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印度洋海啸
2004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印度洋大海啸)

Since 1900 the only earthquakes recorded with a greater magnitude were the 1960 great Chilean Earthquake (magnitude 9.5) and the 1964 Good Friday Earthquake in Prince William Sound (9.2). The only other recorded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9.0 or greater was off Kamchatka, Russia, in 1952 (magnitude 9.0).
may not be reliable.
留学(英美澳法加新六国)租房
• 留学公寓在线隶属于同维思 创网络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 总部位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 中国人民大 学文化科技园。 • 提供免费的海外学生公寓在 线预订服务,不收取任何手续费或中介费。 留学生直接向海外学生公寓支付费用, 无任 何中间环节。
Tsunami
The sudden vertical rise of the seabed by several metr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displaced massive volumes of water, resulting in a tsunami that struck the coasts of the Indian Ocean.
留学(英美澳法加新六国)租房
• 最低价格: • √ 不论在任何城市,确保为您提供最佳价 格。 • 无需支付任何预定中介费用: • √ 提供免费的海外学生公寓在线预订服务, 不收取任何费用。 • 预订安全可靠: • √ 学生公寓在线预订系统安全可靠,您的 支付信息和个人信息都被加密。我们以最高的标准来保护 您的隐私。
20042004年印度洋海啸

• • • • •
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4年印度洋海啸
印度尼西亚灾情 主讲人姓名:陶友美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 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时间0时58分55秒(雅加达,曼谷当 发生于2004年12月26时间0 58分55秒(雅加达,曼谷当
地时间为UTC+7) 香港时间上午8 58分55秒UTC+8)。 地时间为UTC+7),(香港时间上午8时58分55秒UTC+8)。 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 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 氏地震规模6.8,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 地震规模6.8,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到的强度则 为里氏规模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 里氏规模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 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最后确定 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最后确定 为矩震级达到9.3,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 为矩震级达到9.3,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 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 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 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 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波及范围远至 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 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 地震及震后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在印 地震及震后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在印 度夺去约10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000余人遇难,而印 夺去约10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000余人遇难,而印 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 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
公共管理论文--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

公共管理论文--案例分析论文:印度洋海啸危机处理.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气象武器“翻江倒海”:印度洋海啸或由美国造成

气象武器“翻江倒海”:印度洋海啸或由美国造成气象武器,威力巨大的“末日武器”康永升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严重干旱、水涝、飓风、雾霾等极端天气。
绝大部分人认为是工业污染、环境失衡所致,但也有人猜测气象武器,威力巨大的“末日武器”康永升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全球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严重干旱、水涝、飓风、雾霾等极端天气。
绝大部分人认为是工业污染、环境失衡所致,但也有人猜测这是个别军事强国恶意使用气象武器的结果。
相关专家认为,这并非天方夜谭。
历史上不乏运用气象武器造成特定地区气候异常的先例,随着气象控制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不断运用,传统的气象武器已经升级成为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能力的“末日武器”,使得气象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传统武器的超能版气象武器被称为是利用气象控制技术,制造各种特殊气象,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对手的系列武器的总称。
有人将其归结为新概念武器,其实它并不是新式武器。
威胁不仅在战时虽然与核生化武器同为“末日武器”,但气象武器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要大的多。
这主要是因为气象武器主导下的气象战已无平时与战时之分。
强国不会停止研发步伐毋庸置疑,气象武器直接以自然环境为作用对象,必然会对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破坏。
对此,国际社会已有清醒的认识,要求与核武器一样全面禁止使用气象武器。
越南战争结束后,联合国通过了《禁止将影响气候手段用于军事目的公约》,明确规定禁止使用能造成大范围、长期或严重气候改变的军事手段或其他恐怖手段。
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这一规定再次作出认定。
以战争为目的的气象武器研发活动被禁止。
尽管有严格的公约限制,但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关气象武器的研发活动依然十分活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过的研发计划有数十项,有的国家已推出了可以用于实战的超能气象武器。
历史上,俄罗斯曾实施过“火山”计划,研究如何利用核弹引发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及印度洋海啸:实情与成因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及印度洋海啸:实情与成因S.;Stein;E.;A.;Okal;赵京凤(译);尚丹(译);万永革(校);郑需要(复校)【期刊名称】《世界地震译丛》【年(卷),期】2006(000)005【摘要】2004年12月26日世界再次见证了一次由构造板块缓慢、几乎是无法察觉的运动积蓄了的数百年的应变释放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这次来自印尼苏门答腊岛地下的巨大地震掀起的巨浪数小时内横扫了印度洋,给沿岸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夺走了30多万人的生命。
【总页数】9页(P1-9)【作者】S.;Stein;E.;A.;Okal;赵京凤(译);尚丹(译);万永革(校);郑需要(复校)【作者单位】不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相关文献】1.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J], 蒋长胜;吴忠良2.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J], 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郭祥云3.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海啸灾害 [J], 马宗晋;叶洪4.2004年苏门答腊(MW9.1)地震前的长期地震平静 [J], Kei Katsumata;张淑贤;李万金;邓存华(译);吕春来(校)5.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震中区洋壳破裂的地震学证据 [J], S. Singh;H. Carton;P. Tapponnier;N. D. Hananto;A. P. S. Chauhan;D. Hartoyo;M. Bayly;S. Moeljopranoto;T. Bunting;P. Christie;H. Lubis;J. Martin;王新洋(译);阮爱国(校);吕春来(复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南亚海啸

东南亚海啸引言海啸是指在海洋中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原因产生的海浪,当海浪抵达海岸时,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
东南亚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因此该地区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
本文将讨论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历次海啸,分析其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历史上的东南亚海啸1.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了9.3级。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影响了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这次海啸造成了超过2.3万人的死亡,成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2. 2018年印尼苏拉威西岛海啸2018年9月28日,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为7.5级。
地震引发了一次高达6米的海啸,造成了数百人的死亡和重大破坏。
这次海啸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3. 其他重要的海啸除了上述的两次海啸外,东南亚地区还发生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海啸,如1992年的泰国海啸、2006年的印尼海啸等。
这些海啸都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海啸的成因海啸一般是由地震造成的,当地震发生时,海底的地壳发生移动,形成了一波波的能量传播到海面上,形成海啸。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以及陨石撞击也可以引发海啸。
三、海啸的影响海啸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海啸可以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
海啸来袭时,海水会快速涌上陆地,冲毁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
此外,海啸还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破坏当地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
四、海啸的应对措施为了减少海啸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各国政府和地区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地震监测系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海啸警报,为当地居民提供逃生时间。
其次,加强公众对海啸的宣传和教育也是必要的。
公众应该了解海啸的危害性,并学会如何在海啸来临时采取安全措施。
海啸概述——以2004年印尼海啸为例

四、加强教育演练,提升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五、建设预警监测系统,提高预警防灾 能力
六、推动社会参与,鼓励社区行动
一、为防灾减灾立法,完善政府防灾减灾管理体系
印尼的全国性救灾管理中心在2007年前隶属于副总统秘 书处,只在灾害发生时临时发挥指挥协调功能,且作用相当 有限。由于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救灾救援效率低下,印尼政 府曾饱受批评。为加强防灾减灾管理,提高政府防灾减灾能 力,印尼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灾害管理法》,此外,还出 台了很多相关法律。《灾害管理法》将全国救灾管理中心改 组为独立的国家灾害管理局,负责救灾指挥和执行功能,并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成立自己的救灾机构体系。该法同时 规定,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事件的 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对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啸
总人数为30957人,失死亡人数是10749人,失踪人
虐 过 后
数为5640人;泰国确认遇难者
的
总人数为5393人;缅甸有61人
破
遇难;马尔代夫至少有82人遇
败
难;马来西亚68人遇难;索马 里死亡298人。
景 象
印度尼西亚国家减灾协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死亡人数达234,271 人,失踪者为1,240人,4.4万人接受救治,另有61.7万人沦为难民。亚 齐省西南岸17个村庄已消失。而据印度尼西亚驻马来西亚大使说,印 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40万人。
二、制定全国防灾减灾行动计划,加强防灾减灾资金保障及管理
2007年,印尼政府发起全国防灾减灾行动计划,并将该计划纳入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印尼全国防灾减灾计划对灾害预警监控、灾害预 警系统配置、职能部门防灾减灾职责等都作出规划,并明确规定灾害紧 急救援所需资金将全部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为防灾减灾尤其是紧 急救援提供资金保障。2012年,印尼国家预算资金中有4.5万亿印尼盾 用于对灾害破坏进行处理和修缮,占印尼2012年预算总支出1418.5万 亿印尼盾的0.32%。此外,印尼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资金支出 为168.1万亿印尼盾,占预算总支出的11.85%。印尼政府规定,救灾资 金使用需要经过系列问询程序,包括对灾区政府质询和灾情评估,除紧 急应对外,医院、桥梁、学校等公共设施因自然灾害需要进行修复和重 建的,需以招标方式进行。
印度洋海啸牵动中国心

印度洋海啸牵动中国心The Indian Ocean Tsunami Touches Upon the Heart of ChinesePeople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A strong earthquake followed by tsunami in Indian Ocean on December 26, 2004 hit Indonesia, Sri Lanka, Thailand, India and Maldives, causing enormous casualties of life and property losses .灾害发生后,中国人民对受灾国人民表现出强烈的关爱和巨大的同情。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表示,“这场灾难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我们愿分担你们失去亲人、朋友、同胞的痛苦与悲伤,我们将继续尽最大努力,协助你们进行抗灾和重建工作。
”The disaster aroused broad concern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who showed due sympathy and care to the disaster-stricken areas. Premier Wen, while attending the special summit meeting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of ASEAN, made the remarks, saying “This disaster touches upon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We will share your agony and sorrow of losing relatives, friends, andcompatriots. We will do our best to assist your fighting the calamity and reconstruction.”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向受灾国增拨援助资金,并很快派出数批医疗队和救援队,迅速赶赴灾区现场参加救援工作,各种救灾物资紧急运抵主要受灾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离灾难有多远?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依然还很渺小,实际上,我们每<a name=baidusnap0></a>一个人</B>离灾难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准确预报下一个沿海大地震海啸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中国会一直安全吗?灾难随时可能发生海啸可以预警,地震无法准确预报由于地震发生前能够测量到的、可用于参考分析地震是否会发生的依据性数据太少,地震的预测问题至今基本上没有解决,目前,我国科学家正在向预测的方向努力。
由于地壳的微妙变化发生在地底下,很难观测,并且地震发生概率小,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科学依据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有的一些观测还停留在观察动物反应等经验判断上。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学专家符力耘研究员指明,目前有人在研究模仿动物感应地磁异常变化而判断地震发生的仪器,但现在仪器的灵敏度还远远达不到动物感官的水平,另外,还有科学家在做关于地震的基本理论研究,希望以后可以借此进行地震预测,但离目标还很遥远。
尽管如此,海啸却是可以预警的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可以很快知道震中在哪里,并且可以很快测出地震规模的大小,也可以很快知道当地的破坏情况。
一般来说,海里发生大地震时,只要震源不是太深,都会伴随着海啸。
海啸波浪传播的速度基本上是固定的,从震源开始,什么时候会抵达什么地方,可以预先计算得到。
因此,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就可以发出海啸警报。
可惜的是,这次海啸波及而造成灾难的几个国家,自己没有建立这样的预警系统;而国际社会发出的海啸警报,又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下一个大地震海啸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美国著名地质专家麦肯诺在对国会议员所做报告中指出,类似印度洋的海啸,绝对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西海岸。
如果从北加州至南加拿大海底的“卡斯卡迪亚隐没带”发生强震,则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都会感受到地震。
研究预测,如果美国西部海底发生类似印度洋的强震,将会造成西岸这几个州地面持续强烈震动4分钟,届时河流可能会逆向倒流,导致内陆地区洪水泛滥。
道路、桥梁和隧道都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
据了解,俄勒冈州海底曾经在300年前发生大地震,造成陆地大地震,大海啸席卷陆地城镇和森林。
那次地震连远在亚洲的日本都受到影响,当时在日本所掀起的海啸,把几个渔村整个吞噬。
美国西岸海底大地震,大约每300年至10OO年发生一次,由于上次俄勒冈州海底地震发生在300年前,因此美国西岸又再度进入地震周期,随时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
中国会一直安全吗?这一次,由于众多岛屿的阻隔作用,中国东南沿海很幸运地没有受到地震和海啸的破坏和威胁。
但事实上,中国并不能一直保证安全。
东海和黄海面对的,正是太平洋板块的西北构造带区域包括菲律宾群岛和日本海域,中国实际上一直处于地震和海啸威胁地范围内。
假如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中国同样受灾,唯一的应对措施就是在海啸抵达之前让沿海居民撤离逃避。
现在,日本由于处于地震多发区,沿海有防范海啸的堤坝工程。
中国的东南沿海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海啸防护工程。
近几十年来,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太平洋板块西北边缘,从菲律宾到日本海这一带,地质活动比往常剧烈,在接下来几十年,这种状况有继续保持的趋势。
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2004年8月份,英国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巨大的海啸、火山爆发、地震比恐怖袭击更可怕。
”科技虽然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但当巨大的自然灾难来临时,人类依然束手无策。
曾经有人设想,我们可以在巨大的地震爆发前,用核弹引发一系列小地震来释放地底酝酿的能量。
但这都是纸上谈兵。
自然的力量比
我们大多了。
对于地震,首先,我们预先不会知道,其次,即使我们预先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办法阻止它,最多只能减少一部分损失。
这次地震灾难,是在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一次大灾难,但把它放在地球演化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又算不了什么。
我们的地球从5万年前到现在,表面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其原因是:板块活动、大陆漂移、火山和地震。
实际上,这次地震只是地球小小地打了一个“喷嚏”而已,我们的地球随时都可能打出一个更“响亮”的喷嚏。
面对海啸仅有反思不够人类对大自然依然无奈停止给大自然“火上浇油”以关爱代替暴力和战争人类对大自然依然无奈印度洋海啸再一次向世界各国发出警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束手无策,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B>而言,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死亡的威胁,战胜自然只是失去理智的愚蠢表现。
面对灾难的严峻现实,仅有反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实际行动纠正人类许许多多非理性的行为,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停止给大自然“火上浇油”很多自然界的灾害,都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有关,不少天灾之所以发生,就是对人类不尊重自然的惩罚,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度消费所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对大自然的侵蚀,等等,都是给大自然火上浇油,人类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这场海啸的反思上,而要以实际行动,改变许多行为和思维方式,停止一切对大自然的破坏。
以关爱代替暴力与战争这次海啸发生后,世界各国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募捐行动,各国政府也向受灾国家提供了数目空前的资金和物资援助,出现了一幕幕人与人相互关爱的动人情景,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相互支持的人间真情。
面对这一切,人们真诚地希望:世界能不能永远以这种关爱和同情代替暴力与战争。
然而,人类的美好希望往往被自己所摧毁。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上,一方面,当面临自然灾难时,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当遇到利害冲突时,又兵戎相见,毫不留情。
美国这次对南亚国家受灾国的援助,虽然已达数亿美元,但与其在伊拉克战争中花费的一千多亿美元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而死于伊战的平民和士兵已不计其数。
一方面通过援助显示人道,另一方面却发动战争夺去生命,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正反映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印度洋地震海啸对我国的警示尽快加强海啸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目前,我国虽然在海岛和近岸已有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但远远不足以对海啸进行有效的监测预报,特别是海啸多发地区台湾海峡、台湾东部和南中国海的海洋监测能力亟待加强。
应该加大对海啸研究的投入我国对海啸研究的投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的各种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未将其列入。
应尽快开展海啸风险预评估制作重灾区海啸传播图是海啸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须尽快开展工作。
完善海啸应急响应预案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海洋局已经编制了我国包括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预案,今后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海啸的应急响应预案。
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和相互沟通针对海啸灾害来势凶猛,往往猝不及防的特点,国家有关部门须加强协作和沟通,建立快速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与发达国家开展海啸预警报技术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国间海啸预警报合作活动,并发挥我国在国际海啸预警报系统成员单位的作用。
开展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建议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海啸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教育;建立与海啸防灾减灾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海啸损失; 参照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对海啸严重地区定期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
澳大利亚是西方对印度洋大海啸反应最快的国家。
通过帮助受灾国减少损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长远的利
益。
澳大利亚此番救灾的优异表现,能有效修补与印尼等国的裂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印尼等国的关系。
德国的救灾表现使其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竞争位置。
不仅加大了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同时强调发挥联合国和欧盟等多边组织的作用,并自觉把自己的援助纳入这些机构活动,有力地抗衡了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
对于我国来说,此次海啸的国际救援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较之过度张扬的美、日等国,中国在这次赈灾中尽管积极参与,但显得温和低调,不过,中国从中赢得的国际威望并不亚于美、日等国,中国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逾越人道主义的具体目标,这更凸显中国的人道主义救助色彩。
海啸是个契机,是树立形象、建立新的伙伴关系的机会。
中国的反应很快,适时地担负起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双方紧密联系。
通过这次援助活动,亚洲各国增强了联系,加深了互信,促进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无疑会因为这次救灾合作而更进一层。
由于受灾地区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而且旅游业的恢复又需要“人气”,所以加强旅游援助、绝对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特殊经济援助-“旅游援助”已在进行当中。
2005年1月,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旅游界人士与广东省旅游界代表在广州联手举行“东南亚安心旅游说明会”,并共同在“-起到东南亚安全旅游”倡议书上签字,各方表示将积极合作,共同推进东南亚旅游业尽快复苏。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的国际救援已成为一种“和平竞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展示,国际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定程度上代表着和平发展、互助合作的时代潮流有了新的发展。
作为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崛起于国际主流社会的中国,不会落后于其它国家。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中、美、英、日、印度等国和欧盟都积极参加,灾难援助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