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学案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大众传媒变迁的概况。
2.探究各个媒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学习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流程】一、知识链接:大众传媒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通过大众传媒的变迁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导学【自主梳理】(5分钟)请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维新派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共产党》《________》《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_______》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_______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________》《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年,《________》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1958年________开始试验播出,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大众传媒的变迁91803

【探究热点考向】
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报刊业
例1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 确信息是(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 维新变法时中国人已经有《中外 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论性报 刊,因此首先排除A项。《新申报》采用白话 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 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 露天演说等,没有报道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现, 而且当时中国执政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 府。因此C、D两项也不正确,正确选项为B。
新申报采用白话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露天演说等没有报道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现露天演说等没有报道工人阶级的斗争表现而且当时中国执政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 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 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例2 (2011 年青岛市统考)下列是来源于中国互 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 速发展状况,B项正确;A、D两项反映了互联 网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不会取代报
解析:选D。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 人们的便利,一方面要利用,同时也要注 意鉴别一些不良信息。
【探究史料研习】
中国报业的发展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 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 人自己创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 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 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 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 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 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 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 都仿效外国报纸。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媒介向广大民众传播信息、文化、艺术和商业内容的机构和行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发展,大众传媒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在过去,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
报纸是最早的大众传媒形式,起初以印刷方式传播新闻和信息。
广播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通过声音的方式传递给大众,而不再局限于印刷媒介。
电视的普及则进一步将图像与声音结合,为大众传媒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的大众传媒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的地位逐渐受到冲击。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和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分享中。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媒体的传统模式变得不再适用。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工具(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消息。
这种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的重要渠道。
在大众传媒的变迁中,少数民众也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发声机会。
以前很难进入传统媒体领域的个人或小团体,现在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媒体不能再完全掌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大众传媒的变革给行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市场份额的逐渐萎缩,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了冲击。
同时,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在互联网时代加剧。
传媒行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伦理准则。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在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传媒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媒体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影响深远且多方面。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高中历史
必修之大众传媒的变迁,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1、报刊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指出就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立的报刊。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
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摄制顺利,完结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映,标志着中国的问世。
(5)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宣布互连
互联网。
4、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P67A。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大众传媒的变迁,期望同学们写作后会对
自己有所协助,预祝大家写作开心。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观点和意识形态的机构和行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众传媒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形势。
首先,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技术的进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报纸和杂志面临着数字化媒体的竞争,逐渐失去了传统读者和广告商的青睐。
与此同时,电视和广播也面临着由有线电视和网络流媒体平台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大众传媒不得不转型升级,努力利用新的技术和媒介,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
其次,传媒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传统的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广告支持经营,而如今,随着用户对广告的抵制和付费意识的增强,大众传媒也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订阅制度和会员制度成为新的趋势,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服务,传媒公司可以吸引用户进行付费,从而保持经营的盈利能力。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可以直接成为信息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大众传媒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声音,公众有更多的选择和发言权。
传媒公司必须与用户互动,并及时调整策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反馈。
最后,大众传媒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占据主导地位,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多样化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大众传媒不得不加大探索和创新的力度。
提供具有深度、独特性和创意性的内容,成为大众传媒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总体来说,大众传媒经历了技术进步、商业模式转变、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内容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它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保持活力,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也将持续进行,求新求变将成为其永恒的主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包括技术的演进、商业模式的升级、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内容的创新。
这些变迁对于传媒行业和公众来说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挑战。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 三大媒介: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1.集报纸 广播、 集报纸、 2.费用低廉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可以高度互动 可以高度互动,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4.可以更主动、 可以更主动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
诞生:1958年 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是电视逐渐普及, 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是电视逐渐普及,节 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购买力增强 , 电视已经成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增强, 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 电视技术的进步 , 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 , 扩大了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 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国家的政策支持, 村村通” 4、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5、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 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 多角度, 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世纪中前期 世纪中前期, 表现: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申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 文新报》 1873年 汉口)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本课测评P75
①集广播、报刊、影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 优
点
全国青少年上网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网页;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渔光曲》 ——第一部获国际 荣誉的影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张艺谋
冯小刚
陈凯歌
巩俐
李连杰
葛优
杨紫琼
周润发
王 晶
李安
王家卫
周星驰
(三)广播媒介
(四)电视媒介
电视的发展历程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 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节目丰富,电视普及。
电影的特点
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给观众振奋的视觉,听觉享受。
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我国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电影
《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红牡丹》
胡 蝶 ( 1 9 0 7 到 1 9 8 9 )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左
翼
电
影
以艺术的真实展现民族矛 盾、阶级矛盾、社会弊端。
1935年《风云儿女》 其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后成为国歌
兴起
发展:
1872年4月,《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 海金融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从此 《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 归中国人。1912年《申报》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 大的报纸。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 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 刊。
大众传媒的变迁

书籍:《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一场战争 斯托夫人与一位朋友一道走进了肯塔基州的一 个种植场,在那里意想不到目睹了黑奴生活骇人听 闻的惨状……。她决定把看到的一切写出来,这就 是《汤姆叔叔的小屋》。 那时刻她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决定祖国统一的 南北战争中,用一支“上帝之笔”,与林肯将军领 导的军团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她的作品使投 入林肯将军部队的黑人不断增多,事实上,她的作 品不仅代表黑奴利益,也代表美国白人利益。她的 作品扩大了林肯将军“正义之师”的战斗力。那场 战争胜利了。那时刻她还想不到,有一天美国著名 作家查尔斯· 萨姆纳会这样写道:“要是没有斯托夫 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肯也就不可能当选为 美国总统。”美国的统一得到巩固,美国的国力自 林肯后得到迅速发展,以至在20世纪深刻地影响了 整个世界……那里面有斯托夫人在“历史关头”的 杰出劳动。她的作品不仅影响了美国,也风暴般地 影响了拉丁美洲黑奴的解放,并漂洋过海传遍欧洲,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们反对种族歧视的有力武 器。
手抄传播时代: 文字书写 信息传递较为准确 保存时间长 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朝; 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 (庾信《书赋》) 局限:笨重
手抄传播时代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甲骨文
熹平石经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发明 批量生产 内容丰富
19世纪30年代初 蒸汽轮转印刷机 „4000张 / 小时 1833年9月3日 本杰明·戴 — 《纽约太阳报》 日销售:8000份;三年后每日3万份
陈易卖身救母事件。2005年9月,网民陈易在 《天涯社区》发帖,宣布“卖身救母”,随即 引起极大同情,大量网民向其捐款。后有人进 行“人肉搜索”调查,发现陈易在日常生活中 较为奢侈,部分善款被其挥霍并未用于救母。 随后互联网上掀起批判陈易的狂潮,并有网民 对其进行骚扰,最后陈易母亲病逝,陈易将所 剩善款全部捐出,此事告一段落。 女子虐猫事件。2006年4月,几张残忍虐猫 致死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引起网民众怒, “人肉搜索引擎”随之启动。网民们靠视频截 图中出现的大桥,辨认出视频拍摄地点是黑龙 江省萝北县,并利用各种有限的线索迅速挖出 了踩猫者是一位离婚的中年女护士。尽管该女 子并没有触犯法律,但网民的电话骚扰与呼吁 仍令该护士被单位解雇。虐猫事件被公认为 “人肉搜索引擎”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令这 种网络现象开始在整个互联网上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报刊业走上繁荣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2.电视的普及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报刊业走上繁荣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
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
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
《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
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
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
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
所以确切的说,《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这些报刊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无论在版式,内容和编辑方面都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
中国人自己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
同一时期创办的报刊还有: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1月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容闳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汇报》。
我国的报刊业逐步形成了。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或新闻报》,而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
另外,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中国报刊业形成的时间虽然比西方晚,但是报纸的故乡却是在中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说明我国古代报纸具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是中国专制强权的饿象征。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可以把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适当介绍以下当今的史学界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外报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使中国人对报纸的看法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启迪了思想,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此后,中国人创办的报纸越来越多。
戊戌变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宣传改良思想的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
该报刊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民报》从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党也开始创办报刊。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
1931年12月在江西瑞金出版。
最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7年1月29日,从第325期起改名《新中华报》,进一步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而斗争。
《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在延安创办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精品文档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而《新华日报》则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日报》和《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报刊一起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传了我党的主张,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成为我党的主要舆论工具。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
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
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的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光明日报》等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很著名。
然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领域的摧残,使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很多报纸停办,仅存的几种报纸在内容和宣传手法上也是千篇一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请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然后思考:中国报刊业对社会发展重要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最后教师总结: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
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
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
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
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成熟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精品文档学生思考后,回答: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随着电影的播放,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建国初期的中国电影出现什么新特点?特点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了银幕。
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同样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八十年代有《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阿Q 正传》、《红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谢飞、张艺谋、陈凯歌等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导演。
巩俐、葛优、章子怡等成为国际影星。
至于香港电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指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的普及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的多。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
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
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
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而且节目也比较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