二五末,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00 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220 亿立方米,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 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300 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150 万吨。

对比两者我们会发现,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目标减半下调了1000 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目标则上调了50-100 万吨;生物柴油在表述上增加航空生物燃料内容的同时,还将年利用量目标下调了50 万吨。

对此,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有其合理性,也是相关部门工作作风更加务实的表现。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之因此会出现调整,是为了让整个规划目标更加务实和合理,以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对于将生物质成型燃料目标减半下调为1000 万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袁振宏亦认为有一定必要,他表示,假如将规划目标定得太高,将大幅增加国家财政补贴额度,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根据2008 年发布的《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财政将对从事秸秆成型燃料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 万以上,年消耗秸秆1 万吨以上。

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二年五月目录一、形势与需求 (3)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4)4(一)总体思路 .....................................................................................4(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5)(一)生物燃气制备与高效利用 (5)(二)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制备 (5)(三)成型燃料标准化成套化生产与应用装备开发 (5)(四)高生物量能源植物培育与能化产品生产 (6)(五)能源微藻育种与生物炼制 (6)(六)生物质高效燃烧发电和新型气化发电技术 (6)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6)(一)完善组织管理,加强政策保障 (6)(二)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7)(三)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7)(四)确保多方投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7)该规划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传统生物质集贮、新型生物质资源培育以及生物质高效转化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热电能源为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形势与需求随着化石资源迅速消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把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

生物质作为唯一可转化气、液、固三种形态燃料并具有双向清洁作用的可再生资源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广泛关注。

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在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9页)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9页)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9页)附件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一、规划说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应反映各地区发展要求,特别是对开发布局和项目要在汇集各地区相关建议基础上统筹平衡后确定。

为此,地方需要对本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建设情况进行汇总,提出本地区“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能源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并配合国家各专题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进行有关信息资料的准备、收集和汇总。

本规划大纲根据规划需要,对需要地方配合完成的工作进行了分类,按照各类应用技术的特点编制成工作大纲,并以表格的形式附后,以方便地方开展资料的汇集和上报有关材料。

二、工作内容(一)开发利用情况汇总为了更好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贡献量,需要对当前和规划期各类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供应(替代)总量进行合理评估,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表格:1、2009年本省可再生能源开发情况汇总,见表1-1;2、2010年预计本省可再生能源开发情况汇总,见表1-2;3、2015年本省可再生能源开发目标汇总,见表1-3。

每个开发应用技术的能源折算方法,参照第三部分规划技术能源折算指标说明。

(二)水电重点项目各地区按提出大型水电开发的项目建议,依据是已经通过的流域开发规划,已开展的环评、移民规划的深度,提出可投产项目和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以及小水电基地建设计划。

具体要求如下:1、本省水电开发计划的年度汇总,见表2-1;2、本省大型水电建设重点项目汇总,见表2-2;3、本省小水电基地开发计划汇总,见表2-3;(三)风电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大型风电基地在国家能源局统一组织的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开发规模和年度开发计划。

风电开发重点地区依据市场消纳方案和输电规划,确定重点开发的区域和规模;其他地区根据风能资源条件提出拟建项目规模和布局。

具体要求如下:1、本省风电开发计划的年度汇总,见表3-1;2、本省风电建设重点项目汇总,见表3-2;(四)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应用分为热利用和发电两大类。

5电力行业十二五污染减排要求与措施(远达修改)PPT课件

5电力行业十二五污染减排要求与措施(远达修改)PPT课件

5.2
3.7
5.0
上海
广州 洛杉矶 亚特兰大 蒙特利尔 多伦多
PM2.5细颗粒年均浓度(µg/m3)
环境保护部 总量司
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
不利天气条件下,区域性灰霾 伴随严重区域性空气污染。
➢ 京津唐、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是当前区 域性复合大气污染的典型区域。
➢ 煤炭高度集中消耗区域,造成了大量污染 源集中排放,并通过大气转化和在城市间 输送而形成。
➢ PM2.5细颗粒浓度平均为美国的4倍、臭氧 超标现象严重、酸沉降居高不下和阴霾天 数年均100天以上。
➢ 三区域的污染现状已达到60年代伦敦烟雾 事件发生时的水平,若出现极端不利的天 气情况,后果严重。
环境保护部 总量司
氮氧化物污染日趋严重
➢ 作为一次污染物危害健康,小时浓度超标现象经常 发生产生多种二次污染
电力行业依靠存量的削减,不仅消化了本行业的新增量,还消化 了其他行业新增量,为全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
环境保护部 总量司
“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成效
全国脱硫装机容量由4800万千瓦增加到5.73亿千瓦,占煤电装机容 量比例由12%提高到82%,提高了70个百分点;
发电煤耗由336克标煤/kwh下降到310克标煤/kwh; SO2排放绩效由6.5克/kwh降低到2.84克/kwh,下降了56%。
资源环境压力巨大,新增排放持续增加
3,100 2,900 2,700 2,500 2,300 2,100 1,900 1,700 1,500 1,300 1,100
900 700 500 300 100 -100
世界主要耗煤国家煤炭消耗量(百万吨)
CAN
MEX
USA
FR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发展规划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言能源是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山东省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保障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事关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约束、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直燃发电作为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有着技术成熟、能质好、清洁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

发展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可以扩大能源供给,提高生物质综合利用率,变废为宝,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

因此,当前大力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十一五”以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

特别是在生物质直燃发电方面,国内首家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即落户在菏泽市单县,单县项目的投产大大推动了全省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发展。

目前全省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1.6万千瓦,年消耗秸秆约200万吨,极大地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但在生物质直燃发电快速发展过程中,生物质燃料收集、运输困难、生物质电厂运营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规范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发展,促进全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在科学调研我省农林生物质资源,全面掌握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我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以此指导全省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目录一、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现状 (1)(一)发展现状 (1)(二)存在的问题 (6)二、山东省概况 (6)(一)自然地理条件 (6)(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7)三、山东省农林生物质资源情况 (8)(一)农林生物质资源区域划分 (8)(二)农林生物质资源现状及资源潜力分析 (9)(三)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资源开发利用预测13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6)(一)指导思想 (16)(二)基本原则 (16)(三)发展目标 (17)五、规划布局 (18)(一)鲁西北区域 (18)(二)鲁南区域 (19)(三)鲁中区域 (19)(四)胶东半岛区域 (19)六、重点建设项目 (20)(一)鲁西北区域 (20)(二)鲁南区域 (21)(三)鲁中区域 (22)(四)半岛地区 (23)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5)(一)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25)(二)效益分析 (25)八、保障措施 (25)(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25)(二)加强规划调控作用 (26)(三)完善促进生物质发电的配套政策法规 (26)(四)推动生物质发电技术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26)(五)加快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建设 (26)(六)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意识 (26)一、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现状(一)发展现状1.装机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底,我国第一个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国能单县生物发电厂投产运营。

此后,国能、国电、京能、香港中电集团、山东中节能发展公司等多家企业陆续在我省开发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山东省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已初具规模。

截止目前,全省已投产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9个,总装机容量21.6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的0.35%,年消耗农林生物质资源约200万吨,占全省可利用农林生物质资源的2%;在建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18个,总装机容量42.6万千瓦。

预计2010年底全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规模可达30万千瓦,年可消耗农林生物质资源300多万吨。

表1-1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情况表2.项目布局日趋合理山东省已投运和在建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农林生物质资源较为丰富的菏泽、聊城、滨州等市,省内其他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也陆续有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据调查,已投运生物质发电厂均就地取材,大多以棉杆、玉米秸秆、花生壳等农作物秸秆和树皮、果树枝条等林业剩余物为燃料,燃料运输半径在50公里以内,尚不存在抢夺燃料等恶性竞争现象。

3.发电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核心技术在于锅炉设备及附属上料系统。

目前,已投运项目中,国能单县、国能垦利、国能高唐、国能巨野四个项目使用济南锅炉厂制造的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及配套上料系统,其余项目均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建项目大多使用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

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较以往循环流化床式中温中压锅炉系统有着燃烧效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

其锅炉配套上料系统料仓内的取料设备,为围绕中心旋转进料式设备,具有取料稳定、均匀等特点,确保了机组稳定运行;其燃烧设备具有燃料进入炉膛后稳定着火、自动调节燃烧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燃烧效率。

振动炉排式高温高压锅炉系统在山东省内生产制造并广泛应用,标志着山东省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4.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具有推动节能减排,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多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截止2009年底,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已累计向社会奉献绿色电力25.50亿千瓦时,消耗农林生物质资源400多万吨,折标煤约200万吨,减少CO2排放240多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为农民增收约10亿元。

有效地节约了化石能源,扩大了能源供给,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1-1 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分布图(二)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随着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行,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水平仍然比较低山东省农林生物质资源蕴藏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但是,截至目前,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容量仅为21.6万千瓦,在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不足10%,在全省电力装机中不足1%,开发利用水平与我省农林生物质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2.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山东省地域广阔,自然村分散,农作物品种繁多,资源分布较广,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生物质资源收集难度较大。

而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目前尚未研发出生物质资源从收获到制成燃料的“一站式”机械设备。

此外,天气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燃料的季节性变化,也给燃料收集、储存和运输带来一定困难。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质发电产业规模化发展。

3.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跨度较大、综合性强,国内在基础性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研究都滞后于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自主开发支撑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能力薄弱。

同时,生物质发电产业与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还不协调,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支撑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产业链条和技术服务体系。

此外,国内生物质发电产业既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也缺乏真正熟悉和掌握生物质发电知识和规律的人才,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亟需建立一套适宜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

二、山东省概况(一)自然地理条件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辖17个设区的市,140个县(市、区),1931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9417.2万人。

全省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丘陵45088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28.7%;平原盆地99759平方公里,占63.5%;其他12253平方公里,占7.8%。

1.气候条件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各地年日照时数在2099-2813小时之间,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无霜期180—22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2.土地资源全省土地总面积23565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

境内中部和东部为山丘,西部和西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宜于机械化作业。

全省现有耕地1.03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3.7%。

除现有耕地外,还有未利用土地2477万亩,其中宜农荒地1384万亩,农业增产潜力大。

3.水土资源境内水系比较发达,中小河流遍布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

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2亿立方米,除去重复计算70亿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304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57立方米。

全省主要客水资源是黄河来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36亿立方米,灌溉分配用水量为70亿立方米。

全省土壤主要有棕壤、潮土、褐土、砂姜黑土和盐土五个类型,宜农土壤可分为四级,适宜农业生产。

(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1.经济发展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2009年全省实现GDP 33805.3亿元,增长11.9%,居全国第三位。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现代化的工业大省,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增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并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山东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道路交通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沿海开放城市和重工业基地、能源基地为枢纽,国、省道为骨架,联结各市地、县和广大农村、山区、湖区、海岛、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到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22.7万公里,其中,国道7519公里,省道1657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144.3公里;高速公路4283公里,一级公路7551公里,二级公路23925公里,全部消灭了等外路。

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万公里,8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7.6%,全省所有乡镇实现了乡乡晴雨通车、乡乡通油路。

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省已建成农村客运站407个,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9.8%。

3.农用机械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发达。

2009年全省农机总动力11080.66万千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