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合集下载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念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念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念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又称维也纳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奥地利兴起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学派。

该学派强调个体选择、市场机制和时间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奥地利学派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方法论个人主义**: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应该是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个体的需求、偏好和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

2. **主观价值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理论不同,奥地利学派认为价值是主观的,由个体对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这意味着同一商品对不同人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

3. **边际革命**: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卡尔·门格尔、欧根·冯·庞巴维克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强调了边际分析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

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概念对于理解个体如何做出最优选择至关重要。

4. **时间与生产结构**:奥地利学派特别关注时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资本和生产过程的时间结构。

它们认为资本品的结构和生产周期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有重要影响。

5. **市场过程和自发秩序**: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是一个自发的秩序,通过价格体系协调无数的个体行为。

市场过程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指导资源向更有效率的使用转移。

6. **反对中央规划**:基于对市场机制的信任,奥地利学派通常反对政府干预和中央规划,认为这些做法扭曲了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和经济效率下降。

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对自由市场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它的某些观点在当代经济学中受到挑战,但它对经济学方法论和理论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及继承人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

又因为他们都注重心理分析,所以又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门格尔是其创始人,其主要代表作是18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也是其主要代表。

庞巴维克的主要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

一、边际革命的含义和起因1.含义: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奥地利和瑞士几乎同时出现了彼此独立的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为其后不久崛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新时期。

有人称其为“边际革命”。

2.起因:(有五种,见教材P325)(1)认为它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

(2)认为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把李嘉图地租论暗含的边际分析扩大到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方面。

(3)认为它是对古典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和成本的一种修正,由强调供给转为强调需求。

(4)认为它是经济学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学专业化或数学化的结果。

(5)认为边际革命的发生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说,其中第一种原因是出于误解,第二种原因则流于形式上的认识,第三种原因也仅仅是部分认识,第四种原因同样只反映了部分事实,只有最后一种原因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边际革命”的发生,既与反对古典派价值理论的思潮有关,也与造成古典学派衰落、社会主义学说和历史学派等各种“异端”兴起的社会斗争、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条件有关。

二、奥地利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又叫维也纳学派,该派是19世纪20世纪初盛行的边际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其创始是卡尔·门格尔。

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

后来,弗里德里希·维塞尔和欧根·庞巴维克发展了门格尔的学说。

这三人一起成为奥地利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方法论之争”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方法论之争”及其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续 而 广 泛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历 史 学 派 奥地 利 学 派 方 法论 之 争 中 图分 类号 : F O 1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4 ) 0 4 — 2 4 8 — 0 2


方 法 论 之 争 的 经 过
●解
摘 要: 德 国历 史学派和 奥地利 学派是 1 9世 纪世界上 两个 重要 的经济思想流派 , 他们在 1 9 世 纪 中后期展开 的关于经济学 方法论的大论战名留青史。文章先对此次的论战经过进行 了简 单介绍 , 指 出该 论 战 是 一 场 关 于 归 纳 和 演 绎 两 种 方 法 的 争 论 : 历 史学派主张运用历史归纳法分析经济现 象, 角度 系统化 ; 奥 地利 学 派 则 强调 运 用抽 象 演 绎 法研 究 经 济 问题 ,从 个 体 效 用视 角 出 发 。 然后 分 析 了这 场 论 战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方 法论 的 演进 特 征 。最后探 究 了这两 大经济思想的碰撞与 演进对现代 经济学持

史归纳和抽象演绎两种方法在经济研究 中都 应该 被使用 ,只不 过二者的使用具有实质 区别 。施穆勒认 为门格尔等人虽然重点 考察 了约束 条件下 的个人 行为 ,却偏 离 了最重 要 的经济 学 回 答——动态的制度。门格尔及其支持者被施穆勒称为“ 奥地利学 派” 以示 自己以及 历史学派的学者们 与他们的 区别 , 这个称呼此 后一直为经济学界所 沿用 。 之后 , 门格 尔写了一本名为《 德 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谬 误》 的小册子 反击施穆 勒的“ 挑 战性 的轻 率批 判” , 在前言 中施穆 勒对德 国历史学派 的研究 目标 和方法进行 了否定 ,认为其研究 目标和方法 比较模糊 , 是一种明显的缺陷 , 而这种缺陷持续了 5 0 年之久却没有得 到克服 。门格 尔把 发表 后的小册子寄给 了施穆 勒, 却被施穆 勒毫不客气地退 回, 随小册 子一并退回的还有一封 篇 幅不足半页纸 的信 。在信 中, 施穆勒无视来 自任何 的攻击 , 并 阐明 自己从不用德 国教授好斗 的方式进 行文字之战继续让读者 们感到无聊 。之后这场论 战持 续到 2 0世纪初 , 直至参战者感到 厌倦表示调和才逐渐平息。 二、 经 济 学方 法论 在 方 法 论 之 争 过 程 中 体 现 出 的 演进 特征 回顾这场方法论 之争 ,我们发现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真 正 的分歧不在 于经济研究 中只能使用其中的哪一种 ,而在 于他 们对归纳和演绎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有不 同评价 。 这场激烈的“ 方 法论之争 ” 体现出 了经济学史上方法论演进 的一种特征 : 围绕争 论展 开的一种萌芽 、 成 长与升华 的过程 。 每一次的理论学派间的争论都是经济学说史及方法论大发 展的重要 时期 , 究其原 因不外乎三点 : 第一 , 在争论 的过程中 , 各 学派极尽 阐述各 家观点 , 将灵感整理成文字 , 整合分散 的碎片状 的思维逐渐系统化体系化 , 通过 文章相互 回应 。第 二 , 争锋相对 的学术争论 具有 排他性 , 为了捍卫 自身的观点 , 各学派会调用 一 切的力量以完善 自身观点 自圆其说 。 第三, 争论到后期往 往会 掺 杂进 自利性 的主观感情色彩 , 甚 至上 升到民族和国家高度 , 不 同 学派因为情感 约束会更加 自觉 主动维护本学派的学说 。就这样 , 方法论 也在一次次的思想争论 中步步演进 。每一场 关于方法 论 的争论背后都蕴含着人们对于 自身 的理想化追求 ,而历 史和现 实却证明 ,想要通过单一的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地对 客观世界进 行描述几乎是不可能 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观 察准确性与描述 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 并逐渐认识 到只有结合归纳和演绎 、 二者各 取所长才是更加明智 的选 择。 三、 二者 思想 的延伸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1 . 历史学派 的延伸 。 美国 旧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 的老师就 是德 国历史学派 的经济学家 ,美 国旧制 度学派与德 国历史学派 的渊源深厚 。我们可 以把 以凡勃 伦为首的旧制度主义的分析框 架和研究方法都看成是德 国历史 学派的发扬光大 。旧制度学派 和历 史 学 派 一 样 , 强烈反对“ 理性 人 ” 假设 , 同 时 认 为 所 有 的文 化 制度都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 决定 因素众多并相互联系 、相互依 赖 ,经济 现象 只有 放在 一个 渐进发展的历史一文化过程 中才 能 更好 解 释 和说 明 。 2 0世纪 4 0年代 以后 , 旧制度学派 由于仇 视主流经济学 的标 准理论 范式 , 加之缺乏实证研究纲领及方法逐渐衰落。 经历 了一 段时间的沉默之后 , 凡 勃伦 和康 芒斯的一些追随者于 1 9 5 8 年 成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2007-01-11 10:04:31Yurii 译原文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ustrian School EconomistsI. Introduction直到最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注者都仅限于对十九世纪晚期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感兴趣的经济思想史学家。

但是,这一学派的生命并不限于那几十年的时间,而边际效用理论也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今天,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复兴之中。

奥地利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广阔的领域。

使该学派自成一体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其成员的方法论观点:主观主义。

应用到经济现象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认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对人们的选择和有目的之行为的洞悉,比如,根据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的各种选择的感知,追逐自己的目标。

自从1870年代诞生以来,这种方法论一直是奥地利学派的特征,尽管不同的成员为其辩护的方式不同。

就像一位当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所言,"奥地利学派在观念史上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作为行动者的人在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

"对主观主义观点及其含义的一贯关注,正是早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杰文斯学派(Jevonian)以及瓦尔拉斯学派(Walrasian)的区别所在,尽管后两派同样坚持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

埃里克·斯瑞茨勒(Erich Streissle)评价说"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常正确地强调,他们是独特的坚持主观价值的学派"。

但是,对于奥地利经济学家,尤其是近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并不仅仅意味着主观价值理论。

无论研究什么经济问题,主观主义的方法都是他们的显著特征。

简而言之,主观主义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方法。

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仍然不能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奥地利学派简介

奥地利学派简介

1.极端的个人主义 2.激进的主观主义 3.解释学取向 4.因果发生的本质主义 5.演化主义观点 6.方法论的实在论
•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项基本命题: 1. 人之个体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唯一积极主动的
参与者; 2. 个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将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除非受
到强制; 3. 没有人能够像利益者个人那样了解他的自身利益。
•激进的主观主义
•其方法论的基础,是确信所有的经济理论的根本的永久的联系是人类选择的结 果,因此强调知识和错误在个人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仅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也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完整方法。
•促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强调自发秩序、制度及其他井然有序的行为模式的形 成,被解释为由个体主观认知所驱动的行为的非意图的社会产物。
奥地利学派简介
一、奥地利学派八大观点
1.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2. 方法论的主观主义 3. 经济分析中的边际主义 4. 效用对需求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5. 机会成本理论 6. 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 7. 市场和竞争是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8. 个人决策是在不稳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与古典经济学的对立,对经济现象及周期独特观点来源
•解释学取向
•哈耶克:经济学不应“卑躬屈膝地模仿”物理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经 济学应当向“诠释学”或“解释学”转向。
•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将经济学化约为有关人类事务的牛顿力 学的努力,经济学的正确研究对象是人的行动。不能将经济学视为一门 归纳性的规律的“实验性”的学科,而应当将其视为一门寻求意义的解 释性学科。
•资本与利息学说:特别强调生产的时间尺度和生产率的迂回性。希克斯: 动态分析,着重于从一种静态向另一种静态“转移”的概念。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内容摘要:Ⅰ尽管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和观点有差异,但他们对有关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以及政治哲学的解释大致都是功利主义和结果至上的。

这样,20世纪主要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冯·米斯(尽管他拒绝功利主义的方法论)在道德和政治价值上是一个坚定的实证主义者和非认识论者——我们对有关对和错、正义和非正义等之类的评价,就像我们在市场上对商品和服务表达的主观偏好一样,建立在牢固的智力基础之上。

虽然米斯在政治和政治思想方面著述颇丰,但他对政治知识几乎没什么贡献。

他的政治评价来自他的经济宇宙观,缺乏任何独立的智力身份。

这样,米斯有关政治的大量著作几乎没有什么可构成一种具体的政治哲学的东西。

相比之下,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海耶克则提供了较多的对政治的实质性说明。

但有意义的是,在他对一种更全面的社会哲学的追求中,他除了从经济学,还从其他的智力资源中吸取养料。

Ⅰ在本章对奥地利政治自由主义的探讨中,我将主要利用米斯的政治学著作,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其他地方写了很多有关海耶克的论述,而且也因为米斯的政治可以很好地代表那种人们难以理解的、先验的、理性主义的功利至上(它勾画了奥地利自由主义的特征)。

与芝加哥学派的经验主义相对照,自由秩序的建立并非基于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形式的经验,而是基于一种——如果某些社会条件得以满足的话——这一秩序如何得以形成的理论看法。

因而一种自由秩序(就其所有的金融、经济、政治和法律方面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建设,其基本特征——即便在没有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在智力上是可以辨别的。

与秩序和自由有关的18世纪古典的自由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反映,但休谟-斯密在建立一种自然的自由体制时充满的怀疑主义几乎完全被抛弃了,以利于一种可以决定社会组织适当形式的积极理性,而不管经验所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确实,在米斯所有论述规范的社会哲学和经济哲学的文章中,他看来都以一个被错误寄放在20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后代的面目出现,对人们为什么看不到理性(它使人们获得了达到其主观决定的目的的必要手段)的支配深感怨恨和困惑。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方法论之争

经济学方法论争论——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之争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该说其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变革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有关经济学方法论流变与纷争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在斯密之前经济学界还没有明显的方法论之争,当时的主流观点还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归纳分析。

斯密以后,他著作中所隐含的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为不同类型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扬。

马尔萨斯继承了斯密的归纳分析法,而李嘉图则发展了斯密的演绎分析方法。

李嘉图充分发展了他的抽象能力,用严格的逻辑把经济整体简化为几个变量,并在不言自明的假设上用逻辑的方法推理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论述了总的规律。

由于麦克库罗奇(1825)、詹姆斯·穆勒(1821)等重要人物对李嘉图的追随和极力宣传,导致其学说和研究方法在当时影响甚大,甚至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李嘉图学派。

自演绎分析诞生和壮大之时,就不时有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界演绎偏盛的倾向提出批判和反思,古典时期的一个重要代表就是西斯蒙第(1819)。

西斯蒙第反对经济学中像李嘉图、萨伊和麦克库洛赫那样使用抽象法和演绎法,强调不应建立在一系列的数理式定理上,而是必须以研究人和人类为主,了解人性,鉴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奥地利学派则是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典型代表,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还就经济学应当采取演绎分析法还是归纳分析法,与以施穆勒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展开了一场论战。

这场争论使得“方法论之争”成为经济学辞书中的一个固定词条,因而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空前的影响。

尽管在这场著名的经济学方法论争论中并没有得出明确的胜负,但是,随着这次争辩中的书信被冠以《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历史主义的错误》为名出版,抽象分析以及建立纯理论的观点得到的广泛宣扬。

随着功利主义和边际效用的兴起,经济学就急速转入抽象演绎化的研究轨道。

自马歇尔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其追随者夸大了经济学的抽象化能力,并逐渐形成了目前西方经济学界彻底漠视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主流氛围,抽象演绎分析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根本性分析思路。

经济史论文--奥地利学派

经济史论文--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队伍中迅速传播,而为资本家辩护的种种经济学说,诸如成本论、效用论、节欲论等等都纷纷破产。

奥地利学派以主观唯心精神来“改造”传统经济学以便对付马克思主义的意图,受到了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它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

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

它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资料将其价值转移予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资料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

总之,奥地利学派全部抹煞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点,即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分析进路上的主观主义。

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曾有两个人预测到。

这两个人,一个叫米塞斯,另一个人叫哈耶克,他们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耶克曾获得过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之所以能预测到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是因为有一整套科学的商业周期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2007-01-11 10:04:31Yurii 译原文The Methodology of the Austrian School EconomistsI. Introduction直到最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注者都仅限于对十九世纪晚期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感兴趣的经济思想史学家。

但是,这一学派的生命并不限于那几十年的时间,而边际效用理论也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今天,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复兴之中。

奥地利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广阔的领域。

使该学派自成一体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其成员的方法论观点:主观主义。

应用到经济现象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认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对人们的选择和有目的之行为的洞悉,比如,根据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的各种选择的感知,追逐自己的目标。

自从1870年代诞生以来,这种方法论一直是奥地利学派的特征,尽管不同的成员为其辩护的方式不同。

就像一位当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所言,"奥地利学派在观念史上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作为行动者的人在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

"对主观主义观点及其含义的一贯关注,正是早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杰文斯学派(Jevonian)以及瓦尔拉斯学派(Walrasian)的区别所在,尽管后两派同样坚持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

埃里克·斯瑞茨勒(Erich Streissle)评价说"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常正确地强调,他们是独特的坚持主观价值的学派"。

但是,对于奥地利经济学家,尤其是近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并不仅仅意味着主观价值理论。

无论研究什么经济问题,主观主义的方法都是他们的显著特征。

简而言之,主观主义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方法。

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仍然不能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为了追溯奥地利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集中关注六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都是应用主观主义方法论,为之辩护,并且在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的论著中坚持这一思想的人。

他们是: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和尤尔根·旁巴维克(Eugen von Bohm-Bawerk),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并推广了门格尔的思想;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维塞尔和旁巴维克的学生之一,为理论和方法论都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学生,他的理论探索和跨学科的研究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路德维希·拉克曼(Ludwig Lachmann),他在1930年代和哈耶克一起学习,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主观主义方法的研究。

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下还有许多名气不那么大的作者,另一方面,不少有名望的经济学家都部分的受到奥地利经济学的影响。

但是,人们仍然认为这六人是该学派过去最重要的,资历最老的贡献者。

在结尾部分我们将关注那些今天仍然在积极的完善和发展奥地利经济思想的人,尤其是米塞斯得两位学生,以泽列·科茨勒(Isreal M. Kirzner)和穆雷·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II. Carl Menger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础,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蓝图,无疑都得益于门格尔在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Grundsatze der Volkswirthschaftslehre)。

这本书包含了门格尔大量独创的、极有价值的观点,以及与众不同的经济学见解。

完善和发展门格尔的观点,尤其是那独特的经济见解,从此成为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任务,而"奥地利学派"这一名称也得自门格尔的国籍。

哈耶克评价这一学派说"(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观念完全得自卡尔·门格尔"。

众所周知,门格尔的《原理》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纳特·魏克塞尔(Knut Wichsell)在1921年写道"从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诞生以来,从来没有一本书产生过门格尔的《原理》如此重大的影响"。

但是,《原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

这本书的关注者仅仅限于德国,而且反应也不是很热烈。

德国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古典经济理论的缺陷,因而不再对任何经济理论感兴趣。

整个德国都处在德国历史学派的统治之下,他们的头领是古斯塔夫·施莫勒(Gustav Schmoller),一个认为抽象推理毫无价值的人。

历史学派所关心的只是经济史和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目睹《原理》遭受的冷遇,认识到德国经济学家反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理论,而是整个理论经济学,门格尔(用熊彼德(Joseph . A.Schumpeter)的话说)"开始战斗了,他要为对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争得一席之地"。

他停止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列入计划的《原理》第二卷一直没有问世),转而为这类研究辩护。

正是出于这一目的,18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书--《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Methode der Socialwissenschaften und der politischen ? konomie insbesondere)。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方法论论战(Methodenstreit)的开始,在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经济学派之间的"关于方法论的论战"就此爆发了。

在论战的过程中,因为一位德国教授的有意中伤,门格尔和他在维也纳的门生第一次和"奥地利"联系在一起。

也正是在这次论战中,奥地利经济学家第一次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特殊地位,这一点也可见于当时该学派成员所撰写的方法论著作中。

与置身其外的维塞尔不同,旁巴维克是这场论战的积极参与者。

和门格尔一样,他不是在语言的层面,而是在问题的实质层面展开激烈的辩论。

旁巴维克并不怀疑历史学派的方法的有效性和达致确定目标的可靠性,而是质疑历史学派的方法是否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唯一有效"并且"最为重要"。

奥地利经济学家想证明,研究经济问题的抽象理论方法是有用的,或者说,理论经济学是可行的。

门格尔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似乎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在《原理》中,门格尔多次引用了希腊哲学家的话。

门格尔探索各种经济关系的必要特征,以及那些相关联系的性质所体现出的特征,希望了解经济关系的"本质"。

如此,门格尔认为他发现了支配经济现象的"确切"规律:不是精确的数学规律,而是由各种相关因素的本质达到的规律,因此这些规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是正确的。

对门格尔(还有旁巴维克,在这一点上与他观点相同)来说,实在世界的本质(资源是稀缺的)和人类的本性(对更大满足的欲望)共同决定了经济世界的构成。

门格尔认为,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自然的供给。

也无论个人作出何种选择,也无论这种选择是出于无知还是错误的考虑,个人欲望的内容总是客观事实。

在发布《原理》之后,门格尔试图把"效用"的概念和生物学联系起来,而他的同时代人都在努力将这一概念扩大到"心理学"色彩或者"享乐主义"色彩过于浓重的目标时。

根据他儿子在《原理》第二版导论中的叙述,在努力构筑需求理论的同时,门格尔开始转向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试图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完成自己的价值理论。

除开这些决定论的因素,门格尔的方法仍然是主观主义的,他认为个人乃是期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而不是被各种需求所支配。

在没有完全的、精确的知识条件下的选择,仍然是行动的基础。

对生物学的强调仅仅是门格尔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必需的部分,后来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放弃这一点时毫无困难。

门格尔的《原理》第一次讨论了有用物品的性质,接下来是财货的性质,然后是经济(稀缺)财货的性质。

他定义和讨论了财货的可交换性,勾画了可交换性最强的物品成为交换媒介或者货币的过程。

在每一步推导中,他都一再强调财产的主观性质,即它们依赖于关注需求的个人的知识,以及这些财货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对主观主义一以贯之的坚持,使门格尔能够借助维塞尔的"归属"(imputation)概念将自己的分析延伸到对作为资本的财货的评价中去,门格尔称这些财货为"更高等级的财货"。

维塞尔将这种思想发展得更为精巧,奥地利经济学家随后一直强调,某一财货是否被看作资本,并不取决于其客观属性,而取决于其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计划中的地位。

门格尔的本质主义对他的经济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为他正是以此为基础反对数学方法和经济"变量"的相互决定关系的。

瓦尔拉斯(Walras)的边际思想完全是用数学描述的,门格尔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我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量化的关系,还包括经济现象的本质(性质)。

对后者(比如,价值、租金、利润、劳动分工和复本位制的性质),如何用定量的方法考察?熊彼得(Schumpeter)仅仅看到了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的边际主义的部分,因此他一方面批评奥地利学派的方法是"有缺陷的方法",另一方面批评他们未能"认识一组联立方程(a set of simultaneous equation)的意义"。

但是对奥地利经济学来说,缺少数学方程并不是因为无知。

老奥地利(old Austria)的学生们在"体育馆"式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接受了初步的数学训练,而且,门格尔也出自一个有数学天分的家庭。

奥地利经济学家虽然完全了解各种数学方法,但是,出于方法论的原因他们明确地反对这些方法。

门格尔对经济现象本质的关注,表现为他对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起源的思索。

他希望得到一般性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这就排除了使用数学方法的可能。

门格尔的儿子卡尔(Karl Menger)是一位数学家,他指出运用数学的经济学家都局限于方程之间的联系,而奥地利经济学家希望得到因果关系的解释。

奥地利经济学家还列了许多理由,反对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其中多数和上面的理由大同小异。

举例来说,奥地利经济学家不愿意使用无差异分析的方程式(Equations of indifference analysis)解释交换行为,因为他们的主观主义边际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没有单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