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_绪论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涉及对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 旅游活动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分析:研究旅游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旅游流的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评价和规划,以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3. 旅游地发展与管理:探讨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竞争力、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

4. 旅游影响研究:分析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5. 旅游政策和规划:研究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

二、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一)学科性质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二)学科特点1. 实践性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旅游实践活动,如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政策制定等。

2. 空间性明显:旅游地理学强调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和空间关系的分析。

3. 综合性突出:旅游地理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复杂的旅游系统。

4. 动态性:旅游地理学关注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2. 文献分析法:对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3. 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或旅游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4. 模型构建法:构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旅游现象。

5. 空间分析法:利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来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二)研究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旅游规划、市场分析等。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绪论
2020/5/30
长白山天池 五大连池
2020/5/30
2020/5/30
2. 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
• 第一,直接拆毁、占有文物古迹。例如北京、南京的古城墙,历史价值极高, 但很多都已经被拆毁了。
• 第二,工程建设对风景区自然美的破坏。在风景区,工程建设不当,极有可能 破坏景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
要充分研究经济上的可行性,研究投资的风 险及预期的效益;要遵循市场发展的供求规 律,确定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方向,力求投 入最少,产出最多,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
2020/5/30
2. 独特性原则
• 独特性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中心原则。 • 求异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原因之
一。
• 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更大 旅游吸引力,能够在同等的条件下取得更好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开发中要尽
• 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2020/30
三、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
• 中国旅游地理环境研究; • 中国旅游资源研究; • 中国旅游交通研究; • 中国旅游区划研究; • 中国各旅游区旅游特色及代表性旅游资源研
究;
2020/5/30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
• 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 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 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
• 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 2020生/5/30 了新的学科——旅游地理学。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旅游地理 环境.
• 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与经济地理、 历史地理、政治地理等并列为人文地理 学的分支学科。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它涉及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旅游动机的理论与实践- 旅游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模式与规律- 旅游者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策略-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3. 旅游地的发展与管理-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旅游地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旅游地的管理模式与政策制定4. 旅游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旅游区域影响的评价与调控5. 旅游规划与设计- 旅游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旅游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旅游地的规划设计与案例分析三、旅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旅游者的旅行模式2.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3. 旅游媒介(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旅游企业的市场策略4. 旅游支持系统(政策、环境等)- 旅游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旅游环境的质量与保护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深度访谈- 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2. 定量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空间分析- 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3. 实地考察方法- 考察目的地的选择- 考察内容与方法- 考察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经济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生态学视角五、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 初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旅游地理学的起源- 早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确立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一、引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全文】中国旅游地理--ppt课件

【全文】中国旅游地理--ppt课件
现在旅游者不仅追求美景,还追求心灵充实和自我完 善。来长白山的旅游者往往以获得审美愉悦、探求认识生 活、美化心灵为真正途径。
• 问 题:研究旅游者的特点、类型、差异及其心理行为 对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有什么作用?
• 案例分析:长白山旅游是心理学与民俗学的结合,由于长 白山民间传说的流传,强化了旅游者的游览观赏心理、寻 根思祖心理、参与尝试心理和求知心理等。认真研究旅游 者的旅游心理,开发利用长白山民间传说这一丰富的文化 旅游资源,将会对长白山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 用。
PPT课件
15
第二章旅游者、旅游流与旅游客源
• 学习 目标 • 了解旅游者的概念与特征
• 了解旅游决策的过程,掌握影响旅游决策 的因素及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
• 了解旅游流形成的地理背景、分布特征, 影响旅游流形成的因素
• 了解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相互作用 • 掌握各种旅游客流的基本情况
PPT课件
16
课堂 练习 • 讨论旅游地理学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技能 操作 • 中国地图填图比赛:分组开展填图比赛,
熟悉各省区的轮廓、位置,并指出该省区 一处代表性旅游景点。
PPT课件
14
第二章旅游者、旅游流与旅游客源
• 本章导读 本章首先介绍了旅游者的概念、特征、旅游
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接着从旅游流形成的地 理背景、旅游客源地、感知环境与旅游者决策行 为等方面揭示旅游客流的形成,且分析了旅游客 流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一节分析了中国入境客 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发展及构成,并讨论了 中国三种旅游客流,即入境旅游客流、国内旅游 客流和出境旅游客流的基本特征。
• 学习 目标 • 掌握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的概念 • 了解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线路的分布格局 • 掌握旅游交通的性质、方式 • 了解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01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01绪论
旅游交通和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区划:
区划的理论依据和方案
旅游信息与 旅游地图: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地图的特点、种类、 功能和编绘
第九页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
• 一、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关系 • 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都是将地理学的有关理
论和方法运用于旅游研究的结果。
旅游地理学:
侧重于旅游地理学一般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熟悉中国旅游地理与地理学的关系,以及
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 • 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 •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页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 一、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 1.研究对象: • 是一门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
第十二页
我国旅游地理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教育 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与旅游旅游心理学、 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学,一直被列 为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五大基础分支学科,是旅 游专修生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至今,各高等 院校的经济商贸类专业及有关经济商贸类中专 也普遍开设了有关旅游地理课程。硕士、博士 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旅游地理高级人才培 养系统也已经建立,并培养出了成批硕士生和 博士生。
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
• 2.学科性质:
• (1):地理学科属性:属于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 • (2):应用学科属性: 属于旅游学的应用学科; • (3):边缘学科属性: 属于旅游学与地理学的边缘学科。
第二页
二、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发展阶段 国外始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克.
记》等。
第五页
• 新中国旅游业从早期的公费接待少量观光团,发展到组织华侨、 港澳同胞自费回国观光、旅游、探亲。侨乡探亲旅游是初创阶段的 主要旅游形式。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第一章绪论

中国旅游地理——彭淑清版第一章绪论
在国际上亦称休闲和旅游地理学(如英 国)、游憩地理学或闲暇地理学(如加 拿大)、观光地理学(如日本、韩国) 等。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旅游资源研究 (二)旅游地的研究 (三)旅游者的研究 (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五)旅游区划的研究 (六)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七)旅游影响的研究
中国旅游地理
主编:彭淑清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熟悉我国旅游区划的原则。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
一、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麦克默里
(K.McMurry)在《地理评论》上发表“娱乐 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认为是旅游地 理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旅游地理学的诞 生。 1976年在第23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成立了旅游地 理专业组,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70年代末期,而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 年代。
(三)中国地理概况及气候特征
1.中国地貌轮廓特征 (1)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分布于中国西部,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为主体,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极高山、高山、高原及其间的河 谷平原和盆地构成。如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 山——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山脉、羌塘高原、拉萨河谷平 原等。 第二级阶梯由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之间的一系列高山、高原、 盆地构成。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准噶尔盆地、塔里 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 第三级阶梯分布于第二级阶梯以东,由广阔的平原和丘 陵构成。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 三角洲等。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绪论(1)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绪论(1)

旅游市场营销与策略
旅游市场调研
了解游客需求、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 情况,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旅游产品推广
通过广告、促销、公关等手段,提高 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潜
在游客。
旅游销售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特点,制定合理 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实现旅游产
品的销售目标。
旅游景区管理与保护
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地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01
研究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
及环境变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和动态变化
02 分析旅游流的形成、演变和影响因素,揭示旅游流的
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特征。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
03
探讨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寻求区域旅游协
同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旅游地理学为旅游业提供实 践支持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实 践支持,如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市 场营销等。
旅游地理学促进旅游业的 创新发展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可以为旅 游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旅游业的创 新发展。
CHAPTER 05
旅游地理学的未来发展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包括旅游地理学理论、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旅游地理实践应用等方面。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
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研究内容
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环境容量与生态保护、旅游文化与景观、旅游交通与地理信息 技术应用等。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学科性质
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2、为从事我国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 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和相关知识
3、为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区域 旅游地理的知识基础
4、普及旅游地理知识,提高旅游者 的旅游欣赏水平
第二章:旅游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旅游者与地理环境 一、旅游者 特点:
异地性、闲暇性、享受性 消费性、地域性
二、旅游者产生的历史背景
1、自然背景:地貌、水文、气候、 植被、动物等
2、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各种传统 行为等
林海雪原
沙漠绿洲
坦荡草原
京畿要地
世界屋脊
中华摇篮
峡谷巨川
山水神秀
石林洞乡
南国侨乡
港澳台
加勒比海
夏威夷群




3、经济背景:经济发达 经济不发达
4、环境质量背景: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
三、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旅游客流 1、决策: 原则——最大效益原则 “旅速游缓” 步骤——确认旅游需求
三大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本身属性和成因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岩石圈——地貌类、地质类等 水圈——江、河、湖、瀑、泉、海等 大气圈——天气、气候、气象 生物圈——动物、植物
(2)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古迹、风俗民情、宗教、 博物馆、城市风貌、游乐场
三、旅游资源的评价:
1、评价内容: 自身评价、开发评价、三大效益
2、旅游业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 经济收入、人民外交、民族文 化保护发展、科技交流
在那高贵华美的音乐圣殿里,这位如茉莉般芬芳美丽的女子用她 美妙的歌声演绎着东方艺术,传播着中华文化,表达着中奥两国 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声……她,是文化使者;她,是和平之星! 第一位登上悉尼歌剧院舞台的亚洲艺术家,宋祖英不仅登上了她 个人艺术生涯的一个顶峰,还让东方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西方的音 乐圣殿大放异彩。宋祖英此次维也纳独唱音乐会,安排了其最具 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和两首德国经典音乐作品《野玫瑰》、《我是 邮局的克丽斯特》。谢幕时,应观众要求,又加唱了一首云南民 歌《放马山歌》,共15首歌曲。据观众反映,宋祖英不但把中国 民族音乐表现得精彩绝伦,而且把德国歌曲演绎得韵味十足。 宋祖英是中国歌坛上的一个亮点,是一朵湘西雪山秀水养育的山 花。她的歌喉清凉甜美,深受人们喜爱。宋祖英不但歌美,人也 美,仪态清俊秀逸,天然去雕饰。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仅 有宋祖英的《茉莉花》等享誉世界的优美民歌,也有《海风阵阵 愁煞人》等难度较高的中国歌剧选曲,更有《好日子》《小背篓》 等感情真挚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作品。 伴乐: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伴唱:维也纳国家民族 歌剧院合唱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朴素的旅游地理著作 巡游 《山海经》 宦游 漫游 云游 周游
最早载有我国各地山川风物与古迹的典籍。 最早的中国旅游地理记述专篇。 综合性地理名著。
《货殖列传》
《水经注》 《佛国记》
世界上最早的、规模空前的旅游巨著。
《入蜀记》 《徐霞客游记》
应用性
综合性
旅游地理学是处 于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和人 文地理学三者之 间的一门综合性 部门地理学。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皮尔斯(Pearce,1989,英国)
供给空间 模式 需求空间 模式 旅游地 地理
旅游流
旅游影响
旅游空间 模型
郭来喜(1985)
旅游地 起因 旅游者 行为 旅游资 源评价
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 (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 (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 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 理讲义》(1981)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 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 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
4、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包括: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旅游通道的评估与建设,区 域旅游开发的综合条件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地的规划。
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研究
包括: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等方面的正面与 负面影响。
6、旅游信息系统与地图的研究
包括: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旅游地图的绘制 与表现形式等。
家庭休闲:阅读、 日常休闲:看 一日游:游览 园艺、看电视社 戏剧、上餐馆、 观光、野餐等 交活动 观看比赛等 旅游:离开常住 地
商务旅行
地理范围 家庭 本地 市内、省内 国内 国际
2、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现象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场合下发生的, 它同地理学科有最直接的联系,所以就由专门的地理学来研 究旅游,这种地理学就是年轻的旅游地理学。”
中国旅游地理:在了解旅游地理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 础上,侧重掌握中国及不同等级旅游区旅游各组成要素的 基本特征及主要特色。
3、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
媒介
资源
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 游资源)、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组成。
三、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
是适应大众旅游和旅 游产业发展需要而产 生,为旅游实践服务, 对旅游从业者和旅游 者都具有实用价值。 历史、考古 民俗、宗教 建筑、文学 艺术、美学
旅游者 到达、暂 停、游览 旅游目的地
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环境

旅游系统
(据Leiper,转引自Boniface B G & Cooper C P, 1987, p. 4)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
5、70年代中期以来
特点:开始系统的研究旅游地理的理论、方法,统一旅游 地理学术语。 内容:对旅游地类型、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 制旅游地图、研究旅游区划。 ▲ 1976年,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和疗养地 理列为一个专业组,标志着旅游地理这门新学科得到了地 理学家的承认,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被确立下来。 ▲ 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 方法构架。
旅游区 布局 旅游 区划 旅游路线 设计 旅游 旅游 环境 影响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旅游客源的研究
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 旅游流预测等。
2、旅游资源的研究
包括: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资源的调查旅游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区划方案。
恢复和发展,使国内旅游需求急增,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发展
• 特点: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作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
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有限;文献著作较少;
• 成果:城市规划和国家公园的设立、乡村土地利用研究中讨论
休闲与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需求和设施的建立等问题,少数
地理学者参加了早期旅游地的开发和规划研究工作
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等是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开拓
者。
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道路: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完善, 其历程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 1) 初创阶段(1979~1985) 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 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 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 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 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 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
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类 基本特征
实地考察法
分析、综合、 归纳和演绎法
获得第一手资料以提供可靠的依据
分析研究对象内部的组成要素,将分析结果形成整 体,揭示特性。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概况原理,提 炼特征和规律。
郭来喜主持的“北海市旅游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 (1997),首次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和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制定三位一体化的综合性研 究,通过实地调查、资源普查、抽样调查(游客、旅行商) 和遥感图像分析,建立旅游资源信息系统(TIS),为旅游 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规划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旅游规划体系最完整、
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合作,1993
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为制 定中长期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6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共同承担, 由郭来喜主持的“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
系研究”课题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九五”重点项
目,成为国家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显 示了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的成熟性和先导性,成为旅游地
研究旅游开发用地,集中考虑旅游活动场所和景物开发 建设用地。着眼于小尺度空间范围的研究。
• 成果:不自觉的,只是在研究土地利用,将旅游作为一种土地
利用方式加以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的地理学者也是个别的。
• 代表人物:麦克默里
3、二战后到60年代初的发展时期 • 背景:过去战争气氛、恶化中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较快
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 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 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 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 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 游或旅游等。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 (k.C.Mcmaky),在地理学者协会会刊《地理评 论》上发表了《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 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2、二战前开端时期 • 背景:富有阶层有旅游的欲望,旅游研究随之产生 • 特点:撰写导游材料、旅行指南。
6、国外旅游地理的发展趋势
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
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 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 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 究主题。
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
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 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
标志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 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 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
雷明德,《旅游地理学》,1988年
陈传康,《北京旅游地理学》,1989年 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1990年
(3)深化阶段(1992~) 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理学家参与了高层 次旅游决策,如: 郭来喜倡导设置生态旅游主题年的建议被国家旅游 局采纳,将1999年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游;
理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
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较高水准的《旅游地理学》教材;一大 批青年旅游地理学者成长起来,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保继刚、吴
必虎、陆林等。
技术应用也呈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技术方法得到革新,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普及,高新技术如 RS、GIS、GPS等
技术也在资源普查和规划中得到运用。
• 代表人物:英国科波克(Coppock J T)和美国克莱门特 (Clement H G )
4、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世界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 特点: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研究为主
领域:(1)旅游资源评价
(2)旅游地和旅游区域开发研究 (3)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 (4)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其 中包括对旅游容量问题。
绪论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
一、旅游与地理的关系
现代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的客源 地、旅游的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旅游 者离开
旅游客源地
旅游 者返回
旅游 通 道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