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导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1级1班邱安杰011100123
《共产主义宣言》读后感
——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资本主义”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著作《共产主义宣言》,从中流露出的都是对无产者被剥削被压迫被镇压的义愤填膺,以及对作为剥削者、压迫者、镇压者的资产家们的深恶痛绝,《宣言》中无时不刻在强调着“资本主义的肮脏”。
但是,我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疑问:当今社会依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居多,但似乎问题并不像《宣言》中所诉如此水深火热。
我不禁开始反思,究竟《宣言》里的资本主义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大不列颠帝国,自从开始了工业革命,开辟新航线之后一度成为了“日不落”的象征,但过于高速的生产力发展跟不上人的精神进步,从而导致了人们依旧停留在封建、宗教、教条、奴隶的社会思想中,而手中却握有创造巨额财富的能力,加之当时的资本主义思想刚刚萌芽,尚未成熟,这必然会被统治者当作“制胜法宝”而加以利用,所以说当时的“资本主义”其实就是披着“资本”外衣的“封建奴隶专政”。
这必然也导致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镇压者”和“被镇压者”的产生,而同时,这个情况开始愈演愈烈,直到无产者忍无可忍的爆发。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
但是,身处现代的我们回头看看这个世界是否有像《宣言》中所诉如此不堪,我想答案必然是不的。
哪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我想答案就在马克思身上。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之所以会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无产者和共产主义上,完全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也就是说马克思那会的“资本主义”催生了现在的“共产主义”,而现在的共产主义针对的也只是当时那个丑陋的、肮脏的、腐败不堪的资本社会。
而如果强行将这个“适时”的理论强加于现代社会上,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果?依旧是想《宣言》中所言,要进行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中国某种程度上是做到了,但是除却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呢,又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世界大战?
我想这些并不是已逝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马克思的乌托邦
“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第43页)把人训练成机器?这样的教育永远也不会成功,但我们的教育现在正在这条道路上努力。
这是马克思的洞察力。
但是,平心而论,他们这时候为什么不提人的天然差别和分工造成的差别呢?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资产阶级中具有这样精神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何就可轻易断言是“劳者不获”呢?我们只能说,政治宣传的本质,是不容许理性的思辨的,即使是有,也仍然不过是斩钉截铁式的断语的另一种形式。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48页)
很奇怪的是,在几乎每一个按照马克思的乌托邦建立起来的政权,似乎都具有奴役据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的被奴役成为少数人的绝对自由的条件。
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第61页)试想马克思若活在今日之中国,该做何感想?会遇到怎样的命运?
下面是一些《宣言》中的摘录
“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无产者)看来全都是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的偏见。
”(第37页)
“它(资产阶级)首先产生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38页)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第39页)
“共产党人的目标: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第39页)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第39页)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第40页)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第45页)
如果按照《宣言》中的逻辑来做,那么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0.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
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由此看来,阶级论、暴力革命论、公有制、决定论,乃是马克思政治理念的核心。
如果拿中国革命与此相对照,其中的相似之处,还是不少的。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自觉按照马克思的理想蓝图,设计自己的行为模式的。
但是,后来的种种变异,似乎除了说明马克思的学说,在政治上具有极为强大的宣传效果以外,却不具备长期实行,尤其是社会安定发展的时期。
不但难以实行,而且会走向理想化的反面。
可以说,近三十年来中共对马克思、毛泽东的思想的偏离,乃是必然的。
但在这个偏离甚至逐的可能性渐回归马克思所诅咒的那个社会模式的时候,却未曾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上,有更多的改变,以适应人性之常态。
换句话说,人类历史就从来没有过大同的时代,如果说有,大多也都是编造出来的,或者只是属于少数人的专利。
一个纯而又纯的理想国,一个梦想中的乌托邦。
但何以人们还会一次次不断地做梦呢?因为人类从来不缺少苦难,也从来不缺少像马克思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比如柏拉图、耶稣、莫尔、欧文甚至是孔子等等。
马克思的理论在现实中造成了普遍的对抗和苦难,罪不在马克思,那不过是人类认识的一个过程,也不过是人类经受的苦难之一而已。
后面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可怕的味道,但也确实映照了人类历史的本质,也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人类的历史就是抗争的历史。
”
三、资本主义存亡与否
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要消灭的有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资本”“雇佣劳动”“教育”“家庭”“祖国”“民族”。
读下来最大的感觉仿佛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的一切都应当被消灭。
这是缺乏说服力的,现有的一切都被消灭掉,从而能迎接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其实我们试想一下:当世界上已空然无物的时候,无产阶级获得全世界的意义又从何谈起呢?这里必然存在问题。
主要的原因在于批判对象的不明确。
《宣言》中批判的主要对象应该直指私有制,但这里的私有制不是指一个人是否有可支配的财产,而是一个人是否个人地占有生产资料。
因为资料的两大部类是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马克思不反对生活资料的占有,而是反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
于是除却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如家庭,是否需要被消灭,这是值得商榷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和文本的逻辑结构相关的。
《宣言》首先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进而指出资产阶级的产生是建立在封建所有制不符合现有生产林发展的基础上的,而现如今轮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消灭资产阶级”变成了这样的逻辑推导出的必然结果。
文中还有一个辅助性的论证意在说明资产阶级出现以前的一切生产关系,进而扩大为社会关系都为资产阶级所有制所变革殆尽,于是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就成了唯一的当务之急。
很明显,逻辑问题出现了。
在资产阶级时代,之前所有的社会关系会不会被完全消灭?比如对于婚姻制度的改革,论据有二:一是资产者把妇女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二是资产者互相诱奸妻子;三是正式的卖淫。
而且接下来的话更加匪夷所思,“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首先,论据就不足为信,不光是因为第一点没有论证,而且后两点情况也不是资产阶级社会开始才有的,资产阶级社会之前就有这种情况,那么矛头的指向到底是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个倒霉地碰上了马克思生活着的时代的阶级呢?还是婚姻制度?还是个人的道德败坏?其次,所谓“公妻制的消失”之后是什么样的情景?马恩没有给出任何回答。
我们可以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真实的共同体替代虚假的共同体,用自由的劳动者代替雇佣劳工。
可我们用什么代替现行婚姻制度呢?他们给不出回答。
婚姻制度不是资产阶级私有制的产物,消灭了之后也自
然就没有新的制度来替代。
所以如果这里有可以修改的余地,那么必定是要澄清批判的对象是资产阶级私有制以后再来判断哪些需要被消灭、什么可以被替代,而又有哪些是需要保留的。
四、正确评价《共产主义宣言》和马克思
如何评价《共产主义宣言》?又该如何评价马克思的思想?
这也许不是我一个只阅读了马克思一两部著作的学生能做到的吧。
秦晖曾经说:“马克思思想的精髓在于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
”
这话说得真好,慈悲心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在宣传上也就别具功效。
但这样的慈悲心会有历史揭示给我们的如此大的变异,只怕马克思自己也未必能够料到吧。
在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时,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们无时不在批评,敌人很多,很少有妥协的意思,而且语气往往都很严厉,在《宣言》中亦是如此。
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做出了许多伟大而又准确的预言,也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著作,也第一次把无产阶级带上了世界的舞台。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足,就连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有其局限之处,我身处现代的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审时度势的眼光和态度来重新看待他们和他们的思想。
也许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又或许是英雄造就了时势,我只能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那个年代里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至少为无产阶级夺回了应有的权利,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和他的思想究竟应不应该做出些改善,做出些变化,究竟要不要让思想适应时代,虽然这有违唯物主义,但这些都是应该由我们这代人来反思和深思的。
当然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辩证法论述所表示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后的历史事件中也认识到最初宣言文本的诸多问题。
而基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知识背景所完成的宣言也必然只能作为历史文本来看待——是隐喻而非现实的纲领。
否则必然犯下格瓦拉式的错误。
理论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自身的进化,而这样的进化就需要更多的文本去阅读和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