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_教案1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我设计这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从生活到理论,再回到生活的思路,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 知道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照相机;2. 学具:笔记本、彩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提问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 讲解:介绍眼球的成像原理,解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3. 实践: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观察成像的变化,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照相机的参数来矫正近视眼,并展示讨论结果;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其他视觉问题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如远视眼、散光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照相机与眼球的成像原理:1. 我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我解释道,照相机通过镜头(凸透镜)将景物的光线聚焦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眼球。

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我使用了眼球模型进行演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与眼球的相似之处;二是视力矫正的方法,包括远视、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

2. 让学生了解远视、近视的成因,掌握视力矫正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球的结构及其视力的矫正方法。

难点:远视、近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照相机、眼球模型、视力矫正仪器。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思考如何用照相机捕捉到这些画面。

2.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照相机的光学原理,如焦距、光圈、镜头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眼球与照相机的相似之处:分析眼球的结构,如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并与照相机的各个部分进行对比。

4. 视力的矫正:讲解远视、近视的成因,以及如何通过佩戴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等方法进行视力矫正。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关于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矫正的例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视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 板书设计:将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远视、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进行板书,以便学生复习。

8.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答案:照相机通过镜头将景物聚焦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题目2:请解释远视、近视的成因,并给出矫正方法。

答案:远视是由于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是由于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分别为:远视可通过佩戴凸透镜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等方法进行矫正;近视可通过佩戴凹透镜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等方法进行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之照相机综合实践活动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之照相机综合实践活动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之照相机综合实践活动课我设计的这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对比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发现近视的成因,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矫正视力的方法。

教学目标:1. 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2. 知道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难点:理解近视的成因,学会矫正视力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照相机、眼球模型、视力矫正仪器。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照相机和眼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者的相似之处。

2. 提问:“你们认为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二、讲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10分钟)1. 使用PPT讲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 提问:“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眼球的成像原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 讲解眼球的成像原理。

三、探究近视的成因(10分钟)1. 提问:“你们知道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吗?”2. 引导学生观察眼球模型,找出近视的成因。

3. 讲解近视的成因。

四、实践活动:矫正视力(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视力矫正仪器。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了解矫正视力的方法。

3. 提问:“你们学会了怎样矫正视力吗?”1.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活动重难点:重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难点:理解近视的成因,学会矫正视力的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近视的成因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教案(1)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教案(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照相机、眼球的构造,眼睛的视物原理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研究究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通过情景互动因引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成像原理,投影仪的制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原理及矫正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同学们学过凸透镜的应用,知道了老花镜可以解释人眼为什么会看见物体,会看见活动的画面。

【思考】眼睛近视了为什么要带近视眼镜,老龄人为什么要戴老花眼镜。

我们就来探索这些问题的奥妙——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二)讲授新课1.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课堂上用教学工具展示照相机的相关图片,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工作原理是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性质。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结论】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的结构:展示眼球的图片,介绍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视物原理:看近景时,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焦距变小.看远景时,晶状体变薄,晶状体的焦距变大和照相机类比: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3.成像原理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屈光)来改变晶状体焦距获得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点叫调节远点,正视眼所能看到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叫调节近点,两点之间称为调节范围。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案例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案例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案例《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为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四节的授课内容,现将其教学过程展示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照相机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

2.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三、教具?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光具座、物体F、f=10cm 的凸透镜、光屏。

学生用: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光具座、物体F、f=10cm 的凸透镜、光屏。

四、教法学法本节课实际是介绍“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生活中的应用,借助比较和类比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珠穆朗玛峰全景图,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是怎样被装进小小的照相机的呢?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它又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由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实验,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和像的大概位置;物距变大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从而引入照相机的原理。

出示照相机的结构图,让学生结合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同时画出照相机成像的简图。

再让学生分析照相机拍近景远景时,镜头如何移动,像的大小如何变化,适时播放照相机成像的动画,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印象。

3.探究眼球的成像原理人的眼球也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生:晶状体、视网膜(师画眼球简图)引导学生回答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实验时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相当于实验时的光屏。

三组图对比,学生一目了然。

眼睛要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呢?出示动画,介绍正常眼晶状体的形状,看近处远处的物体,观察晶状体是如何变化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4.4 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4.4 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4.4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教学目标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构成。

2.了解人眼的构造和视力的矫正方法。

3.掌握调节和矫正视力的基本原理。

4.学会使用照相机和眼球进行视力矫正。

二、教学内容2.1 照相机的原理和构成照相机可以将外界的光线通过光学装置聚焦到感光材料上,记录下来的光线模式形成影像。

照相机的构成主要包括镜头、快门、胶片(或传感器)等部分。

2.2 人眼的构造和视力的矫正方法人眼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而视力矫正方法主要有眼镜、隐形眼镜和激光手术等。

三、教学过程3.1 照相机的原理和构成1.引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实例,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兴趣。

2.讲解照相机的构成和原理:教师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照相机的构成和光学原理。

3.示范演示:教师使用实际的照相机进行演示,让学生对照相机有更直观的认识。

4.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照相机的构成和原理,并汇报讨论结果。

3.2 人眼的构造和视力的矫正方法1.引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实例,激发学生对人眼视力矫正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人眼的构造和视力的矫正方法:教师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人眼的构造和不同的视力矫正方法,包括眼镜、隐形眼镜和激光手术等。

3.知识巩固: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进行讲解和答疑。

3.3 视力的调节和矫正原理1.引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实例,让学生思考视力是如何调节和矫正的。

2.视力的调节原理: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视力调节的基本原理,包括晶状体的变焦能力等。

3.视力的矫正原理: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视力矫正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矫正方法的原理。

4.示范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示范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视力的调节和矫正。

3.4 实践操作:使用照相机和眼球进行视力矫正1.学生实践操作:学生分成小组,一组使用照相机进行视力矫正的实践操作,另一组使用眼球进行视力矫正的实践操作。

第四节_照相机与眼球_视力的矫正教案

第四节_照相机与眼球_视力的矫正教案
4.4
教学目标: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照相机、眼睛成像原理。 2.视力的矫正
教学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教学器材: 实物、图片或模型、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等 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来我们一起来回忆: (摘其要点板书) (1)当 u>2f 时,凸透镜成什么像?当 u=2f 时,凸透镜成什么像?当 u<2f 时, 凸透镜成什么像? (2)从问题(1)中可以看出,在成实像的前提下,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 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物距增大时呢? (2)从问题(1)中可以看出,在成实像的前提下,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 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物距增大时呢? 2.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可以制成很多有用的产品,例如外出旅游拍照用 的照相机、教室里展示课件和实物的投影仪、电影院里的电影放映机(幻灯机) 、军事 或天文观测用的望远镜、生物实验室里的显微镜等等。 ( 2)可以解释人眼为什么会看 见物体,会看见活动的画面,还可以解释眼睛近视了为什么要带近视眼镜,还可以解 释老龄人为什么要戴老花眼镜。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 (二)学习“照相机与眼睛” (一)照相机 1.结构和原理 (1)展示或投影照相机的图片,如图 1,介绍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感光 胶片或感光器件 CCD(相当于光屏) 。 (2)问:物体通过照相机在感光胶片上成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像是实像还是虚 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再问: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 板书:照相机的成像原理: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成像调节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是眼球的结构和视力的矫正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了解照相机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 眼球的结构: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球各部分的功能。

3. 视力的矫正: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球各部分的功能。

3. 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球的结构,视力的矫正方法。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眼球各部分功能的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球、眼镜模型、照相机。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提问学生照片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展示照相机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眼球的结构:讲解眼球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如角膜、瞳孔、晶状体等。

(3)视力的矫正:讲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展示眼镜的佩戴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眼球结构及视力矫正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球的结构、视力的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画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小结归纳】(板书)
1.照相机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拓展应用】如果要使得照相机拍摄的景物范围增大(减小),则照相机的镜头应该与拍摄景物间的距离,同时,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

(选项:“增大”、“减小”或“不变”)
(二)眼睛
【想一想】眼睛的结构有哪些?
(1)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2)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3)视觉暂留: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印象还会延续0.1s左右,眼睛的这种特征叫做视觉滞留现象
【议一议】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点拨】师: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等到组成的一个综合凸透镜后,在视网膜上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