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时代”的系统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式大片的民族化审美特征

中国式大片的民族化审美特征

中国式大片的民族化审美特征作者:周汝萍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8期所谓中国式大片,是我国影视文化在其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既具有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审美特征,又具有强烈的现代化商业化特征的高投入、高回报的影视文化形式。

中国式大片无论是从其审美本质的内涵上看,还是从其具体的审美特征上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一、中国式大片的审美本质内涵中国式大片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本质内涵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其文化的本质属性上来看,大片是一种视觉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视觉文化意识在当代意义上的最强烈的迸发和最圆满的表达,是人类视觉文化的完善化和审美化。

人类的这种原始的视觉文化意识,不仅催生了原始的视觉文化,而且还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永不衰竭的根本动力和生命力,创造了人类一脉相承的视觉文化大系,如绘画、雕塑、摄影及其影视等。

所以中国式大片既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视觉精神及其文化意识在遇到高科技视觉媒介情况下其发展所达到的必然结果及其所得到的最圆满的表达。

其次,从审美的本质属性上来看,中国式大片的基本特征就是“大”,而“大”的美学内涵就是崇高。

崇高曾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审美情感。

因为崇高是当“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1],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它只能顶礼膜拜时,产生的一种神圣而庄神圣的感情。

所以,中国式“大片”既是人类在伴随着肉体获得充分解放后,人类具有了更加高超的将世界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能力,而最终所主动创造的一种以“大”为美的崇高美,又是对我国古老的视觉文化意识与审美情结觉醒的再次超越和回归。

二、中国式大片审美的民族化特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大片为核心的影像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主体。

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大片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其影像本体的审美特质也不同,与西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式大片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质。

其具体表现有:(一)中国式大片的影像本体具有文化交流的民族化审美特征中国式大片作为中国当代最主要的大众文化交流与传播形式,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的载体,中国式大片在其影像本体中具有与西方好莱坞大片迥然不同的审美本质。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艺术迅速发展,同时也通过不同的时期、文化和社会影响,不断塑造和改变了电影的风格。

下面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并对其进行鉴赏。

20世纪初期20世纪初期的电影艺术在刚刚起步阶段,风格特点不太明显。

大多数电影都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和镜头技巧还不够成熟。

好的例子是D.W.格里菲斯的名作《雾中人》(The Birth of a Nation),这是一部从创新角度来看较为出色的电影,尤其是在当时它所采用的手持摄像机技术。

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艺术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风格特点。

不同的导演和制片人开始尝试创新,独特的视觉效果、戏剧性故事情节、风格化的事件和象征性的意象被赋予更多的关注。

珍妮-蕾诺的经典作品《梵高在阿尔勒》(The Passion of Joanof Arc)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从没见过的标志性拍摄角度和镜头,深刻而细致地描绘了角色的情感内部世界。

而克里斯汀-普茨的《胖子与小偷》(The General),则是一部风格独具的爱情喜剧电影,影片故事情节简洁,场景、场景的设计、音乐以及行动都表现出这个电影时期的独特特征。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艺术被认为是院线电影的黄金岁月,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的创新场所。

电影制作在技术层面上进步了很大,音乐、对白、灯光、特效等行业配套设备的完善,使得电影创意和制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罗伯特-弗洛里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和约翰-福特的《圣徒马丁》(The Informer),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它们显示出当时电影时代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复杂的故事情节,切换和交替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配合等。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俗话说的好:“大时代,大艺术”。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一段电影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塑造了电影艺术的多个关键方面。

《2024年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范文

《2024年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范文

《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都市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逐渐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崭露头角。

新都市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特征和类型建构,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多元面貌。

本文将探讨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及类型建构,以期为电影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1. 都市景观的呈现新都市电影善于运用现代都市景观作为电影背景,如高楼大厦、繁华街道、霓虹灯等,营造出现代都市的繁华氛围。

同时,电影还善于捕捉都市生活的细节,如人物穿着、交通工具、城市交通等,展现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2. 人物形象的塑造新都市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既有职场白领、金领等现代都市人,也有底层劳动者、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边缘群体。

电影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3. 叙事方式的创新新都市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创新性,常常采用多线索、非线性叙事等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和复杂。

同时,电影还善于运用蒙太奇等电影手法,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线的情节巧妙地衔接起来,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三、新都市电影的类型建构1. 爱情片爱情片是新都市电影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这类电影以都市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现代都市人的爱情观念和情感纠葛。

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左耳》等。

2. 职场片职场片以职场为背景,展现现代都市人的职场生活和职场竞争。

这类电影通过刻画职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揭示现代都市人的职场压力和挑战。

如《杜拉拉升职记》、《亲爱的小孩》等。

3. 社会问题片社会问题片以社会问题为题材,通过电影的形式揭示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类电影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失孤》、《我不是药神》等。

四、结论新都市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特征和类型建构,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多元面貌。

在影像特征方面,新都市电影善于呈现都市景观、塑造人物形象、创新叙事方式等;在类型建构方面,新都市电影涵盖了爱情片、职场片、社会问题片等多种类型。

影片如何展现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

影片如何展现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

影片如何展现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表现形式,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能力,能够将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它就像是一台时光机,带着我们穿越岁月的长河,领略那些已经远去的时代风貌。

影片展现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首先体现在场景和服装的精心设计上。

比如在描绘古代社会时,电影中的建筑往往会遵循当时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尽显古朴与典雅。

而角色们的服装则可能是绫罗绸缎、宽袍大袖,彰显着那个时代的审美和等级制度。

而当镜头转向近现代,我们会看到工业化的城市景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上车辆川流不息。

人们的着装也变得更加简洁、实用,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道具的运用也是影片展现不同时代生活状态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题材的影片中,常见的道具可能是笔墨纸砚、古琴古筝、油灯烛台等。

这些道具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而在反映现代生活的影片里,智能手机、电脑、汽车等则成为了主角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代表着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饮食文化在影片中的呈现,同样能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生活差异。

古代的宴席可能是满桌的珍馐美味,烹饪手法讲究精细,餐具也多为精美的瓷器。

而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盛行,外卖、速食食品成为了许多人忙碌生活中的选择。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美食在影片中的展现,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语言和交流方式也是区分不同时代生活状态的显著标志。

古代的人们可能更注重礼仪和言辞的婉转,诗词歌赋是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而现代社会,语言更加简洁直接,网络语言、流行语层出不穷,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影片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身份和地位的极大限制。

而在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

家庭关系在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电影行业发展特点文库

电影行业发展特点文库

电影行业发展特点文库电影是一种受人们喜爱和追捧的艺术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影行业不断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多样化的电影题材是电影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观众的需求多样化,电影制片公司开始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如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悬疑片等。

这种多样化的电影题材方便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也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其次,技术的进步也对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制作更加先进和精细化,特效的呈现更加逼真,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和视觉享受。

同时,数字技术带来了电影制作成本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电影行业,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再次,电影行业与其他娱乐产业的融合加速了电影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影行业与电视、网络游戏等娱乐产业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娱乐产品,增加了观众的娱乐选择。

同时,电影的营销宣传也开始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和观众参与度。

最后,国际化是当前电影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也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电影间的跨国交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观影体验,也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电影行业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化的电影题材、技术的进步、与其他娱乐产业的融合以及国际化发展。

这些特点使得电影行业在不断壮大,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的电影行业将会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好莱坞电影发展及美学特征

好莱坞电影发展及美学特征

好莱坞电影发展及美学特征好莱坞电影是指由美国好莱坞影业公司制作的电影,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自20世纪初以来,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全球电影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密不可分,以下是关于好莱坞电影发展及其美学特征的详细讨论。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部片和剧情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发展,好莱坞电影开始采用更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技术手段,使得影片在故事性和视觉效果方面更具吸引力。

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音效、彩色摄影和广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使得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好莱坞黄金时期,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电影工业也达到了巅峰。

1.剧情驱动:好莱坞电影以强烈的故事性驱动剧情发展。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都遵循经典的三幕结构,包括引子、发展和高潮,并以冲突、紧张和高潮为主导。

剧情驱动使得观众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投入到影片中。

2.明星系统:好莱坞电影非常注重明星的作用,明星被认为是吸引观众和保证票房成功的重要因素。

好莱坞电影常常依赖于明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来吸引观众的兴趣。

3.商业化制作:好莱坞电影是商业化制作的代表,追求利润最大化。

好莱坞电影制作成本高昂,因此需要通过广告、票房和其他收入途径来回收成本和赚取利润。

这导致好莱坞电影在创作、宣传和分销方面具有严格的商业目标。

4.视觉效果:好莱坞电影非常注重视觉效果的制作。

从早期的彩色摄影到现在的3D和特效技术,在好莱坞电影中,视觉效果被广泛运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创造更加逼真的影像世界。

5.美国价值观:好莱坞电影通常反映和强调美国价值观。

在许多好莱坞电影中,英雄主义、自由、正义、家庭等主题是常见的。

这种传统的美国价值观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的来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和美学特征使其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剧情驱动、明星系统、商业化制作、视觉效果和美国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独特的风格,并使其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大众文化形式。

电影拍摄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

电影拍摄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

电影拍摄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不仅可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还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电影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观赏性和冲击力,也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首先,电影拍摄中的文化背景对影片的氛围和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各具特色,从而影响到电影的造型、服装、道具以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例如,中国的功夫电影经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武术、道德观念等,通过表达独特的东方审美观念,吸引了全球观众的注意。

而在西方电影中,科技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背景,对于科幻、动作等类型电影来说,时代特征与文化背景的完美融合能够赋予影片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电影拍摄中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电影的创作过程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这个过程中所展示的时代特征往往是与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相呼应的。

电影制作人会不断通过影片中的细节来展示当代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迁。

这些时代特征的体现既可以是明显的,比如通过影片中的关键事件和背景来刻画时代背景,也可以是隐晦的,比如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反映出时代特征的变化。

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所描绘的时代环境。

最后,电影拍摄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对于影片的内容和主题有着深刻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以是纯粹的娱乐性作品,也可以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思考。

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不仅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塑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能够赋予电影深层次的内涵和表达力。

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能够通过对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准确传达出创作者的观点和思考,并与观众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综上所述,电影拍摄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冲击力,还在内容上赋予了电影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表达力。

《2024年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范文

《2024年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范文

《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新都市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逐渐崭露头角。

新都市电影以其鲜明的影像特征和独特的类型建构,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与类型建构,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二、新都市电影的影像特征1. 城市景观的细腻描绘新都市电影注重对城市景观的细腻描绘,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城市的繁华与现代感。

画面中高楼大厦、霓虹灯、车水马龙的街道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都市氛围。

2. 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新都市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有都市青年的奋斗与挣扎,也有都市女性的独立与坚韧。

通过细腻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3. 情节结构的紧凑与巧妙新都市电影在情节结构上注重紧凑与巧妙,往往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

同时,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把握得当,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感。

4. 视听语言的创新与运用新都市电影在视听语言上进行了创新与运用,通过运用现代的电影技术手段,如特效、音效等,使得影片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同时,影片在色彩运用、镜头运用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之处,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新都市电影的类型建构1. 爱情片类型新都市电影中,爱情片类型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类影片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情节设置,展现了都市人的爱情观念和生活状态。

2. 喜剧片类型新都市喜剧片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和贴近生活的题材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这类影片以都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 犯罪片类型新都市犯罪片以都市犯罪事件为题材,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和精良的制作质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悬疑与紧张。

这类影片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新都市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4. 多元化类型融合除了新都市电影还在不断尝试多元化的类型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片时代”的系统特征
随着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国内冠以“第六代导演”之称的导演的崛起以及他们频繁地推出一部部让人们赞不绝口的电影,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大片开始有了自己的运行轨道。

近几年开始充斥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国内国外多部大片,例如05年的《无极》、《神话》、《哈利波特》等,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达芬奇密码》等大片的上映,让人们感觉到了大片时代的来临。

但是随着观影习惯的形成和人们对电影的要求的增加,使人们开始对大片产生依赖的心理。

为了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观看大片的心理,使我们真正融入一个大片的世界,创造出更多令人称赞的大片,就不得不来分析一下大片的具体要素,和关于“大片时代”的系统特征。

一部大片的风靡不能说明“大片时代”真正来临,几部大片搬上银幕也不能称这个时代就是“大片时代”,我想只有处在同样的社会圈子里的人们接触的电影都是能够有口皆碑互相推荐的电影大片,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大片时代”。

但是,人的审美不能长期保持在同一个标准的水平线,每个人的观影标准和个人喜好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了能够代表整个时代的系统特征,我觉得应该从影片本身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概括。

影片制作方面:
1、整体的故事性强。

一部电影不能说它有宏伟的场景,激烈的打斗,庞大的明星阵容就是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大片。

它应该还要同时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且不能老套,不应该是市场上长期流动被套来套去的俗旧情节,要敢于创新和突破。

就好比在同一个档期上映的几部影片,如果真正是要推动消费,让观众感觉到这几部大片都是值得走进电影观看而不造成资源浪费的话,故事就应该是各具特色,不仅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也在不觉中提高了整个市场的大片水平。

2005年的情人节期间, 2月3日上映的由韦家辉执导刘青云、吴镇宇、张柏芝主演的古代戏剧《喜马拉雅星》;2月8日上映的由马楚成执导梁朝伟、任贤齐、舒淇主演的动作大片《韩城攻略》;这两部电影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电影的三个剧种:喜剧、爱情、动作。

虽然剧种不同而不可避免的造成票房分流的现象,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三部影片都收获了不低的票房和观众的口碑。

这就产生了一个良好的电影市场的现象,在一个可能获取高票房的档期不被低劣俗套的电影产品占据市场浪费电影资源。

产生这一良好反响追根溯源就是这几部大片都是故事性很强的影片,在它们所属的电影剧种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喜马拉雅星》将自己的搞笑特色发挥到极致,更带上了浓重了印度的色彩,阐述了一个关于曲折的却又不乏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另一部红极一时的《韩城攻略》就将中国明星的武打功力,梁朝伟的成熟魅力,舒淇的性感,任贤齐的诙谐冷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由一块电板引发的三人之间的争夺战也将故事情节勾画得跌宕起伏。

反过来说当一部影片故事陈旧,情节老套,而且在拍摄手法上实现不了突破的话,就算不上一部成功的大片。

抛开那些所谓的“大投入,大回报”的客观要求,仅仅是在观众口碑这一项上就违背了“大片时代”的要求。

所以,要成为一部有力的大片就必须具备完整的有逻辑的吸引人的故事情节。

2、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环境氛围具有真实性。

电影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场景的华丽或者明星大牌的效益,而没有真实的人物性格和环境。

就像完整的人一样,只有好看的外表和华丽的着装是远远不
够的,还应该具备真实的灵魂,灵魂才是一个人的精髓所在。

而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也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是不应该被虚构和夸大的。

当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的作品,但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应该投入真实的感情。

不管是《哈利波特》还是《神话》或者《超人》,它们中间都是存在有人类真实的情感在其中的。

即使是科幻大片《变形金刚》或者国产大片《机器侠》,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是通过电脑特技制作的,场景就谈不上真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影片阐述的故事情节是发生在那样的一种特定环境中的,那样的场景就是恰到好处的。

如果在人们常见的生活环境中突然出现一只庞大的怪兽一样的东西,这样多多少少会显得突兀。

所以我觉得“大片时代”里的电影就应该具备真实性,这样才不会与观众产生生疏或者完全不符合想象逻辑甚至有点夸大而显得空洞的感觉。

3、影片制作手法精炼且富有艺术性。

虽然说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各种恢弘华丽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分依赖场景的宏大而忽略细节的处理就会使场景显得空洞而没有生机。

一部影片显得过于拖沓且一味的运用技巧来制作就会与观众产生距离感,观影时间越长还有可能造成视觉疲劳。

相反,如果抓住影片的精髓也就是精神所在,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处理技巧把剧作者和导演所要传达的思想用一个个精彩有创意的镜头表达,加上摄影师的抓拍角度和剪辑师后期的剪辑处理。

在创作和制作的过程中下足功夫就不至于让电影看起来显得很生涩。

这就需要各制作团队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完成。

一部好的大片,不仅能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更应该让观众满足于对影片各个细节的理解。

电影《画皮》的一个镜头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小唯(周迅)脱下那层人皮时突然变相十分恐怖的那个镜头。

导演没有大肆的对那个经典镜头进行什么特别的处理,让它显得更惊悚更令人感受到感官上的刺激,只是一晃而过。

但是,那样的一个镜头却是在后期由特技师一帧一帧剪辑出来的,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虽然相比于鬼怪邪恶那个场景平和很多,但是就是这个平缓真实的镜头却也让观众感觉到了震撼。

“大手笔,大制作”不一定就是大片,但是制作出一部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片就一定需要精炼的手法和艺术性的处理。

这样,既有震撼力却又不显得不自然。

市场方面:
为了提高大片的整体水平,使电影市场真正融入一个和谐的“大片时代”就不得不对电影市场有所要求和规范:
1、市场的规范性和严整性。

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影市场是促使大片生产的有效保障,能提高整体的质量,促进“大片时代”的市场竞争。

如果说随随便便的就通过有关的规章制度允许大片的生产和上市,那么势必会影响大片市场秩序的有序进行,更多只讲排场不讲质量的电影就会相继产生。

大片的生产者只会一味地看到眼前的利益,越来越急切地渴望能通过制作电影大片来获取利益。

“有大投入势必会有大票房大回报”这似乎成了现今电影市场的一个潜规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砸入大量的资金在电影的制作上,像是场景制作,巨星的聘用,特技的使用,道具的使用等等,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制作出一部部场面宏大气势逼人的所谓的“大片”。

人们走进电影院除了感受到了导演及制作方那咄咄逼人的气场之外,对剧情以及电影本身的立意所留下的印象并不多。

这就违背了“大片时代”的含义,使大片本身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所以,要严格规范市场上大片生产以及上映,加强审查的力度,不能因为是大导演,大
制作,大投资,大场面,大支柱,大背景就松懈对大片的要求。

真正的大片不应该是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愈发觉得不能满足却也无法再超越无法再有所突破的,而应该是让观众观看到一部影片之后对其他的电影依旧还能抱有期待,或许下一部电影在其他方面会有所不同。

这样就要求市场规范电影的发行,不能让一些没有市场前途的粗制滥造的电影或者所谓的“大片”充斥在电影的市场。

2、资源调配的合理性。

就像超级市场商品齐全和有规划一样,电影市场也应该具有合理的调配。

不应该把市场上的影片定位在某个或者某些方面。

像今年国庆档上映的《建国大业》,许多院线都被这部影片占据了档期,但是《风声》还是顶着风尖浪潮同期上映并且创造了可喜的高票房。

我想,这至少是个良好的风向标,要把中国的电影市场朝着“大片时代”迈进就要深化这种机制。

合理的调节资源让观众接触到更多的影片,有选择性自主性地观看自己喜爱的电影。

合理的调节资源不会像口头说的那样简单,还要从很多方面做工作,要完善这项机制就必须得严格规整地管理好电影市场。

让观众能在一个井然有序的氛围中观看到各种大片。

“大片时代”究竟是否已经来临,这还是个抽象的问题,没有确切可凿的依据,但是只要提升好电影的合理利用,使得大片深入人心,对社会对个人都创造出一定的价值。

人们不再对某一方面的影片产生依赖或者排斥,而是通过影片开始广泛的涉猎各种类型的题材,我想这就是一个发展无限的朝气蓬勃的“大片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