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22页

合集下载

海啸概述及预警

海啸概述及预警

简正波的解析
波的频率是通过两个连续的波通过同一点所需的时间测量的。这称为波的周期。
海啸和简正波具有完全相同的部分并且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测量,但是两者之间存在 许多差异。下图显示了其中一些差异。
典型的海啸波 与由风形成的典型波之比较 波的特征 波速 由风形成的波 8-100公里/小时 海啸波 800-1,000公里/小时 相隔10分钟到2小时
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 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 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 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 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 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 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 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 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 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 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返回目录
目录
• • • • • • • • • • 摘要 引言 概要 成因 分类 海啸的破坏过程 预警 历史上的海啸 海啸自救 附录
返回首页
引言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巨大的、连地球都要为之颤抖的水 下地震。这次地震高达里氏9.0级,是自1964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随后几天里还发生了数十次 5.0级以上的余震。但是,这次毁灭性的地震所带来的最惨烈、最具破坏性的后果是它引发了海啸。 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20,000人,许多社区都遭受了极其惨重的财产损失。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

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由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

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因此,海啸的预报难度较大。

我国现已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

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道光十年(1830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五月间曾遭海啸袭击:“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缘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

海啸的预警与紧急避难

海啸的预警与紧急避难

救助他人的注意事项
保持安全
在救助他人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 。避免因救助他人而陷入危险之中。
引导受灾者前往安全区域
在救助过程中,要引导受灾者前往安 全区域,避免他们受到二次伤害。
提供必要的救助措施
如果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可以提供 必要的救助措施,如止血、心肺复苏 等。
寻求专业救援队伍的帮助
如果受灾情况严重,应立即寻求专业 救援队伍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展开救 援工作。
特点
海啸波高通常在3米以上,有时甚至可达数十米,传播速度极快, 破坏力巨大,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害。
海啸的形成原因
地震
海底地震是海啸最常见的原因,地震引起的海底滑 坡、地壳升降等都可能引发海啸。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和气体喷出,可能导致海底 滑坡和海啸。
水下塌陷
水下塌陷可能由海底沉积物不稳定、地下水开采等 原因引起,也可能引发海啸。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海啸 预警信息,通知相关地区和部 门采取应对措施。
紧急避难
公众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应遵 循当地政府和应急部门的指引 ,迅速采取紧急避难措地震和海平面涨落监测难度大,特别是在广 阔的海域。
误报与漏报
由于技术限制和自然现象的复杂性,预警系统可 能存在误报和漏报的情况。
紧急疏散路线与避难场所的规划
根据海啸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范围,规划出合理的紧急疏散 路线,确保居民能够快速、安 全地撤离危险区域。
确定避难场所,如学校、体育 馆、公园等公共设施,确保居 民在撤离后能够得到安全庇护 。
制定紧急疏散和避难的指导手 册,向居民宣传疏散路线和避 难场所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培训与演练
02
01
03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在应对海啸时的应急 处置能力。

印度洋海啸PPT课件

印度洋海啸PPT课件

7
图文:地震导致斯里兰卡发生海啸(2)
2020年10月2日
8
2020年10月2日
电视镜头下的海啸遇难者遗体
9
志愿者将海啸遇难者拖上岸
2020年10月2日
10
图文:印度海啸死亡者家属痛不欲生
2020年10月2日
11
一名男子正在打捞被冲走的物品
2020年10月2日
12
图为被海啸毁坏的快艇
2020年10月2日
6800人
1 2 0 0
2020年10月2日
泰国839人 国王21岁 外孙在海啸中身亡
4900
2004年12月26日,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 面海域26日发生强 烈地震引发海啸, 席卷南亚东南亚七 个国家。灾难死亡 人数至少为24000 人。当地官员表示, 死亡人数还将继续 上升,同时大灾之 后可能会有疾病爆 发。
1
2020年10月2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 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五至七万(人民网) 人死亡,震惊世界。
一年之后的同一天,也许是巧合, 可怕的悲剧竟然再次重演。12月26日上 午8时59分(北京时间),当时间上午7 时59分,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突然 发生了强烈地震。
震中位于(3. 36N,96.28E)。震级达 到里氏8。9级。为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 烈的一次地震。
——30岁的马来西亚商人法伊扎尔·英 瓦尔。地点:马来西亚槟榔屿。
2020年10月2日
18
“我活了这么长时间该被诅咒。 当巨浪冲进我家的时候,我和我 儿媳出去买东西,所以我们不在 家。我希望我可以替他们(唯一 的儿子和两个孙子)去死,我的 儿媳应该活着,我不能承受看着 她如此痛苦。”
——印度70岁的老人

海啸PPT演示课件

海啸PPT演示课件
13
印尼海啸
2004年12月26日下午3点20分左右,印度 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发生芮氏地震9 级海底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的海啸,已造 成4万人死亡,约16000人失踪,230000人左 右被迫撤离。事发地点位于旅游热点附近,加上 正值圣诞节的旅游旺季,受灾地区众集了大量的 本地居民和旅游者;很多旅客成了这次灾难的受 害者。最新数字显示,此次地震和海啸已导致超 过29.2万人罹难(已证实),当中三分一是儿童。
2.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 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的安全处避难。通过收 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注意或 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3. 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啸,但任何一种地震都可 能引发海啸。当你感觉大地发生颤抖时,要抓紧 时间尽快远离海滨,登上高处。不要去看海啸— ——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 法逃脱。
1010下降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地壳运动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7
8
海啸的类型
•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 • 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 • 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 • 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
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 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 “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第三章 海啸灾害 PPT

第三章 海啸灾害 PPT

4、海啸的类型(p113)
(1)近海海啸:本地海啸,海底地震发生在离海岸 几十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内,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 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
(2)远洋海啸: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 啸波,波长可达几百千米,周期为几小时,在传播过 程中能量衰减很少,因而能传播到几千千米以外仍能 造成很大的灾害。
第二节 海啸的特点(p115)
一.海啸的特点 1、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
2、能量大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地震海啸能量: 震中区100km长、10km宽、2km厚的水体抬高了5米 E=mgh=1024(erg)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 1025(erg) 海啸的能量相当地震波能量的1/10
相当于3座 100×104kw 的发电厂一 年的发电量
震级
断层运动方向
➢只有7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 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的必要条件:海 底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60km,同时地震的震级大于 7.8级。
➢只有那些海底发生激烈的上下方向位移的地震才产 生海啸
• (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要在陆地海岸带造成灾害,该海岸 必须开阔,具备逐渐变浅的条件。
3. 传播的速度快
海啸是海洋中的浅水波,波长>>海水深度。
特点:(1)没有色散,不同频率波的传播速度相同
(2)传播速度只与海水深度有关
v gh
海水深5000m,海啸波的速度为232m/s;835km/h;喷气式飞机 若近岸海水深100m,海啸波的速度为31.3m/s;112.7km/h;高速 公路汽车
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深海 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 水体的波动能量。 (2)大地震

Lecture 6 Tsunami

Lecture 6 Tsunami

Southeast Asia Tsunami 2004
The sea bed is estimated to have risen by several meters, displacing an estimated 30 cubic kilometers (7 cubic miles) of ocean water and triggering devastating tsunami waves
The massively bigger India and Australian plates easily “shove” the smaller Burma microplate(缅甸微板 块) around
Southeast Asia Tsunami 2004
Seismographic data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phase involved a rupture about 400 kilometers (250 miles) long and 100 kilometers (60 miles) wide, located 30 kilometers (19 miles) beneath the sea bed, which is the longest rupture ever known to have been caused by an earthquake
Southeast Asia Tsunami 2004
Then a pause of about 100 seconds took place before the rupture continued northwards towards the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There was a vertical change along the rupture that ranged from a few meters up to 50 meters

我国地震海啸的特点与构造背景

我国地震海啸的特点与构造背景

我国地震海啸的特点与构造背景冯军【期刊名称】《中国应急救援》【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21-22)【作者】冯军【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地震海啸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沿海城市和海洋工程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发生的8.7级地震,引发了百年罕见的地震海啸,造成了印度洋周边国家近30万人死亡,沿海大批城乡设施遭毁灭性的破坏。

刚刚发生的东日本9级巨震,引发的地震海啸,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及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了严重的核危机。

这些地震海啸事件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预防地震海啸灾害,建立有效的海啸预警系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有关地震海啸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一、什么是地震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者陡岸滑坡入海引起的。

地震本身并不能产生海啸,地震引起海啸的必要条件是,地震时必须引起海底地壳的大面积迅速的垂直变化,另外地震海啸的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海啸本身的强度、到波源域的距离、海底地形和海岸的形状等因素。

世界上大量的资料分析表明,破坏性地震海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1)地震要发生在海底且必须伴有大范围的地壳的急剧垂直升降;2)地震要达到相当的强度(如6.5级以上)且震源深度较浅(如〈50km);3)发生海底地震海区的海水需有足够的深度(〉50m)。

相对受灾现场,地震海啸可分为越洋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越洋海啸指跨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本地海啸指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地区相距较近的海啸。

二、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海啸我国海区辽阔,海岸线北起辽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长达1.8万余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地带都曾发生过地震海啸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地震海啸的国家,较为可靠的史书记载始见于《后汉书》:熹平二年六月(公元173年6月27日一7月26日)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现在知道海浪可以到达任何地方的海岸线。 不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的什么地区,都是有警报 的。但我们在印度洋并没有预警系统。要是提早 建成的话,就不会有人在海啸中丧生。”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局限性
经费不足,办公设施简陋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每年只有 100万美元的预算,却要24小
时为26个国家乃至全球服务
另外,这个系统还包括3个深海评估报告传感器, 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委员会亦会为这个系统提供 地震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该系统不但可以根据海 浪的强度分别发出“注意海啸”和“海啸警报” 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确认海浪不具备异常威胁 时,及时传递解除警报的信息,以避免虚惊和不 必要的损失。
预警系统初期的问题和改善途径
到2019年末为止的统计数 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以及 所造成的瘟疫灾害已经造成近30 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 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死亡和失踪人数统计 不能忘却的痛
印度洋海啸的诱因
小震动激发说 “生态武器”说 “太空巨浪”说
远在发生地震的地壳板块另 一端的小震动,引起了另一 端的不平衡,这种地壳“翘 翘板”效应引发了印度洋的
大地动。
有人怀疑这是某国军队在秘 密试验地球物理武器。地球 物理武器威力大,它可引发
地震、海啸等
当地球遭受太空“巨浪”袭 击时,地球引力波会突然减 弱,地球系统发生膨胀,抑 制地震的作用力减小,从而 激发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进
而引发海啸
世纪灾难的科学警示
1、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迫在眉睫 2、各国海洋机构必须加快研究深海大洋 3、海啸并非毫无预兆,人类有能力预测 4、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也是 导致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位于 夏威夷檀香山附近,是目前 全球唯一的多国海啸预警系 统。1965年成立,包括日本、 澳大利亚等环绕太平洋的26 个国家都参与其中,中国在 1983年加入。其后,又相继 建立若干区域或国家的海啸 警报中心,如夏威夷海啸警 报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 海啸警报中心、日本海啸警 报中心等。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运行是否有效还有待实践的 检验。
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
要增加预防海啸的投资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将成为全球海啸预警系统的 一个组成部分,今后还将不断得到充实和改进, 到2019年年底和2019年年初,这个系统还将增 添新的设备,包括深海压力传感器以及卫星监测 装置。
2009年演习成功惊艳世界
目前各国参加太平洋海啸警报网的验潮站有53个, 地震台51个,承担整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和海啸监 测业务。
智利地震
海地地震
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首次全面测试
2019年5月17日,有二十多个太平洋预警中心开始。
假设智利海岸受到一次海啸袭击后,冲击波横扫 整个东 太平洋地区
印度洋海啸背景介绍
2019年12月26日,印度 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 8.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 大规模海啸,波及包括非 洲东海岸在内的印度洋沿 岸的多个国家。这场突如 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 兰卡、泰国、印度、马尔 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海啸发生位置示意
印度洋海啸惨痛后果
确定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地区中心的地址
会议认为,建立这一地区的预警系统非常重要。虽 然我们不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但我们可以充分作 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于2019年6月建 成,耗资3000万美元
2019年联合国小岛国会议上,据称全球海啸预警 系统有望在2019年6月建立,印度洋的预警系统 有望在次年6月建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0月16日发起的大型印度洋海 啸预警系统演习日前成功举行。有超过20个国家参 加,目的是测试并评估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效果。
演习假设2004年年底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 海域的强烈地震再度发生。结果显示,位于夏威夷的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东京日本气象局都及时向有关 国家发出了快报,提醒防范海啸发生。印尼亚齐省的 监测人员说,他们在接到警报后,按照当地的处理程 序对海啸进行了防范准备。澳大利亚方面说,在该国 紧急情况部门的积极介入下,演习取得了成功。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位置 及监测范围
这个大名鼎鼎的预警中心 却只是一幢小平房,像一辆“拖挂 房车”,平常也只有两个人值班: 一名地球物理学家和一名海洋学 家。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主要职能是收集太平洋海盆的 地震波和海潮监测站探测到的信息,交换各国情报, 评估能引发海啸的地震并发布海啸警报。
实际情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年前提出建 立全球海啸预警机制时,有关国家政府没有行动, 捐赠国也没有行动,致使国际社会为此付出了昂 贵的代价,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将花费3000 万美元。
2019年7月 系统初步建成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包括26个海啸信息国家中心, 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接收和传递地震、海啸信息, 并拥有25个新建的观察站,其数据可实时传送到 分析中心。
假设菲律宾北部也出现一次大海啸,从 而在西太平洋也进行预警测试
来自智利的模拟海啸的报告被传往30多个国家。这些 国家在接到有关海啸的消息后,于沿海地区启动海啸预警 演习。这次大规模的演习可能将作为今后印度洋预警系统 测试的模式。
太平洋预警系统未能在印度洋海啸中发挥作用
2019年印度洋海啸时,印度洋还没有海啸预警系 统。这次灾难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只不过还没有 任何国家带头,也没有任何机构将协助这些国家 采取共同措施,来应对类似的自然灾害。
工作效果不明显
1948年到1986年间,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出 的警报20次中有15次是错误的。日本和美国在 其周边海域部署了20个能实时监测海浪高度的浮
标,但这个系统至今未经“实战 ”考验
关注度低
由于数据不足,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只是对印度洋的
情况进行观察和建议,却无法对印度洋地区的地震海 啸作准确预报。2019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该中心
监测到了之前发生的地震,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应急通 信网络和预警网络,他们与印度洋各国迟迟无法联上。
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是共同的期待
2019年4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会议提出应当围绕
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具体行动和结果进行,
包括
选择最适合印度洋地区的预警系统型号
必要的投资数额
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
相关的国际援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