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劳动力市场供需趋势分析
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与薪酬水平调查报告

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与薪酬水平调查报告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薪酬水平的情况,为相关决策者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供需状况调查与分析1.劳动力供给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劳动力供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劳动力总体供给量较大,呈逐年增长趋势。
这与我国不断扩大的就业机会和年轻人口的增加有关。
其次,劳动力供给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外,还有大量熟练工人和高等教育人才加入就业队伍。
第三,劳动力供给中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则相对不足。
2.劳动力需求情况劳动力需求方面,我们调查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用工情况,并分析了需求的特点:首先,服务业是最主要的劳动力需求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用工需求逐年增加,其中以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需求最为旺盛。
其次,制造业和建筑业也是劳动力需求的重要领域。
尽管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制造业和建筑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较大。
第三,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在逐年提升。
这对教育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供需状况分析根据对供需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尽管有些地区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高,但整体来看,劳动力市场还处于相对宽松状态。
其次,劳动力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高技能劳动力短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传统行业却面临着过剩的劳动力现象,这将给这些劳动力带来就业困难和薪酬水平下降的风险。
第三,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供需差异较大。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需相对平衡,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传统产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

对南京市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的分析南京市作为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有着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机会。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就南京市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可以
为南京市提供更优质的劳动力服务。
首先,从南京市的劳动力资源来看,其人口规模为2545.3万,其中,从15岁到64岁的劳动力组成占整个人口的20.8%,它们构成了南京市的
主要劳动力结构。
此外,南京市的劳动力也有着优质的学历和技能,包括
高等学历,技能培训以及岗位认证等。
在此,南京市的劳动力资源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的就业潜力。
其次,针对南京市的就业状况,得到的官方数据是,2024年南京市
的就业总数为193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为20.4%,
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为57.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为22.0%。
这表明,南京市的就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也有一定的比重。
此外,从就业质量来看,南京市的就业已经达到了五百万及以上就业者有
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超过30.0%,实体经济拉动了就业的发展,目前南京
市在就业方面的状况也是不错的。
综上,南京市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都是不错的。
它拥有优质的劳
动力资源,就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而且就业质量也较高。
2024年开年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和前景

05
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机遇
个人能力提升方向
数字化技能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 ,掌握数据分析、云计 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 技能将成为职场竞争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沟通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具备跨 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将 更受欢迎,能够适应多 元文化环境并有效沟通 。
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 技术环境,自主学习能 力将成为个人持续发展 的关键,包括学习新技 能、适应新环境等。
断发展,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推动生产力提升。
多元化与包容性增强
1 2 3
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越来越重视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招聘 不同背景、不同技能和不同经验的员工,以激发 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包容性文化推广
企业将积极推广包容性文化,尊重员工的多样性 ,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归属 感和满意度。
教育水平
随着教育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高素质劳动力占比增加。
技能结构
技能型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而 非技能型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 技能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 深远影响。
劳动力供需状况
劳动力供给
受人口结构变化、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不 断提升,但数量呈下降趋势。
软技能重要性凸显
沟通、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等软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 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
行业特定技能需求变化
不同行业对技能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医疗健康行业对生物医学技术和医疗管理人 才的需求增加,金融行业对风险管理和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上升。
灵活用工与远程办公
灵活用工模式普及
2024年开年劳动力市场的
2023年劳动力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劳动力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劳动力行业是指以人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行业,包括建筑、制造业、物流、零售等领域。
下面是对劳动力行业市场现状的分析。
一、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劳动力行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规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劳动力市场规模约为30亿人,占全球就业人口的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释放,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也逐渐成为一个庞大而充满竞争的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劳动力市场规模达到9亿人,其中大部分为农民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二、劳动力供需状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
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应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
首先,劳动力供应方面,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劳动力供应的增加。
但是供应过剩和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熟练工人;另一方面,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供应仍然不足。
其次,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劳动力需求在不断变化。
一些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逐渐丧失竞争力,而一些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
此外,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也在增加。
三、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就业形态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就业形态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劳动力市场主要包括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两大类。
正规就业是指在正规企事业单位从事稳定工作,并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和保障的就业形式。
在中国,正规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但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仍然存在问题。
非正规就业是指没有正式就业合同或没有足够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式,包括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兼职工,以及在小微企业或个体户从事的工作等。
非正规就业人数较多,但工资待遇和保障不稳定,工作条件艰苦。
四、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培训需求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及政策建议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市场供给、需求和劳动力结构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市场供给: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劳动力供给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维持低位,导致劳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
同时,城市化率的提高也加速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然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教育、技能和社保等方面的不平衡。
2.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仍面临着就业岗位不足、薪资水平不高和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
例如,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中低端服务业的就业增速逐渐放缓,高端服务业、新媒体、文化等产业则面临人才缺口。
3.劳动力结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在制造业、农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工作,另一方面,高端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却缺乏人才。
此外,不少大中城市的房价高企,通勤成本大幅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流动。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应加强职业技术培训、重视基础教育,并推行职业教育与企业精准对接的人才培育政策。
同时,各行各业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技能培训计划,推广“硬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2.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入,增加劳动力流动的便利性。
同时,政府应加快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规划,增加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福利。
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
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一些重复性、简单的岗位可能 被机器人替代,对这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将减少。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职业,如电商客服、网络 营销等,对这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将增加。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一些传统岗位的工作方式, 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将提高。
就业机会的减少则可能导致劳 动力流失,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 市场的供需平衡。
劳动力供给预测方法
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 包括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就业率等指标。
分析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劳动力供给状况,找出潜 在的问题和机遇。
技能需求变化
技术进步将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 求将不断增加,同时要求劳动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工作模式创新
技术进步将推动工作模式创新,如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为 劳动者带来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
产业结构调整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服务业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将加速,对服务行 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调控手段
1 2 3
政策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就业政策、人才政策、教育 政策等,引导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实现 供需平衡。
经济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经济增长、行业发展、企业 效益等,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实现供 需平衡。
法律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劳动法、就业法等相关法律 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行为,保障劳动者权 益,促进供需平衡。
2024年劳动力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劳动力市场规模分析引言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涉及到就业和失业情况,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对劳动力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动态。
1. 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劳动力市场规模一般指劳动力的总量。
测量劳动力市场规模可以采用就业人数、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等指标。
1.1 就业人数就业人数是衡量劳动力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就业的人口数量,从而了解劳动力的总量。
1.2 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的人数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此指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
1.3 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是指国家或地区特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口,通常是15至64岁。
这一指标可以作为测量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参考。
2. 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2.1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可能减少,从而对劳动力市场规模产生负面影响。
2.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和就业率,从而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可能面临就业难题。
2.3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工作岗位的消失,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力需求。
2.4 政策因素一些政策因素也会对劳动力市场规模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程度、职业培训政策以及劳动力流动的便利性等,都会对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产生影响。
3. 劳动力市场规模的问题与挑战劳动力市场规模的问题与挑战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与挑战。
3.1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市场规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失业率和结构性就业问题是常见的就业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劳动力市场供需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历次人口普查及1%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对劳动年龄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
通过灰色预测法对江苏省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测算江苏省劳动力供给趋势;通过构建双对数模型,结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的合理设定,对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供需差额变动趋势,揭示了江苏省劳动力将面临由供大于求转入供小于求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标签:经济新常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2]。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加速,生育率的持续低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拐点已经出现,在2013年达到100 582万人后,持续减少至2015年的100 361万人。
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三次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由2000-2008年间的0.98%,大幅度下降至2009-2015年间的0.058%。
①这一过程中,劳动力需求量受三次产业发展速度阶段性变化影响而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3]。
劳动力供给、需求两方面变化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发展趋势充满复杂性。
江苏省不仅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为突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这使得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对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趋势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及其他省份把握劳动力供需变动特征、促进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本文首先对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利用灰色预测法对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劳动力供给趋势。
其次,通过构建双对数模型,结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的合理设定,对劳动力需求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最后,结合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变化关系,分析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发展趋势。
一、劳动年龄人口发展现状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 224.32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5 986.19万人。
2011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5 986.19万人。
之后,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在数量上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到2015年降低至5 910.00万人。
基于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在对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死亡率、净迁移率等参数进行合理假定的基础上,利用年龄移算法,构建区域多系统人口发展模型对2016年-2080年期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将由2016年的5 906.81万人下降至2080年的3 114.81万人,年均减少43.625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江苏省长期以来的低生育率存在密切关系。
事实上,江苏省一直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为严格的省份,加之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育理念的转变,使得江苏省生育率持续降低,2010年江苏省总和生育率仅为1.053,而2015年则进一步降低至0.859。
②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逐步放开,也没有使得低迷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出现预想的“井喷式”提高,直接导致了江苏省人口增长内生性动力不足。
此外,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缩小,江苏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的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增速逐渐降低,人口净迁移率由2000-2010年的8.3‰降低至2011-2015年的4.7‰,外生性人口补给的减少也加剧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缓的趋势。
②由此可见,江苏省在人口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及外生性补给无力的双重影响下,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减少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突出特征。
二、劳动力供给趋势预测劳动力供给不仅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还取决于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可以用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具体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强度。
在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和规模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决定了社会生产中劳动投入量。
(一)劳动参与率现状近年來,受到人口结构老化加速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也呈现出相对高龄化过程,劳动参与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集中反映在年龄性别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上[4]。
相关数据显示,①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劳动参与率波动下降。
2000年江苏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为81.83%,到2010年下降至78.24%,2015年劳动参与率进一步降低为75.93%。
如果细分年龄组来看,2000-2015年期间江苏省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15-24岁组劳动参与率下降最为明显,由2000年的61.58%下降至2015年的50.34%。
事实上,这一变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密切相关。
2015年江苏省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9.87年,比2000年高出2.86年,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使得低龄劳动年龄人口推迟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①2015年,江苏省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 164.1万人,占总人口的14.59%。
其次,60-64岁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也有较大幅度变化,2015年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为45.73%,比2000年降低了6.22个百分点,而24-44岁组、45-49岁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下降变动趋势,上述变化可能与近年来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对中、高龄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刺激作用有关。
在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波动下降的影响下,总体劳动参与率也必然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动趋势。
(二)劳动力供给变动趋势劳动参与率是联结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重要桥梁[5]。
对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准确预测,需要以对劳动参与率变动趋势的合理预判作为依据。
考虑到劳动参与情况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及相关就业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为对劳动参与率变动趋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这里以2010年-2015年江苏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期数据,采用GM(1,1)灰色预测技术对2016-2040年江苏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2016-2040年江苏省劳动参与率将由82.20%逐渐下降至80.79%。
由此可测算出江苏省劳动力供给规模将由2016年的4 855.39万人降低至2040年的4 135.3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劳动力供给29.99万人。
三、劳动力需求趋势预测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与就业政策等复杂因素的影响[5]。
考虑到对劳动力需求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为了较为准确地判断江苏省劳动力需求变动趋势,本文仅对2016-2040年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
(一)劳动力需求预测方程及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1.劳动力需求预测方程就业人数是劳动力需求的直观反映。
基于数据的可获取原则,本文以就业人数来替代劳动力需求人数。
根据1990-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对应就业人数的时间序列,在对三次产业产值进行价格紧缩处理(以1980年为基期)、协整关系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双对数模型:Ln(W)=A+BLn(G)+e上述公式中,W=劳动力需求人数,G为产业产值,e为随机扰动项。
对三次产业的产值(G)对数值和从业人数(W)对数值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人数预测方程如下:Ln(W1)=10.615—0.45854Ln(G1)R2=0.87 (1)t值:(-12.6827)F=128.32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预测方程如下:Ln(W2)=6.161 +0.13358Ln(G2)R2=0.82 (2)t值:(10.1247)F=97.48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预测方程如下:Ln(W3)=4.7908+0.2814Ln(G3)R2=0.96 (3)t值:(23.0067)F=153.69决定系数R2分别是0.87、0.82、0.96,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t值及模型整体线性检验F值也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因此,将式(1)、(2)、(3)作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预测方程。
根据上述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在第一产业中,就业人数对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45854;第二产业中,就业人数对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13358;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对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2814。
这表明江苏省第一产业产值每增长1%,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相应减少0.45854%;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相应增长0.13358%;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相应增长0.2814%。
2.劳动力需求预测方程修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需求人数对产业总值的弹性系数会发生一定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确定江苏省就业弹性的变化走向对公式进行修正,从而更为准确地对江苏省劳动需求人数进行预测。
从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情况来看,1990年之前都属于传统型,1995年开始至今都属于发展型。
发展型产业结构下,江苏省第二产业始终是三次产业的主导产业。
可以预测2015-2020年江苏省的第二产业仍将快速发展,相应地就业弹性系数将会下降。
进入“十四五”之后,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将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
本文从2016年开始设定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动趋势,具体方案如下:2016-202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下降0.00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而2020-2040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进入稳定期,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下降0.008,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下降0.001,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仍保持不变。
3.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针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现实,结合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按以下方案确定经济增长速度。
低方案——2016-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分别在4%、6.5%、8.5%左右,期间江苏省总产值的增长率在7%左右;2021-2040年,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在2%、4%、6.5%左右,期间江苏省总产值的增长率在5.5%左右。
中方案——2016-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分别在6%、8%、9%左右,期间江苏省总产值增长率在8%左右;2021-2040年,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在3%、6%、8%左右,期间江苏省总产值的增长率在6.5%左右。
高方案——2016-20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分别在7%、9%、10%,期间江苏省总产值增长率在8.5%左右;2021-2040年,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在4%、7.5%、9%左右,期间江苏省总产值的增长率在7%左右。
(二)劳动力需求预测结果劳动力供求趋势测算结果显示,高经济增长方案、中经济增长方案与低经济增长方案对劳动力需求量变动趋势大致相同。
低经济增长方案下,江苏劳动力需求总量2016- 2040年间共增加171.36万人,就业需求年均增加7.1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14%:中经济增长方案下,就业需求總量2016-2040年间共增加256.48万人,就业需求年均增加10.69万人,年均增长0.21%:高方案下,江苏劳动力需求总量2016-2040年间共增加328.76万人,就业需求年均增加13.7万人,年均增长率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