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2019届高考政治考点整合:生活与哲学判断题精选5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应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辩证关系)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是唯物主义)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应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片面。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6、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试卷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试卷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1-2单元第Ⅰ卷(共40小题,共70分)一、判断题:阅读各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发展推动着具体科学的进步。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8.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9.凡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lO.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13.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A.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4.有新浪网友发表言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
”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属于不可知论③属于可知论④是形而上学观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5.下列说法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这一观点类似的是A.气者,理之依也 B.存在即被感知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理生万物16.客观唯心主义错误在于A.认为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 B.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C.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D.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17.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A.自然界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18.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范围的有①电磁场②党的基本路线③市场经济④人脑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19.《列子·天瑞》篇记述:古代杞国有一人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愁得生了一场大病。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题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生活与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综合测试题第一卷(72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改进党的作风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在新时期,改进党的政风,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改进党的作风都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
这一认识蕴涵的哲理是A、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这是区分唯物论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一定不同2、2004年1月23日,欧洲航天局发布公告称,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
根据科学家以前掌握的材料,火星两极存在巨大的白冠。
过去一直认为这些白冠是二氧化碳凝固形成的干冰。
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以前提供的数据只间接表明火星南极地表下存在大量冰冻水。
“火星快车”则直接探测到了火星表面有冰冻水。
这说明了①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④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感性认识有不正确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3、德国法律规定,居民和园丁如被发现破坏蚂蚁窝,将受到重罚。
居民若在自家花园发现蚂蚁窝,也不能擅自歼杀,要向当地的林业部门申请,然后再将蚂蚁窝移到森林里去。
有关人士认为,蚂蚁可以吃掉对树林不利的害虫。
如果能维持相当高的蚂蚁数目,便不必为杀死树林害虫而使用昂贵和有损自然生态环境的杀虫药。
上述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联系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③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④要善于抓重点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4、当前,着力调整结构,主要是继续抓好一批关系到全局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技术改造,支持和引导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行业发展。
哲学易混点易错点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哲学8、9课易混点(典型判断题)整理(要求:正确划“√”;错误的划“×”+“圈出”错误点+用红笔修改)1.发展观(1)质变是发展。
(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
(5)质变是一种渐进和平衡的变化。
(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7)事物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8)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9)社会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新事物与旧事物保持绝不相容的对立。
(11)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价值融合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3)事物发展的途径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4)新出现的事物都具有远大的前途。
(15)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16)发展的实质是“扬弃”(17)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看到道路的曲折性,要“勇往直前”。
2.矛盾观(1)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2)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5)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6)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7)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受同一性的制约。
(8)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9)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10)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1)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5)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6)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16)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评价和认识事物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及其答案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及其答案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高三必修四模块测试1、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
世界哲学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发起的,目的是鼓励世界各国与其他民族分享他们的哲学传统,提高青少年对哲学的兴趣,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
下列关于哲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③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3、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揭示出二者区别的是()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②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③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④世界观和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甲乙两人高考均失利而落榜。
甲认为,高考落榜是天命所致,我应顺应天命,另谋其他出路;乙认为,事在人为,没有过不去的坎,重新选择复读。
由此可见()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哲学源于对实践问题的思考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学习哲学是走向成功的关键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每年9月18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牢记国耻,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表明()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世界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决定一个人作出贡献的大小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6、“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
2020届高三政治复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50题)

2019-2020年度: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50题)一、判断题(判断并修改)1.人工智能可提前两天准确预知急性肾损伤发作说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2.“实现伟大的梦想,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
强调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3.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说:“它是真的,因为他是有用的”,该观点尊重了真理的客观性。
5.运动与静止相互包含,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运动具有相对性。
6.网络热词总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当下自己的心境,这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7.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可以相互转化。
8.“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强调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9.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各不相同的。
10.“水至清则无鱼”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
11.“你怎样看世界,你也就得到怎样的世界。
”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12.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4.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15.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特征。
(__)16.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7.物质和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18.“不破不立”表明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1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2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毁身”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1.客观实在是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1。
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2)

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2)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试题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生活需要哲学的原因。
哲学并不等同于科学,A 项中的“科学”应为“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把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但不一定是对自己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B项错误。
哲学也不等于生活,D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生活需要哲学”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揭示的是关于世界的一般规律,A项错误。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B项错误。
哲学源于实践,但C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D项揭示了哲学的作用,是正确的。
答案:D3.解析:哲学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指导作用,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题干中马克思的这句话讲的是哲学的作用及重要性。
①是哲学的含义,包含着对哲学重要性的表述,应选;②是对题干的正确理解;③说法本身错误;④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指明了哲学的作用,应选D项。
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①是对材料的直接归纳。
②中说哲学是“空中的思想楼阁”是错误的。
③是正确的。
哲学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自觉或不自觉的,④错误。
答案:C5.解析:B、C两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发展程度不同。
从材料的主题来看,是指朴素辩证法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人们,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哲学思维方法。
漫画中的两个人都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片面地想问题,都是错误的,因此①④符合题意。
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①是对唯心主义的辩证的评价,符合题意。
②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是错误的。
④本身错误。
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8.解析:题干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项具有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
C项中“神”即神灵,“子不语……神”显然具有无神论思想。
高中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唯物论部分1、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就是正确得。
但物质得决定作用就是第一位得,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正确说法: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3、意识得形式与内容都就是客观得。
正确说法:意识得内容就是客观存在得主观映像,所以意识得内容就是客观得;但意识得形式就是主观得。
5、意识得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误)P386、意识得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误)P387、意识对事物得发展起促进作用;P40(错误)(正确得意识才对客观事物得发展起促进作用)8、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得变化;(错误)P409、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得实践活动;(错误) P4010、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正确反映;正确说法: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不一定就是正确);11、运动就是物质得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得变化之中。
正确说法: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不一定就是显著得变化。
12、运动就是相对得、有条件得,静止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
注意:颠倒了二者得特点。
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与改造规律;正确说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得表现形式1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得统一;(正确)P4116、规律就是客观得,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成功得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得惩罚;(正确)17、实事求就是就是按规律办事得前提;(错误)18、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得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正确)19、就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办事情取得成功得决定性因素;(错误)20、规律得存在与发生作用就是无条件得;(错误)21、规律发生作用得条件与范围就是不可改变得;(错误)22、离开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23、因为规律就是正确得(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得向导;(正确)24、规律就是客观得,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成功得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得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唯物论部分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正确说法: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正确说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误)P38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误)P387、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40(错误)(正确的意识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8、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误)P409、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误)P40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说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是正确);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正确说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特点。
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正确说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1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P4116、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17、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误)18、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正确)19、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误)20、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误)21、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错误)2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正确)24、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正确)认识论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正确说法: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2、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正确说法: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正确说法: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5、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正确说法: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正确说法: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可能相同。
8、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0、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11、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12、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13、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114、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5、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辩证法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不是全盘否定)1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辩证法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3、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7、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前对后错。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8、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前对后错。
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11、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1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是知识的混淆)14、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辩证法的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辩证法部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错误),就具体事物而言,否认了联系的具体性、条件性,就整个世界而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
(正确)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错误)3、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正确)4、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人们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错误)5、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创造;(错误)6、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正确)7、整体功能总是小(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错误)P578、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正确)P589、部分决定整体;(错误)P57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误)p3111、发展一定是质变(正确),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正确),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P66(错误)12、发展属于变化,变化也是发展;(错误)P6313、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质变一定是量变引起的;(正确)P6614、运动就是发展;(错误)P3115、只要有量变存在,就必然发生质变;(错误)16、运动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无条件的;(错误)p3217、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正确)18、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错误)19、矛盾是无法克服的;(错误)20、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P69(正确)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正确)P74/P832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错误)23、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凝固不变的;(错误)P732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正确)都具有其优点和缺点;(错误)P67-68/p72-7325、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正确)26、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P69(错误)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错误)P7128、矛盾分析法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错误)2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错误)p7130、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错误)31、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也离不开特殊性;(正确)4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其含义是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正确)P7241、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特殊性的总和;(错误)42、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正确)P67/P8343、矛盾是一种联系,没有联系就没有矛盾;(正确)44、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否认了矛盾,就必然否认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正确)P67/p8345、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错误)(应为辩证否定或称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