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育学意义

合集下载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学记》作于战国晚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学记》全文共22章,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关于教育的文献。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是思孟学派在二千多年前总结私人讲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教育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记》讲述了属于教育范畴的礼仪与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很广,介绍了“学”理、“学”规、“教”型(法)、“师"道、“学”道,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

它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预时孙摩、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学记》在第三章中就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教、学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它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者由顺利到“知困”,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借鉴、领会、学习,达到“自强”的发展过程。

正是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双方得到不断提高。

《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

学生通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

而老师给学生讲解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懂到接触,再到理解的过程。

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老师当初没有思考过,正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老师给学生解答的过程,也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

《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全文短小精湛,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经验和基本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而其中的教学思想是《学记》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探究其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深化对我国古代教学思想的认识,古代教学思想的当代其启示,以期丰富教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并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学记;教学思想;当代启示THE STUDY OF TEACHING IN XUEJI AND THECONTEMPORARY MESSAGE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LIJI is in an article, it is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history the first part of the monograph. the full text was playing in a systematic review our experience of the pre-qin dynasty school education and basic theory, with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inking is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ntent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deepen our ancient teachingKey words: XUEJI; talking about teaching idea; contemporary message目录一《学记》考释--------------------------------------------------------1 (一)《学记》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 (二)《学记》的作者-------------------------------------------------2 (三)《学记》的成书-----------------------------------------------3 二《学记》的教学思想--------------------------------------------------3 (一)教与学成败的关键-----------------------------------------------31 论教的成败关键------------------------------------------------32 论学的得失规律------------------------------------------------4 (二)《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内涵-------------------------------------51 教学相长------------------------------------------------------52 预时孙摩------------------------------------------------------63 长善救失------------------------------------------------------74 藏息相辅------------------------------------------------------85 启发诱导------------------------------------------------------8 (三)教学方法------------------------------------------------------91 讲解法-------------------------------------------------------102 问答法-------------------------------------------------------10 三《学记》的教学思想对当代教学的启示--------------------------------11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11 (二)提倡运用启发性原则,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12 (三)教师应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成长---------------------------13 (四)懂得“长善救失”,做好“因材施教”----------------------------13 (五)一张一弛,愉快教学-------------------------------------------14 (六)掌握好教育时机,在最佳时机进行教育---------------------------15 四结语--------------------------------------------------------------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一《学记》考释《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着,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浅谈《学记》中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学记》中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108部分研究者将学记中的教师素质观与现代的教师素质观进行比较,指出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如杨卫明,仪淑丽的学记的教师素质观与现代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文中指出学记对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素质有着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切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必须善教,必须有渊博的学识和进取心1 明确教育的作用《学记》 中首先明确了教育的作用。

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所以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书与育人是个有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教书是目的,育人是关键。

教书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将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动力、引导和定向等重要作用。

2 对师生关系的启示《学记》 中蕴含着大量的教师教育思想,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道德,师生关系和教学机智都有详细的阐述,为当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它提出师生关系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

具体体现在“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所以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尤其对小学教师有着启示作用,首先,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学生,不能以大人的姿态对待学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其次,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讽刺挖苦嘲笑学生,做到客观公平。

最后要提高教师水平,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

3 对教学方法的启示《学记》 中强调要坚持因材施教,放在现代小学阶段来说也是如此。

学生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育学生,切忌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谨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记》读后感(优秀8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8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8篇)《学记》读后感篇一《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

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

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

《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

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

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学记》心得

学习《学记》心得

学习《学记》心得体会一、简介《学记》《学记》的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

二、《学记》在中国现代教育的地位《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它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可是,经过两千多年,我们再来读《学记》,用现代教育人的眼光来审视《学记》,我们会被先人们的智慧所折服。

《学记》几乎讨论了教育教学的所有问题,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作用、教学方法、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以及教师问题等方面入手,有着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这些都是现代教育著作中予以重点论述的。

如此”皇皇巨著",竟然只有一千多个字.其文字之浅易,蕴涵之丰富又是当代的教育著作所无法相比的。

因此《学记》现在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而且备受重视。

三、下面是我对《学记》当中的一些内容的理解。

1。

谈因材施教《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今之教者,呻其苫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译文: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

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体会不到学习的好处。

大概古人也有“厚古薄今"的毛病,总觉得过去怎么怎么好,现在怎么怎么不好,时常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也许,这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心理吧。

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时代毛病百出、千疮百孔,过去的时代是理想的社会。

《学记》的现代意义

《学记》的现代意义

《学记》的现代意义《学记》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

《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的教育学意义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学记》在诸多方面给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现,首先我们需要做的是翻译《学记》的原文,先读懂它所要阐述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对《学记》中的一些评述加以解析和我个人的理解。

如:“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用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

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

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

这才叫抓住了根本!而这点应用于教育时,我们就应该想到,什么是教育的根本?什么是教师应当了解并抓住的根本?这两个问题我相信是每一位老师应该首先自问的,我觉得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根本的教育目的也是将学生培养成才,让他们能茁壮成长,学生就是我们的教育中心及根本点也就是《学记》中提到的根本,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自发的为学生去思考去着想去准备我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

又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少费力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却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

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

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

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这段话教导我们的是要掌握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学习的学生也并不是天生练成的,而是教师培养教学的成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培养学生能思善问的思维模式和先易后难的学习顺序,在学习中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循序渐进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耻下问,不妄自菲薄,更不轻言放弃。

培养出有学习能力,有学习方法的真正的好学生!另有:“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翻译过来是:大学施教的方法是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
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

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我觉得这几点讲的非常好,我觉得当下的幼儿和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机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不能过分的开发早教培训,幼儿的智力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提前开发没错,但不能揠苗助长,过早的挖掘完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时候运用合乎顺序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合适的,不会摧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和意识,鼓励他们共同学习并在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这样极其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想提到的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翻译的现代文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这句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民智慧进化的阶梯,只有经过学习,人才能更加智慧进取。

教师这一特殊而又平凡的群体之所以被称之为园丁和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正是因为教师们对人类的进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是教师的职责。

《学记》中还阐述了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继承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还有长善救失原则,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藏息相辅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学记》这部书能在几千年前就能阐述如此众多的教育学中的经典理论实属不易,书中总结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众多独特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至今仍能给予教师们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值得广大教师们进行阅读和学习,从中汲取更多前人的智慧,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