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群书治要》—执中体道篇、修身养德篇

合集下载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

修身齐家治国方略之宝典《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明辨篇】导读《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

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目录第一章、君道一、修身甲、戒贪乙、勤俭丙、惩忿丁、迁善戊、改过二、敦亲三、反身四、尊贤六、杜谗邪七、审断第二章、臣术一、立节二、尽忠三、劝谏四、举贤第三章、贵德一、尚道二、孝悌三、仁义四、诚信五、正己六、度量七、谦虚八、谨慎九、交友十、学问十一、有恒第四章、为政一、务本二、知人三、夫使四、至公五、教化六、礼乐七、爱民八、民生九、法古十一、赏罚十二、法律十三、慎武十四、将兵第五章、敬慎一、微渐二、风俗三、治乱四、鉴戒五、应事六、慎始终七、养生第六章、明辨一、邪正二、人情三、才德四、朋党五、辨物六、因果第六章明辨一、邪正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卷九论语)【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

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

(卷四十八体论)【白话】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卷九论语)【白话】子贡说:「君子对人是否也有所憎恶?」孔子说:「有憎恶。

憎恶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憎恶有勇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列子治要 墨子治要
文子治要 曾子治要
吴子治要 商君子治要
尸子治要 申子治要
慎子治要
孟子治要
尹文子治要
庄子治要 尉缭子治要
孙卿子治要 吕氏春秋治要
三略治要
韩子治要
新语治要
1
贾子治要
2
淮南子治要
3
盐铁论治要
4
新序治要
5
说苑治要
01
桓子新论治 要
02
潜夫论治要
03
崔寔政论治 要
04
昌言治要
05
群书治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国学
谏官
蒋子万机
政术
坎卦
魏徵
新论
经典
唐太宗
宗旨 卦
蹇卦
中华
政论
革卦
时务
咸卦
政要
Hale Waihona Puke 睽卦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 以辑录前人著述做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它取材于六 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着于“博而要”的原则,从上 万部、近九万卷古籍中精选而成,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可说字字珠玑,集思想之万象。
申鉴治要
06
中论治要
1
典论治要
2
刘廙政论治要
3
蒋子万机论治 要

群书治要--古圣精句百言

群书治要--古圣精句百言

群书治要-------古圣精句百言(整理未完,敬请指正)《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公元627 年)下令编辑的一部资政巨著。

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

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诚敬、力行。

老祖宗留传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是历经千万年累积的宝藏结晶。

《群书治要》至珍至贵!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祝您在古圣先贤智慧的引领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希望《治要》帮助社会化解一切冲突,带向安定、幸福、美满、和平。

让我们同心携手,创造和谐世界!0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0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卷一周易)0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

(周易)04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

(政要论)0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谈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上左,凶事上右。

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06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尉缭子)07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卷七礼记)08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

(卷九.论语)09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卷三十四老子)1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卷二尚书)12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卷一周易)13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治身之道文言文翻译

治身之道文言文翻译

养生之道,莫大于慎独。

独则自省,自省则心明,心明则行正。

行正则无过,无过则寿永。

是以君子之道,必先修身,而后齐家,终而治国平天下。

修身之道,有五:一曰养性,二曰养气,三曰养心,四曰养德,五曰养形。

养性者,静以养之,虚以养之,和以养之。

静则神安,虚则心明,和则意平。

神安则不扰,心明则不惑,意平则不争。

养气者,深呼吸以养之,吐纳以养之,缓以养之。

深呼吸则气充,吐纳则气清,缓则气长。

养心者,敬以养之,静以养之,诚以养之。

敬则心专,静则意定,诚则志坚。

养德者,仁以养之,义以养之,礼以养之。

仁则心慈,义则心正,礼则心敬。

养形者,动以养之,静以养之,节以养之。

动则筋骨强,静则血脉和,节则形神安。

慎独者,独处无欲,独守无争。

无欲则心清,无争则气和。

心清气和,则天君泰然。

天君泰然,则五官百骸皆安。

五官百骸皆安,则精神内守,病从何来?故养生之道,在于慎独。

译文:养生之道,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慎独。

独处之时,能够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则心灵明亮,心灵明亮则行为端正。

行为端正则没有过错,没有过错则寿命长久。

因此,君子的道路,必须先修养自身,然后才能管理家庭,最终达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境界。

修养自身的道路,有五个方面:一是养性,二是养气,三是养心,四是养德,五是养形。

养性之道,在于宁静地培养它,虚空地培养它,和谐地培养它。

宁静则精神安宁,虚空则心灵明亮,和谐则意志平和。

精神安宁则不受干扰,心灵明亮则不生疑惑,意志平和则不生争执。

养气之道,在于深呼吸地培养它,吐纳地培养它,缓缓地培养它。

深呼吸则气力充足,吐纳则气清纯净,缓缓则气长。

养心之道,在于敬重地培养它,宁静地培养它,真诚地培养它。

敬重则心灵专注,宁静则意志坚定,真诚则志向坚定。

养德之道,在于仁爱地培养它,正义地培养它,礼仪地培养它。

仁爱则心灵慈悲,正义则心灵正直,礼仪则心灵敬重。

养形之道,在于运动地培养它,静止地培养它,节制地培养它。

运动则筋骨强健,静止则血脉和谐,节制则形神安宁。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群书治要》序《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

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

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

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

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

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

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

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

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

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

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

《曲礼》曰:「毋不敬。

」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

「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

」程子曰:「敬胜百邪。

」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

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

《群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

《群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

《裙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序言1. 《裙书治要360》是一部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古典经典之一。

它是一部涵盖广泛的文化巨著,内容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2. 本书的编写始于宋代,成书于明代,历经九载之久。

编者精选了三百六十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他名著,整理为《裙书治要360》,成为宋儒学经典以后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之一。

3. 本书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儒子及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裙书治要360》也一直被视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文化价值。

全文及译文第一篇:《尚书》4.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记事文字,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周朝早期的历史和礼制。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篇:《诗经》5.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大量古代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和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周易》6.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预测性经典,其中包含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和预测意义,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篇:《春秋》7. 《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史书,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左传》8. 《左传》是《春秋》的注释,对《春秋》的记载进行了解释和补充,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史书。

第六篇:《国语》9. 《国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政治风貌和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有重要意义。

第七篇:《论语》10.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来源,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八篇:《孟子》1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思想组成,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二)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二)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二)175.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卷九孝经)【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

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卷二十二后汉书二)【白话】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

」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

(卷十孔子家语)【白话】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夫用人。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卷九论语)【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孚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庹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趋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归顺依附。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卷四十七刘廙政论)【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

181.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

《群书治要》精校打印版(正文 目录)概要.

《群书治要》精校打印版(正文 目录)概要.

目录壹、君道 (1)一、修身 (3)二、敦亲 (5)三、反身 (5)四、尊贤 (7)五、纳谏 (8)六、杜谗邪 (9)七、审断 (9)贰、臣术 (10)一、立节 (10)二、尽忠 (11)三、劝谏 (11)四、举贤 (12)参、贵德 (12)一、尚道 (12)二、孝悌 (13)三、仁义 (15)四、诚信 (15)五、正己 (17)六、度量 (18)七、谦虚 (18)八、谨慎 (20)九、交友 (21)十、学问 (22)十一、有恒 (22)肆、为政 (23)一、务本 (23)二、知人 (27)三、夫使 (28)四、至公 (29)五、教化 (30)六、礼乐 (32)七、爱民 (34)八、民生 (36)九、法古 (36)十、纲纪 (37)十一、赏罚 (38)十二、法律 (39)十三、慎武 (40)十四、将兵 (41)伍、敬慎 (41)一、微渐 (41)二、风俗 (43)三、治乱 (43)四、鉴戒 (44)五、应事 (46)六、慎始终 (48)七、养生 (48)陆、明辨 (48)一、邪正 (48)二、人情 (49)三、才德 (49)四、朋党 (50)五、辨物 (50)六、因果 (51)壹、君道一、修身甲、戒贪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卷十九汉书七)【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卷二十六魏志下)【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

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

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书治要》修身养德篇第一章孝德(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任之本与?‛(2)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4)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

(5)子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候、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市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第二章谦敬(1)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2)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3)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4)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第三章谨言(1)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

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言之不可复者,其言不信也;行之不可再者,其行贼暴也。

故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贼暴,则天下怨;民不附,天下怨,此灭亡之所从生也,故明主禁之。

故曰:‚凡言之不可复,行之不可再者,有国者之大禁也。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第四章慎行(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

‛(4)言出于口,不可禁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

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

(5)子曰:‚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

‛第五章忠信(1)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2)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3)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4)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六章改过(1)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3)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

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

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第七章从谏(1)国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

国郁处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

(2)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4)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5)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第八章自反(1)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尊矣。

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

(2)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3)柳下惠为士师,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群书治要》执中体道篇第一章好学(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思为下矣。

‛(2)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致学者也。

(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打迷,是为要妙。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章尊师(1)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2)王者冠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

(3)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研制当时,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危。

(4)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

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5)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往者视之往。

第三章知微(1)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2)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3)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

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

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

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

(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忧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四章识时(1)《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2)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3)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4)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5)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耳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第五章公明(1)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

(2) 智载于私,则所知少;载于公,则所知多矣。

(3)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

(4) 人君之称摩达于明人臣之誉莫美于忠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众不万一者非必愚暗不歹而恶明扬也,所以求之非其道尔。

夫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则利断金。

(5) 明主者,有术数二部得欺也,审于法禁而不可犯也,察于分职而不可乱也;故群臣不敢行其私,贵臣不得蔽其贱,近者不得赛其远,孤寡老弱不失其所职,次之谓治国。

故曰:‚所谓治国者,主明道也。

‛第六章中庸(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臵之于坐侧。

‛(3)子曰:‚恭而无力则劳,甚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4)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

(5)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第七章天人(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地大国富,民众兵强,此盛满之国也;虽已盛满,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故曰:‚失之天度,虽满必涸。

‛(4)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

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焉。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求。

(6)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8)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9)圣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0)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