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

合集下载

近现代音乐史1

近现代音乐史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沈心工:(1870—1947),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

上海人,中国音乐教育家,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其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还创设唱歌课,并且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2.李叔同:(1880—1942)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息霜,别号漱筒;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其乐歌承中古典歌词的意境美,文辞隽永秀丽,意境深远,富于韵味,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其音乐在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创办期刊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代表作有《春游》、《送别》、《早秋》等共70余首。

3.大同乐会:创建于1920年,创始人郑觐文,其宗旨“整理国乐,阐扬固有文化;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这个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管弦乐团。

其整理改编的中国古典乐曲有《国民大乐》、《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十面埋伏》、《醉渔唱晚》等。

4.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又名雪鹏;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

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

2.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3.30—40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玫瑰三愿》;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

4.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5.30—40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6.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7.《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

8.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等奠定了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基础。

9.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

10.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1.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12.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13.周信芳的表演富于激情,世称麒派。

14.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的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15.骆玉笙创造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艺术给予较大影响。

16.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琵芭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7.20—30年代何柳堂创作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吕文成创作《平湖秋色》,《步步高》;严老烈创作《旱天雷》,《连环扣》等作品。

18.近代声乐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19.张寒晖在40年代采用陇东传统民歌填词的作品是《军民大生产》。

20.30年代聂耳的救亡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占有突出地位。

21.赵元任独唱歌曲的题材突出反映了“五四”精神,《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这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22.《春思曲》是黄自为音乐会独唱歌曲创作的精心之作。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 新音乐: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2.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指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3. 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

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4. 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

其代表剧目有《邓霞姑》,《洛神》,《宇宙锋》以及由他编演的《木兰从军》等爱国戏。

他发展、创造了新腔,与青衣的“花衫”行当相融合。

这种新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称为“梅派”。

同时他对京剧的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加入了二胡和月琴)。

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可于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西特相媲美的表演艺术体系。

抗战八年蓄须辍演,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5. 周信芳:浙江人。

曾编演了《宋教仁》和《四进士》等爱国剧目。

他的表演风靡南方,世称“麒派”。

6. 富连成班:由萧长华,叶春善等人在北京主持。

其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培养出了大批经过传统京剧艺术教育的演员。

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7. 评剧: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河流而成。

1935年定名为评剧。

其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

8. 越剧: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嵊县一带,故名。

起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

后入上海发展改称绍兴文戏。

1936年后,女班盛行,时称女子文戏,约在此时开始以“越剧”为名。

近代以来的代表剧目有“雪声剧团”的《祥林嫂》。

9. 河南坠子:是由河南的道情与“颖歌柳”“三弦书”等合流而成的。

是歌唱性较强的说唱曲种。

以乔清秀的“乔派”和董桂芝的“董派”为代表。

10. 江南丝竹:是中国的传统器乐丝竹类的重要乐种。

原先主要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近代在上海获得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成为全国著名的乐种。

中国近代音乐史复习资料(1)

中国近代音乐史复习资料(1)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答论述题:一、学堂乐歌(P46~51)对建立新式学堂、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3、其次,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

4、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5、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的学堂乐歌在当时数量极少。

(2)艺术特点:1、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活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称之为“单音歌曲”。

2、最初,这些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

二、李天华的音乐创作(P112~118)刘天华写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一首丝竹合奏曲,以及一套二胡练习曲(共四十七曲)、一套琵琶练习曲(共十五曲)。

代表作: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

二胡曲《良宵》给作者带来了短暂的希望和信心,是他的内心油然滋生出汩汩欣欣暖流。

也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即使处于逆境的重压下,他们也没有完全消极颓丧,他们对未来光明的前途仍有着乐观幻想。

刘天华的代表作:《光明行》、《空山鸟语》艺术特征:1、刘天华这些作品中,一方面他有意识保留了为我国民族音乐所特征的“多段来缀”的结构特点和以“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延展原则,另一方面,他又大胆吸收了西洋乐器结构的原则2、关于乐曲音调的调式、调性、旋法等方面,刘天华也是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将自己的作品的音调建立在我国各种以五声性调式为特征的各种调式基础上,同时在不同作品里也大胆吸收了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甚至还运用了上下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进行3、关于乐曲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处理方面,以及与此相关的对待记谱法的改进,刘天华也是既坚持使自己的音乐能体现出我国自己的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同时又根据内容的需要大胆引进一定的西洋音乐节律的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民族器乐(二)
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 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 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 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 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 无人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 南发展势头最好。
代表人物:华彦钧
30-40年代抗日歌咏活动
历史线索。 “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
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 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 影响深远。 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
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 国统区的音乐文化。 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作品特点:
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
《叫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也是微云》
黄自
黄自简介: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
人,字今吾。黄自是我国著名的近现代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中国音乐发展 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专业音乐教育 及音乐创作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他母亲 在黄自幼年时的经常教他唱山歌、背唐诗宋词。 代表作品: 《旗正飘飘》、《抗敌歌》
1.创作特征与艺术成就
(1)模仿古琴泛音技巧 (2)模拟自然声响 (3)运用小提琴功法 2.对民族器乐的改进和发展 (1)对二胡教学争取地位 (2)改变教学体系 (3)编写《南胡练习曲》47首 (4)对二胡的改制,如弓法、音质等。 (5)改进记谱法。
音乐教育家,四川(今重庆)铜梁人。幼时受其兄影 响爱好音乐。1926年入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钢 琴、小提琴和作曲并学唱昆曲。1929年转入上海私立 中华艺术大学。先后在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 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 学院任教。 作品特点: 抒情易唱、旋律优美 代表作品: 《飘零的落花》、《中华儿女》、《长城谣》等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中国近代音乐史1

中国近代音乐史1

中国近代音乐史1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进口的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中国音乐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开始,梳理一下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清末音乐清末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音乐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常被用于庆祝节日或家庭宴会。

清末音乐以琵琶、二胡、板胡等民间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弹奏起来沉重、华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民族特色。

同时,西方音乐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但是由于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这些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音乐。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蔡元培不仅致力于中西音乐的融合,还积极推广管弦乐队的演出,开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先河。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音乐,试图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情感和思想,是中国音乐应该借鉴的对象。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音乐人才,他们接受过西方音乐的训练,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音乐,与战争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们开始撰写反抗侵略的音乐作品,呼吁国人振奋精神,抵抗外敌侵略。

同时,一些爱国歌曲和军事歌曲也迅速流传,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共同支撑。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开始变得严肃、庄重,曲调和歌词中传递着战争的呼声和悲壮。

总结中国近代音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1.新音乐兴起于清末,再度兴起于五四时期。

2.黎锦晖主要从事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3.30—40年代出现了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著名的有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我在长江头》;有如黄自作曲的《卜算子》,《玫瑰三愿》;再如刘雪庵作曲的《红豆词》。

4.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杰作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5.30—40年代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是大型戏剧性歌唱音乐的重要作品。

6.中国早期的小提琴音乐做成功之作是马思聪的《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

7.《南泥湾》和《咱们工人的力量》的曲作者是马可。

8.在秧歌剧基础上吸收其他的音乐艺术成分创作的《白毛女》等奠定了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基础。

9.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器乐逐渐活跃,出现了贺绿汀的《森吉德玛》。

10.京剧在北方有四大名旦,他们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1.京剧在北方的四大须生指的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12.程砚秋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13.周信芳的表演富于激情,世称麒派。

14.评剧约于1910年由河北的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15.骆玉笙创造了抒情宽阔的骆派,对近代京韵大鼓艺术给予较大影响。

16.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琵芭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7.20—30年代何柳堂创作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吕文成创作《平湖秋色》,《步步高》;严老烈创作《旱天雷》,《连环扣》等作品。

18.近代声乐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即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19.张寒晖在40年代采用陇东传统民歌填词的作品是《军民大生产》。

20.30年代聂耳的救亡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占有突出地位。

21.赵元任独唱歌曲的题材突出反映了“五四”精神,《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这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22.《春思曲》是黄自为音乐会独唱歌曲创作的精心之作。

[page]
23.张曙的代表作《日落西山》的艺术风格与形式是创作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24.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是朗诵调风格的戏剧性独唱曲。

25.中国的多声部合唱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李叔同的三部合唱《春游》。

26.代表20年代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是赵元任作曲的《海韵》。

27.贺绿汀作曲的《垦春泥》是近代无伴奏合唱的代表作。

28.黄自作曲的《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29.聂耳创作的舞台剧是《扬子江暴风雨》。

30.任光的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