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45题)1、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中世纪的西欧D.古希腊【答案】 C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正确的是()。

A.活动的主体相同B.所获知识的层次相同C.知识获得的环境相同D.目的的统一性【答案】 D3、下列关于高校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二者关系甚为密切B.理论性知识需要转化为技术性知识,才能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C.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会降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D.实践对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答案】 C4、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D5、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活动课时制B.特朗普制C.开放课堂D.个别教学【答案】 B6、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

A.专科B.本科C.硕士D.博士【答案】 B7、专业人员要依靠专业组织制定的伦理约束其行为,是因为()。

A.专业的服务性B.专业的高深性C.专业的伦理性D.专业的教育性【答案】 C8、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

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是()。

A.贝克尔B.范海斯C.丹尼森D.舒尔茨【答案】 D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A.实现素质教育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加强理论教学D.注重实践教学【答案】 B10、高校与有关部门合作或单独成立的联合体,如科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等,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

A.专业性B.合作性C.实体性D.广阔性【答案】 C11、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是()。

A.办学定位B.战略制定C.大学使命D.大学精神【答案】 A1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前提是()。

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

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

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作者:林峰来源:《新学术论丛》2013年第02期摘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教育科学科研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轨迹,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观点;从而在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胳,各种方法产生的背景,预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方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发展趋势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条件下,基础教育及中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提高得如何,不仅与国家政策有关,而且一个非常关键的是教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状态如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此,本文试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探讨教育科研究方法,从而希冀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般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它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规律,并探索运用教育规律改造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的实践活动。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律(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

教育科研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客观层面,即教育科研方法论;二是中观层面,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三是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今天较为成熟的地位。

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思想与流派之间的争辩、包容、深化和拓展,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逐步成熟与深化。

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两千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形成体系结构期,多元化时期。

(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期:“经验——描述”研究阶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萌芽期大致可追溯到教育学在古代社会产生至17世纪形成独立学科这一时期。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随之诞生。

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是“经验——描述”。

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据是观察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自测提分题库加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

A.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B.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C.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D.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答案】 C2、当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

A.选拔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C.鉴定性功能D.导向性功能【答案】 B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指()。

A.高等教育行政管理B.高等教育内部管理C.高等教育民主管理D.高等教育结构管理【答案】 A4、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

A.一定的招生权B.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C.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D.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答案】 D5、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

A.教学B.实习C.就业辅导D.毕业设计【答案】 D6、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是()。

A.以教学为主B.以科研为主C.教学与科研兼顾D.按学校考核来取舍【答案】 C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学者B.高级技术型人才C.高级专门人才D.研究型人才【答案】 C8、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 C9、专业人员要依靠专业组织制定的伦理约束其行为,是因为()。

A.专业的服务性B.专业的高深性C.专业的伦理性D.专业的教育性【答案】 C10、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B11、隐性课程不包括()。

A.学校组织方式B.校园人际关系C.教师教辅资料D.学生班级学风【答案】 C12、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根本在于()。

A.培养学生B.获得经验C.了解社会D.增长知识【答案】 A13、高等学校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是()。

湖南省教育科学与管理专业委员会首届论文评审结果

湖南省教育科学与管理专业委员会首届论文评审结果

湖南省教育科学与管理专业委员会首届论文评审结果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筹)2007年10月22日湖南省教育科学与管理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结果(一等奖)湖南省教育科学与管理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结果(二等奖)湖南省教育科学与管理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结果(三等奖)序号论文名称单位作者姓名1. 西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与教育主权观吉首大学龚微2. 高校院系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化研究吉首大学曾丹3. 民族地区高校院系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吉首大学陈功锡、王浓章、唐克华4. 新升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湖南理工学院刘惠利5.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湖南理工学院胡满香刘明6.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启示永州科技学院李京玉7.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有关问题探讨湘南学院陈家玉、王晓萍、李晓明8. 新办地方本科学院建设发展探路湘南学院陈为9.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湖南科技大学胡志明黄玲娟周世安10.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教育湖南科技学院唐艳明11. 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刘根发12. 工笔花鸟画的现代教学观湖南科技学院蒋必薏13. “较深呼吸”在歌唱和歌唱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湖南科技学院邹林波14. 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湖南科技学院潘雁飞、杨增和、戴丽岩15. 试论民办高校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多维创新长沙医学院曾昭伟16. 试论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长沙医学院祝继明17. 教师专业化: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沙医学院蒋已兰18. 民办长沙医学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解剖学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长沙医学院吴龙周启良19.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几个技巧南华大学黄秋生杨月平黄梅芳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程的辩证思考南华大学蒋福明黄梅芳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南华大学王向志22. 关于数字文化背景下中文专业教育的思考南华大学罗玉成23. 高职院校通专结合的旅游专业课程模式研究湖南工学院刘伟辉陈国生24. 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方法湖南工学院聂艳秋25. 公共选修课《园林花卉学》的教学改革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周丽华26. 职业教育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解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段振榜、张洪27. 中西写作指导案例比较与分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赵年秀28. 地方性高校社会文化服务的实施途径湖南城市学院徐习军29. 美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湖南城市学院杨艾云30. 临床综合能力多站式考试改革及其分析南华大学文红艳姜志胜杨科等阴谋阴谋阴谋31. 新时期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大饶力群易自立等32. 构建“以专业教育为主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两翼”的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科湖南农大刘浩源33. 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汤大莎34.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初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江清35. 民办高校的现实梗阻与路径选择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谭曙光36. 美国高校融资渠道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的启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崔晴37. 论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沙市一中邓立新38.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总结长沙市一中廖晨星39. EPS教学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李亚航40. 如何将国外先进的外语教学法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郑曦41. 论高职高专教师的师德建设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蒋岚42. 关于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几点改进措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邬澜43. 如何让高等职业教育化工工艺专业的毕业环节有特色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张桂军44. 浅谈基于建构主义下的网络教育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陈锐45. 社会阅历应是教师资格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梁莹香、周进东46. 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易彩纯47. 从言语交际角度探讨高职教材的编写策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石晓珍48.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层次细分与职业能力定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胡飞跃邓文达邱春荣49. 实施“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分析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彭建50. 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优势培育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杨东进51. 陈述性知识与英语认知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孙鸣52.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预防权力腐败的制度安排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易石宏、刘瑛53. 浅谈高等职业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吴双利54. 关于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研究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李谨平55. 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途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周虹朱小军56. 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杨利军57. 英语课程改革新思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廖素清58. 建立机制创造条件促进教研工作健康发展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熊芊59. 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湖南涉外经济技术学院吴建功60. 国际贸易实训测评方法的改革创新湖南涉外经济技术学院米家龙61. 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特征及其启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谭海清62. 试论成人教育教师的素质与培养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姚系平63. 论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高职生的影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李妮娜64.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教育模式初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余芳65.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张葵葵孔七一66. 论职院实践性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胡光辉颜楚华仇雅莉67. 论高职专业实体化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林68.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特征调查及对策浅析株州职业技术学院王健康69. 谈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归因分析及对策株州职业技术学院刘宁元70. 强化高职学生英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株州职业技术学院鲁瑛71.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株州职业技术学院周霞72.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周元明73.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对策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王海74.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宾厚75.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吴卫忠76. 高校贷款探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胡新华胡婕77.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周劲松李怡78. 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分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华刘国莲79. 产学研结合,构建个性化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谢根生80. 高职网络专业教学如何体现职业素质教育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张群哲81. 课堂教学创新法的研究及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实施长沙通信职业学院欧阳玉82. 关于办好服装教育的几点思考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陈正英83. 浅谈服装教育的考试考核工作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婉芳84. 高素质的师资在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符燕津85. 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对策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唐利群86. 对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洪华平陈立娟87. 对高职院校贫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初探湖南工程职业学院李勇88. 浅谈高职学院的数学分层教学湖南工程职业学院陈兵89. 聘用制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湖南工程职业学院梁孟光90. 适应高职高专特色,合理安排会计实践教学湖南工程职业学院刘巧霞91.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湖南工程职业学院张琛罗斌92. 参与社会性别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反思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袁继红彭凤萍93.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初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刘孟良94. 职院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略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王君毅95.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高职课程结构模式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周国军96. 新形势下高校生教育方法初探湘潭广播电视大学易建辉97. 教师在现代网络教学中的重新定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易国里98. 增加风险监控提高高校内审质量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周云99. 论师源性心理伤害与心理健康教育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罗四维100. 护士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王玉兰10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怀化医学高专唐家良102. 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湖南商务职院杨敏廖良林103. 关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湖南商务职院王春艳王敏104. 商务英语委婉语的语法隐喻分析湖南商务职院温雪梅105. 推销理论与技巧实训教学的多种模式湖南商务职院简彩云106.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永州职业学院蒋洁107.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何华西108. 高职《果树栽培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姜小文109. 后勤生活服务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赵红深110. 医学免疫学CSI课件动画设计制作的技巧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蒋启发111. 谈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廖晖112. 高职护士学习心理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王利群113. 论FLE的学科教学知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彭元林114. “旋律方法”习得英语研究述略湖南女子大学曾新悦115. 音乐审美的至高追求:意境美湖南女子大学(未见材料)夏海蕾116. 论未成年人隐私权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胡拥军117.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刘自斌118. 高职院校科班级管理模式探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吴连贵易瑜119. 创新教学模式指导自主学习----简谈《NET软件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易瑜120. 陈述性知识与英语认知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孙鸣121. 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模式的探索长沙铁路职业中专学校马芜茗122. 《儿唱表演》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小学屈卫123.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长沙铁路第一中学霍菁琰124. 关注学生情感领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廖雨薇125. 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情景”与“情境”的思考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谭世高126. 浅谈逆向思维在教学解题中的运用长沙市周南中学王凤蓉127.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芙蓉区马中陈群英128. 浅谈小学体育开放式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芙蓉区大同二小李宇卓129. 众人拾柴火焰高芙蓉区大同二小黄莉130. 小学语法教学技巧初探芙蓉区大同二小柳芳131. 对在新课改下学校举办亲子运动会的探讨芙蓉区大同二小谢光明132. 关注学生生活以评价促兴趣芙蓉区浏正街小学夏云舟133. 小学美术课外活动的创新与思路芙蓉区浏正街小学张艳134. 浅论音乐教学中相关文化的渗透芙蓉区浏正街小学李晓军135. 趣味识字乐在其中芙蓉区火星小学杜帅136. 贯彻《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质芙蓉区十六中学屈朝晖137. 数学中的赏识教育芙蓉区十六中学夏文化138.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芙蓉区十六中学包丽娅13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网络技术运用芙蓉区东晖小学卿丹140. 谈如何加强农民工子女的课外阅读芙蓉区火炬小学龙晓宇141.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芙蓉区火炬小学李敏142. 解除“言不由衷”之秘籍长沙东茅街学校陈姿斌143.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浏阳大瑶中学陈和杰144. 加强规划与管理,提高中学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株洲市二中李平军145. “普通高中自能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的内涵性管理过程常德澧县二中课题组146. 加强课题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常德澧县二杨传向147.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实效常德澧县二李卫东148. 家校教育互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常德市武陵区芙蓉小学燕菊香熊敏149. 关于改善城区小学家校互动合作的几点思考常德市武陵区芙蓉小学熊敏150.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衡阳市雁峰区中南路小学吴靖151. 对“课改热”的“冷处理” 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马庚发152. 运用赏识教育、提高职高生心理素质安化二职中何亚云153. 光照对青蛙体色的影响益阳马迹塘中学曹佐群154. 对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靖州县新厂中心小学邓学华谭正炎155. 农村薄弱学校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靖州大堡子中学丁天平156. 诗歌教学中的失“真”与求“真” 永兴县金龟中学曹满菊157. 学校课题管理的“理”性思考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华洲赵辉龙朱凡锋158. 科研引领质量强校再造一鸣辉煌慈利县一鸣中学邓杨忠15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创新张家界实验小学李娟160. 反思生物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郴州市六中李绍芳161. 加强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郴州市六中郭素玉162.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郴州市六中范飞燕163. 初中英语和谐课堂教学初探郴州市六中董奕164. 七年级的数学学法指导初探郴州市六中张毅郴165. 音乐教师自然性影响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郴州市六中杨静166. 交给学生开启想象之门的钥匙郴州市六中陈梅华167. 初中数学总复习应注重能力提升郴州市六中邓甲梅。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50题)1、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复杂性、()、个体性与群体性。

A.承继性B.创造性C.一贯性D.稳定性【答案】 B2、高等教育内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水平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

A.教育层次结构B.教育科类结构C.教育形式结构D.教育能级结构【答案】 A3、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4、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出现了()。

A.加长化B.短学程化C.缩短化D.均衡化【答案】 B5、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

A.客体B.主体C.学生依赖教师D.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答案】 B6、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时的()。

A.启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 B7、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

A.创新实践B.教研结合C.终身学习D.反思经验【答案】 D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93年B.1995年C.1997年D.1998年【答案】 D9、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法治化B.终身化C.国际化D.民主化【答案】 B10、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B.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C.高标准的教材建设D.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答案】 A11、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大于2的功效。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C.研究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D12、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开创高等教育新纪元是在()。

A.1810年B.1862年C.1898年D.1957年【答案】 A13、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教育家是()。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2)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复习资料(2)

一卷二、简答题1.请简述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程及其阶段特点2.如果你要申报一项课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试举例说明。

三、分析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2.结合实例,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一卷答案二、简答题1.请简述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程及其阶段特点答: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论和方法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伴随着人类教育的发展全过程。

从教育整个历史发展看,两千年多年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从经验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再到近代系统科学方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

他们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从总体上进行观察研究。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具体来说,是从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原理的提出为标志的近代教育科学产生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辩、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时期。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与方法发展的一些显著的特征是:①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

②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到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及实证主义教育哲学等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

③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docx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docx

谈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本文是浅议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内容意义。

一、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有两个名称,即: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前者以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命名,后者以“科学技术哲学”命名,一个学科长期有两个名称并重,这是不多见的。

20世纪50年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特别是对理工科(尤其高级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使他们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自觉地统一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来,选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作为教材对其进行教育,后来就以该教材作为学科名称,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名称的由来。

恢复高考后,我国科学界知名学者如于光远、钱学森等前辈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意义,于是倡导国家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设此课程,现在的理工科研究生仍把《自然辩证法》作为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主要论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其中有我们非常熟知的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科技哲学开始传入我国。

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相比,论述的内容有一定区别。

科技哲学把科学技术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科技的划界、科学技术发现的逻辑、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自然科学方面只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不讨论理论本身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学科研究范畴,增强学科独立性,而且为了方便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出现了“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名称,但后面也有一个括号,注明“自然辩证法”。

加括号是为了照顾中国的历史实际,再往后,这个括号被去掉了。

可以看出,两个名称的并存,实际上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两种传统。

一部分学者主要是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了解这个学科的;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是在欧美科技哲学的背景下理解这个学科。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

质 为数量 , ③执简驭繁 , ④纯客观 , ⑤有系统 , 可反复证明” 而所谓 ⑥ 。 1科学主义的含义及其产 生的历史渊源 教 育 学 的科 学 化 主 要 就是 “ 自然科 学化 ” 至 2 。 O世 纪 3 O年 代 , 尔 迪 严 格 意 义上 的科 学 主 义 , 然 不 同人 的表 述 侧 重点 不 同 , 观 点 虽 但 泰( . l e ) W Di y发表 了《 t h 论普遍性教育科学 的可能性》 一文 , 译介到我 大体都相信科学有一种优越 的认识模式 ,可以用来获得真 实可靠的 出现 了精 神科 学 教 育 学 的观 念 , 教 育 理 论科 学 化 有 了 与教 育 使 知识。 比如 ,韦 氏英语 大词典》 《 对科学主义的定 义是 :认为 自然科学 国后 , “ 然 总 的 方法 应 该 被 应用 于 包 括 哲 学 、人 文 学 科和 社 会 科 学 在 内 的一 切 研 研 究 自然 科 学化 倾 向不 同 的 意蕴 。 而 , 体 上 仍然 受到 科 学主 义 思 究领 域 的理 论观 点 ,断 定 只 有这 样 的 方 法 才能 富 有成 果地 应 用 于 知 潮 的影 响 。
至2 O世 纪 5 O年 代 , 学 习原 苏 联 教 育 学 的 过 程 中 , 育 学 科 在 教 识 追 求 。 科 学 主 义 的基 本 信 念可 以 归纳 为 以下 几 点 . 一 , 学 主 义 ” 第 科 阶级 性 ” 几成 教育 科 学 认为, 自然 科 学 指 示 是 人 类 指 示 的 典 范 , 是 最 精 确 、 可靠 的 ; 它 最 第 学 化 的 问题 又提 了 出来 。但 不 同于 以往 的是 “ 甚 当时 一般 认 为 资 产 阶级 教 育 学 不是 二 ,自然 科 学 的 方法 ,特 别 是物 理 科 学 的 方法 应 该 被 应 用于 包 括 哲 化 的首 要 标 志 , 至 是唯 一 标 志 。 科 学 也 不 可 能成 为科 学 , 因为 教育 是 一 种 社 会 的历 史 过 程 , 资产 阶 而 学 、 文 学科 和 社 会 科学 在 内 的一 切研 究领 域 , 有 这 样 的 方法 才 能 人 只 级 教 育 学 对 阶级 与 阶 级 的斗 争有 意 无 意地 视 而 不 见 , 因而 不 可 能正 富 有成 效 地 被 用 来 追 求 知 识 ; 三 , 人 类 整 个 精 神 文 化 体 系 中 , 第 在 科 特别是生产关 学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其 中, 第一点是基础 , 第二点和第三点 确反映社会发展 的规律 ;它脱离 了具体 的社会关系 ( 系 )抽 象地孤立地研究人的身心 , , 也不可能正确反 映人 的发展 的规 都 是 对 它 的逻 辑 延 伸 ,科 学 主义 的思 想 主 要是 通 过 后 两点 表 现 出来 律 。 有苏 维 埃 教育 学才 是 科 学 的教 育 学 , 只 因为 有两 大优 势 决定 了它 的。 的科 学 性 : 是 有 “ 性 ” 即 阶 级 性 , 是 有 “ 学 方 法 ” 即 辩 证 方 一 党 , 二 科 , 2 科 学 主 义 思 潮对 我 国 教 育 及教 育 研 究 方 法 的影 晌 法 。 这种 阶级 性 即科 学 性 的观 点在 2 0世 纪 五 六 十年 代 上 半期 编 写 21 科学 主 义 思 潮 对我 国教 育 的 积 极影 响 . 十年 浩 劫 期 间 , 育研 究 的意 识 形态 教 211 促 进 了我 国教 育 实验 的普 遍 开 展和 教 育 实 验 的科 学 化 。 .. 的教 育 学 中 得到 了充 分 的 反 映。 化走 向极端 , 教育研 究的科学性 已名存实亡。 自2 0世纪初 以来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时断 17 9 6年以后 , 教育科学化重新成 为一个热 门话题。《 教育研究》 时续 、 强 或弱 , 绵 近 大 半 个 世纪 , 引 发人 们 对 实验 的重 视 , 一 或 延 而 这 编辑部于 1 8 9 0年 2月召开教育实验的座谈会 , 提出“ 教育科学的生 作 用最 为可 贵 。 改 革开 放 后 , 国 各 地掀 起一 股 实 验 热潮 , 全 人们 逐 渐 , 运 数 形 认 识到 , 有教 育 实验 , 育 科学 的发 展 将 步履 维 艰 。 教 育 实验 的 广 命 在 于 教育 实验 ”之 后 , 用 客观 化 、 量 化 、 式 化 方 法成 为 教育 没 教 教 改 泛展 开 , 人们 对教 育 实验 的规 范 性 、 学 性 的认 识 不 断 提 高 , 而 研 究 的主 流 。 育 学 科 自身 的反 思 , 变教 育 科 学 的 纯思 辨 性 虽 然这 使 科 进 种 研 究 有 点 矫枉 过 正 , 对 于 促进 对 质 , 积 极 作 用 不可 低 估 。 由于 但 其 加 强 了对 教 育 实验 基 本 理 论 的研 究。 人 2 0世 纪 8 0年 代 , 育 实验 在 我 国迅 速 发展 , 教 已成 为影 响面 很 广 教 育研 究 的 不 断深 化 , 们 对 下列 问题 也 产 生 了较 大的 兴趣 。 其 一 , 教育 学 到 底 是 “ 础科 学 ” 基 还是 “ 应用 科 学? 二 , 其 的 一种 研 究 方 式 。 但 到 了 9 0年 代 初 , 育 实验 仍 然 存 在 不 少 不 够 教 育学 的性 质 问题 。 教 ① 规 范 或 科 学 水 平 不 高 的 问 题 , 因而 教 育 实 验 的 科 学 化 问题 被 提 上 教育学 的体系问题。关于 这个 问题 的思路主要朝两个 方向发散: ②教育学的内容建构问题 。 教育学分化为教 了议 事 日程 。人 们 普 遍 认 为 , 育 实 验 的科 学 化 问题 是 当前 研 究 教 教育学 的逻辑起点问题 i 教 教 即 育 实 验 方 法 的 关 键 。但 如 何 看 待 科 学 化 , 存在 分歧 。一 种 观 点 认 育 科 学 、 育哲 学 和 实 践 教育 学 的 观 点 受到 普 遍 重视 。 教育 科 学 的 却 教 实践 教 育 学 为 , 育 实 验 的科 学 化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发 展 过 程 , 不 是 绝 对 的 、 教 它 固 任 务 是揭 示 教 育 规律 ; 育哲 学 侧 重 于 建立 价 值 与 规范 ; 定 的 , 是 不 断 接 近科 学 规 范 、 而 由低 水 平 向 高 水 平 发 展 的 过 程 。 另 则 在 于 为教 育 活 动提 供 实 践 的 建 议 或指 示 。 而 这些 思 想 无不 深 深 刻 些 论 者 则 持 目的 观 , 为 只 要 实验 实 施 的 结 果 达 到 了实 验 目 的 , 上 了科 学范 式 理 论 的 烙 印。 认 22 科 学 主 义思 潮 对 我 国教 育 的 消极 影 响 _ 就是科学 的, 反之就是 不科 学的。但无论 持哪种观 点, 教育实验 对 科 学 主 义思 潮 有 其 历 史 背 景 的特 殊 性 和 理 论 内涵 的不 完 备 性 , 需 要科 学 化 却 并 无 异 议 。 而 我 国许 多学 者 , 往 忽 视其 理 论 的适 用范 围和 条 件 , 搬硬 套 科 学 往 生 21 促 进 了教 育 研 究 由“ 辨 ” “ 学— — 实 证 ” 式 转 变 。 .. 2 思 向 科 范 使 自然 科学 ” 的轨 道 , 离 了 偏 教 育 研 究 科 学 化是 一 个 永 恒 的课 题 。 很 长 的时 间 里 , 们 把赫 主 义 的 观点 和 方 法 , 教 育理 论研 究 滑 入 “ 在 人 教 育 科 学 的本 质 , 体 表 现在 . 具 尔 巴特教育学与科学教育学看成是同义词。然而在 实验教育学派看 221在 教育研究的性质上 , 科 学” -. 用“ 来诠 释教育学。绝大多 来, 赫尔 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 学仍属思辨教育学, 要使教育学具有科 实 科 学 性 , 必 须摒 弃 教 育 学 的 思 辨性 , 用 实验 研 究 的 方法 。 本 世 纪 之 数 教 育 理 论 著 作 都 隐 含 着 这 样 一 种 信 念 : 证 是 教 育 理 论 获 得 “ 就 采 资格的唯一途径。如“ 教育 实验 法是 为了解决 某一教育 问题 , 根 初 的 教育 学 研 究 者 大都 强调 实 证 方 法 , 求 教 育研 究 “ 追 自然 科 学 化 ” 学 ” 。 组 到 实 验 教育 学 是 自然 科 学 蓬 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科研方法的影响科学主义思潮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哲学思潮,集中反映了当今科学时代的特点,深深影响了众多科学的发展,包括教育科学的发展。

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存在过分强调科学主义的消极面,进而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起来,贬低、甚至全盘否定科学主义思潮的倾向。

因此,准确地把握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科学主义思潮教育教育科研方法1 科学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虽然不同人的表述侧重点不同,但观点大体都相信科学有一种优越的认识模式,可以用来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

比如,《韦氏英语大词典》对科学主义的定义是:“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理论观点,断定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果地应用于知识追求。

”科学主义的基本信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科学主义认為,自然科学指示是人类指示的典范,它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第二,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物理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只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被用来追求知识;第三,在人类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科学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其中,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是对它的逻辑延伸,科学主义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后两点表现出来的。

2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2.1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2.1.1 促进了我国教育实验的普遍开展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时断时续、或强或弱,延绵近大半个世纪,而引发人们对实验的重视,这一作用最为可贵。

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步履维艰。

教育实验的广泛展开,使人们对教育实验的规范性、科学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进而加强了对教育实验基本理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教育实验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影响面很广的一种研究方式。

但到了90年代初,教育实验仍然存在不少不够规范或科学水平不高的问题,因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是当前研究教育实验方法的关键。

但如何看待科学化,却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实验的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绝对的、固定的,而是不断接近科学规范、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另一些论者则持目的观,认为只要实验实施的结果达到了实验目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但无论持哪种观点,对教育实验需要科学化却并无异议。

2.1.2 促进了教育研究由“思辨”向“科学——实证”范式转变。

教育研究科学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把赫尔巴特教育学与科学教育学看成是同义词。

然而在实验教育学派看来,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学仍属思辨教育学,要使教育学具有科学性,就必须摒弃教育学的思辨性,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本世纪之初的教育学研究者大都强调实证方法,追求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化”。

实验教育学是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下的产物,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发生、发展下的产物。

德国实验教育学创始人之一拉伊(y),就认为实验教育学才是新教育学,才是科学教育学,新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与旧教育学(思辨教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积累经验的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同:前者运用包括系统观察、统计以及与假设、验证联成一体的实验,对教育现象提供纯客观的因果性解释,而后者运用的方法多是一些个人经验和以经验为基础的推论。

拉伊还认为,只有实验教育学才是“普通教育学(一般教育学)”,才是“全球通用的教育学”,因为它的研究成果在世界各地都能重复验证和推广。

当年,我国的科学教育论者即断言“今日时令所趋,教育学接受了科学的洗礼”,往后教育研究应该“①打破个人之私见,求客观的标的。

②废除散漫的观察,作严密的实验。

③由等级的评判,进于单位的测量。

④由定性的方法,进于定量的研究”。

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认为教育学科学化的主要标准之一是:有科学精神、用科学方法。

“某种学术含有科学的精神,而完成的步骤采用科学方法,亦得成为一种科学。

所谓科学的精神,列举起来,约有几件。

最有关系的就是: ①求真实的知识,②化品质为数量,③执简驭繁,④纯客观,⑤有系统,⑥可反复证明”。

而所谓教育学的科学化主要就是“自然科学化”。

至20世纪30年代,迪尔泰(W. Dilthey)发表了《论普遍性教育科学的可能性》一文,译介到我国后,出现了精神科学教育学的观念,使教育理论科学化有了与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化倾向不同的意蕴。

然而,总体上仍然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至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原苏联教育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科学化的问题又提了出来。

但不同于以往的是“阶级性”几成教育科学化的首要标志,甚至是唯一标志。

当时一般认为资产阶级教育学不是科学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历史过程,而资产阶级教育学对阶级与阶级的斗争有意无意地视而不见,因而不可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抽象地孤立地研究人的身心,也不可能正确反映人的发展的规律。

只有苏维埃教育学才是科学的教育学,因为有两大优势决定了它的科学性:一是有“党性”,即阶级性,二是有“科学方法”,即辩证方法。

这种阶级性即科学性的观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半期编写的教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十年浩劫期间,教育研究的意识形态化走向极端,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已名存实亡。

1976年以后,教育科学化重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教育研究》编辑部于1980年2月召开教育实验的座谈会,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之后,运用客观化、数量化、形式化方法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

教育学科自身的反思,改变教育科学的纯思辨性虽然这种研究有点矫枉过正,但对于促进对质,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

由于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下列问题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其一,教育学的性质问题。

教育学到底是“基础科学”还是“应用科学?其二,教育学的体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路主要朝两个方向发散: ①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②教育学的内容建构问题。

教育学分化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的观点受到普遍重视。

即教育科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哲学侧重于建立价值与规范;实践教育学则在于为教育活动提供实践的建议或指示。

而这些思想无不深深刻上了科学范式理论的烙印。

2.2 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科学主义思潮有其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和理论内涵的不完备性,而我国许多学者,往往忽视其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生搬硬套科学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使教育理论研究滑入“自然科学”的轨道,偏离了教育科学的本质,具体表现在:2.2.1 在教育研究的性质上,用“科学”来诠释教育学。

绝大多数教育理论著作都隐含着这样一种信念:实证是教育理论获得“科学”资格的唯一途径。

如“教育实验法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验,到一定时间,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子的科学结论来。

”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这种简单移用,明显忽视了教育研究的人文社科性质。

2.2.2 在教育研究方法上,以成熟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以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以“科学—实证”为取向。

其研究的方法论多为:①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的原因,教育研究就是要发现和揭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为预测和控制提供稳定的基础。

②经验论,认为可靠知识只能来源于经验,理论和假设的可靠性取决于是否有经验证据的证实。

③还原论,主张将复杂的因素通过分离、简化,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通过对简化对象的可控性研究,达到对复杂现象的认识。

④价值无涉论,认为科学只涉及事实,与价值问题无关,价值判断必须从研究中摈除或还原为事实问题,研究应持客观中立立场。

⑤普适论,认为通过实验验证、运用统计分析,在一定的样本范围内可概括归纳出类的特征,强调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甚至有论者移植自然實验的某些方面来规定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有意控制和变革某些实验因素,以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总之,把教育研究理所当然地界定为教育科学研究,以量的计算取代质的分析,忽视、轻视乃至排斥教育哲学研究。

2.2.3 在研究内容上,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简约化,把复杂的教育活动分解成可以还原的教育活动要素。

如,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把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直接等同,对社会发展的内涵作单一的理解。

因而,把学校当作“人力加工厂”,用物质生产过程的规律来说明学校生产过程。

重视物的因素而轻视人的力量。

在教育内容上,扬自然科学而贬人文学科,追求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上,认知活动,包括知识授受、科学研究和问题发现,成为主轴和核心,认定这一过程有客观和稳定的程序、方法及规则,人格的塑造、社会理想的培养被漠视。

当然,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目的、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深刻的影响。

但以上几个方面是最基本的。

参考文献:[1]罗建河.西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探析.外国教育研究.No.2,2006.[2]伍建桥.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研究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3]杨寿堪.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4]Pilip Babcock Gove.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erriam Webster, 1976.[5]赵同森,王文宝.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与教育.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