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地名家散文3篇
托物言志的散文摘抄

托物言志的散文摘抄第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及赏析作者: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还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
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面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倒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
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
托物言志的散文十篇

托物言志的散文十篇编者按: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命题点多,一直是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选文的“宠儿”。
散文主要有托物言志、议论明理、叙事等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独特的写作思路、写作特点。
针对不同类型的散文,命题者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本期将按散文类型组织文章,希望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散文阅读题。
从内容上看,托物言志类散文主要有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形式。
近六年,在湖南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有2023年出现了托物言志类散文――《云南看云》,该文是湖南本土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
针对这篇文章,命题者设计了五个题目:16.“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句中“俨然”的含义是_____;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
300字左右。
对于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题,考生可以考虑以下答题策略。
2.抓住议论抒情语句,归纳“志”的主要内容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象征意义。
理解了“物”的象征意义,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所要表达的“志”。
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所托之物的象征意义呢?第一,要全面分析文中对所托之物进行描写的句段,特别是那些细节描写的句子,从而概括出“物”的特征。
要理解“云”的象征意义,考生首先要了解“云”的特征,这一步在前面已经完成。
其次,找出关键的议论抒情句。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如:“……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
托物言志的名家散文3篇

托物言志的名家散文3篇篇一: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一)阅读《病槐树》,完成第15-17题。
(共13分)病槐树行为社①母亲说:“院子太空了。
”于是就移来一株小槐树植在院心。
水肥施得勤,没多少年光景,圆蓬蓬的树冠遮出了半座房子的阴凉。
初春时候采了嫩叶下锅,槐叶小米汤熬得浸出了油汁,吃了能败火明目;酷暑天,树阴里放定了小桌小凳,不用摇开芭蕉扇,就遍体清凉;槐树扬花时,清香随风漫出,沁润百家;枝叶繁茂时,小鸟结巢其间,亮亮地啼着,声如垂珠。
邻家满院奇花异木,可偏馋我家的槐树,常端着饭碗过来挤占阴凉,与我们共消受。
母亲常向人夸口:“想不到呢,这树有多风光!”②但有一年闹虫灾,又细又小的绿虫们一下子成了精,或桑或榆,叶全被噬得只剩下几丝老叶筋脉。
我家的槐树也难逃此劫。
只几天,绿虫从天而降,密密匝匝蠕动一树,被挤满的虫还悠着长长的吊丝在空中翩跹作舞,老叶被食掉了绿肉而成了透明的虚影儿,嫩叶则仅留下米粒大小叶柄,如浓云垂覆的树冠被削成伞骨一样的枝枝丫丫。
母亲目光直直地说: “刨掉它吧,怕是活不成了。
”③我们都挺痛惜。
正是生长的季节,劫难来了,一夜间毁掉了它的全部生机,虽有阳光普照,可它却失去了拥抱阳光的手臂,枝桠纵有千千万万,又怎禁得住烈日的炙烤热风的熏?尽管劫难来时它从容得近乎无知,劫难过后又坦然得仿佛无识,但被毁掉的结局却是终难逃脱的定数了,我们都这样想。
④一连许多日子,它都是这样木然立在那儿。
鸟儿带着毛羽新丰的雏鸟留下空巢迁徙去了。
起初,我们每日里还都要念叨几遍这棵槐树呵这颗槐树,追念它的好处,赞叹它的风光,疼它惜它哀它。
但渐渐地,我们都不再挂系它了,觉得生活中什么也不曾少,就像没栽这棵树之前一样,风来了雨落了日出了星现了,只见这些,也只想这些。
⑤又过了很多日子。
有一天,突然听母亲在院子里自言自语什么,都跑了出来,见母亲仰面看着这棵早已形同虚设的槐树,说:“它真能耐呢!”看时,它竟泛绿了!树冠上又染上了新绿,但只是一团淡淡的绿影儿,这绿淡得只剩下一个绿意,定睛看时空无一色,无意瞥它时却在眼梢透出虚虚的绿影儿。
名人托物言志的散文

名人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人托物言志的散文导语:托物言志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托物言志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名人托物言志的散文(1)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托物言志的作文。
”,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
梅花的花朵不大,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所剩无几的绿叶衬托着梅花。
也许是为了让花朵开得更好,绿叶都把自己应该拥有的养分通通献给了梅花。
虽然梅花被称为中国的国花,但是它并不张扬。
它只是在寒风中默默地开放,在寒风中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所经历的.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
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见一枝梅花带着花盆被人丢弃。
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数都撒掉了,枝干无奈地低头搭拉着。
枝上没有多少绿叶,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
我不禁这样想的:这就是传说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吗?就这样也可以称为不怕寒风彻骨?一点都看不出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过了几天再经过这儿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枝干上竟然长出了许多花苞!我不由得凑过去看,真的长出了许多白中泛红的花苞!但是显得弱不禁风,我眼前闪过几日前看见的梅花,对比起现在,这可能吗?也许再过几日花苞就会因为受不了寒冷而干的枯吧。
又过了几天,我特地去看梅花。
当看见了那一片粉红色的花朵,我惊呆了。
一株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梅花树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开放,真让人不敢相信。
那株梅花成了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路过的人先是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导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不得不佩服梅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意志。
看那一朵朵白中泛红的花朵悄然挂在枝头,闻那缕缕的梅花香味,我深深地被梅花震撼的了。
谁会知道它的花苞要在寒风中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带伤开放?看那枯瘦的枝条,谁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丽的梅花呢?当春天到来,百花齐放的季节,当各种花朵搬出温室时,梅花在角落里却悄悄地凋谢了,它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但它为人类献上了新鲜可口的梅子,为人类贡献出自己仅剩的全部力量…… “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残阳;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
托物言志的文章名家名篇

托物言志的文章名家名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名家名篇托物言志是一种修辞手法,旨在通过对物体或景象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位托物言志的文章名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一、《赤壁赋》——曹操《赤壁赋》是曹操所著的一篇文言文散文。
这篇文章以描写赤壁之战中的水上战斗为主线,通过对赤壁、江水、风雨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曹操的无奈和苦闷。
文章之中,水成为了战争的主角,变成了一个哲理。
曹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了自然之中,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唐代诗人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文言文散文。
文章描写了一个隐居者发现的一个美丽、宁静的桃花源,并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寻求理想的愿望。
陶渊明以桃花源为主线,将隐居者的思想和感情溶入文章之中,成为一个托物言志的杰作。
三、《浮生六记》——沈复《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的一篇自传式散文。
这篇文章以沈复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他的人生境遇和生活状态,并通过对各种物品、器具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文章之中,作者让各种物品说话,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
小说描写了清朝贵族家庭的兴衰历程和人物命运,通过对人物形象、圆景描写和诗词歌赋的运用,表达了对世道变迁和人情冷暖的观察和思考。
小说中的各种物品、饰品和食品都成为了表达情感和含义的载体,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曹雪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上就是几位托物言志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他们以各种方式,用文学的笔触描绘出各种生动鲜活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托物言志的散文作文

托物言志的散文作文《老杨树》在我家屋后,有一棵老杨树,它就那样静静地立在那里,不知道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这棵老杨树高大而粗壮,得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它的树皮斑驳,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树干上有一些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那或许是它与风雨搏斗留下的“伤疤”。
树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伸展着,为周围的小草、野花遮风挡雨。
春天的时候,老杨树会慢慢抽出嫩绿的新芽。
那些新芽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从树枝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
起初,芽儿是淡绿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变深,最后长成了翠绿的叶片。
春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
这个时候,我总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老杨树下,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这美妙的声音,感受着春风的轻抚,那感觉,惬意极了。
夏天,老杨树的叶子变得更加茂密,绿得浓郁。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树荫下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避暑胜地。
我们在树下玩耍、嬉戏,玩累了就躺在地上,透过树叶的缝隙看着天空中的白云,幻想着自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有时候,我们会捉来几只蝉,把它们放在瓶子里,听着它们“知了知了”地叫着。
老杨树似乎也被我们的快乐所感染,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树枝,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凉爽。
秋天,是老杨树最美丽的季节。
树叶开始变黄,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像是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地上很快就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落叶,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秋天的交响曲。
我喜欢在落叶上奔跑,感受着脚底的柔软和树叶的脆响。
有时候,我会捡起一片落叶,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想象着这片叶子曾经经历过的风雨和阳光。
冬天,老杨树的叶子已经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
树枝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寒风呼啸着吹过,老杨树的树枝在风中摇曳,但它依然坚定地挺立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下雪的时候,老杨树就会被白雪覆盖,变成了一棵银装素裹的树。
托物言志的散文作文

托物言志的散文作文《老榆树下的时光》在我家老屋的门前,有一棵老榆树。
打我记事起,它就已经在那里了,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像一个沉默而又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流转。
这棵老榆树的树干真粗啊,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
树皮粗糙得像爷爷长满老茧的手,沟壑纵横,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春天的时候,榆树会结出一串串嫩绿的榆钱。
那榆钱小小的、圆圆的,像一个个绿色的小铜钱,又像是一片片缩小版的荷叶。
微风拂过,榆钱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春天的赞歌。
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迫不及待地爬上树去摘榆钱。
我像个小猴子一样,蹭蹭几下就爬上了树干,找一个结实的树杈坐好。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身上,斑斑驳驳的,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我伸手去摘那些近在咫尺的榆钱,一把一把地塞进嘴里,甜甜的、嫩嫩的,那滋味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到了夏天,老榆树就成了我们的避暑胜地。
浓密的枝叶像是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把炎炎烈日挡在了外面。
我们在树下摆上一张小桌子,几个小板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乘凉。
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也会跑过来,我们一起在树下做游戏,玩累了就躺在地上,看着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的点点阳光,幻想着长大后的模样。
老榆树上还有一个鸟窝,那是喜鹊的家。
每天清晨,喜鹊都会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叫我们起床。
有时候,我会静静地坐在树下,观察喜鹊们的生活。
它们飞来飞去,忙着觅食、筑巢,哺育着幼鸟。
看着它们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叹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秋天,老榆树的叶子渐渐变黄,风一吹,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地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我喜欢在落叶上跑来跑去,听着脚下发出的沙沙声,感受着秋天的气息。
有时候,我会捡起一片落叶,夹在书里,当作书签,希望能留住这美好的时光。
冬天,老榆树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
但它依然挺立在寒风中,像一个坚强的战士,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下雪的时候,树枝上会积满厚厚的雪,有的树枝被压得弯下了腰。
2023年托物言志写植物的散文

2023年托物言志写植物的散文【篇一:菊花,我的最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咏荷佳句。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荷花。
夏天,正是荷花盛开,荷叶飘香的季节。
看,荷池中长满啦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透过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
荷梗上小扇子似的萼片衬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红的荷叶,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花儿们有的全开啦,露出啦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片花瓣儿,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向着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曳起来,好像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翩跹,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啊!一场雨后,荷池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荷叶好像是一个个刚沐浴过的仙女飘然玉立在池塘中。
一阵微风掠过,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珍珠似的滚来滚去,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又滚落进池里……构成雨后荷池的新景象。
我爱那艳丽无比、给人们带来清香的荷花,因为它以那艳丽的丰姿,装点啦人们的生活,美化啦人们的生活。
【篇二:竹子】竹子,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一,“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竹的色彩是绿色的,但却不显单调,给人以生机。
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的正是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
成年竹子的高度约莫三至四层楼高,挺拔、秀丽。
竹枝杆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
清丽俊逸,又不失顽强拼搏,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
风雨中,花儿草儿被风刮倒啦,被雨点溅倒啦,然而,竹子却勇敢地屹立于暴风雨之中,无一丝畏惧的神色,那样潇洒,那样自然。
雨过天晴,风中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再看那一棵棵竹子,仍然立在那片属于它的土地上,如一位位窈窕的少女,依旧是挺拔的,亭亭玉立的,给人一种坚强的、无所畏惧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一)阅读《病槐树》,完成第15-17题。
(共13分)病槐树行为社①母亲说:“院子太空了。
”于是就移来一株小槐树植在院心。
水肥施得勤,没多少年光景,圆蓬蓬的树冠遮出了半座房子的阴凉。
初春时候采了嫩叶下锅,槐叶小米汤熬得浸出了油汁,吃了能败火明目;酷暑天,树阴里放定了小桌小凳,不用摇开芭蕉扇,就遍体清凉;槐树扬花时,清香随风漫出,沁润百家;枝叶繁茂时,小鸟结巢其间,亮亮地啼着,声如垂珠。
邻家满院奇花异木,可偏馋我家的槐树,常端着饭碗过来挤占阴凉,与我们共消受。
母亲常向人夸口:“想不到呢,这树有多风光!”②但有一年闹虫灾,又细又小的绿虫们一下子成了精,或桑或榆,叶全被噬得只剩下几丝老叶筋脉。
我家的槐树也难逃此劫。
只几天,绿虫从天而降,密密匝匝蠕动一树,被挤满的虫还悠着长长的吊丝在空中翩跹作舞,老叶被食掉了绿肉而成了透明的虚影儿,嫩叶则仅留下米粒大小叶柄,如浓云垂覆的树冠被削成伞骨一样的枝枝丫丫。
母亲目光直直地说: “刨掉它吧,怕是活不成了。
”③我们都挺痛惜。
正是生长的季节,劫难来了,一夜间毁掉了它的全部生机,虽有阳光普照,可它却失去了拥抱阳光的手臂,枝桠纵有千千万万,又怎禁得住烈日的炙烤热风的熏?尽管劫难来时它从容得近乎无知,劫难过后又坦然得仿佛无识,但被毁掉的结局却是终难逃脱的定数了,我们都这样想。
④一连许多日子,它都是这样木然立在那儿。
鸟儿带着毛羽新丰的雏鸟留下空巢迁徙去了。
起初,我们每日里还都要念叨几遍这棵槐树呵这颗槐树,追念它的好处,赞叹它的风光,疼它惜它哀它。
但渐渐地,我们都不再挂系它了,觉得生活中什么也不曾少,就像没栽这棵树之前一样,风来了雨落了日出了星现了,只见这些,也只想这些。
⑤又过了很多日子。
有一天,突然听母亲在院子里自言自语什么,都跑了出来,见母亲仰面看着这棵早已形同虚设的槐树,说:“它真能耐呢!”看时,它竟泛绿了!树冠上又染上了新绿,但只是一团淡淡的绿影儿,这绿淡得只剩下一个绿意,定睛看时空无一色,无意瞥它时却在眼梢透出虚虚的绿影儿。
过了几天,透明的叶子努力地挤出了半张新黄。
又过了几天,新绿浓成了翠绿,翠绿里亮出了黄黄的嫩光。
再几日,树下竟被阳光拖出了重重的浓阴来。
⑥活过来了,这棵树!我们也像大病新愈了一样,轻轻松松新新鲜鲜,又搬出了小桌小凳,在如云的浓阴下,惊叹着这树的神奇;鸟儿也拖儿带女飞来了,五更天,依旧亮亮唾珠在树蓬间;邻家也一到吃饭时就端着碗串悠过来占阴守凉。
大家起初是聊树,后来是聊鸟,再后来,是只知有其阴而不知有其树了。
⑦但有一天,我却发现,这棵槐树依旧那样从从容容,这份从容,与它被千百条虫精们咬噬时,竟毫无二致!(选自《文摘精品珍藏》内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15.文中多次以鸟儿的行为和母亲的心理,折射出槐树的命运变化。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每空4个字。
(4分)16.为①。
第⑥段中“再后来,是只知有其阴而不知有其树了”,是因为②。
(4分)17. 文章最后一段写槐树“从容”“依旧”,“毫无二致”。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道理?(不少于120字)(5分)(二)一棵树的智慧秦若水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
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
一棵连着一棵。
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
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
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
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
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
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
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
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
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
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
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
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
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七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
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
喜气洋洋。
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
再过些时日。
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
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
享受清闲宁静。
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
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
欣喜之余。
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
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
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
我精心呵护。
时时察看。
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
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
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
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
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
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
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
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
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
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
槐米!我惊呼。
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痛,谁也不会忘记。
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
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3分)时间:经历:(1)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取。
今年由春到夏;(2) 。
今年暑假; (3) 。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4分)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
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4.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三)阅读《神奇的丝瓜》,完成 14-16小题。
(共11分)神奇的丝瓜季羡林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
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
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
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
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我常常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
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
瓜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
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地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
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
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