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
教师招聘考试-中国音乐史备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中国音乐史备考知识点中国音乐史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题目中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考试教学部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中国音乐史这个知识模块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模块里的知识点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考点·六代乐舞六代乐舞又称“六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箫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以及周时的《大武》。
考点·京剧京剧的唱腔: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
“皮”是指湖北襄阳将陕西梆子与楚腔相结合的襄阳腔,称西皮腔;“黄”是指江西宜黄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声腔,又称二黄腔,这两种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
一般来说,西皮较明朗流畅,常用于表现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二黄较深沉柔和,常勇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段(四功):唱、念、做、打。
考点·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创办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担任校长。
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代表作品有:《五四纪念爱国歌》《问》《柏树林回旋歌》《新霓裳羽衣舞》《秋思》。
考点·冼星海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逝世后被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的群众歌曲创作有《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等。
抒情性独唱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
在劳动歌曲方面,冼星海的重要作品有《拉犁歌》《搬夫曲》等。
儿童歌曲有《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
在大型的声乐体裁方面,有四部大合唱作品,分别为《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1.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1.2 近现代音乐史的特点1.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2.1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2.2 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2.3 代表性音乐形式举例第三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3.1 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2 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3.3 音乐团体与音乐节的兴起第四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1 近现代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4.2 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3 代表性音乐家的作品分析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1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5.2 代表性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3 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创新第六章: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6.1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6.2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与社会文化的关联6.3 社会文化变迁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第七章: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7.1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7.2 各地域音乐风格的特色7.3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交融与影响第八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8.1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8.2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作用与意义8.3 知名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介绍第九章: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事件与人物9.2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内容9.3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与意义第十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10.1 近现代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与方向10.3 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发展策略与展望这是剩下的五个章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请随时告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2.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4.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5.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6. 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7.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8.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9.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0. 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在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时,需要重点关注近现代音乐史的社会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近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学堂乐歌的历史是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
康有为、梁启超便提出“变法维新”,鼓吹“废科举”、“兴学堂”。
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4年在颁布学堂章程中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
此后,各地新学堂的乐歌课才形成风气。
当时称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直至1923年该课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才逐渐不用了。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由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学堂乐歌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
尤其是有关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五线谱和简谱)和基本乐理的介绍,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
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
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学堂乐歌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雏型。
2.学堂乐歌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程度,使得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规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趋于规范。
3.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4.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萌芽。
一些音乐家对声乐演唱有了初步的要求,虽然他们没有提出什么系统的声乐演唱方法,但在许多著述中,都对诸如声乐演唱姿势、发声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
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乐歌题材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教师招聘考试“中国近代音乐史”声乐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国近代音乐史”——声乐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抗日救亡歌咏特点:(1)数量多;(2)题材集中;(3)创作速度快;(4)作品流传广;(5)小型为主。
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
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
音乐结构:以简单、小型者居多,音域不太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
旧曲填词的群众歌曲:(1)由外国歌曲填词的歌曲:沈心工的《竹马》(根据日本旧军歌《马号进行曲》填词)李叔同的《送别》(用美国奥德维《梦见家乡和老母》填词)(2)20年代,在工农运动和军队中出现了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用《孟姜女》调填配的《五卅运动》用《苏武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等。
(3)《共产儿童团歌》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填词而成。
这类歌曲的特点:坚定的节奏,昂扬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斗争气质。
(4)30-40年代优秀的填词名作:根据美国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填词的《团结就是力量》;根据《跌倒算什么》的曲调填词的《坐牢算什么》;安波根据陕北民歌填词的《怎么办》、《拥军花鼓》;张寒晖用陇东民歌填词的《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改编的群众歌曲:田汉词,张曙编曲的《芦沟问答》;张鲁根据陕北民歌《闪扁担》调改编的《有吃有穿》;多首连套的新形式,如阮章竞用山西秧歌《苦伶仃》、《交城山》、《卖炒土》和《大挑菜》改编而成的《妇女自由歌》;1943年,刘炽编曲的《翻身道情》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富有特色的拖腔、浓烈的西北说唱风格与戏曲式的唱腔融为一体,使这支改编歌曲具有十分洒脱、爽朗和鲜明的艺术色彩。
创作的群众歌曲:(1)“五四”时期:萧友梅根据古诗作曲的《卿云歌》,赵元任《劳动歌》等。
(2)抗日救亡时期: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1934)、《义勇军进行曲》(1935) 百灵作词,聂耳作曲的《码头工人歌》(1934)。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从20世纪初到1949(1840年-1919年)为近代部分从1949年到20世纪末(1919年-1949年)为现代部分补充:1949年到至今为当代对近代传统音乐有较大贡献的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阿炳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临终前留下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杨元亨演奏管子、唢呐《放驴》、《拿天鹅》、《小二番》近代京剧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编演: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传统剧目。
创立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新行当“花衫”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和凝重流畅的演唱风格,形成“梅派”。
在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进了二胡、月琴。
周信芳(老声)麟派程砚秋(旦角)中国戏曲音乐院《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广东广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已在广州地区流行,20世纪20年代小型器乐合奏曲,流传到外地而得名“广州音乐”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秦琴和杨琴的组合形式。
严老烈《旱天雷》、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在1926年改革的高胡逐渐成为广东音乐的演奏风格、旋律《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步步高》新音乐一般来说“新音乐”是特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1.1904年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曾志忞2.五四运动后萧友梅针对“旧乐”借鉴西方音乐而创作的音乐3.30年代黄自的民族文化的新音乐,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4.30年代左翼革命音乐指无产阶级音乐新音乐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近代部分可分三个历史时期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2.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3.30、40年代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
以及40年代处于“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现代部分分为两个阶段1.建国30年是音乐事业全面建设时期2.新时期20年主要指80年代以来的音乐事业发展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创作手法、意义、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梁启超的百日维新(1898年之后)当时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产生)1.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辱、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2.反映妇女解放思想、反对封建迷信3.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创作方法)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用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xx近现代音乐史(四)1.论述近代新型器乐创作的主要历史进程?答:近代中国乐器音乐创作,以二胡独奏音乐的进展为最显着.刘天华“十大二胡曲”的面世,在中国拉弦乐器音乐创作史上写下了富于光彩的篇章.在西洋乐器音乐创作中,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和弦管乐队音乐也获得较大的发展.新型器乐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主要在城市和知识阶层中流转.它在国民音乐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不如声乐,在乡村和社会下层民众中更为迅速多样的发展,他们的创作,改变了以往只能演奏外来乐器音乐作品的局面,并在实践中使中国乐器音乐创作出现了过去未有的新质地。
3.论述萧友梅的艺术创作及其对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答:萧友梅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创立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负责筹建国立音乐院,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他又是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主要开拓者和重要的作曲家.作有近百首歌曲,两部大型合唱曲,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等.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把乐歌时期的填词创作提高到了专业音乐创作的水平.主要论着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等。
4.论述《xx大合唱》及其评论?答: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该曲由九个乐章组成,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三个主题上,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他所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5.简述xx?答:冼星海(1905—1945),中国20世纪30年代杰出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对解放区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和四部大合唱,是现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其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试资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试资料1、1840至1919年中国音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②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新的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③随着西方文化和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陆续传入,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
2、1919至1949年中国音乐发展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衰落和城市经济的逐步繁荣,大量原来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绝大部分原来主要流传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其中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
③由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④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进步音乐运动越来越对整个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不可否认的重大影响。
⑤随着民主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向前发展,中国的新音乐以我国自己特有的方式也不断得到迅速的提高和广泛的发展;另外,与之同时并存的各种中国传统音乐,也随着这一客观形式的发展不平衡地、缓慢地、向前推进。
3、近代北方大鼓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清代中叶以后,在我国广大城乡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说唱音乐大体上都陆续成熟成型,例如主要流传在北方各省的大鼓一类的说唱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增强了地方特色,实际上已为后来所形成的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及东北大鼓等不同曲种确立了雏形。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像何老凤、王小玉姊妹等艺人。
2015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国近代音乐史”必知作曲家

2015年江苏教师招聘考试:“中国近代音乐史”必知作曲家江苏教师考试网:更多辅导简章请关注:2015南京四城区教师招聘笔试辅导简章★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字雪鹏,号思鹤。
广东中山人。
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体制较完备、规模较大和独立设校的音乐机构,该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开始。
1929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代表作品: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均是易韦斋词)、《“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合唱歌曲——《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弦乐四重奏——《小夜曲》(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著作:《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编写教材《钢琴教科书》、《和声学》、《普通乐学》等。
★赵元任(1892—1982)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
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常州人。
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
“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
中国第一位女性院长——杨步伟(赵元任之妻)代表作品:主要著作——《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歌集——《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歌曲——《劳动歌》、《老天爷》、《西洋镜歌》、《卖布谣》(刘大白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合唱——《海韵》合唱曲《海韵》《海韵》是合唱歌曲。
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
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集》。
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
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三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不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教资考试复习必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
1、沈心工编配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等;创作的学堂乐歌有(《黄河》)等。
2、李叔同编配的学堂乐歌有(《送别》),创作的学堂乐歌有(《春游》)等;他曾出版中国第一个
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3、“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笛、箫、笙、鼓、板、木鱼,扬琴。
4、箫友梅音乐创作中代表性歌曲(《问》)、大提琴曲(《秋思》《春江花月夜》)等。
5、《怀旧》是黄自的管弦乐作品。
6、歌剧《白毛女》运用民歌素材塑造人物形象,如喜儿的主题音乐是河北民歌(《小白菜》)而发展。
7、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有年: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伤逝》)。
8、80年代影视歌曲中,有充分发挥民族调式特性音色彩的歌曲,如(《绒花》);有运用传统作曲手法的歌曲。
如(《我爱你,中国》);有西北摇滚风格,如(《少年壮志不言愁》)。
9、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
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10、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
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11、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12、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page]
13、简述歌剧《白毛女》?
答:1945年4月,在延安成功上演了由贺敬之等人编剧、马可等人作曲,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
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
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歌剧《白毛女》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其中着名的唱段有《北风吹》《扎红头绳》《我要活》《太阳出来啦》《杨白劳》《大红枣儿甜又香》《哭爹》《十里风雪》等。
歌剧《白毛女》的产生,推动了文艺工作者对歌剧创作的热情,随后又出现了《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歌剧作品。
本文来自。