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

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把决定人体健康的因素归结到四个方面:一是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即内因外因共占32%;第三是医疗条件占8%;第四则是个人生活方式,它对健康的影响达到了60%。
“我们虽然不能选择遗传的基因,但却能够选择健康。
因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六成因素都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杨秉辉说。
在杨秉辉看来,只要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不断改进,就会明显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美国社会福利局曾有过一个报告:采用医疗方法,花费数百至上千亿美元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但采用养生预防方法,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
”杨秉辉说,科学养生和保健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中风发生率减少75%,糖尿病发生率减少50%,肿瘤病人减少33%,更能使健康寿命延长10岁,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新的研究也表明:注意养生的人与不注意养生的人相比,到65岁以后所花费的医疗费仅为后者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同时住院次数也大大减少。
“这样的一组数据对比,难道不能让那些总是称自己忙的人,加强健康预防和保健吗?”杨秉辉介绍,事实上,我国的一项“九五”攻关研究就表明了:1元的预防投入费用可以减少6元的医疗费用支出。
而临床实践又表明,前期每投入1元钱的预防费用,还可相应减少近百元的终末期抢救费,更重要的是——病人可以少受罪,家人少受累。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
因此中岛宏博士说过一句话:“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很多病本来是可以不让它发生的,关键看人们是否努力去预防了,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
本文来源:新世纪。
影响人体健康的四大因素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注意保护自身健 康,及时意识到自身健康方面的缺陷,通过运动与补充 营养等方式,让身体充满活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国肽胶原蛋白肽,将人体健康作为出发点,以优质原材 打造多款国肽小分子肽产品,坚持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 元素,满足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需求,让生活从此变得 轻松愉快! 早晚一杯肽,健康自然来!
四、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 60%
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受文化、民族、社会、风 俗、家庭和同辈影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包含了危害健 康的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 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 日常行为:吸烟、酗酒、滥用药物(吸毒)等行为。 生活习惯: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偏 食、挑食和过多吃零食、嗜好含致癌物的食品(如腌制 品等)、不良的进食习惯等。 不良疾病行为:求医瞒病行为、求医恐惧行为、治疗期 间自暴自弃行为、以及患病后的悲观绝望等行为。 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直接作用于自身健康。因此,拥有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因为 一时贪欢,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二、环境因素 占17%
研究证明,人类目前所有的健康问题都与生存环境 相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其中,人口增长、环境 污染以及贫困加剧,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 的威胁生存和健康的三大基础因素。良好的地理位 置、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基础卫生设施、就业等 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涉及到 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人口状况等诸多 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 在一线城市的普通人,往往会因为周围环境、心理 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占8%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与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基本理论一、填空题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
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化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
三、推断题(√)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殊提出“动员全社会参加”。
(×)2.健康教化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其次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
(×)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与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化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行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E.环境-生物-健康4.预防医学经验了(C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A.传染病8.个体的免疫接种(A )A.仅起到爱护个体的作用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实行第一级预防的是(C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C.强化社区行动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A.预防性卫生服务B.疾病的预防和限制C.健康教化与健康促进D.社区建设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B.承认其社会属性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E.致力于找寻疾病的生理病理变更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B.社会经济、教化、文化等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D.卫生服务E.生物遗传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A.预防为主B.中西医并重C.依靠科技与教化、动员全社会参加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E.加强农村工作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C.促进和激励健康行为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与性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复原二、名词说明1.医学模式:是指在肯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相识与概括,使人们视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03第二节影响健康的因素

‚小病早治花钱不多,但解决大 问题;如果到了晚期即便花很多钱, 也解决不了大问题。‛ 钟南山强调, 目前老百姓在很多疾病上没有相关预 防的知识,亟待加强全民教育。医务 人员也要承担责任,主动传播预防知 识。作为中华医学会理事长,他计划 设立一个奖项,奖励为普及医学知识 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鼓励他们 向百姓普及预防知识,使‚预防为主‛ 深入人心。
不健康的情感生活方式
夫妻感情淡漠、对孩子溺爱、对他人冷漠等
不健康的心理活动
自我为中心、孤独、抑郁、嫉妒、自私等
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吸 烟 作息不规律 饮食不节 嗜 酒
缺乏运动
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有五百万
—— WHO
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 (GATS)结果显示:我国15岁 及以上男性人群现在吸烟率为 52.9%;现在吸烟者超过3亿, 约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三分之 一;被动吸烟人数高达7.7亿 。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因素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从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 每年全球有200万人死于艾滋病,年均新增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目前全世界有 334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第18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在中国,从1985年 发现首例患者开始, 艾滋病已不再是一个 陌生的名词。据卫生 部等单位对中国艾滋 病疫情的估计,到 2008年,中国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 70万,这其中可能有 44万人不知晓自己已 经被感染。
城
人口比例
卫生资源 占有比例
乡 64% 40%
36% 60%
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根据1998年全国 卫生服务调查数据, 87.44%的农村居民 没有任何社会医疗 保障 。
250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习题详解

250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习题一、填空题1. 影响人体健康的四大因素(环境因素)、(卫生保健服务因素)、(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2. 根据积极健康观,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组合的概念。
3.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包括(健康教育活动的评价)、(健康服务的评价)、(健康环境的评价)。
4. 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四条幼儿园健康领域总目标,它表明了(身心和谐)、(保护与锻炼并重)、(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5.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睡眠)、(盥洗)、(进餐)、(饮水)、(入厕)、(入园)、(离园)。
6. (瘦肉)、(鱼)、(奶)、(蛋)四类都是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7. 膳食纤维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作用,但它在(消化道的作用)非常重要。
8.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9. 传染源有三类,具体指(病人)、(病原携带者)、(动物传染源)。
10. 侵入的物体称抗原,抵抗它的物体叫做(抗体)。
11. 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动作有(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
12. 每位学前儿童占用桌面的长度约为(50~55 )cm,宽度约为( 35~50 )cm。
13. (椅高)指上身重量在椅面的着力点距地面的高度。
14.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疗法有(游戏疗法)、(家庭疗法)、(沙盘疗法)、(行为疗法)、(感觉统合训练)。
15. 学前儿童常见的性行为问题有(性别认同障碍)、(习惯性阴部摩擦)。
二、名词解释:1、晕厥:晕厥是指因短时间大脑供血不足而失去知觉。
常因疼痛、精神过度紧张、闷热、站立时间过久等引起。
2、生长发育: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细胞间质的增加。
表现为各组织、器官和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发育则比较复杂,是指各组织,器官、系统在功能、技巧、心理、智力各方面的改变,是质方面的改变。
影响健康的因素DOC

影响健康的因素人类的健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既受个人行为的影响,也受群体行为的影响。
自20世纪7 0年代加拿大学者从预防医学角度提出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可;对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按照四大因素进行健康分析,显然不够全面,应加上心理因素。
一、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人的行为模式,具有遗传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是同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生活方式因素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受社会、心理的影响,逐渐形成习惯,严重地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社会危害。
在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等诸多致病因素中,生活方式冠居榜首,还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他致病因素的发病过程。
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不在是传染病,而被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所取代,这些疾病的病因近一半是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据报道,我国的疾病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城市前3位死因是心脏病、脑心管病和恶性肿癌,病因第一位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其次是生物、环境和保健服务,美国前10位死因中,其致病因素50%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除了具有潜袭性、累积性的特点外,还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二、生物因素与健康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
从古代到本世纪初,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查明某些遗传和非遗传的内在缺陷也可导致人体发育畸形、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这些患病的病因同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范畴。
(一)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病源微生物可通过水、空气、食物及其他载体侵人人体。
Lalonde(1974)提出影响健康四大因

Stratagem of Middle-Aged Adults
Health Promotion (2)
• 應用中年男性家庭及角色之發展責任, 促進健康行為的改變:衛生保健重點以 男性為主要對象進行宣導及教育,強化 其個人的行為會對家庭成員的健康造成 影響。
(6)提供學生溝通及磋商技巧的模仿及練 習。
Sexual Health Promotion in Adolescents(13)
• 學校護士最有機會接觸到青少年個案, 在性健康促進上扮演積極的角色。
• 學校護士應擔任協調者的角色,並能擔 任校園性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主動提供 性健康的相關資源,建立適當的轉介系 統,與家長建立溝通管道。
• 性健康促進 •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性健康(sexual health)應
包含三個要素(引自 Finan,1997); (1)配合社會及個人倫理規範享受及控制性及生
育行為的能力 (2)免於害怕、羞恥、罪惡、虛偽的信念及其他
任何會抑制性反應及產生不正常性關係的心理 因素 (3)免於會干擾性及生育功能的器官障礙、疾病 及缺陷。
Stratagem of Middle-Aged Adults Health Promotion (4)
• 設計性別、職業特定之介入措施:在設 計健康促進活動或運動場所中,應該要 提供婦女托嬰、托老的服務,以減少婦 女因家庭照顧責任而放棄參加健康活 動。
• 增加探討中年心理健康行為之研究
Health Promotion in Older Adults(1)
The Hist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in every country (5)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供本科护理学使用)-4b196835102de2bd97058800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常考题目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D )A.吸烟、饮酒、饮食、运动 B.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C.病从口入、不良嗜好、品德败坏、屡教不改D.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E.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差、服务低2.家庭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在于( E )A.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 B 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 C.家庭成员健康信念相互影响D.家庭成员的行为、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健康 E.以上各条均影响家庭成员健康5.健康促进的概念为( A )A.包括健康教育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利于健康改变的相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综合B.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C.包括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两部分D.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E.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们合理地利用这些服务6.健康促进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为( C )A.控烟、控酒、控高血压、控爱滋病、控性病B.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人人参与、初级卫生保健、中西医结合C.制定公共政策、创造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服务方向D.以农村为重点、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E.以农村为重点、为人民健康服务、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7.健康促进的核心是( E )A.教育 B.行为改变 C.增权 D.环境改变 E.社会干预8.以下不属于促进健康的行为是( E )A.适量运动 B.饭前便后洗手 C.戒烟 D.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E.求神拜佛8.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并不是指( A)A. 医护人员将为世界上每一个人治疗其全部己有的疾病B. 卫生保健进入家庭学校工厂和社区C. 人们运用更好的方法去预防疾病,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的痛苦D. 不同国家地区或人群间,能均匀地分配卫生资源E. 通过所有个人和家庭的充分参与,使他们在能接受和能提供的范围内,享受到基本卫生保健11.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在卫生事业重点选择上,要把( A)A. 农村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B. 城市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C. 西部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D. 中西部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E. 西部和东北作为卫生工作的长期战略重点12.我国卫生发展战略在卫生服务模式上,强调( B)A. 积极发展医疗专科服务B.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C. 积极发展综合三级医院服务D. 积极发展优质门诊服务E. 积极发展个性化的医疗服务13.下面哪项不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D )A.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 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C. 基本治疗D. 专科医疗4、可接触硫化氢的作业AA、制革B、电镀C、喷漆D、补牙E、炼焦7、慢性汞中毒无下列哪项临床表现E A、神经衰弱综合征B、口腔炎C、震颤D、易兴奋症E、腹绞痛(考)1.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生活行为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
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
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
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
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1)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2)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5、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
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3)加强社区的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并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调整卫生服务类型与方向,将健康促进和预防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让最广大的人群受益。
6、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社会动员。
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与联系(1)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改变自身因素即可改变行为的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有支持性或约束性。
(2)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即涉及整个人群,而且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的推动和落实,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缺乏基础。
而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
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健康教育是个人与群体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
总之,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促进战略思想为指导和支持,不仅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个体与群体的认知水平与采纳有益于健康行为的能力,同时还须借助健康促进中政策、资源、环境等提供的支持,最终促使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健康促进也需要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来推动和落实,即通过传播与教育活动,促进各部门对健康的关注与参与,促进政策制定者、社会领导群体观念与行为的变化,实现对健康相关事业与活动的支持。
8、21世纪健康促进的发展战略2005年8月在泰国曼谷举行了第六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通过《曼谷宣言》,这个宣言是一份21世纪全球化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①重申健康是基本人权,获得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改善健康和卫生保健的平等性政策与伙伴关系应当是全球和国家发展的核心。
②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的一项核心职能,健康促进的发展有助于应对传染病、非传染病及其他健康危险。
③各级政府和官方人员、民间组织、私立部门、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国际组织是实现健康促进战略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人群、团体和组织。
④自制定渥太华宪章以来,全球健康促进的背景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今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不断增多的不平等现象、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和商业化、消费和通讯模式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条件、学习环境、家庭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形成对健康的进一步挑战。
⑤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各国政府、联合国相关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包括私立部门必须做到政策的一致性,认真履行有关健康的国际协定和条约。
⑥为了促进向更健康的世界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行动、广泛的参与和持久的倡导。
倡导以人权和团结为基础的健康;投资可持续地应对健康决定因素的政策和基础设施;在政策制定、领导作用、健康促进措施、知识传播和普及等方面均须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卫生立法以确保健康危害的防范,使人人获得健康和幸福的平等机会。
⑦建立伙伴和同盟关系,与公立、私立、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以及民间社会建立伙伴与同盟关系,使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组织保障。
⑧对21世纪全球健康目标——人人享有基本保健,提出了四项主要承诺:使健康促进成为全球发展议程的中心;使健康促进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核心责任;使健康促进成为社区和民间组织的一个主要重点;使健康促进成为公司规范的一项基本要求。
9、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1)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健康教育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健康教育在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2)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主要死因。
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这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有益于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
(3)是一项底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上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成本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医疗费用高昂投入所产生的效益。
(4)是提供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
二、健康相关行为1、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联的行为。
按行为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2、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人或团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可分为5大类:(1)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当的身体活动、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与滥用药物等。
戒烟、戒毒、戒除酗酒、滥用药物、网络成瘾等属于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3)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4)避免环境危害行为:这里的环境危害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
此外,避开不利于健康的环境也可以采取积极或消极两类方式,如离开被二手烟污染的环境、在存在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属于消极避免环境危害的行为,而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则属于积极避免环境危害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
其中:1)求医行为(health-seeking behavior):指人们感到不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
2)遵医行为(compliance behavior):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检查、用药,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为。
3、危害健康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或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可分为4大类:(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2)致病行为模式: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争强好胜,工作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耐烦。
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A型行为者。
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隐忍而内在情绪起伏大。
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患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三倍左右。
(3)不良疾病行为:指在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
(4)违规行为:指违反社会法律法规、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如吸毒贩毒、药物滥用、性乱等,既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有严重影响社会健康。
4、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已经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类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研究发现,基因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这使得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行为优势得以承袭;基因的突变、选择和整合,又使得人类的行为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